自省
这层的标题想了挺长时间.本来想说新手入门常犯的小错误和误区.后来想了想,不太好说别人.说谁,谁都不乐意.那干脆就说我自己吧.是不是我犯过的小错误进过的小误区也都当是我的吧.这样皆大欢喜.
头一个问题:多肉少骨.
这个词书法用的多,我觉得说的贴切,就引用扩展了一下.我理解它是说修饰的东西过多,实质的筋骨,干货不足.这两个一定是并行的.如果有骨有肉,那看着立体全面,有精神,有味道,耐看.如果多骨少肉的看着没滋味,但是毕竟这骨还在,能看!多肉少骨就完了,没法推敲没法看.我个人认为,骨都包括这些:章法,篆法,刀法,布局,线条.肉就基本上是:做残啊,破个线条啊,照印花的时候歪着斜着呀,背景放一堆东西呀...P个图加个滤镜,哪刻的不到位用PS补回来.弄这么多没用的,肥不肥,腻不腻啊!真把印章盖到书画作品上,怎么着?你还让人斜着看,歪着看?还能再PS吗?那不就是自己骗自己么.真要看效果.就是规规矩矩的拍个印花的正面照!有什么问题一目了然.我就经常是某一刀下重了,线条的气散了.怎么办~做个残吧...做完残,也不能单残这一块儿啊.全都来点残吧...搞了半天,印刻的不怎么样,如何把残做的自然倒是练的挺溜......线条要是过关,谁也不想搞那些多余的残破...适当的点缀点缀就行了.那才是有骨有肉.
第二个问题:复刀
很早以前那些殿堂级大师就提出来:大胆奏刀,小心收拾.线条有问题就是要改的,要补救的,而不是有问题了也放在那不管,美其名曰:单刀!或者不复刀!那不都是败笔么...所以不是不能复刀,一刀成的时候很少.总要修修补补.也不要怕复刀的问题.关键是复刀怎么复.咱常听到的一个词叫刮.大师们也说最忌讳的是刮.什么是刮?就是顺着原来的刀痕走向,贴在上面顺势一刀.为什么忌讳刮.比如这个白文线条上多出一小块.刮的话,是会把刀走过的线条都去掉一层,而不是单纯去掉这一小块.就是说,刮完一刀,白文线条粗了一点,但是多出来的那一块,还是那一块!线条还会因为宽出这一刀变软,变得失去劲道.所以总说线条不能刮,越刮越软,就是这么来的!正确的做法是刻!刀也是贴在线条上(或者其他的方式).但是刀得绷住劲儿.走刀的时候,不能说线条凹一块,刀就倒进去,凸一块,刀就支出来.绷住劲儿才能控制住刀,把该去掉的,想去掉的部分,单独去掉而不影响其他部分的线条.所以不管刻哪根线条,都应该是这样的. 刻回纹的目的也是这个.控制好刀,能绷住劲儿,说好听了就是能把气惯在刀上.这才是刻,而不是刮.
第三个问题:临摹
我个人认为,临摹,就是要做到像!尽量像!越像越好!而不是说以前名家刻了个嘿嘿嘿!你也照着样差不多的刻个嘿嘿嘿!盖出来发现一点都不像.这种"临摹"做的再多,到头来除了茧子啥也得不到.这不叫临摹.我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刻朱文不知道应该刻成什么样.后来我姐看中了个章叫烟云供养.我记得是丁敬的.我说我给你临摹一个吧,照着人家那样子刻了一个,惨不忍睹.那也不能就这样给我姐拿去用.于是就从新刻,一点一点改,最后改的和原印基本一模一样了.就是把印盖在非常薄的纸上.覆盖到印谱上.完全重合的!!!然后再拿印面一看,一下就明白了.想让印花成这个效果.印面上就应该是这样.打那以后我才知道,朱文应该刻多细,下刀就有准了.我觉得这是临摹最大的收获.既然说到这了,我就再往远了扯两句.自己创作的时候,也不要刻完了就完了.把印钤盖出来以后自己再琢磨琢磨,看哪不满意,哪还能改.给它改到你自己彻底满意为止.放上几天,换换思路,拿起来再看看.还有没有能改的地方,再改!这样才能进步.如果单纯凑数,刻了一个一个又一个.真没什么用.水平始终原地踏步,因为没突破自己呀.
目前反省的比较重要的也就这些.以后想到哪再说到哪.
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曾经犯的错误和误区,大家别对号入座.这些问题说的都是我~可能反省了半天,现在的认识也不怎么对,可能反省的也没到位,欢迎各位补充,集思广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