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吧 关注:199,755贴子:1,832,518

回复:篆刻入门攻略第二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黑龙江19楼2020-04-14 19:25
回复
    在继续写下去之前还是要再三强调,我是个篆刻艺术的业余爱好者,也是个资深新手.写这些东西只是希望刚入门,或者想入门的朋友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少掉坑.开这个贴的目的也只是希望自己能站在篆刻圈的门口,给那些刚进门,或者想进门的朋友当个门把手,扶一把,送一程.仅仅是如此.
    所以贴里写的东西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但肯定是适合新手的.至于高屋建瓴的东西交给其他大师.
    接下来说说石质章料.这里我只介绍部分适合新手用的石头.不可能面面俱到.

    可惜的是之前的图片都丢了~手里的石头又比较单一.就简单做个例子吧.
    上图,上排4组从左到右分别是:青田石,浙红(某宝寿山),墨绿冻,巴林石.下排3组从左到右分别是蓝星(蓝花)封门青,老挝石,封门青.
    买石头真的是靠经验(也靠各种平台买东西的经验...)实在认不准,买四大国石肯定没错:青田,寿山,巴林,昌化.我推荐新手用的石头是青田和浙红.
    青田石刀感偏脆,石质偏硬(这里提到的对比和下文出现的对比,都是在传统篆刻石质章料横向比较).刻起来容易崩,但是石头崩裂的自然痕迹也是一种特点.比如齐老的单刀刻法,用青田的话会崩的更自然点.只是相对而言.最大的优点是便宜!各种风格都能通吃.在这也简单提一句,不必害怕崩裂的问题,避免崩裂的方法很多的.后面会提到的.
    浙红是一种进口的石头(某宝搜的寿山章料绝大多数是浙红),原产地大多说是印度,仿佛也有说是意大利的?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查查.刀感比青田棉,石质中性,刻起来不那么容易崩,但是下刀重点猛点也是一样能出崩裂的效果.可以说完全适合所有风格的创作.价格比青田稍微贵些,也算是比较便宜的了.对于新手朋友来说,青田和浙红是非常好的选择.
    墨绿冻这种石头不太好.刻起来粘刀,像用木刀刻蜡的感觉.石质也是很粉的.不推荐新手朋友购买.唯一的可取之处可能也就是练习边款了.不用涂黑,一到下去黑白分明...即使这样也不建议大家买.青田用墨涂个黑就行了.
    巴林石其实种类挺多的,半数以上偏软,微粘刀,石质算中性吧.价格不便宜,但外观非常好看,毕竟四大国石之一,度过新手期以后有兴趣可以购买尝试.
    封门青是青田石的一种,石质偏硬,但是比普通青田细腻得多.尤其是好的封门青,冻地比较足的(柔和并且细腻透光)刻起来刀感非常好.崩裂也规则,适合所有风格.缺点是价格有点贵.大家有兴趣可以先买点普通的封门青,反复磨了刻,也是个好选择.蓝星(蓝花)青田观赏性更高,价格更贵,新手朋友先别买了.最近比较火热的菜花黄也是青田的一种,水比较深,很多染色的青田冒充,前些天老谭刚给我讲了一下怎么分辨菜花黄,学完也不敢说10拿9稳的能分出真假,所以大家就先别进了.严格的说最左下的那块石头也可以定义成菜花黄的.
    老挝石,也是近些年兴起的章料.刀感偏棉,有一些老挝石粘刀.外观非常漂亮,种类也非常多.有喜欢的朋友过了新手期可以自行选购.价格不便宜.
    寿山(水比较深),昌化,萧山红其实我手里也有.但是从多种角度出发我觉得没那么适合新手,就不上图介绍了.以后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适当买来刻刻看~都是好石头.
    至于其他的石头基本不适合新手.不要尝试!!!尤其是那些比封门都贵的石头.真没必要这么早去尝试.以后经验多了,看的多了,再自行考虑.
    玛瑙,玉类的石头,硬度非常高!多数是用牙机,吊机去刻的.不要用篆刻刀去尝试,伤刀.铜,银,等金属印也不适合新手.


    IP属地:黑龙江20楼2020-04-14 22:53
    收起回复
      这层说说印泥.
      首推上海西泠印社的潜泉镜面朱砂印泥.有条件就买60克以上袋装印泥,自己配个印泥缸.没条件的也可以买放在印缸里的那种.印泥拿回来要搅的(也叫团),具体方法自行百度,上品朱磦印泥相对更适合细朱文,覆盖力稍差,还原力很强.不适合新手,因为贵...箭镞朱砂同理,不推荐是因为贵...但是上品和箭镞都是一等一的好印泥!
      印泥是由朱砂+艾绒+蓖麻油为主料制作的.好的印泥要细腻,颜色经久不退.印出来要尽量的还原印面本来的样子.还要不走油.等等很多要求.
      朱砂是矿物颜料,性质稳定,不会再轻易氧化变色发黑,我家有几幅画印章就是用上海西泠印社出的镜面朱砂印泥盖的,20多年印花颜色如新,朱砂的用量是很重要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挂上几年以后印花就变成个黑斑.而人工合成的颜料就容易出现发黑的问题,不管它当时印出来效果有多好,颜色多好看.几年以后变色发黑发暗,那都是不好的印泥.检测的方法吧,可以把盖了印花的纸在火上轻轻烤一下,看印花的颜色会轻微的发黑发暗,然后立刻离开火,印花会渐渐恢复成原来的颜色,这样的印泥朱砂含量就很高.但是这个方法不太容易操作,所以就认准品牌买吧.这事曾经也有个小插曲,之前一位朋友烤印花的时候,把纸给点燃了.结果在已经成为灰烬的纸上,印泥颜色还是没变...当时我也和几个朋友试了一下,朱砂含量有保证的印花,在灰烬上是灰色的.所以结果很明显了嘛...
      朱砂研磨漂洗的过程中,浮在最上面的一层颜色是橙红色的叫做朱磦,本质还是朱砂.因为稀少,细腻,所以价格更高.现在有很多小作坊为了追求利益,把印泥的颜色调成夸张的橙黄色,价格还奇贵!不是矿物颜料的我都不看好.正常的无论朱砂还是朱磦都不会是那种夸张的黄色.总之新手朋友们别买就是了.
      艾绒的质量也很关键,好的艾绒应该细腻并且长.短的艾绒很容易把印泥成小块的粘在印面上.
      蓖麻油以陈年的为好,制作方法正确的蓖麻油,越陈,印花就越不容易走油,同时覆盖力啊,还原力啊,等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现在的西泠印社是两家了,杭州西泠印社(以下称杭泠)和上海西泠印社(以下称沪泠).它俩的起源是同一个.西泠印社成立的时候,4位创始人之一的吴隐先生擅长做印泥,"外聘"的社长吴昌硕就建议吴隐去上海开个门店,卖卖文房用品,也卖卖印泥.现在上海西泠印社的门店里还挂着吴老给写的匾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查,我就不在这说人家的不是了)分开了.吴隐先生把配方传给了儿子吴振平,吴振平夫妇又传给了李耘萍(论亲戚辈分应该是外甥女).后来李耘萍又成立了自己的品牌石泉.所以从传承的角度说.沪泠在印泥方面是正主.潜泉镜面印泥也几乎是篆刻入门神泥.李耘萍的石泉印泥也不错,因为人家毕竟传承沪泠的配方,很多产品都对标沪泠.稍微贵了些,有几个朋友买过耘萍对标镜面的印泥,并不比镜面好,所以我还是推荐镜面,而不是耘萍.耘萍的高端印泥很强!但以我的经济实力和篆刻水平,是不会去尝试了.
      杭泠的印泥我用过3种,其中一种还是200+的,结局是不到半年,一种扔了,另两种送人了.现在手里只留150克镜面和70克上品朱磦.
      其他的印泥大家可以在吧里搜索梅疯子的贴,前辈已经写的很详细了.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大家可以综合一下.总之新手建议上海西泠印社的潜泉镜面,想进阶一下考虑上品和箭镞就OK.
      小作坊的手捣印泥一定谨慎购买,如果问我的意见就是不买!这有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东西不用,非要冒那风险吗?颜色是夸张的黄色那种更是一律不考虑!如果新手朋友个人有想法,可以尝试,不拦着,但谨慎!


      IP属地:黑龙江21楼2020-04-14 23:5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20-04-15 01:48
        回复
          好帖


          23楼2020-04-15 09:17
          回复
            好帖得赞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0-04-15 09:44
            回复
              刻石之序曲
              章料拿到手,在刻制之前是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的.大部分青田练习石是封蜡的,封蜡可以防止石头开裂,也可以遮瑕(一些石商并不会精磨印石).其他章料或封蜡,或浸油(寿山,巴林,昌化一般浸油,防开裂),也有不做处理的章料,那一般都不是练习石了.印面有蜡要刮掉,用塑料卡片会方便得多,用金属可能会伤石.尽量刮干净,再用粗布或纸擦去剩余的蜡.油浸的要擦干净油.
              之后磨平印面.大多数章料印面都是平的,有一些可能不是方形,都在这个阶段处理好.砂纸下面垫玻璃板磨(玻璃板够硬够平).如果章料不平或不方,先用200目左右砂纸磨个平(刻过的石头也是用200目左右磨掉旧印面).然后再600-800目左右砂纸磨细.如果想让印面更光滑就继续提高目数磨.有一些朋友会磨到3000目以上,卖相好.之前印面上的蜡如不处理干净会堵塞砂纸,那砂纸基本磨一次就废了,所以蜡一定处理干净.磨的时候有说画8字磨,有说直推.我倒觉得画圈磨挺好,简单,效果也不错.拿石头尽量拿低些,拿高了容易偏.之前听一位吧主说用水砂纸加点水湿磨,石头不容易偏,我试过效果挺好.这个过程一定不要把石头磨偏.磨几圈就把石头转90度,反复转,受力均匀.如果印面没蜡没油并且方正,可以不处理,或者轻微的用800/1000目打磨个毛面出来铅笔好写,也行.
              砂纸有挺多种,我觉得普通砂纸就行,水砂纸也不贵.网眼砂纸我用过几张,低目的刚开始挺好用,后来也一样,还容易把印面磨出沟...价格也稍微贵点.可买可不买.金刚砂磨盘没必要,那是磨刀用的,贵是一方面,万一它不平还是一样麻烦,有那钱买水砂纸够用好久了.
              处理好印面就是起稿了.可以把印面大小画在纸上,然后在框里设计.设计差不多了有两种主流的上石方法.
              反写,就是把稿反着写到石头上,建议用铅笔,写完照一下镜子(就成正字了),不满意的地方再改.我不喜欢用太细的砂纸磨就是因为太光滑了铅笔不好写~还有个简单的反写窍门,在纸上用正字设计好以后手机照个相,然后用镜面翻转功能,就可以对照着反过来的字直接画在石头上了!(临摹印谱上的印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或者在印谱上覆盖拷贝纸描一遍也行)
              另一种是水印上石,设计好的印稿用浓墨写在纸上,翻过来覆盖到印面上以后用水打湿稿纸,再使劲刮稿纸背面,墨迹就印到石面上了.这个方法不赘述,视频教程太多了自己搜.这两个方法都是正路子,水印上石可能对新手来说麻烦些,但优点是写的是正字,可以保留下来很多东西例如笔意,粗细变化等等.反写也一样好用,写习惯了很方便很快.这两种办法写完的稿,在石头上都建议用记号笔或者勾线笔描一下,这样在刻制的过程中不易被擦掉.某宝上有很细的勾线笔,是个好东西,写细朱文的印稿确实好用.
              还有一种风油精(或洗甲水)上石方法并不推荐,大家想了解可以自己搜,除了刻复杂图案或者单纯的仿制以外,真心用处不大,那么做就成刻石匠了.还有转印贴纸也是同理不推荐.


              IP属地:黑龙江26楼2020-04-16 00:30
              收起回复
                刻石之奏刀
                画好印稿以后,就该用刻刀把印稿表现出来了.但这部分实在不好写,刀法变化多,每个细节发生变化刻出来的效果都不同.而且刻法也没有那么多标准和规定,每个人的习惯又都不同.加之做图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尽量客观的说一下刻石最基础的部分了.
                执刀的方法有执笔式,握拳式等等(请自行百度)...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原则是这个方式要好发力,要稳定,要安全,最好还要兼顾灵活.
                刀法也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冲刀法,切刀法,冲切结合.(我只能简明的叙述一下,其余细节请自行百度,自行摸索)
                冲刀,先把刀的一角丁入石中,然后向前推刻刀,刀杆角度和印面大约40度左右.像犁地的感觉.
                切刀,也是先把刀的一角丁入石中,然后把刀杆向垂直印面的方向立起来,用刀刃切石头,像用罐头刀开罐头的感觉.切完一刀,抬起刀,刀角向前移动,衔接上一个切痕迹,再丁下去,再切,一刀一刀的组成一个线条.
                冲切结合,在冲刀的过程中也同时做立起刀杆向下切的动作,或者在冲刀结束时顺势立起刀杆切下去以收尾.总之变化很多.
                这个部分写的如此简略的原因也是因为刀法变化真的太多了.稍微有点改变,出来的效果就不同.推荐大家看一个节目叫:一日一印,好多集.里面都是西泠印社的高手演示,边讲边刻,从设计印稿到刻制到修改.这个节目非常好!刀法的部分了解个基础之后看这个节目能学到好多.所以在此不过多赘述了.
                下面我做了个图(请原谅我的做图能力...)通过图简单表达一下我的用刀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细节.这只是我个人习惯,不代表它一定正确或者一定适合你.

                图1是我持刀的习惯,我不用印床,左手掐着石头.蓝色箭头是着力点.我中指离刀头很近,挤在刀刃和石头之间,能保证刀刃角度不发生图3图4那样的变化.无名指顶着石头,避免冲刀时冲过头了,当个刹车用.
                图2换了个角度拍了一下无名指顶着石头,和刀杆与印石的角度,这个角度如果太大,冲的时候阻力会很大,冲不动.如果角度太小,刀角入石的深度又很难在冲刀的过程中保持一致,容易越冲越深或越浅.
                图3图4是做了个相对极端的演示,正常刻时没这么大角度.为了突显角度的不同.刀刃和石面的角度变化会影响到冲出来的宽度.想要宽点可以像图4那样放扁点.窄点就像图3那样立起来.靠上的刀角偏向的那边是光滑的,另一边是自然崩裂的粗糙的.刀入石越深,刀放的越扁,崩裂越大越明显,所以想控制崩裂的话就调整这个角度和入石的深度.
                顺带提一句,如果怕崩裂的面积太大影响相邻线条,可以在两个线条中间轻轻冲一刀,这样在崩裂的时候就不太容易跨过这条线了.
                冲和切的变化非常多,本来写了几个例子,后来想想还是去掉吧.那只是个人习惯,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单独交流.


                IP属地:黑龙江27楼2020-04-16 23:27
                收起回复
                  刻石之尾声
                  按照印稿刻好印面以后,要用小刷子(废弃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清理干净,避免污染印泥.
                  拍(蘸)印泥的时候要轻,柔,快速的让印面接触印泥.千万不要一下按到印泥上.多拍几下,确保每个角落都沾到印泥.因为印泥已经团成馒头状了嘛,所以如果印石大,可以分4个角分别拍印泥.印泥拍的太少容易留白,拍的太多容易涨线(朱文线条变粗).一般每个角拍个5,6下就差不多,每个人手法不一样,印泥也未必一样,自己摸索.涨线了就少拍,留白就多拍嘛.
                  确认印面整个都沾好印泥之后就要钤盖了.找个玻璃板(因为它硬而且平)上面垫2张宣纸,垫太厚容易涨线,千万别垫一整本书那样...垫太薄容易留白.对准之后盖下去,要稍微用点力.(所以之前要求印面不能磨偏,不能磨出弧线)钤盖用纸以福建连史纸和江西铅山产的连四纸(连泗纸)为好.宣纸其次.连史纸和连四纸不是一回事.都是竹纸,工艺不同.
                  钤盖的时候为了效果更好,有的先生会在盖下去之后轻轻拿起来,纸会因为印泥的缘故粘在印面上.翻过印面用指甲背轻轻刮纸背,为了让印面的内容更好的展现出来,用笋皮钤印台也是同理.我个人是不翻过来刮的,我总想着这印章盖在书画作品上,还要把书画作品翻过来刮?所以干脆不刮了.印出来的效果和实际使用时尽量保持一致.但大家应该知道这个方法.想刮就刮刮.
                  钤盖完后,看一下效果,再做调整,多出的地方补刀去掉.只要动了刀一定记得处理石屑,避免污染印泥.反复调整至满意.留下印花,再把印面里的印泥稍微清理一下就可以了.不然印面上的印泥会粘灰尘.这样一方印章就基本刻制完成了.边款的部分我后面会单独写一下.


                  IP属地:黑龙江28楼2020-04-17 00:08
                  回复
                    好帖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0-04-17 00:23
                    回复
                      刻边款
                      刻完印面之后要在石头侧面刻边款,像是书画作品的落款.边款内容一般为作者姓名(别号),刻制时间,印文内容或者创作缘由等等.一般比较短的内容只刻一面,即刻在印章的左边.这个左边是指钤盖印章时印石的左边.因为大多数人是右利手者,所以边款刻在左边那钤盖过程中手就不会碰到款,降低磨损概率.如果刻的印文长,那么以顺时针排列终点在左边.比如刻3面,就是右面起,经过里面(钤盖时对着自己的这面),结束于左边.也有极少数刻满5面的情况,结束就在印石的顶端.大多是只在左边刻一面.一般情况下,无钮印石随意定方向,有兽钮的印,兽PP对着自己(或者头对着自己,多数习惯PP对着自己,头冲外,钮上一般都是猛兽嘛~所以头不对着自己)如果是瓦钮,穿孔钮,如意钮.穿孔的方向是左或右.
                      刻边款的刀法也很多,双刀白文,双刀朱文,单刀冲白文,切刀白文等等.我个人觉得最好蒙的是切刀白文.即使是新手刻出来也像那么回事儿.其他的刻法更需要书法功底,新手用切刀好蒙!
                      切刀边款的宗旨是一个刀角丁刀入石然后切下去(同刻印面的切刀法).通过变化刻刀入石的深度,切的长度,来刻出各种富有变化的"三角形"笔画,组成字.横是从右往左切(没写错,就是从右往左),竖是从上向下,撇是从右上到左下,捺和点都是从右下到左上.一般的竖勾都是在竖的尾部单独向下小小的丁一刀.这个用文字表达不太方便,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视频看看,刀法很多,变化也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好.简单提一句,最近的切刀边款很多都是冲切的.在切的时候也有冲刀的动作,出来的效果更好.
                      拓边款
                      这部分要感谢吧里的褚先生,对我帮助非常大.
                      拓边款要用到的工具:拓包,连史纸,薄塑料袋,棕老虎(可用硬毛牙刷代替),拷贝纸,墨(稍微农一丢丢).拓包可以自己做,褚先生教我的做法是棉花球(视需要定大小),用塑料袋包上,外面再包一层薄棉布,最外面是绸子布.然后用橡皮筋扎紧.老谭说,最外面的绸子有两种,一种是纹理细密的"真丝",另一种是叫什么,麻丁...比较粗糙.细腻的为好.月饼礼盒啊,白酒礼盒啊,里面的衬布就是.
                      刻完边款,把边款这面清理干净,去掉蜡啊油啊什么的,最后用橡皮再蹭一下,有奇效.然后把边款面用毛笔沾了清水在固体胶棒上轻轻擦擦(别擦太多,擦一小点就行),再涂在边款面上.古时候是用白芨水涂.目的都是有点黏性.然后再在边款上面盖连史纸.再之后官方的做法是把拷贝纸覆盖在上面,先用牙刷轻轻刷,然后拷贝纸换个地方覆盖在上面接着刷,前2次主要为吸水,所以就轻点刷别把拷贝纸弄破.后面几次是为了把连史纸刷进字口里(这是宗旨)就可以用力点了,原则依然是不弄破拷贝纸.最后连史纸完全进入到字口里,覆盖的拷贝纸也不粘连史纸了,就好了.我偷懒的做法是不用拷贝纸,直接在用塑料布代替,更结实更容易把字口刷进去.建议大家用官方的做法来,我的方法弊端太多,投机取巧图个方便...
                      然后用拓包沾墨,在废纸上吸走多余的墨之后,在刷好字口的连史纸上轻轻拍打,速度要快点.轻重速度尽量保持一直.先从没字的地方开始拓.之前用胶棒和白芨水的目的都是这个阶段不会轻易的把纸粘起来.所以胶棒的用量大家自己摸索,让它既不会被拓包粘起来,也不会死死的粘在印石上揭不下来就OK了.
                      边款拓完有两种效果,一种是蝉翼拓,一种是乌金拓,在这只提供关键字,方便大家搜索.
                      整个边款部分还是建议大家用文字结合着视频,多搜搜,多看看,多试试.我说的不一定全对,只是提供更容易的入门方法.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大家再跟贴讨论吧.


                      IP属地:黑龙江30楼2020-04-17 23:55
                      回复
                        边款这段复制学习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1楼2020-04-18 06:34
                        收起回复
                          很好 很实用的贴 申请加精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0-04-18 17:12
                          收起回复
                            非常实用,


                            33楼2020-04-18 22:03
                            收起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4楼2020-04-19 01: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