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吧 关注:199,755贴子:1,832,518

回复:篆刻入门攻略第二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特别好,实用!


IP属地:江苏35楼2020-04-19 17:04
收起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0-04-19 21:42
    收起回复
      认真学习一下


      37楼2020-04-20 08:59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0-04-20 15:18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0-04-20 15:31
          收起回复
            开始刻东西就是因为您的帖子,重新发出来了顶一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0-04-20 20:55
            收起回复
              后面说的东西可能有点散,大家多担待,想到哪说到哪吧.
              接下来谈谈刚入门的新手朋友对印章的设计和线条.
              设计.怎么说呢.还是要多看!多看殿堂级大师的印谱,找到其中的规律跟特点,然后运用到自己设计的印稿上.推荐几位大师吧,不然新手朋友可能不知道该看谁的.
              丁敬,浙派领军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开创浙派的人.他的印特点是切刀,效果浑厚,而且苍.线条一般是笔直的,新手朋友用浙派入门不错,我记得后面很多殿堂级的大师都是浙派入门.而且浙派对新手来说有个优点,好蒙!我这里说的好蒙,和上面边款说的好蒙,不是贬义.人都希望能尽快看到成果,刻浙派很容易出成果,看起来很容易像那么回事儿!会更有兴趣坚持下去.不是坏事.
              赵之谦:线条有劲道.设计巧妙.那方著名的"为五斗米折腰"也是拍出了千万的天价.
              王福庵,陈巨来:他俩的稿挺像的,一个线条光滑一个线条粗糙,但都是近代细朱文的典范.我个人现阶段更喜欢王福庵,小小的替他吹一波
              吴昌硕,邓石如,这都是"王者"级的大师.吴先生的印对边框的利用我觉得真是强!大家可以多看看多体会.
              还有很多没提到的不是因为他们不强,而是风格有些和以上的大师相似.印谱就先别急着买了.毕竟不便宜.先看这些位的就挺好.
              汉印(官印,私印).战国(秦)玺,这些也都是必须看的.甚至我建议先看汉印(印宗秦汉,先看汉印临汉印是正路,怕刻着枯燥才先提流派印).汉印规矩,浑厚,有劲道的布局,线条,等等,都是入门的不二之选!急就章(一般是某某将军章)不用着急摹仿,先看看.
              总之多看,多临,多品,多思考.然后对比自己设计的印.朱白布局啊,笔画间距啊,整体重心啊,等等.自己对比.总之先看的足够多,到时候就知道某个字该选用哪种写法了.至少文字风格要是相同的,别搞的小篆和大篆混搭,小篆和甲骨混搭.那就闹大笑话了.几乎每个字都有多种写法,在保证了文字的一致性之后,再根据上面提到的那些要素,去选字,去组合,去把各种设计的技巧,灵活巧妙的运用在印稿的设计上.
              说到这我想补一句回文排列的事.我说的不一定对,大家自己思考,我只是表达我的观点.我觉得不是什么印都要为了对角呼应,而去回文布局.有一些印,不回文布局的话重心偏得都要倒了,那肯定用回文排列好一些.有一些印重心差不多,只是笔画稍微差了一点,重心也不严重偏坠,我觉得没必要用回文,如果每个印都搞的对角呼应啊,留白呼应啊,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就好像都有相机了,还用素描干什么?要油画干什么?过于刻板的去追求对角呼应而去用回文排列,会缺少很多自然的美.不对称的美.只是个人意见,大家觉得不对可以拍砖.接受批评.


              IP属地:黑龙江41楼2020-04-20 22:32
              回复
                线条.
                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我作图能力确实不行.就只好连放几个图了.因此占的版面篇幅大些,所以单独拿出来说.
                以我的能力,我只能简单的说说.更深层面的东西等其他大神补充吧.
                我们总是会听到评价线条的一个字:软.
                那到底怎么算软,怎么算不软.这个问题是新手逃避不了的.我说的不一定全对,甚至可能是小儿科的,十分浅显的.所以我只是做一个分享,说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我觉得线条"软"的反义词不是"硬"!而是劲!接下来打几个比方帮助表达吧.
                以朱文来说.你想像一根粗铜线,用指尖掰弯,所形成的形状是软的.它没有弹性的感觉.一根钢丝,掰弯以后你观察它的形状,它是有弹性的,松了手就会弹回来.再打个比方锯条,挤压锯条的两端它中间会拱起,所形成的形状是有弹性的.松手它会弹回来.一根棉线随意的放在那,它的形状是没有弹性的.一般的,有弹性有劲的线条它是连续的,蕴涵着力量的,传达出来的感觉是不容易弄弯它或者弄形变.而绵软的线条是不连续的,看上去是容易被折断甚至已经折断的.
                我弄了几个照片来帮助我表达这个感觉.



                图1图2是有弹性的.虽然图1图2是个柔软的叶子,柔软的橡胶条,但是你去碰它,它是会回弹的!那么这个线条不是软的.
                图3是一根线,它的形状本身就是不连续的不顺滑的.去碰它把它变成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了.不会回弹的.这样的线条是软的.
                不知道能否表达明白,大家可以参考赵之谦,陈巨来,王福庵等前辈的朱文印.可能会好理解一些.
                补充一下,汉印的白文和浙派的风格,不太适用这种方法.但是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线条蕴涵的力量感.
                我在这只是非常浅显的举了一些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多看印谱自己体会.
                提升线条质量也有一个称不上捷径的捷径----写篆书.邓石如先生,王福庵先生,都有很多字帖,部首啊,千字文啊,都非常好,照着写,哪怕不写,多看看,帮助也非常非常大!
                最后还是重申一下,我上面说的可能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也可能举的例子不恰当.这些只是为了帮助新手朋友更容易理解线条的劲.有说的不到的地方欢迎大神补充,说的不对的欢迎改正,说的不清楚的欢迎跟贴讨论.


                IP属地:黑龙江42楼2020-04-20 23:03
                收起回复
                  买一台雕刻机就0k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43楼2020-04-22 19:29
                  收起回复
                    不错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0-04-23 09:09
                    回复
                      做残(这个部分争议挺大,我只说我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不是所有的印都适合做残.也不是必须做残.我记得有几位殿堂级的大师就反对做残.认为残是岁月产生的效果,印原本不是那样的,现在人工做残有点东施效颦...所以说做残这事见仁见智吧.
                      我个人认为做残的目的是让印的效果更自然,不楞不生硬.有一些做残是为了给印面布局透气.让封闭空间有流动的感觉.还有一些白文印留红太多,做点小残点缀一下,或者朱文印留白太多,留点底不铲,也能调节一下朱白平衡(或者说印面的重心).等等等等,作用很多.
                      一般的做残规律(只是大众的,一般的情况,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比如有连贯长线条迫近边框,那框可以做个残,让印面透气,例如刘字的立刀..连续的同方向线条,其中某笔可以做残(不影响阅读和对字的识别)以避免雷同.某些笔画少的字,像白文以字,可以在空白处稍微来点残,配合重心.等等等等,多看印谱从前辈的印面上总结规律,再灵活运用.边框做残也有个小规律就是在黄金分割点附近做残,比如军字,那就可以考虑在这个外框长线条的黄金分割点对应的边框位置残一下.
                      有一些不建议做残的地方,比如连续同方向线条端点的部分.例如三点水的上下,不建议做残.金字的左右两侧,不建议做残.会有泄气的感觉,这时候边框就是拦边聚气的作用了,不好做残.字与字之间的边框部分也一般不做残,会拢不住字,印面容易发散.还有一些本来就写的很散很开的字,也不建议边框做残,同样是为了保留边框的聚气作用.还有一般来说,朱文印的下框可以比其他框微微厚一点点,减少做残,以照顾印面重心稳定,但并不是必要.看实际情况和需要的效果.在这些不适合做残的地方有时候还会故意留厚一点的边框,来平衡视觉上的冲击.等等等等,还是多看印谱总结.并不是绝对的.
                      做残的方法,我之前看了不少视频,加上自己试,我觉得用刀杆拍是个好方法.不是敲,不是敲木鱼那样的敲.而是拍,砸上去,力量稳定的传到印石上.这样做的残看起来自然.像是自然使用的磕碰结果,然后用圆杆的刀杆去刮一刮,像自然磨损.尽量不用刀尖上去捅边框,或者方刀杆的角去砸边框,看上去楞,假,刻意.印的4个角也是拍一拍,稍微去去锐利的火气.甚至有一些做残是在画好印稿的时候就决定要残的了.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就要照顾到做残的部分,比如生这个字在下面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角要砸一砸,那最底下的一横就别太靠近角,不然砸来了容易出现漏气的情况..白文印面上的残可以用刀角去点一点,用刀刃划一划.朱文极少留底.除非十分必要,或者仿战国风格,铸造印的那种感觉,会有在铸造过程中没处理干净的那种,或者锈蚀.
                      总之做残的原则是尽量模仿自然产生的磨损和磕碰.或者古金属印的锈蚀.在需要的位置,起到必要的作用.做残做好了可以调整印面,帮助印面的气流动起来.做的不好或者做的过多,就会有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咳咳...
                      印面做残有点像小咸菜.多了受不了,少了还总觉得缺点什么.恰到好处最为重要.这个部分实际上不好表达,因为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还是要靠提高自己的阅历来综合做残这件事.不太能生搬硬套的.我举的例子不是完全正确,只是帮助表达,帮助理解.
                      做残的部分先写到这里,有不同意见欢迎表达,我有表述不清楚的地方欢迎跟贴讨论.


                      IP属地:黑龙江45楼2020-05-09 00:19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6楼2020-05-09 10:08
                        收起回复
                          已收藏


                          47楼2020-05-09 10:14
                          收起回复
                            赞一下,收藏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8楼2020-05-09 11:22
                            回复
                              楼主。篆刻刀修刃方法能讲讲吗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0-05-09 11: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