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杠杆那些事儿
人教编辑部内。
生物爱和文瑾趴在床上看一本人教版初三物理书。
文瑾问到:“生物爱,什么是杠杆啊?”
生物爱:“杠杆?这个咱们初三才学。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就是杠杆。像什么剪刀、跷跷板都是杠杆。”
小物理:“不知道你们听说过这么句话没有,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听说过,”生物爱说,“其实,每一个人都完全具有撬动地球的能力,或许有的人正是缺少支点。”
文瑾:“原来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做过一道题,大约莫说的是两个人准备抬一块特重的石头,其中一个人说用绳子缚住两个人抬,另一个人不同意,说应该用棒撬。这题就问你哪种方法省力。”
“后者呗!”小物理说。
“那时候,那道题我还不会做,就去看答案,答案上果然说的是棒撬省力。我这些年一直在 思考,却一直思考不出其中的原理。”文瑾拿起书说。
“现在明白了?”生物爱看着文瑾。文瑾点点头。
“孩子们讨论什么呢?”LCL走了进来。
文瑾:“林老师,我还是不明白一点,为什么杠杆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呢?”
LCL:“杠杆分为两种,一种是省力杠杆,一种是费力杠杆。……”
生物爱和文瑾瞪大眼睛:“还有费力杠杆?”
LCL笑着说,“有哇,杠杆不一定都是省力的吗。这省力杠杆就是你们所说的用很小的力就能撬动很重的石头的那种杠杆。原因在于,它的动力臂长于阻力臂。”
“那什么是力臂呢?”文瑾问道。
“我来解释,”小物理说,“如果你们要知道力臂是什么,先必须要清楚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支点,就是杠杆绕着转动的一个中心点;动力(F1)是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顾名思义,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你们明白了以后,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就不怎费劲了。动力臂(L1)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生物爱和文瑾疑惑:“作用线?”
小物理拿过那本初三物理书,翻到第64页,说“你们看这3个图。哦对了,忘了告诉你们,杠杆平衡条件有个公式,那就是F1L1=F2L2。"
LCL:“省力杠杆这明白了吗?”生物爱和文瑾翻了一页书,点点头。
LCL:“相反,这费力杠杆啊,就是 动力比阻力要大。也就是动力臂短于阻力臂。这种杠杆虽然费力,但省了距离。”
小物理:“唉,你们要真学了杠杆,就有做图题了。”生物爱:“杠杆也有作图题?”“是,”小物理说,“咱们不是说的动力臂L1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么?阻力臂L2不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么?我先问问你们,这 两点之间 什么最短 啊?”文瑾说,“垂线段最短。”“所以说么,你真到做图的时候就要在F1和L1接触点、F2和L2接触点那里画个直角符号,才能说明那是距离。”
LCL:“对了,让你们看一个网页。”LCL一条鱼似的到了电脑前,打开一个网页
“http://www.pep.com.cn/czwl/czwljszx/czwlzkzl/czwlfxcl/201005/t20100520_646537.htm”
LCL:“你们看图1,就知道该怎么画力臂来着。距离一定要标直角符号。”
“这你们看见了没,动力和阻力作用线都可以延长或者 反向延长,能够画出力臂就行。”LCL说。
生物爱和文瑾接着往下翻网页,生物爱说:“难道动力和阻力不是相反方向的吗?”
LCL摇摇头说:“错误就在这里,动力和阻力不一定是相反方向的。你们看一下64页那个乙图,这个还比较好理解,两个人坐跷跷板,说的简单些他们是不是都在往下压啊?这力的方向就是向下的。如果动力阻力的方向真的是相反的,杠杆还能平衡吗?自己想一下。”
小物理:“对。还有甲图,那个人在撬起石头的时候手在往下用力,阻力F2说的就是石头的重力。”
LCL:“还一个做图的大问题是,找错了支点O。你们看这道题,”LCL拿了一张图。【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位渔民在把渔网打捞上来时的场景。你们找一下支点在哪里。”LCL说。
“支点?在这里吧?”文瑾指着鱼竿和拴住渔网的绳子 的交点处。
“果然把支点找错了!”小物理小声对LCL说。
LCL:“你们真的认为支点在这里吗?”生物爱和文瑾点头。
“唉!”LCL摇摇头,“小物理,你告诉她们真正的支点在何处。”
小物理拿了一根笔画出支点的位置:“支点就在这里!这个把鱼竿和渔网绳子固定在岸边的点才是支点呢!”【如下图所示】
小物理:“没发现么?文瑾,你说的那个点在渔民打捞渔网的时候可是运动的!”
“疏忽啊!”生物爱说。
“这不是疏忽,这是错误。”LCL说,“呵呵,你们还能找出动力F1作用线吗?”
文瑾:“动力作用线是在鱼竿上把?”LCL:“对,你们再找一下动力臂。”
生物爱立刻就画了一道线,标明“L1”。
LCL:“对了吗。有的时候,有的物理题,一些因素有很显然的迷惑性,往往看似是你要找的东西实质上却不是你苦苦寻求的东西。你们两个(指生物爱、文瑾)要注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和生活联系很密切,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做物理题时就很容易产生摸不着头脑的这种状况。”
人教编辑部内。
生物爱和文瑾趴在床上看一本人教版初三物理书。
文瑾问到:“生物爱,什么是杠杆啊?”
生物爱:“杠杆?这个咱们初三才学。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就是杠杆。像什么剪刀、跷跷板都是杠杆。”
小物理:“不知道你们听说过这么句话没有,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听说过,”生物爱说,“其实,每一个人都完全具有撬动地球的能力,或许有的人正是缺少支点。”
文瑾:“原来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做过一道题,大约莫说的是两个人准备抬一块特重的石头,其中一个人说用绳子缚住两个人抬,另一个人不同意,说应该用棒撬。这题就问你哪种方法省力。”
“后者呗!”小物理说。
“那时候,那道题我还不会做,就去看答案,答案上果然说的是棒撬省力。我这些年一直在 思考,却一直思考不出其中的原理。”文瑾拿起书说。
“现在明白了?”生物爱看着文瑾。文瑾点点头。
“孩子们讨论什么呢?”LCL走了进来。
文瑾:“林老师,我还是不明白一点,为什么杠杆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呢?”
LCL:“杠杆分为两种,一种是省力杠杆,一种是费力杠杆。……”
生物爱和文瑾瞪大眼睛:“还有费力杠杆?”
LCL笑着说,“有哇,杠杆不一定都是省力的吗。这省力杠杆就是你们所说的用很小的力就能撬动很重的石头的那种杠杆。原因在于,它的动力臂长于阻力臂。”
“那什么是力臂呢?”文瑾问道。
“我来解释,”小物理说,“如果你们要知道力臂是什么,先必须要清楚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支点,就是杠杆绕着转动的一个中心点;动力(F1)是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顾名思义,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你们明白了以后,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就不怎费劲了。动力臂(L1)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生物爱和文瑾疑惑:“作用线?”
小物理拿过那本初三物理书,翻到第64页,说“你们看这3个图。哦对了,忘了告诉你们,杠杆平衡条件有个公式,那就是F1L1=F2L2。"
LCL:“省力杠杆这明白了吗?”生物爱和文瑾翻了一页书,点点头。
LCL:“相反,这费力杠杆啊,就是 动力比阻力要大。也就是动力臂短于阻力臂。这种杠杆虽然费力,但省了距离。”
小物理:“唉,你们要真学了杠杆,就有做图题了。”生物爱:“杠杆也有作图题?”“是,”小物理说,“咱们不是说的动力臂L1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么?阻力臂L2不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么?我先问问你们,这 两点之间 什么最短 啊?”文瑾说,“垂线段最短。”“所以说么,你真到做图的时候就要在F1和L1接触点、F2和L2接触点那里画个直角符号,才能说明那是距离。”
LCL:“对了,让你们看一个网页。”LCL一条鱼似的到了电脑前,打开一个网页
“http://www.pep.com.cn/czwl/czwljszx/czwlzkzl/czwlfxcl/201005/t20100520_646537.htm”
LCL:“你们看图1,就知道该怎么画力臂来着。距离一定要标直角符号。”
“这你们看见了没,动力和阻力作用线都可以延长或者 反向延长,能够画出力臂就行。”LCL说。
生物爱和文瑾接着往下翻网页,生物爱说:“难道动力和阻力不是相反方向的吗?”
LCL摇摇头说:“错误就在这里,动力和阻力不一定是相反方向的。你们看一下64页那个乙图,这个还比较好理解,两个人坐跷跷板,说的简单些他们是不是都在往下压啊?这力的方向就是向下的。如果动力阻力的方向真的是相反的,杠杆还能平衡吗?自己想一下。”
小物理:“对。还有甲图,那个人在撬起石头的时候手在往下用力,阻力F2说的就是石头的重力。”
LCL:“还一个做图的大问题是,找错了支点O。你们看这道题,”LCL拿了一张图。【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位渔民在把渔网打捞上来时的场景。你们找一下支点在哪里。”LCL说。
“支点?在这里吧?”文瑾指着鱼竿和拴住渔网的绳子 的交点处。
“果然把支点找错了!”小物理小声对LCL说。
LCL:“你们真的认为支点在这里吗?”生物爱和文瑾点头。
“唉!”LCL摇摇头,“小物理,你告诉她们真正的支点在何处。”
小物理拿了一根笔画出支点的位置:“支点就在这里!这个把鱼竿和渔网绳子固定在岸边的点才是支点呢!”【如下图所示】
小物理:“没发现么?文瑾,你说的那个点在渔民打捞渔网的时候可是运动的!”
“疏忽啊!”生物爱说。
“这不是疏忽,这是错误。”LCL说,“呵呵,你们还能找出动力F1作用线吗?”
文瑾:“动力作用线是在鱼竿上把?”LCL:“对,你们再找一下动力臂。”
生物爱立刻就画了一道线,标明“L1”。
LCL:“对了吗。有的时候,有的物理题,一些因素有很显然的迷惑性,往往看似是你要找的东西实质上却不是你苦苦寻求的东西。你们两个(指生物爱、文瑾)要注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和生活联系很密切,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做物理题时就很容易产生摸不着头脑的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