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吧 关注:33,274贴子:393,188

回复:【科普】小篆和隶、楷在演变时候产生的差异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12-23 00:30
回复
    “キ”
    这字没什么好说的,后起的“手”本字,同样表示手的动作,但是不一样的是,这只手并不强调左右,而是从下面伸出来,需要讲的是这个字中国人普遍知道它在左边是“扌”就是“手”,但是并不知道在下面的“キ”也是“手”(如“舉”),而比较离奇的是这个一个简单的字在楷书中竟然分裂成了“手”、“扌”和“キ”三个变体,另外一提,可能是为了找寻字源方便,日本和韩国均将“舉”定为“擧”的写法(其中日本新字体简化为“挙”),而中国无论大陆台湾还是港澳均立“舉”为正(其中大陆简体字为“举”),也是挺有趣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12-23 00:36
    回复
      最后以一张手型全家福作为“手”系列收尾,请欣赏(顺便看看括号内的楷书多么自由奔放)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12-23 00:40
      回复
        下一系列开启“人”,作为各类语言中最最核心的要素,我们将欣赏在小篆之前单一写法的“人”如何在楷书之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12-23 00:46
        回复
          “人”系列
          终于开启这个汉字中最重要的部件了。“人”这个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几乎没怎么变(隶书楷书严格来说本字变得也不多),为一人侧面形象,左边是胳膊下面是腿(而非按照楷书理解的两条腿),不过只是背部到楷书越来越弯了,而作为构字成分,“人”在小篆写法几乎没什么变形,无非是背部曲折度存在差异,但是因为这个差异,导致在楷书之中产生了繁杂的变形体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9-12-24 12:32
          回复
            第一变体:“人”
            这个“人”在楷书中可以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篆的形态,但是将小篆手和弯曲的背以及腿拉直成了一捺,呈现出两腿站立的形态,虽然这个隶变本身问题不算很大,但是因为“人”的出现害苦了另外一个与它无关的汉字“入”。“入”小篆作类似箭头符号,本义未知(可能是指导进入的含义),因为“人”占据了“入”本该隶变的字型,导致“入”只能以一种非常别扭的姿势变成楷书,把右边一笔画拉长,也导致“人”和“入”在楷书中经常被认错写错。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9-12-24 12:46
            回复
              第二变体:“亻”
              此形态主要出现在“人”作为左边和上部分构字结构之中,因为“人”右边一捺对于构成楷书来说不友好,所以演变成“亻”更好参与构字,如“何”左边和“千”的上部分均为“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12-24 12:50
              收起回复
                第三变体:儿
                此形态主要出现在汉字下部份,如“兄”或者“兒,简体字将这个字作为“兒”的简化标准,这里注意进行区分,改形态彻底把“人”的手和腿分开,算不算五马分尸?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12-24 12:56
                回复
                  第四变体:
                  这个结构出现在上部,往往为“人”接一横时候出现的变体,如“色”和“危”上部分,所以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是错误的,“色”由“人”和“卩(跪坐人形)”,为一人驮着一人样,和“刀”完全没有关系,这也是楷书结构混乱给人造成的误解。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12-24 16:27
                  回复
                    第五变体:亽
                    该字出现在右上角,即“監”和“覽”右上,“監”由“臣(竖写的“目”)”,“人”和“皿”构成,为一人往下查看器物,金文到小篆“人”身体缩小挤在右上角,隶书演变为一撇一横加一点的写法。而“覽”形“監”声,没什么好说的,为了美观把“皿”缩写成“罒”。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12-24 16:32
                    收起回复
                      第六变体:
                      此变体为“”再讹变体,目前发现仅仅存在于“候/侯”及其含有该字的汉字之中,一横一竖结构,该字本作“ʱ”,由于不可知的原因,“厃”结构再次产生讹变,讹变为一竖加一横一竖,“人”也跟着讹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12-24 16:39
                      回复
                        第七变体:
                        此字出现在“北”左边,“北”由两个相背的“人”组成,由甲骨文到小篆字型从未更改,左边为“人”右边为“匕”,为“背”初文,后假借作为“north”含义,隶书以后,“北”左边的“人”讹变为两横一竖,而右“匕”脱离人形,看不出轴对称关系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12-24 17:22
                        回复
                          第八变体:
                          此变体出现在“丘”字,“丘”甲骨文两个小山丘对望,金文中开始讹变,到小篆彻底讹变为两人想背站加一横(即“北”加一横),隶变再次讹变为今“丘”字型,彻底和小山丘的象形说拜拜!可以说从古至今不论楷篆,这字命运多舛。(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12-24 17:26
                          收起回复
                            “大”:
                            作为“人”兄弟字型,“大”自然也是表示人的形状,所不同的是,“大”本身为一个站立的成年人象形,有头有手有双腿,是“人”的庞大完整版,表达更加完整的人概念,所以“大”在现代汉语里面表示成年的大的,也就是big的含义,但是作为构字部件来说,他依然和“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大”字型依然从甲骨到小篆没怎么变,但是小篆中存在头和区分分离的趋势,这个趋势在隶书之后被彻底“发扬”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12-24 23:44
                            回复
                              第一变体:“大”
                              “大”的写法几乎完全继承小篆,头部躯干保留完整,也能看出人的形状,可以说是最理想的隶变体了,这个没什么好指责的地方,所以不对其过多讲解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12-24 2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