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吧 关注:14,611贴子:323,630
  • 3回复贴,共1

西安极力打造汉唐文化的原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安常常说自己是第一古都,总得拿出点东西来证实自己的观点,顺带带动西安的旅游和经济。
应该说西安做宣传还是很能抓重点,很会找突破口。
西安虽嘴上说周秦汉隋唐,但他们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
周代800年都城城市重要性,洛阳第一,他们嘴中的丰镐地位并不高,重要性远低于宝鸡的周原也没什么疑问,考古也没什么内涵。周代自然不能作为他们的宣传重点。
秦代14年时间,算自己的都城史都勉强,都城遗址现摆在渭水北岸的咸阳,渭河南岸的离宫阿房宫,考古都证实,那只不过打了个地基。这个自然也不能作为宣传重点了。
汉代400年时间,长占据了一半时间,这个遗址在西安,自然要广泛宣传,为抬高自己只能贬低后半段建都洛阳的历史。突出汉长安城和汉武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宣传汉服,让世人以为只有西安更能代表汉朝。实质上西汉那段历史210年,前面90余年并不是一个统一王朝,北面向匈奴和亲纳贡,南向有南越、闽越、滇国、夜郎政权并存。汉武时期,实现长城南民族统一,对北方虽有卫青霍去病对抗匈奴的辉煌,后期也有李陵、李广利、赵破奴等人对匈奴惨败。和东汉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还是有所差别。东汉时期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比西汉成效更为显著,统一时间更长。即使丝绸之路,西汉也仅仅是长安到中亚段;而东汉可是罗马帝国两次派遣使团到达洛阳,真正实现了西罗马东洛阳丝绸之路的贯通。如果说还有延长段,那就是洛阳到日本,日本首次变为中国的藩属国。
隋代短寿,30多年,还有十几年迁都洛阳。隋文帝的贫瘠的大兴城比隋炀帝的奢华洛阳城想成鲜明对比,这个也不是西安想要宣传的对象。
唐代280余年,长安为都时间远长于洛阳,这个是西安宣传的重点。洛阳仅仅是657-736年间的和长安并重为都,以及末年的3年多。但正如大家所知:安史之乱后,长安为都就占了150余年。那时藩镇割据,盛唐不在。所谓盛唐也就是安史之乱前那100年,结果还被洛阳占尽荣光,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交际造就了洛阳的繁荣。西京长安吃不饱饭的贫瘠与东都洛阳的繁华在李唐皇帝赦、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西安也只有贬低洛阳的地位,抬高长安地位。吹嘘长安的繁荣来实现其目的了。最终弄出个新造的大唐不夜城来进行宣传,但实际上唐代长安严厉的宵禁制度是众所周知的。
以上也是西安极力打造汉唐的原因。其余一些割据政权在长安并无什么建树,甚至不被正史所承认,也只能凑凑十三朝的数据了。


IP属地:陕西1楼2019-10-14 10:20回复
    西安城墙今年突然火起来了。其实这个城墙历史并太长。
    目前的西安城墙是建成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夯土城墙,周长13.79公里。
    经过明末清初战争,城墙破败不堪。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一月, 陕西巡抚毕沅开始大规模整修西安城墙。全面修补墙体,加外壁砖层,墙顶铺砌青砖,内壁加砌青砖溜水槽,加固城楼、角楼和垛口,疏浚城壕。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拆城墙建街道工厂,拆砖建炼铁炉;后又在墙体内“深挖洞”;城墙千疮百孔,80%以上墙体受到严重破坏,已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城墙。
    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XZX指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转陕西省人民政府,要求对西安城墙认真保护,及早维修。
    1983年国务院总理zzy批示有关部门同意决定给予专项拨款支持西安“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城北路”的“四位一体”建设方案。
    城墙建设从1983年动工,直至2004年,西安城墙彻底贯通,基本修缮完毕。
    所以大家看到城墙上好多墙砖是八十年代西安周围县烧制的,并留有姓名就不奇怪了。
    西安城墙修缮完毕后,曾一度准备申遗,但因年代太短,修缮中内部大量使用了现代化的机砖,未能得到批准。


    IP属地:陕西11楼2019-10-14 21:26
    收起回复
      所以,西安城墙能有今天,确实应该感谢他们两位。


      IP属地:陕西12楼2019-10-14 21:27
      回复
        再谈谈唐长安城的人口和大唐不夜城
        1、唐长安城居住人口:
        唐长安城按《长安志》记载安史之乱之前归属两县管辖,户口最多时长安县有户不足4万,万年县有户4万。合起来不足8万户,40万人口。这些人口当然是长安和万年两县的所有人口,相当一部分仍居于城郊农村居住,城内人口当然要低于此值,假如城镇化率取高些达到80%,居住在城内人口最多32万。加之唐禁军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时代最高峰达到13万,太极功、大明宫、兴庆宫皇宫内不超过3万,上面总人口达到48万。那个时代交通落后,即使算上一些临时流动人口,10%的比例达到极限,也就是说顶上天长安城50多万人口。长安城内靠南部和西北一些坊都在种地、甚至作为居民墓葬区。西京长安城实际建成区有60 %,大约有50平方公里。同时代的东都洛阳城加上不加上阳宫建成区大约47平方公里,加上上阳宫大约56平方公里。两京实际建成面积相当,只不过长安外郭城围起来的面积大些。另一个证据就是:就按现代的城市密度推算,一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一万人都很不错了,何况那时的长安里坊都是单层建筑,假设达到一平方公里达到一万人,唐长安城内也不会超过五十万人。留下的几分史料也可证明,长安城内大小坊平均每坊在0.5平方公里,而史料说居民里坊内每坊500-600户,2000-3000口,按大值,依次推算人口密度3000/0.5=6000人/平方公里。扣除南四排坊和西北一些坊成为耕地和墓葬区,40余坊没人居住,总共108坊,住人的也就60来坊。也就是36万人为极限,加上皇宫人口,和长安城守卫的13万禁卫军、流动人口也不足达到60万。
        2、大唐不夜城
        长安城实施宵禁,坊门日落关闭。长安城每坊平均面积按考古看也就在0.5平方千米。但居民坊内按隋唐制度规定是严禁做买卖,买卖要在东西两市进行。每坊建有瞭望台对坊内居民进行监管,设有坊正进行管理。晚上乱串乱棍打死。考虑到居民购买东西太不方便,李治曾一度在长安城设立南市,但不久被武则天废除。
        这段时间内大唐不夜城之说根本无从谈起。
        安史之乱之后,天子九迁、长安数馅,城头变换大王旗。李唐政府对长安城的控制力严重下降。战争延绵不断,藩镇割据,财力匮乏,有些坊墙坍塌后也无财力修复。粮食严重匮乏。皇帝抱太子为吃不上饭痛哭,甚至开始时一些士兵晚上上街杀人当军粮,后来一度发展到大白天公开杀人当食粮,尤其是黄巢占据时期,表现尤甚。
        即使在如此兵荒马乱时代,在政府政令不行的年代,坊管制度也荡然无存。城内有些居民为了糊口,开始在破败不堪坍塌的坊内开始做些小买卖。日落时早早关闭以躲避战乱横祸。
        这段时间被一些人作为大唐不夜城形成时代也太能东拉西扯。唐安史之乱前都没形成不夜城,谁见过战乱时代不夜城能生存?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所谓唐长安超过100万纯属于宣传需要;而大唐不夜城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代阶段为了拉动旅游而修建起来的仿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灯光秀一条街而已!


        IP属地:陕西23楼2019-10-20 1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