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35贴子:657,900

回复:玄同·宁远大捷讲座【科普补完计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s://tieba.baidu.com/p/5995081788 宁远之战后金伤亡数字的若干记载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8楼2019-09-06 10:50
回复
    熊廷弼上书明廷,述辽东之情形颇详,择要录下:
    辽东现在兵有四种一曰残兵。从主将赵甲逃阵,甲死而归钱乙;又从钱乙逃阵,乙死而归孙丙。或七八十人,或二三百人,身无片甲,手无寸械,随营靡饷,装死扮活,不肯出战。此残兵之情形也。
    一曰额兵。开原一道,全额已亡,即臣标下两翼,亦并全亡。至于阖镇额兵,或死于征战,或图厚饷,逃为新兵者,又皆亡去其大半。此额兵之情形也。
    一曰募兵。佣徒厮役,游食无赖之徒,岂能惯熟弓马?岂能膂力过人?朝投此营,领出安家月粮,暮即投之彼营;暮投河东,领出安家月粮,朝即投之河西。点册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领饷有名,及闻警告,而又去其半。此募兵之情形也。
    一曰援兵。各镇挑选,谁肯以强人壮马来?谁肯以坚甲利刃来?每一过堂,弱军羸马,朽甲钝戈,不堪入目。而事急需人,又不暇发回,以另换精壮。此援兵之情形也。
    皇上以为有兵如此,能战乎?能守乎? 自丧败以来,总兵以下,副、参、游击、都司、守备,以至中军,千,把总,指挥,千、百户,死者五六百员,降者百余员,辽将援将,已是一扫净尽。又募兵万数千人,即求一世职,为中军千把总,分布管领,亦不可得;况今一二见在将领,皆屡次征战存剩,及新败久废之人,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者。皇上以为缺将如此,能战乎?能守乎?良马数万,一朝而空,今太仆所存寄之马,既多瘦小,驿马更矮小;兵部主事王继谟所市宣府大同马,并无一匹解到。即现在马一万余匹,多半瘦损,率由军士故意断绝草料,设法致死,图充步军,以免出战;甚有无故用刀刺死者,以此马愈少而倒损甚多。皇上以为马匹如此,能战乎?能守乎?坚甲利刃,长枪火器,丧失俱尽,今军士所持弓,皆断背断弦;所持箭,皆无翎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甚有全无一物,而借他人以应点者,又皆空头赤体,无一盔甲遮蔽。今将开局打造,既无铁无匠,而需索中央库局所贮,又急不能到。【皇上以为器械如此,能战乎?能守乎?闻风而逃,惧战而逃,顷闻北关信息,各营逃者,日以千百计,如逃止一二营,或数十百人,臣犹可以重法绳之;今五六万人,人人要逃,营营要逃,虽有孙吴军令,亦难禁止。】皇上以为军心如此,能战乎?能守乎?又使民有同仇之意,各顾身家性命,同心协力效死固守两三日,以待救援,亦可以捍御;今沈阳皆已逃尽,辽阳先逃者,已去不复返,现在者,虽畏不敢逃,而事急之时,臣安能保耶?况今辽人已倾心向奴矣,彼虽杀其身,杀其父母妻子而不恨,而公家一有差役,则怨不绝口。彼遣为奸细,则输心用命;而公家派使守城,以哭泣感之,而亦不动。皇上以为民心如此,能战乎?能守乎?假令皇上于抚顺初失时用臣,臣力犹能处此,以保全辽;即于开原铁岭未陷时用臣,臣力犹能御之,以顾北关。今臣不能制边矣!不能保辽矣! 【臣又思之,汉唐以来,建国皆在中土,辽地尚无关轻重。今辽实神京左臂,万一不测,剥床及肤。如何如何!】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19-09-06 10:53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40楼2019-09-06 10:57
      收起回复
        https://tieba.baidu.com/p/2985504949?pn=4 宁远大捷(原创讲座稿)


        玄同兄原贴,只能砍4-5页,前面17年前的都打不开了,很多资料的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2楼2019-09-06 11:01
        收起回复


          IP属地:福建43楼2019-09-06 14:07
          回复
            应该没有缺页 把疑惑缺页的补上 一、战前形势
            四百年前,大明王朝静静地步入晚年,庸人柄政,百官旷职,文恬武嬉,边患日亟,初无以为意,是为醉梦之期。辽东一隅,建州女真悄然崛起,至万历四十四年建国称汗,四十六年悍然攻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短短四年时间,明军屡战屡败,至望风奔逃,“一坏于清(河)、抚(顺),再坏于开(原)、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丧师数十万而捐弃全辽,“逐步退缩至于山海关,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后金兵锋所向,明朝如何应对?当时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固守山海关,代表人物先后有王在晋、高第;第二种意见:修建关宁锦防线,代表人物有孙承宗、袁崇焕。
            本人支持关宁锦防线。从军事上看:防御正面越窄、纵深越大,越有利防守。辽西走廊夹山临海,不过几十里正面;关、宁、锦形成四百里纵深——如果锦州失守,还有宁远;宁远陷落,才到山海关。山海关是阻止满清逐鹿中原的最后一道防线,至此退无可退。如果弃辽西四百里退守长城,防御正面从几十里骤然增加到数千里,且纵深全无。按当时的条件,要守住数千里长城(敌只需突破一点)绝无可能。历史也证明了这点——崇祯年间,满清(后金)曾五次绕道蒙古掠劫中原(“己巳之变”多少还有点突然性),长城是挡不住的。而如果后金绕道蒙古夹击山海关,关门(山海关)失陷就只是时间问题。
            有人认为:山海关牢不可破,地形胜于宁、锦,弃宁、锦而守山海足矣。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就连当时力主守关门的王在晋、高第都不这么认为。分析如下:山海关比宁远、锦州,地形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有利方面在地势险要,不利方面则是一个线形防御(敌只需突破一点)。高第言:“守四面之城易,守数十里之长城难”。战略上能够容纳的部队有限(一条长城能容纳多少部队?比四百里辽西如何?)。
            天启二年三月,王在晋经略辽东,评价山海关“高岭有乘墉之势,斗城如锅底之形”,发现附近山头高于城垣“数仞”,但心敌军登上山头,居高临下覆盖射击,又说“若架大炮,楼堞何能遮蔽?”提议“再筑边城……或从八里铺起者,约长三十里,……如此关门可恃为悍蔽。”后来,孙承宗视察发现问题——王在晋谋划的新城与旧城距离太短,一旦前线兵溃,敌军驱赶溃兵反冲我城(常用战术),到时候要不要开城接纳败兵?——开城就会被敌乘机抢关(不开则可能丧失军心,引起哗变)。于是否定了八里铺重城方案。
            再作一个简单的战术计算:宁远城周长3200米(约六里半)、锦州稍大,不过十余里,两者都是四面之城,城中可驻扎精锐为预备队,当某段城墙告急,能很快增援。王在晋议筑的八里铺重城一条线就长三十里,数倍于锦州、宁远,城墙上需要的兵力更多,预备队增援的距离更是增加了五到十倍左右,难易如高第之言。
            最后作一个战役推演:若满清绕道蒙古进逼京城,明朝肯定会调山海关守军入卫,不能不去吧?赴京途中有没有被打援的危险?就算先到京师,敌军突然调头东向,同时从国内出兵夹击山海关(弃宁远则关门失障,使前后夹击成为可能),结局可知?
            又有人认为:守关宁足矣。概因“松山之难”而厌锦州。我也不赞同。
            分析:不战而弃锦州不可取!1、平白丢弃一层防线,纵深减小。2、锦州为宁前屏障,辽西大部分屯田在宁前一带,弃锦州而将宁前暴露于敌军锋镝之下,是损己利敌。且“宁远之战”教训深刻。3、锦州作为关宁锦防线的前沿核心,主要作用是阻挡和消耗敌军,非决战之地。简单地说:只要满清付得起代价(要么付出数千人以上的伤亡强攻坚城,要么花几年时间、消耗大量物资将其围陷),锦州失陷也可以接受,白送不行!
            历史上“松山之难”概因明朝背弃袁崇焕“孤守”之策,派大军救援锦州,与满清主力决战所致(想一想:防御纵深起什么作用?如果在第一道防线与敌军决战,第二道、第三道防线还有多大意义?)。满清拥有野战优势,有意布局,而明朝采取围一城必援一城的错误战术,被围城打援不可避免。即使没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乃至于京师皆可以“打援”。
            前面提到“孤守”之策,简要讲解如下:袁崇焕的守城思路是固守、孤守、死守。所谓“孤守”,就是靠自己守城,别指望,也不会有什么援军——没有援军,自然不会被“打援”。他要求别人做到,自己率先施行!“宁远之战”,袁崇焕孤守宁远城。他派人去山海关,不是求救,而是要了一道死命令——宁远将士入关皆斩。“宁锦之战”,皇太极围攻锦州,当朝令袁崇焕出兵援锦,袁崇焕只派偏师虚应……。战后,袁崇焕因“不援锦州”被指为“暮气难鼓”,辞职下野。回头看,我认为“孤守”是正确的战术。天启末至崇祯初,后金不过六、七万余丁,强攻宁远、锦州不是不行,但损失太大——明朝亏得起,后金亏不起。长期围困依赖经济,当时后金无此实力。强攻太亏,打援不成,便只能撤围。历史上锦州又抵御满清(后金)十五年,早已经值回票价。满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准备,在义州屯田,用了两年时间才将其围陷。真正的败笔是明朝不该派主力援锦,派骑兵在外围虚应既可。若如此,即便锦州失陷而明军主力尚存,闯、献何得以纵横无忌?明祚可以延长。时过境迁,华夏或免于沦陷。
            言归正传。天启二年六月,孙承宗巡边,否定了八里铺重城方案,召将官议防守之策,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袁崇焕主守宁远卫;王在晋坚持不可,主守中前所。其时,明军前哨名驻中前所,实不出八里铺。孙承宗经过考察论证,决定主要采纳袁崇焕的意见,在宁远筑城;部分采纳阎鸣泰的意见,组建觉华岛水师,与宁远互为犄角;回朝后奏请将王在晋调任南京(因此结怨)。八月,孙承宗自请督师,熹宗任之。
            孙承宗立志复辽,以袁崇焕、满桂、祖大寿营筑宁远(天启四年完工),又“遣诸将分戍锦州、大小凌河、松、杏、右屯诸要害”(天启五年夏),关宁锦防线初步建成。主辽三年间,复土四百里,练兵十一万,奴未能大举入犯。
            天启五年九月,柳河之战,明军小败,引发政争。十月,孙承宗去职,兵部尚书高第经略辽东。钱益谦《孙公行状》记:“第在兵部日,请减兵,请撤关外以守关内。……甫受事,即下檄马世龙,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袁崇焕力争曰:“宁前道与宁前为存亡,撤宁前,我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第不得已,止撤锦右兵,驱屯兵屯民入关,弃屯粮数十万石。死亡塞路,哭声震原野。明年正月,奴长驱入犯,路无留行,第撤兵之效也”。
            高第上任后做了一件大事——“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周文郁《边事小纪》、茅元仪《督师纪略》亦作是言。周文郁、茅元仪身为辽将,有当事人资格,为第一手资料。《明史》又综合了《三朝辽事实录》,记:“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高第“请撤关外以守关内”的奏疏见于《明熹宗实录》卷63:“天启五年九月……兵部尚书高第奏:“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山海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速挑选精兵,谨防山海。及查关上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营地方,分布驻防。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关外,昨日奴衅已开,目前报仇,都令欲逞,此何等时也,犹不思护内而防外乎?……是在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


            IP属地:北京44楼2019-09-09 14:35
            收起回复
              明代首级检验十分严格,正常情况下“斩首”远低于歼敌(排除杀X冒功)。 如:万历朝鲜战争,明军攻克平壤,歼灭小西行长第一军万余人,又击溃前来增援的大友军数千,斩首却不过两千。这还是战后明军完全控制了战场,平壤仅有极少数人逃脱的情况。“宁远守城战”以不足两万明军独抗五、六万后金主力,攻城方战死城外,割级更难。《明熹宗实录》:“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按平壤之战的斩首与歼敌比例估算,杀敌上千。
              现代采取根据战役(战斗)结果,参考交战各方战报进行评估的方法。
              “宁远守城战”,明方估计“伤敌数千”,夸张的上万;后金《满文老档》自承折损五百——这是明清(后金)开战以来满清承认的最大数字,超过萨尔浒之战、浑河血战。由于胜方夸大战果,败方减报战损是一种普遍现象,满清在这方面劣迹斑斑(如:永定门之战,满桂四万大军覆灭,《满文老档》居然自称“我军无一死者”,违背军事常识,明显吹牛)。现代估计“宁远守城战”杀敌上千。
              当时,后金不过二十几万人口,六万余丁,攻宁远两日折损青壮达到总丁数的百分之二左右,就算按满清承认的“五百”也接近百分之一,可谓“伤亡惨重”。后金不能承受强攻坚城的重大伤亡,从宁远撤退。
              另据明方记载:正月二十六日,明军火炮“并及黄龙幕”,努尔哈赤可能被波及受了轻伤(指挥部中炮,混乱中负伤),由于战场目测不十分准确,出现“重伤”、“毙”等传言可以理解。
              努尔哈赤是否负伤尚存争论,但“宁远守城战”击退后金主力的历史事实无可置辩。努尔哈赤正月二十六日从宁远撤军,二十七日已至右屯,日行两百余里,甚至下令烧毁来不及搬运的右屯粮草,退得仓皇。
              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看,“宁远大捷”( “宁远守城战”胜利)当之无愧,是明军取得的第一场大胜。
              四、明方主要失误及责任分析
              《明熹宗实录》卷68:“恢边胜筭以宁远为第一功,而灭奴要会以叙宁远为第一务……皇上深嘉清野坚壁之伟伐,酬报于前,而姑免失粮弃岛之深求,策励于后”。
              客观评价“宁远之战”,既要充分肯定“宁远大捷”成果,也要认真检讨战役层面的若干失误,右屯失粮与觉华岛被屠使明朝遭受了重大损失——错在哪里、该谁负责?
              (一)右屯未撤之过
              《三朝辽事实录》记载因当时有“悍军倡言抢粮”而误。高第组织撤军不辨轻重、不分缓急,指挥失措,难辞其咎。
              “兵科罗尚忠题称:“闻右屯之积尚多,向欲移就近地而悍军倡言抢粮,遂寝其说。今奴且营右屯,搬移既以无及,焚毁亦奚容迟,不然已为盗资矣。然掷尽屯积之千百,而靳言用力之一朝,倘愤前屯之为盗积,而坐视见在之为军饥也,……””
              “礼科张惟一题称:“……右屯露贮之三十万……,久奉撤入之命,而徒惮抢劫之虚声,辄举而委之奴可惜也。既不然抢粮之说实有其事,散之军不犹愈赍之盗乎”。”
              “刑科陆文献题称:“右屯储米三十万,以之饷军以为续命之丹,以之委敌则为盗粮之赍。既鉴于前军之覆(柳河之败)而请旋,煽于妖言撼而寝,即未及先事之防,亦不宜贻后事之悔。倘有撤回兵马之说,既不欲藉寇兵矣,岂其欲赍盗粮哉”。”
              这么严重的失误,起初即有天启圣喻为之开脱,事后明朝亦未深究,不合常情。个人推测:高第可能奏报过朝廷,而内廷决之。此为一“说”。
              近年,网络传言右屯未撤因“管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阻挠所致。理由是金启倧曾反对撤军,猜测其拒不执行撤粮命令,并以金启倧在“宁远守城战”中“手放大炮”遇事故身亡为由猜测是袁崇焕指使其阻挠撤粮,而后“杀人灭口”。
              这种说法仅凭猜测判定袁崇焕“杀人灭口”,主观臆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金启倧阻挠撤粮,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袁崇焕“杀人灭口”。 天启五年十月,金启倧、袁崇焕上书反对撤军是战略争论,由于高经略坚持,其反对无效。以常情推之:撤军应先撤粮是军事常识,主力既撤,岂有阻挠撤粮之理?金启倧一小小通判,更无此能。“宁远之战”,右屯参将周守廉弃粮而逃,以其贪生怕死,怎么会受金启倧指使拒绝撤粮?战后明朝追究右屯失粮,只见周守廉弃粮而逃和高第指挥失误,未见“阻挠撤粮”说,设使有——高第怎会不加辩解,而无只言片语流传于世?
              学界允许怀疑权威,提倡百家争鸣,但要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历史学讲究言必有据,没有依据,天马行空般的胡乱猜测便成了“编故事”。司法更要讲证据,用无法证明的猜测给人定“罪”,这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就叫做“莫须有”!与大家引以为戒。


              IP属地:北京45楼2019-09-09 14:36
              收起回复
                《明熹宗实录》印证了《孙公行状》所言,高第承认误报;《明熹宗实录》与《三朝辽事实录》均记录核查结果为“官兵尚有九万三千二百余名”。请各位自行斟酌。
                综上所述:高第撤军并非单纯的军事问题,拿上桌面的“理由”大多搀杂了政治斗争因素——无论锦州“朽坏”还是“兵只五万八千”,矛头暗指孙承宗。若非“宁远大捷”扭转战局,孙承宗将背负战败责任,而高第新任,只要守住山海关就可以据此表功。个人认为高第军事糊涂,却是政争老手。
                历史证明:自私自利和自作聪明的政治斗争,是明朝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认真检讨“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斗争传统,才能减少类似的问题一再发生。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IP属地:北京46楼2019-09-09 14:36
                收起回复
                  关于龟缩山海关万无一失,省钱省粮的搞笑言论,咱就用史料放上吧!
                  天启三年闰十月丁亥,朔。 督理军务大学士孙承宗奏守关大略:臣念朝廷为边疆远计,要令贤豪据以有为,中材据以有守。方今关门于辽左特隔一垣,而神京去关门七百里,非有名山大川之限,是天下安危系于一垣,即有沉雄之将、骁捷之兵,尚是以人为金汤,而况将不必沉雄、兵不必骁捷,何能倚金汤于人?今天下戒刘杜之浪战,而未察辽广之坐守。言守者料于不敢为战,而未必真见其所以为守。假令无辽左而神京可安也,臣何敢侈谈于榆关之外?不知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天启三年闰十月丁亥,朔。督理军务大学士孙承宗奏守关大略:臣念朝廷为边疆远计,要令贤豪据以有为,中材据以有守。方今关门于辽左特隔一垣,而神京去关门七百里,非有名山大川之限,是天下安危系于一垣,即有沉雄之将、骁捷之兵,尚是以人为金汤,而况将不必沉雄、兵不必骁捷,何能倚金汤于人?今天下戒刘杜之浪战,而未察辽广之坐守。言守者料于不敢为战,而未必真见其所以为守。-------------------------------假令无辽左而神京可安也,臣何敢侈谈于榆关之外?【不知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明熹宗实录孙承宗上奏
                  ------------------------------------------------------------------------------------------------------------------------------------
                  熊廷弼上书明廷,述辽东之情形颇详,择要录下:
                  辽东现在兵有四种:一曰残兵。从主将赵甲逃阵,甲死而归钱乙;又从钱乙逃阵,乙死而归孙丙。或七八十人,或二三百人,身无片甲,手无寸械,随营靡饷,装死扮活,不肯出战。此残兵之情形也。
                  一曰额兵。开原一道,全额已亡,即臣标下两翼,亦并全亡。至于阖镇额兵,或死于征战,或图厚饷,逃为新兵者,又皆亡去其大半。此额兵之情形也。
                  一曰募兵。佣徒厮役,游食无赖之徒,岂能惯熟弓马?岂能膂力过人?朝投此营,领出安家月粮,暮即投之彼营;暮投河东,领出安家月粮,朝即投之河西。点册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领饷有名,及闻警告,而又去其半。此募兵之情形也。
                  一曰援兵。各镇挑选,谁肯以强人壮马来?谁肯以坚甲利刃来?每一过堂,弱军羸马,朽甲钝戈,不堪入目。而事急需人,又不暇发回,以另换精壮。此援兵之情形也。
                  皇上以为有兵如此,能战乎?能守乎? 自丧败以来,总兵以下,副、参、游击、都司、守备,以至中军,千,把总,指挥,千、百户,死者五六百员,降者百余员,辽将援将,已是一扫净尽。又募兵万数千人,即求一世职,为中军千把总,分布管领,亦不可得;况今一二见在将领,皆屡次征战存剩,及新败久废之人,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者。皇上以为缺将如此,能战乎?能守乎?良马数万,一朝而空,今太仆所存寄之马,既多瘦小,驿马更矮小;兵部主事王继谟所市宣府大同马,并无一匹解到。即现在马一万余匹,多半瘦损,率由军士故意断绝草料,设法致死,图充步军,以免出战;甚有无故用刀刺死者,以此马愈少而倒损甚多。皇上以为马匹如此,能战乎?能守乎?坚甲利刃,长枪火器,丧失俱尽,今军士所持弓,皆断背断弦;所持箭,皆无翎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甚有全无一物,而借他人以应点者,又皆空头赤体,无一盔甲遮蔽。今将开局打造,既无铁无匠,而需索中央库局所贮,又急不能到。【皇上以为器械如此,能战乎?能守乎?闻风而逃,惧战而逃,顷闻北关信息,各营逃者,日以千百计,如逃止一二营,或数十百人,臣犹可以重法绳之;今五六万人,人人要逃,营营要逃,虽有孙吴军令,亦难禁止。】皇上以为军心如此,能战乎?能守乎?又使民有同仇之意,各顾身家性命,同心协力效死固守两三日,以待救援,亦可以捍御;今沈阳皆已逃尽,辽阳先逃者,已去不复返,现在者,虽畏不敢逃,而事急之时,臣安能保耶?况今辽人已倾心向奴矣,彼虽杀其身,杀其父母妻子而不恨,而公家一有差役,则怨不绝口。彼遣为奸细,则输心用命;而公家派使守城,以哭泣感之,而亦不动。皇上以为民心如此,能战乎?能守乎?假令皇上于抚顺初失时用臣,臣力犹能处此,以保全辽;即于开原铁岭未陷时用臣,臣力犹能御之,以顾北关。今臣不能制边矣!不能保辽矣! 【臣又思之,汉唐以来,建国皆在中土,辽地尚无关轻重。今辽实神京左臂,万一不测,剥床及肤。如何如何!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9楼2019-10-29 08:11
                  收起回复
                    天启六年(熹宗实录)○兵部尚书王永光疏言:据高第塘报,奴贼本月十八日过河,请令经略严谕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一面料理关门守具。得旨:奴报紧急,即著总督王之臣同经略高第守关□议行事。其道镇等官或出关防御,或调兵固守,俱著相机策应,同心戮力,务保万全。仍飞骑传与毛文龙,袭后捣巢,果能灭贼雪耻,朕岂爱通侯之爵以赉劳臣?
                    ○大学士顾秉谦等言:奴酋连年用兵,紏合西虏,今重兵并宿关上,经督同守关门,蓟镇空虚,最为可虑。新抚岳和声非旦夕可至,旧抚申用懋又闲住之官,必得严旨责成,庶用懋得殚心从事。上命吏部速推在朝能晓边情者四五员奏请简任,以纾东顾之怀。和声另推别用。
                    ○署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右侍郎阎鸣泰以警报叠至,疏言制敌之策:湏以固守宁远为主,但出首山一步,即为败道。而首山左近如笔架、皂隶等山险隘之处俱宜暗伏精兵、火炮以待贼来,慎勿遽撄其锋,惟从旁以火器冲其胁,以精兵截其尾。而觉华岛又出船兵遥为之势,乘其乱而击之,此必胜之著也。惟是都城根本之地,牖户自应绸缪,三大营选锋请亟操练以备防守。至于盘诘奸细,宜敕厂卫及五城等衙门密行之,慎勿张皇以摇惑人心。得旨:严内备、镇人心,诚为根本要策,俱依拟著实举行。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0楼2019-11-06 08:40
                    回复
                      ○奴夷营于大凌河,东西哨马至松山,敕沿边各路口倍加防御。
                      ○兵部尚书王永光请调遵化兵四千速赴关门,调宣镇兵四千,即遣副将一员领至遵化协守,限十日内到。安家行粮户部即与给发。三屯总兵并附近督抚镇将俱预饬兵马候调入援。上是之。
                      ○经略高第报奴贼于二十二日巳时至首山,离宁远十里,虏酋束不的紏聚精兵达子二万,要在二月初一日起兵犯抢。东西交讧,乞敕该部应发官兵应援者速为督发,应备刍饷接济者速为接济。得旨:首山扼险要地,官兵亟宜据守以挫贼。釒夅总兵杨麒速赴宁远策应,一切防守事宜严加责成,倘有疎虞,即以尚方从事。应用刍粮速与接济。
                      ○大学士顾秉谦等言:昨日臣等出西长安门,接得经略高第塘报,贼兵已围宁远,前哨至西曹庄地方。今日蒙皇上面谕,山海紧急,著臣等与府部九卿科道等官会议方略具奏。臣等备员密勿,苟有一得之愚,敢不悉心筹画。窃思东西二酋,外离中合,从来入犯,每相约结。西虏倘有德我之心,则东奴必无径来之理。昨喜峰口二月初一日谋犯之报果见告矣。蓟门各路在在可虞,今总督王之臣已赴山海协守,则关以内一切防御接济事宜俱属顺天巡抚为政,新推吴中伟清恬谨守,长于吏治,若授以腹里节钺,尽堪自见。而兵家之事恐或未闲,在廷诸臣多谓兵部右侍郎阎鸣泰深习蓟辽情形,宜以枢贰行边,因兼摄巡抚顺天事务最为长便。盖大臣奉敕特遣,与寻常升转不同,蓟辽总督张国彦即以北直隶人为之,往例可按也。至于羁縻西虏,向来委之王牧民,奴败猖獗,正用虏之日,国家不爱重赏以就款局,今何寂寂也?宜严加责成,令说西虏以分贼势。又闻有王世忠者,乃南关遗孤,奴之世讎,而虏之姻娅。其人见在兵部,听用可急使也,伏乞敕下该部作速酌议。随得旨:阎鸣泰以原官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整饬蓟镇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处地方。其联结西虏事宜责成王牧民,并王世忠加正总职衔,前去关门协同料理,仍给以敕书行事,应用犒赏,著兵部作速处给。


                      IP属地:江苏51楼2019-11-06 08:42
                      回复
                        ○经略高第塘报奴夷围宁远,哨马西至曹庄。得旨:宁远逼近关门,务极力捍御,如有疎虞,三尺具在。
                        ○兵科都给事中罗尚忠疏议调兵之策,谓枢臣宜权内地之缓急多寡,酌量应调;经臣亦宜权关外之缓急多寡,增置调兵。因言关门兵至数万,亦不为少。经督既在关内,宜令督臣出关,更敕新抚、顺天抚臣即督各道练兵缮器以待。其各道之缺者即补远,虽到任者即另推就近地方,有闻警不即赴援者,依律重处。西虏款讲已久,宜收为我用,无为奴用,如其终怀叵测又不得不并力防之。得旨:这本具悉调兵机宜,如就近地方有闻警不即赴援者,依律重处。至于联结西虏,勿使生心,亦为要策。
                        ○辛未,大学士顾秉谦等言:宁远报围数日,消息无闻,即使坚守无事,亦当逐日报闻。其应援时刻并兵马之数亦当日奏兵部,亦当向关门探信,岂可坐待?得旨:朕轸念边事,寝食不遑,自围宁远报后,杳无信息。即使宁远路绝,经略本镇岂宜安坐以待?卿便传示该部作速马上差人沿途接报,其出关应援时刻及兵马数目俱逐一驰奏,不妨一日再报,以慰朕怀。


                        IP属地:江苏52楼2019-11-06 08:43
                        回复
                          ○户科给事中薛国观奏:昔三韩之陷,皆缘间风披靡,彼此观望不相救援。兹闻奴贼已围住松山,西虏又乘机在宁远中后所一带犯抢苖头矣。松山距宁远仅一百二十里之遥,宁远距关关仅二百里之遥,倘奴以两枝之兵分一枝以图扰松山、宁远,羁绊我兵,分一枝以直抵关门,攻围我城,中间道路梗塞,使我内外不能相顾,不几以关外为孤注乎?作何策应?是不可不敕在关诸臣深长虑也。京师距榆关六七百里之遥,天地百神之所呵护,万万无虞,固不可过为张皇以骇人,亦不可假为镇定以弛事,宁使有备而无用,勿使欲用而无备。防守之具急宜料理,阅视城垣,整顿兵马,简理器械火药,权计仓储粮草,一一筹画,是不可不敕在朝诸臣早为图也。至粮饷一节,尤为吃紧,所当急敕户部速发饷银一二十万接济军前。倘外解未至,或暂借别库,或暂发内帑,于以鼓将帅之忠而作军旅之气可也。若宣大、保定、山东等处巡抚皆提督军务以拱卫神京,所当急敕该部檄行各抚,先时简练兵马以待应援。倘有急警,一呼军集,无使临事支吾而不前也。得旨:防外固内及徵兵待援,皆当先事绸缪,令该部知之。
                          ○兵部尚书王永光疏言:昨于中府集诸臣条议,除调度移镇、简将饬法及一面分兵救援宁远,严查五城奸细已先经臣部次第施行,而钱粮器械应移应造,户工两部俱能悉心料理,无容臣赘。惟是今日牵制之局,不急东而急西,因受款之虏饵而使之视檄海上之师,孰便?今日征调之举因急外而急内,就在营之众练而用之,视檄各镇之师孰便?臣同官阎鸣泰奉特简视师,永平一带倚为长城;王世忠出联虎酋,可使不为奴用。而外兵未集,内兵未练,京师城守何恃无恐?则抽练营军、演习火器为目前第一急务。通粮冻漕数十万之储,难于旦暮尽徙,臣部曾已调兵防护。今闻警增防,自不容缓。至东省标兵、河南毛兵,征奴援蜀,俱有明效,令各统数千刻期入援。他如以民兵责郡县,以奇兵伏兵责抚镇,想在外方略饶为之,非臣之所能遥断也。得旨:会议如筑舍,裁决在本兵。折衷数款俱系急著,只要分任得人,计日奏报,毋徒空言。其调兵再审缓急行。
                          ○兵部尚书王永光言:宁远报绝,则关门之哨卒不前也。杨麒先遣李卑率二千出关向曹庄,二百夷骑,无敢加一矢者,遂弃宁远乎?镇臣已奉出关之旨,臣请敕令前锋将官,有能歼贼哨骑者照级优升,若无贼级,即取将官首级以报,此师律之宜讲者。至于援兵,必得名将统之乃可以收奇功。查有原任参将许定国,向在关门效用,曾经督师咨部另推。今都门缙绅咸称其膂力超群,韬钤出众,应以原官赴关宅险运奇,以资一臂之力。得旨:救援将奉令不出关者斩。许定国准以原官赴关听经略衙门调遣。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4楼2019-11-06 0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