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吧 关注:13,235贴子:105,795

回复:红楼梦里 多处提及看戏演戏 二十三回 读西厢妙词定情 听牡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央视的名段欣赏里
小桃红一支
是楼主仅见的小生独唱
石小梅不管是扮相
还是唱腔
都极好
可谓色艺双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9楼2019-11-08 02:00
收起回复
    第二组 钱振荣 龚隐雷
    两人的合唱可谓琴瑟相和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0楼2019-11-08 02:05
    回复
      小桃红里
      两人的科更是精彩
      分与合时
      是飘过来
      又飘过去
      记得以前看过俄罗斯的一个舞蹈
      也是这么飘来飘去
      简直神乎其技
      这种凌波微步
      其实昆曲里早就走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1楼2019-11-08 02:56
      收起回复
        想着你初相见心甜意甜
        想着你乍别时山前水前
        这样的曲词
        和曲牌五般宜真是相宜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2楼2019-11-08 03:23
        回复
          传奇玉簪记里面
          鸾钗写作鸾簪
          点出玉簪记之名
          对于观众来说
          更有利于剧情的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4楼2019-11-08 03:53
          收起回复
            在几人完美的作科下
            一条秋江波浪宽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6楼2019-11-08 22:04
            回复
              这个改编有美意
              都希望姻缘能成就
              楼主也去凑热闹
              做个赞礼
              喊 一拜天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8楼2019-11-08 22:39
              回复
                船娘一声
                开船哉
                响起的山歌调
                让楼主好喜欢
                打着新乐府旗号的昆歌
                怎么就不如它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9楼2019-11-08 22:50
                收起回复
                  《山门·寄生草》
                  此曲见于《红楼梦》第22回之中,原作者是清初昆剧作家邱园。这应该说是小说中薛宝钗所最为喜爱的一支曲子。她不仅认为它“填得极妙”,还十分热情将其推荐给宝玉。这在书中又引发了贾宝玉的第一次禅悟,正所谓“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是也!而单就这支曲子的内容来看,则又恰好反映了宝钗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愤世嫉俗走向出世随缘的一个转变过程。其全文如下: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此曲出自清初昆剧作家邱园所作《虎囊弹》。《山门》又名《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是《虎囊弹》中的一出,讲的是北宋提辖鲁达为人行侠仗义,因替金氏父女主持公道,打杀恶人,而不得不遁入佛门避祸,改法名为“智深”,却又因为自己个性难改,无法忍受寺院的清规戒律,而屡屡犯戒,直至醉闹五台山,终亦为佛门所不容。这首《寄生草》就是鲁智深被驱逐出山门时,所发出的唱辞。“漫揾英雄泪”:随意擦拭英雄的眼泪。“漫”,随意。“揾”,擦拭的意思。此句语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里使用辛弃疾“揾英雄泪”的典故,点明全曲由一种悲愤的基调开始。“相离处士家”:离开了收留“我”的赵员外家。“处士”本指有才德而未做官的男子,这里特指智真长老的兄弟七宝村的赵员外。在剧中,鲁智深先是避难于七宝村,受赵员外厚待,后因走漏风声,赵员外又将他转移至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故紧接下句:“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意思是:感谢赵员外和智真长老的大慈大悲,让“我”在佛、菩萨的莲花宝座下剃发为僧。“剃度”指剃发、受戒为僧。“莲台”指佛、菩萨的莲花宝座。但由于鲁智深喜好喝酒、吃肉、打架的个性未改,终致佛门不容,被驱逐出文殊院。所以是“没缘法转眼分离乍”。意思是:可叹“我”却与佛门无缘,一转眼就不能不与你们分离。现在的鲁智深已经是英雄末路,那种孤愤的感觉已达到了顶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意思是:孤零零地一个人,为世人所不容,也对红尘的一切,均没有挂碍。可愤世的情结达到顶点以后,出世的心态也就出来了。因为直到这时候,一向对佛教清规戒律不以为然的鲁智深,才真切感受到了四大皆空,惟有佛法永在的真谛。正如《水浒传》中智真长老所预言的那样,他的弟子中惟有鲁智深“后来证果非凡”,首座以下的其他弟子则“皆不及他”。于是,紧接着便是下面两句:“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当“我”离开文殊院的时候,已经一无所有,哪里讨得到蓑衣斗笠,伴“我”一路而行?既然如此,那就任凭我穿着草鞋,拿着破碗,一路乞行,云游天下,随着机缘,去度化芸芸众生吧!“那里”,通“哪里”。“烟蓑雨笠”,指蓑衣斗笠,两者都是雨具。“卷单”,指行脚僧离开寺院。“单”,指僧堂里的名单。行脚僧来到寺院,把自己的衣钵挂在名单之下,表示要在这里投宿,叫做“挂单”。反之,收拾自己的行装,离开寺院,叫做“卷单”。“芒鞋破钵”指僧人穿的草鞋和乞食用的碗。“随缘化”是“随缘而化”或者“随缘摄化”的简称。“随缘”二字本身就是佛教、道教的专用名词,意思是:“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而“随缘摄化”又写作“摄化随缘”,也是佛教的一个专用术语,意思是:“顺众生之机缘而以种种方便摄受化益之也。”(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因此,这里的“随缘化”可理解为鲁智深自由自在地漫行天下,顺着机缘,去度化有心向佛之人。有人认为此处的“随缘化”是“随缘化缘”的简称,也讲得通。“化缘”一词,今天多用来代指僧人募化乞食。但其本义仍然是指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这个地方的“随缘化”应该是把募化乞食与示现教化两个意思都双兼了。而鲁智深此刻一无所有,却胸怀天下,这又是何等的大悲悯、大境界!脂砚斋在这个地方早有批语云:
                  此阕出自《山门》传奇。近之唱者将“一任俺”改为“早辞却”,无理不通之甚。必从“一任俺”三字,则“随缘”二字方不脱落。(庚辰本第22回双行夹批)
                  不论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还是从佛学的角度看,这条脂批都可以说见解极其高明。须知,用“早辞却”就有厌苦于“芒鞋破钵”之意,跟整首曲子所要表达的出世意境正好相反。惟有“一任俺”三字,才能烘托出鲁智深悟道后的那种潇洒解脱和心无挂碍。过去,以拥林派观点为核心的传统红学总喜欢将宝钗描绘成一个头脑僵化的“卫道士”,认为她的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于所谓的“封建礼教”。但曹雪芹在《红楼梦》第22回这个地方却显然提供了与这种说法针锋相对的一个反例。对于这么一首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显露了出世随缘之心的《山门·寄生草》,宝钗不仅是格外喜爱,认为其“填的极妙”,还不顾“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的风险,十分热心地将其推荐给宝玉:“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以至于又引出了所谓“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的一大节文字。这又是为什么呢?显而易见,在宝钗的内心深处,也必定经历了类似于曲中鲁智深那样的由“愤世”到“出世”的心理转换。正因为宝钗那种儒家淑女的外表下,有一颗勇于批判社会的愤世之心,所以她才能从《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出看似“热闹”的戏文中,一眼瞧出其中的悲怆和冷峻。同时,又正因为宝钗的那种愤世之心最终走向了佛、道等“出世”哲学所追求的心无挂碍的境界,所以她才会对这些“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的道锋禅机,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并且为之倾情若此!


                  IP属地:江苏363楼2019-11-10 12:36
                  回复
                    邯郸梦·赏花时
                    此曲见于小说第63回,原作者是晚明戏剧作家汤显祖。它跟《山门·寄生草》一样,是《红楼梦》中仅有的两处被曹雪芹全文照抄的曲文。如果说《山门·寄生草》被曹雪芹有意安排在宝钗生日那天,还只是初次显露了宝钗所喜爱的那些“禅机道书”对于贾宝玉内心的牵引作用的话,那么,这首《邯郸梦·赏花时》又被作者特意安置在宝玉生日宴会上,且穿插于宝钗抽取花名签的时刻,则显然是借汤显祖《邯郸梦》中何仙姑对于吕洞宾的劝告,暗示了将来宝钗以自己在佛、道等“出世”哲学方面,引导宝玉“悟道”,且推动其出家为僧、复返大荒的故事结局!其全文如下:
                    翠凤毛翎扎帚叉,
                    闲踏天门扫落花。
                    您看那风起玉尘沙。
                    猛可的那一层云下,
                    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
                    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
                    您与俺眼向云霞。
                    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
                    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上述《邯郸梦·赏花时》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邯郸梦》,是《邯郸梦》第一幕《扫花》中,何仙姑对吕洞宾的唱辞。全剧讲的是唐朝时何仙姑升入仙班,天门少了个扫花仙子,张果老命吕洞宾降落人间,超度善人去担任这个职务。吕洞宾下凡后,在邯郸旅馆,遇到穷秀才卢生。时卢生正满怀功名富贵之心,却屡试不第。吕洞宾遂借与他一个神奇的瓷枕,教他枕上入睡。卢生在梦中,高榜得中,宦海得意,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忽又突遭飞来横祸,以谋反罪下狱,几乎被杀。梦醒之后,卢生解悟人间万事皆空。吕洞宾便趁机点化他成仙,升入天界,接替了何仙姑的扫花职务。《赏花时》就是《邯郸梦》第一幕《扫花》中,何仙姑对吕洞宾的唱辞。她嘱咐吕洞宾,下到凡间以后,莫要贪恋人间的景色,应尽快完成仙界的任务,返回天庭。我们先来把意思疏通一下。“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此句是何仙姑自陈她在天界的日常工作:我用翠凤的翎毛扎成的花帚,在天门外闲步清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猛然间,天风吹起,玉尘飞扬,你看那一层层排云之下,是何等的壮观。——天上的风光真不知胜过人间千倍万倍!“门外即天涯”,语出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诗:“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天涯”,本意为天边,此处代指人间,意谓天门之下便是人间。“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不要再在人间与人斗法治气,也不要再贪恋口腹之欲,而耽误了天界的大事。“剑斩黄龙一线儿差”:相传,吕洞宾得道后,初次下凡时,曾违反师傅汉钟离的嘱咐,跑去同黄龙禅师斗法争胜,结果,斗法失败,宝剑被收,人也被黄龙禅师扣押。幸亏汉钟离、何仙姑前往说情,才得以获释。“东老贫穷卖酒家”:东老,沈姓,家贫而善酿酒,好留客饮,常令酒客沉醉忘归。“您与俺眼向云霞”:请您为我多留意天上的事情吧。“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洞宾呀,您若是找到了该度化的善人,可便要早些回话告诉我;如果迟了,我将因赶不上参加西王母的蟠桃会而感到遗恨。“人”,人家,指代何仙姑自己。整支曲子,用昆山腔演唱,曲调优美,婉转细致,唱辞则情深意切,嘱之殷殷,堪称是昆曲中较为难得的佳作之一了。
                    然而,此时却正值宝玉的生辰筵宴,作者为什么“不用上寿”,却偏偏要安排芳官演唱此曲呢?有人根据脂批的提示(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推断说,作者此处直接引用《邯郸梦》中的曲子,一定与将来宝玉的出家有关,并具体指出,曲中的吕洞宾很可能是暗喻宝玉。这种说法自然是没错的。但还远不够确切。须知,《邯郸梦》中的唱曲极多,仅吕洞宾本人的唱段,就不在十数首之下。首首皆可以入选,而此处又何以独独择中何仙姑的这一支《赏花时》呢?再者,这里的何仙姑又是喻指何人?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大可不必费那么多周折,倒应该认真地读一读作者自己给出的提示。
                    请注意,在接下来的正文中,作者便立即描写了宝玉听曲时的表现: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很明显,宝玉是一面听曲,一面反复念叨着宝钗花名签上的诗句。为什么要念叨宝钗花名签上的诗句呢?这同宝钗又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关系不可谓不大矣!读者请细想,这里的宝钗不正对映了戏文中的何仙姑么?《赏花时》的大意便是何仙姑嘱咐吕洞宾,莫要留恋人间的风光,而宝钗后来引导宝玉出家,不也要破解其对世俗情欲的迷恋?显然,作者此处,正是巧借何仙姑与吕洞宾的关系,来暗点了后文中宝钗与宝玉之间的故事!第22回,在宝钗生日的这一天,小说中出现了《山门·寄生草》的唱辞。宝钗把鲁智深的情感意境,“传染”给了宝玉。而到了第63回,在宝玉生日的这一天,小说中则又出现了《邯郸梦·赏花时》的唱辞。宝玉又把宝钗与何仙姑联系到了一处。这一前一后,遥遥针对,你说,这究竟是出于曹公的无心,还是作者的有意?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纵观宝玉的一生,他的前因后果,原本就与吕洞宾的下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吕洞宾来自仙界,下到凡间,最终完成任务,又将返归天庭。通灵宝玉亦复如此,他来自大荒山,投胎繁华场,历经三灾五劫,终还是“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在中国本土的神仙谱系当中,吕洞宾大概是凡心最重,意志最为薄弱的一位仙幻。他一下到凡间,就往往被人世的情欲所纠缠。他曾因斗气,而遭到过黄龙禅师的关押,又曾因贪杯而耽误了仙界的大事,甚至还曾因“狎妓”,而险些失掉元阳。那块迷失了本性的通灵玉,又何尝不是这样?“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之乡”,便沉溺于儿女情长,难以自拔。用癞头和尚的话说,这就叫“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显而易见,要想让他们自动地摆脱世俗欲念的困扰,顺利完成由色入空的转变。进而复返天界,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一位高人逸士,不断地从旁点拨、提携。而且,这位高人逸士还最好是化身为其身边的一个美女,才好方便说法。在吕洞宾而言,这样的“美女高士”,自然是何仙姑。就在前面提及的“狎妓”一事当中,我们看到,正是何仙姑交替运用了捉弄与劝谕两手,才引领着吕洞宾“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见无名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及魏泰《东轩笔录》等书)。而对于宝玉来说,他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便是宝钗无疑。如前所述,宝钗以自己在禅宗、老庄等方面的“博知”,启迪并引导了宝玉的“悟道”。她是拿杂书点化宝玉出家的“罪魁”。比较一下何仙姑的《赏花时》与宝钗推荐给宝玉的《寄生草》。在《赏花时》中,何仙姑嘱咐吕洞宾:“洞宾呵,您与俺眼向云霞”,“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而宝钗则干脆直接向宝玉点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二者之间,意境关合,其脉络是不是隐隐可见呢?所以,我们说,《红楼梦》中的宝钗正起到了与何仙姑一样的作用!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宝钗与何仙姑又毕竟有所不同。何仙姑本来就是仙子,她点化吕洞宾上天,于她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害。故完全可以做得轻松一点、潇洒一点。而宝钗却终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女子。她是宝玉的妻子,一旦宝玉出走,她将不得不为此付出半生清凄、孤苦无依的代价。故宝钗此举,又远比何仙姑要更富于牺牲精神。按一般世俗的观点,做妻子的,居然主动地劝丈夫出家当和尚,这应该是非常“不情”之举了。可宝玉深知,宝钗的这种看似“不情”之举,却恰恰是出于对他的至爱,一种感天动地的至爱!宝玉自己亦深深地为之感动。故而,当宝玉听到了《赏花时》这支曲子的唱辞,口内便不由自主地反复念叨起“任是无情也动人”几个字来,也就毫不奇怪了。


                    IP属地:江苏370楼2019-11-10 12:54
                    回复
                      钱龚的秋江
                      舞台 唱做都不错
                      小改编也令人欣然
                      只是五韵美缺然
                      是嫌曲词太张裂吗
                      楼主要去看温莎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2楼2019-11-13 01:41
                      回复
                        第三组 温宇航 邢金沙
                        二人身处海外
                        谐音温莎
                        唱起昆曲
                        美入肌理
                        比大陆上的演员还好
                        想起红楼梦五十二回里
                        真真国的女孩子
                        作的诗
                        竟比中国人还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4楼2019-11-13 01:57
                        回复
                          五韵美里
                          这句台词太给力了
                          昆曲舞台的温莎公爵夫人
                          为了情
                          不顾一切
                          和英伦的那位
                          很像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5楼2019-11-13 02:35
                          回复
                            温莎公爵夫人的容貌
                            和我们的邢金沙很像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6楼2019-11-13 02:51
                            回复
                              陈妙常好像真还是所有戏剧艺术形象里最可爱的女生,虽然我对她这出戏的某些情节不赞同,比如陈妙常其实是女道士,并不是佛门的,戏里混不清楚...... 这里仅就艺术层面而言,这个形象,是不是最美,判断不出来,但感觉还真是最可爱的,好像确实是的


                              IP属地:山东377楼2019-11-14 1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