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梦·赏花时
此曲见于小说第63回,原作者是晚明戏剧作家汤显祖。它跟《山门·寄生草》一样,是《红楼梦》中仅有的两处被曹雪芹全文照抄的曲文。如果说《山门·寄生草》被曹雪芹有意安排在宝钗生日那天,还只是初次显露了宝钗所喜爱的那些“禅机道书”对于贾宝玉内心的牵引作用的话,那么,这首《邯郸梦·赏花时》又被作者特意安置在宝玉生日宴会上,且穿插于宝钗抽取花名签的时刻,则显然是借汤显祖《邯郸梦》中何仙姑对于吕洞宾的劝告,暗示了将来宝钗以自己在佛、道等“出世”哲学方面,引导宝玉“悟道”,且推动其出家为僧、复返大荒的故事结局!其全文如下:
翠凤毛翎扎帚叉,
闲踏天门扫落花。
您看那风起玉尘沙。
猛可的那一层云下,
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
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
您与俺眼向云霞。
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
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上述《邯郸梦·赏花时》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邯郸梦》,是《邯郸梦》第一幕《扫花》中,何仙姑对吕洞宾的唱辞。全剧讲的是唐朝时何仙姑升入仙班,天门少了个扫花仙子,张果老命吕洞宾降落人间,超度善人去担任这个职务。吕洞宾下凡后,在邯郸旅馆,遇到穷秀才卢生。时卢生正满怀功名富贵之心,却屡试不第。吕洞宾遂借与他一个神奇的瓷枕,教他枕上入睡。卢生在梦中,高榜得中,宦海得意,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忽又突遭飞来横祸,以谋反罪下狱,几乎被杀。梦醒之后,卢生解悟人间万事皆空。吕洞宾便趁机点化他成仙,升入天界,接替了何仙姑的扫花职务。《赏花时》就是《邯郸梦》第一幕《扫花》中,何仙姑对吕洞宾的唱辞。她嘱咐吕洞宾,下到凡间以后,莫要贪恋人间的景色,应尽快完成仙界的任务,返回天庭。我们先来把意思疏通一下。“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此句是何仙姑自陈她在天界的日常工作:我用翠凤的翎毛扎成的花帚,在天门外闲步清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猛然间,天风吹起,玉尘飞扬,你看那一层层排云之下,是何等的壮观。——天上的风光真不知胜过人间千倍万倍!“门外即天涯”,语出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诗:“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天涯”,本意为天边,此处代指人间,意谓天门之下便是人间。“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不要再在人间与人斗法治气,也不要再贪恋口腹之欲,而耽误了天界的大事。“剑斩黄龙一线儿差”:相传,吕洞宾得道后,初次下凡时,曾违反师傅汉钟离的嘱咐,跑去同黄龙禅师斗法争胜,结果,斗法失败,宝剑被收,人也被黄龙禅师扣押。幸亏汉钟离、何仙姑前往说情,才得以获释。“东老贫穷卖酒家”:东老,沈姓,家贫而善酿酒,好留客饮,常令酒客沉醉忘归。“您与俺眼向云霞”:请您为我多留意天上的事情吧。“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洞宾呀,您若是找到了该度化的善人,可便要早些回话告诉我;如果迟了,我将因赶不上参加西王母的蟠桃会而感到遗恨。“人”,人家,指代何仙姑自己。整支曲子,用昆山腔演唱,曲调优美,婉转细致,唱辞则情深意切,嘱之殷殷,堪称是昆曲中较为难得的佳作之一了。
然而,此时却正值宝玉的生辰筵宴,作者为什么“不用上寿”,却偏偏要安排芳官演唱此曲呢?有人根据脂批的提示(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推断说,作者此处直接引用《邯郸梦》中的曲子,一定与将来宝玉的出家有关,并具体指出,曲中的吕洞宾很可能是暗喻宝玉。这种说法自然是没错的。但还远不够确切。须知,《邯郸梦》中的唱曲极多,仅吕洞宾本人的唱段,就不在十数首之下。首首皆可以入选,而此处又何以独独择中何仙姑的这一支《赏花时》呢?再者,这里的何仙姑又是喻指何人?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大可不必费那么多周折,倒应该认真地读一读作者自己给出的提示。
请注意,在接下来的正文中,作者便立即描写了宝玉听曲时的表现: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很明显,宝玉是一面听曲,一面反复念叨着宝钗花名签上的诗句。为什么要念叨宝钗花名签上的诗句呢?这同宝钗又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关系不可谓不大矣!读者请细想,这里的宝钗不正对映了戏文中的何仙姑么?《赏花时》的大意便是何仙姑嘱咐吕洞宾,莫要留恋人间的风光,而宝钗后来引导宝玉出家,不也要破解其对世俗情欲的迷恋?显然,作者此处,正是巧借何仙姑与吕洞宾的关系,来暗点了后文中宝钗与宝玉之间的故事!第22回,在宝钗生日的这一天,小说中出现了《山门·寄生草》的唱辞。宝钗把鲁智深的情感意境,“传染”给了宝玉。而到了第63回,在宝玉生日的这一天,小说中则又出现了《邯郸梦·赏花时》的唱辞。宝玉又把宝钗与何仙姑联系到了一处。这一前一后,遥遥针对,你说,这究竟是出于曹公的无心,还是作者的有意?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纵观宝玉的一生,他的前因后果,原本就与吕洞宾的下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吕洞宾来自仙界,下到凡间,最终完成任务,又将返归天庭。通灵宝玉亦复如此,他来自大荒山,投胎繁华场,历经三灾五劫,终还是“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在中国本土的神仙谱系当中,吕洞宾大概是凡心最重,意志最为薄弱的一位仙幻。他一下到凡间,就往往被人世的情欲所纠缠。他曾因斗气,而遭到过黄龙禅师的关押,又曾因贪杯而耽误了仙界的大事,甚至还曾因“狎妓”,而险些失掉元阳。那块迷失了本性的通灵玉,又何尝不是这样?“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之乡”,便沉溺于儿女情长,难以自拔。用癞头和尚的话说,这就叫“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显而易见,要想让他们自动地摆脱世俗欲念的困扰,顺利完成由色入空的转变。进而复返天界,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一位高人逸士,不断地从旁点拨、提携。而且,这位高人逸士还最好是化身为其身边的一个美女,才好方便说法。在吕洞宾而言,这样的“美女高士”,自然是何仙姑。就在前面提及的“狎妓”一事当中,我们看到,正是何仙姑交替运用了捉弄与劝谕两手,才引领着吕洞宾“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见无名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及魏泰《东轩笔录》等书)。而对于宝玉来说,他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便是宝钗无疑。如前所述,宝钗以自己在禅宗、老庄等方面的“博知”,启迪并引导了宝玉的“悟道”。她是拿杂书点化宝玉出家的“罪魁”。比较一下何仙姑的《赏花时》与宝钗推荐给宝玉的《寄生草》。在《赏花时》中,何仙姑嘱咐吕洞宾:“洞宾呵,您与俺眼向云霞”,“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而宝钗则干脆直接向宝玉点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二者之间,意境关合,其脉络是不是隐隐可见呢?所以,我们说,《红楼梦》中的宝钗正起到了与何仙姑一样的作用!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宝钗与何仙姑又毕竟有所不同。何仙姑本来就是仙子,她点化吕洞宾上天,于她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害。故完全可以做得轻松一点、潇洒一点。而宝钗却终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女子。她是宝玉的妻子,一旦宝玉出走,她将不得不为此付出半生清凄、孤苦无依的代价。故宝钗此举,又远比何仙姑要更富于牺牲精神。按一般世俗的观点,做妻子的,居然主动地劝丈夫出家当和尚,这应该是非常“不情”之举了。可宝玉深知,宝钗的这种看似“不情”之举,却恰恰是出于对他的至爱,一种感天动地的至爱!宝玉自己亦深深地为之感动。故而,当宝玉听到了《赏花时》这支曲子的唱辞,口内便不由自主地反复念叨起“任是无情也动人”几个字来,也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