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张氏三碑评价
元代张氏三碑,无论撰文、书丹及篆额,均出自名家之手。惜 长期处于穷乡僻壤之中,埋珠沉沙,不被世人所重。传世诸多论 碑宏著,皆不记载。专家学者也从无提及,皆因不识庐山真面目。 《民国·巩县志》仅将3碑碑文抄于金石卷,也未加任何评论。以 致使后人将它们冷淡了许多年。元代张氏3碑即:《元赠清河郡公张恩碑)、《元赠清河郡公张 思念碑》和《元故赠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 军追封清河郡公张公神道碑》。原在巩义市站街镇大黄冶村西岭 上。今前两碑存巩义市文管所内,后一碑被省博调走,今存河南 省博物馆石刻馆内。
《元赠清河郡公张恩碑》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立,全 称为《大元故巩县尹赠嘉议大夫礼部尚节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候 张公神道碑铭》,曹元用撰文、张桂书丹、郭贯篆额。碑高2.gO米, 宽1.OS米,厚O 28米,碑座高O 76米,长21米,宽1.6O米。 额篆书:“元赠嘉仪大夫礼部尚书清河郡张公神道碑铭”,两侧雕 两蟠龙,碑文楷书26行,行满56字。曹元用,字子贞,幼嗜书, 过目成涌。为翰林院编修,累官参知政事。在中书省时,与清河 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张挂,累官枢密副使,封 蔡国公,元虞集《道园学古录》称:“公端学书腕力尤健,端重严 劲,无惭笔谏之臣云”。郭贯字安道,博学有才行,封蔡国公,精 于蒙籀,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 该碑叙述了张恩一生事迹及子孙世系,书法纯熟,字为正楷, 系宋体演变而来。文体秀丽,笔画有力,篆额苍劲,不愧出自名 家之手。
《元赠清河郡公张思念碑》,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立。宋 本撰文,泰不华篆额,吴炳书丹。该碑撰文者来本,元大都人,至治初进土第一。泰定初,官 监察御史,以敢言称,元统中,累转至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本 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居官清慎自持,仕至通显犹激屋居住。泰 不华字兼善,赐进土及第,官至翰林侍讲学土。泰不华尚气节,不 随俗浮沉,善篆、隶,温润道劲,自成一家。常以汉刻题额字法 题今代碑额,极高古可尚,非他人所及。吴炳,元开封人,明陶 宗仪《书史会要》云:炳身安政亩,朝廷三聘不起,工篆书”。明 王世贞说他“行书殊遒美”。可见他善写各种书体。该碑为隶书, 书写流利隽秀,颇具古风。
元《清河郡候张思忠神道》碑,该碑全称为《元故赠中奉大 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清河郡公张公神道碑 铭》。通高4.2米,宽1.l米,厚O31米,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 夫知制法同修国史臣欧阳玄奉敕撰文,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土资政 大夫知经筵事臣峨暧,奉敕书,正奉大夫侍御史巨张起岩奉敕篆 额。额篆书“大元敕赐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张公神道碑”。碑文行书 28行,行7O字。碑文详细记述了张思忠生平、世系及其功绩。该 碑书者康里修峻,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元史》称其“善赵草 行书,识者皆谓其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多宝之,不翅金玉。”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刻意翰墨,正书师虞永兴,行草书钟 太傅、王有军。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名重一时。评者谓国朝以 书名世者,自赵魏之后,便及公也。”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 “子山书从大令来,旁及米南宫,工夫亦到,其神韵可爱。”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云:“元康里子山,明王觉斯,笔鼓宕而势 峻密,真元明之后劲。”历代学者都对其书法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该碑撰文欧阳玄,字原功,曾作为总裁官领修宋、金、辽三 史。“玄雍容俭约,为政廉平,文章道德,卓然名世,片言只字, 流传人间。咸知宝重。”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玄“行草略似苏 文忠,而刚劲流畅,风度不凡。”可见他不仅善文,也善书法。是 当时的一个大家。 篆额张起岩字梦臣,延柏进上首选,拜翰林学上承旨,博学 有文,意气雄杰,善篆、隶。其书见于篆法处皆有胜韵。 该碑是张思忠之孙张惟敏任吏部侍郎时,奉敕而立的。于至 元元年(134O年)九月建成。由于撰文、书丹、篆额皆出自 元代大家,我们称它为“三绝碑”。文辞清新流畅,朗朗上口,书 法结构疏朗匀称,笔法苍劲,神韵秀逸,颇见功力。篆额清秀俊 逸,堪称上品。
张思忠等人不见于《元史》,但三碑都出自名家之手,说明张 氏家族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和社会地位。他们在12年内镌刻三 碑,并能请到当时朝野闻名的名士,这在碑刻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所以,元代张氏三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