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吧 关注:5,956贴子:171,066

回复:【求学】刘秀的修身之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查阅了很多书籍,只在一处找到了圣人之世的具体描写,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列子◎黄帝》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五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皮干>黣,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赞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待,彻钟县。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者无的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9-02-18 17:07
回复
    人间如天界,地上如神国。
    在那时,又何止一眼澧泉,一株奇草,只见甘酿遍地,祥云漫天!
    临死前刘秀可能也会许下愿景,若是有来生,因当真真正正根绝世间阴恶,除灭这可悲的重复,救助世间百姓,从一世以至万世,永无灾殃!


    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9-02-18 17:25
    回复
      嗯,只写一个人的优点不写缺点总觉得不能尽善尽美,又看了一遍王夫之读通鉴论中评刘秀,觉得当时要是刘秀手下有王夫之这样敢言敢谏的人,很多失策都是可以避免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9-04-05 09:37
      收起回复
        刘秀很多不美事,都是因私情而引,虽然说出来不怎么好听,但事实便是如此。
        这里的私情不是私仇私怨,而是私爱,对谁?对阴丽华。因为对阴丽华的私爱而生出的对阴丽华的子女私爱,然后便是对整个阴家的私爱,从而埋下了东汉注定会灭亡的种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9-04-05 09:45
        收起回复
          人君居天地之中,手执天下神器,必须心怀大爱,竖立人世正统,一切行为合于至道,不可乱于权术,不可心怀私情。
          刘秀为什么宽朱鲔杀李轶,为什么厚刘盆子灭王郎,只是天理如此,人君当循之,什么是天理?就是除去个人私情,看看这个人的行为品德,做出来的事合不合道义。人为贤士,虽吾敌而敬之,人犯道和,虽吾亲而灭之,朱鲔不得不放,邓奉不得不杀,马将军身至年老依然不舍兵戈杀伐,不得不惩。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9-04-05 10:05
          回复
            刘秀对待别人,该商就赏,毫不吝啬,该罚就罚,毫不留情,但对待自己家人,对待自己最爱的妻子儿女,却是中正之道未能贯彻,心欲动用权术以成其身,而招来了家世不安。
            首当其冲的,便是废后。
            废后的理由很简单,喜欢阴丽华,不喜欢郭圣通,没什么花里胡哨的隐情。
            做出自己心中所求的事,是一个人的动力,但他不是街头的地痞流氓,做什么随心所欲的事都自由,他是一国之君,是天下正统,他的一言一行会被史书记录在案,会被自己的国人和自己的子孙所效仿,一国之后岂能因君王的喜好而废立?礼法何在?
            君王都这样做了,那他的大臣,他的百姓,他的子孙,也能凭自己的喜好去废立妻子?
            刘秀废后诏书写得很明白,郭的性格我不喜欢,人人家中难免有不顺心的地方,君王应该教百姓,即使心有不顺,也应该相互宽容,以成夫妻之和,而不是我感觉她不好,就把妻子废了。
            如果有个大臣也因为不喜欢妻子就把妻子废了,刘秀有何颜面去教育他呢?如果不止一个,千千万万的家庭都因为不喜欢妻子而把妻子废了,刘秀又怎么去匡扶正道,怎么去教育百姓什么叫夫妻之和呢?
            无过废后这个批评不是迂腐落后的思想,而是君王一旦这样做,会导致礼法混乱,导致民心不稳。太子老师劝谏刘秀的时候,刘秀也只能支支吾吾不敢明说,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更何谈一国之君,有什么话不敢直说?
            只是其中夹有私情,有违天理,心中有愧,不敢明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9-04-05 10:34
            收起回复
              刘秀第二件因私情而作的事,便是退吕进薄。想为阴丽华立名,真正扶正太子之位,但是啊,因私心而做的事,皆为害道,既救不了世,亦济不了民,只能乱天下百姓的向道之心。
              世间岂能以子废祖?天道何在啊~
              一个人的功过是由后世去评定的,后世之人,只要去评,然后以此为戒,教育子孙,怎么能因刘秀一人之见,行这种“鞭尸”之行?更何况那人还是自己的祖上。
              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吕是后,薄是妃,吕是残忍,但她亦然有德行,她能坚持实行刘邦的无为而治,与民生息,即使蛮夷外族写信侮辱,她也能忍下来,以国为重,这是德功,薄过于柔弱,功亦小,怎堪帝后之位,刘秀因私情而障目,只见其过不见其功,以一己私欲,在祖庙中弄这些小动作,实为东汉之乱。
              既然一国之君可以觉得祖无德便行以子废祖,那生为儿子,觉得母亲无德,是否可以弑母呢?!
              于世于民,毫无益处,道心之中开一祸门,实属东汉之灾。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9-04-05 13:08
              回复
                对于刘秀引进蛮夷的策略,在军事防御上可能算是有点用,但对于民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蛮夷之所以称为蛮夷,不是现代人骄傲的什么血统主义,而是自古中华之外,礼法缺失,他们好食血肉,贪秽狡诈,人伦混乱,民俗野蛮,最重要一点,淫风太盛!
                就像元朝出现初夜权这种丧尽天良的制度,蛮夷之族,极为好淫。
                一但引入,对于人伦正道的危害极大。
                就像现代社会自八十年代开始,前后民风差距极为巨大,不过无论那些人怎么美化,什么先进思潮啊,什么自由主义啊,什么思想启蒙啊,什么挣脱人伦铁链啊等等等等,好淫就是好淫,没什么好掩饰的,未婚先孕,乱伦,强奸,嫖娼,偷窥,猥亵,这些可都不是正道,只能造成社会混乱,还天下大治,还大同社会呢,能让监狱少建一点就不错了。
                现代社会淫风大盛,指望这些好淫的人去匡扶正道?去教化育民?去消灭世间的不平等?还是去做春秋大梦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9-04-05 21:16
                回复
                  刘秀引进蛮夷就像现在广州引进黑人,你去感化他们?他们只会感化一群无知女人,然后生下一堆黑胎,我也不是种族歧视,等哪天绝大多数的黑人都做正人君子了,都不好淫了,我就去跟他们交朋友,现在的话,还是算了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9-04-05 21:20
                  收起回复
                    我写这些也不是故意挑刺,光武帝英明神武,可谓是三代之下,唯一真正取天下者。但认识一个人总是要客观,不能盲目崇拜,对的就夸,错的就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光武帝知错就改的品行也是非常好的,他不仅仅是口头答应,会在最短时间内用行动表现出来,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好吧,我的演讲又结束了,这次篇幅小多了,也多亏了光武帝为人极为端正,一点点字就把缺点写完了,哈哈。
                    前不久我又写了本书,想看的话……算了,有空或者愿意看的话去看看吧,没人看的话觉得写出来好无聊。到“菠萝包轻小说”APP搜“君子道”,有空搜着玩玩吧,没人看我也挺尴尬的,写出去的书不是泼出去的水,总得有点用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9-04-05 21:32
                    收起回复
                      隗嚣这人,也真算是又傻又呆,但刘秀在处理这对手的方法上也算是难得的失策了,要是一开始就诚心相待的话,哪有后来这么多年的争斗,伤及那么多无辜。
                      隗嚣他和公孙老贼之流不一样,他一开始就是诚心待于汉室,他没有和那些鼠目寸光的小土豪霸主一样有了点势力就占山为王,他有心为匡扶汉室贡献一份力,这个可以从他在更始称帝后即便自己财盈兵强,也愿意臣服其下看出来,他还真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起兵的。
                      当然也可以从他得势时候的言论里看出来。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望至,说嚣曰:"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阳,王莽尚据长安,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将何以见信于众乎?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人神者也。且礼有损益,质文无常。削地开兆,茅茨土阶,以致其肃敬。虽未备物,神明其舍诸。"嚣从其言,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嚣等皆称臣执事,史奉璧而告。祝毕,有司穿坎于庭,牵马操刀,奉盘错鍉,遂割牲而盟。曰:"凡我同盟三十一将,十有六姓,允承天道,兴辅刘宗。如怀奸虑,明神殛之。高祖、文皇、武皇,俾坠厥命,厥宗受兵,族类灭亡。"有司奉血鍉进,护军举手揖诸将军曰:"鍉不濡血,歃不入口,是欺神明也,厥罚如盟。"既而薶血加书,一如古礼。
                      有人说那些读过书的人都喜欢用冠冕堂皇的词来忽悠人,不可信,嗯……如果你用这句话来形容王莽公孙述,我倒是还算赞成,但要是用来形容隗嚣,特别是前期的隗嚣,就相当欠妥了,为什么?因为他只是有点傻,人品还算是可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9-07-31 22:08
                      回复
                        以后再遇到那些没读过史书的小家伙,说王莽是共.产主.义革.命的,你就用隗嚣的话来分析给他看。
                        “分裂郡国,断截地络。田为王田,卖买不得。规锢山泽,夺民本业。造起九庙,穷极土作。发冢河东,攻劫丘垄。此其逆地之大罪也。
                          尊任残贼,信用奸佞,诛戮忠正,复按口语,赤车奔驰,法冠晨夜,冤系无辜,妄族众庶。行炮格之刑,除顺时之法,灌以醇醯,袭以五毒。政令日变,官名月易,货币岁改,吏民昏乱,不知所从,商旅穷窘,号泣市道。设为六管,增重赋敛,刻剥百姓,厚自奉养,苞苴流行,财入公辅,上下贪贿,莫相检考,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工匠饥死,长安皆臭。既乱诸夏,狂心益悖,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濊貊。使四境之外,并入为害,缘边之郡,江海之濒,涤地无类。故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饥馑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其死者则露尸不掩,生者则奔亡流散,幼孤妇女,流离系虏。此其逆人之大罪也。”
                        我是真的佩服隗嚣,王莽的执政弊端被他分析得淋漓尽致,这里可以看出来隗嚣是还是一个非常有学识的,当然这里的分析可能也少不了军师的帮助,不过在那时那种盗贼猖獗的情况下能写出这样正气凌然的话语,的确是能算是一方正义之师了。
                        而且从他的言行也能看出来,他的却是胆识过人的一方将材。
                        “安定大尹王向,莽从弟平阿侯谭之子也,威风独能行其邦内,属县皆无叛者。嚣乃移书于向,喻以天命,反复诲示,终不从。于是进兵虏之,以徇百姓,然后行戮,安定悉降。”
                        隗嚣敬重志士,只是人家不鸟他,所以他才不得已出兵,这里可以看出隗嚣有识人之才。
                        “嚣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
                        这里可以看出隗嚣可以放下身段,用谦卑的态度迎接贤士,就和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样,嗯。。是不是说倒了?嘛,这个没关系,这样的人呢,在己方是贤臣,在野是贤能,在敌可就是棘手了,也正是因为隗嚣有着这样的人格亮点,才能在那小小一角拉锯这么多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9-07-31 22:31
                        回复
                          但是为什么要说他傻呢,嗯,他是真的傻。
                          当更始初立,隗嚣急于向汉室效忠,想立马投奔过去臣服更始,这时军师方望进言“事未可知”,隗嚣不鸟他也就算了,还害得这么好的军师气得走掉了,的确是气啊,是我也气,你说我好端端的出谋划策,我为了谁啊,我是在乎那点财富地位吗,还不是希望你这样一个也算有才的人可以有所成就,罢了罢了,目光短浅,竖子不足与谋。
                          要说隗嚣的傻,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天下龙蛇未分,便急于臣服,这是躁。
                          二、更始初立,不去坐上待观,好好看看这个人道德素质配不配得上一国之君,因为宾客的一面之词就轻易臣服,这是盲。
                          三、军师方望与你相伴这么久,而且有才有德,你不听,却去信一个外来使者,这是有一范增而不用,偏信胳膊向外拐的项伯,这是昏。
                          四、刘秀大事已定,诏告嚣曰:"若束手自诣,父子相见,保无他也。高皇帝云:'横来,大者王,小者侯。'若遂欲为黥布者,亦自任也。"嚣终不降。这是真的纯粹意气用事,刘秀为人,自然是说到做到,昔日王郎请降,刘秀不应,破城杀之,后朱鲔请降,刘秀称善,赐其官爵,未伤分毫。这里刘秀在他山穷水尽的时候给他一条生路,且是王侯贵族,他却是宁愿当贼寇也不愿降,这不是意气用事是什么,最后害得宗室被屠戮,这又怪谁呢?一个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意气用事啊,死要面子,怎么也不肯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9-07-31 23:01
                          回复
                            要说隗嚣的呆呢,也不能算是呆吧,就是比较单纯的地方。
                            虽然在更始帝向隗嚣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军师方望叫他不要答应,他还是偏偏答应了,虽然事理上不可取,但忠情有嘉,毕竟这件事表明出他真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做的贡献,他的确是没有私心的。
                            他明明可以偏安一隅,观看天下龙争虎斗,最后后来个锦上添花就好,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以获得最好的结局,但他还是在一开始便为当时的正统朝廷效命,并且任其驱驰,也算是个也算是个有点呆呆的好家伙了,比那个大叫着“要亡也是天要亡我,不是他刘秀”的公孙述好多了,所以后来刘秀才屡次宽容,就算是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了,都有耐心地跟他说,只要你投降,不仅放过你全族的性命,还让你的族人封王拜侯,贵不可言,你干不干,可惜他实在是太呆了,完全不懂得审清局势,我怀疑隗嚣的看待局势的眼光有很严重的问题。
                            看看人家邓禹
                            《后汉书◎邓寇列传》
                            光武舍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光武悦。
                            人家只看领导人的德行,不看势力,看刘秀一眼就知道这是鸡群里的凤凰,虽然现在只有弹丸之地,零散的人马,但后面总会有的,因为英雄识得英雄,真正有目光的人,一眼就能知道这是个英雄还是狗熊了。
                            隗嚣就算了吧,他没有目光,最后气急败坏还去投靠公孙述,这是完全的背离初心了,说起来刘秀让你打有点规模的公孙述你不打,现在公孙述让你打家大业大的刘秀你却打,这不是呆过头了么,双标?


                            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9-07-31 23:20
                            回复
                              说起刘秀的失策,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知彼”不足,刘秀没有拿出一百分的诚意来迎接这位“臣汉将军”。
                              史书上虽然仅仅是只言片语,但亦然可以窥其一斑。
                              “嚣既有功于汉,又受邓禹爵,署其腹心,议者多劝通使京师。三年,嚣乃上书诣阙。光武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
                              这里刘秀用敌国之仪,可以说是利弊参半,现在看来,是弊大于利的,虽说用敌国之仪在表面上给了隗嚣敬意,但暗地里隗嚣还是知道的,刘秀并没有真心把他当做汉臣,担忧他拥兵权重,起兵谋反。
                              这个是大大违背了隗嚣初衷,毕竟这位隗嚣可以在“事未可知”的情况下便愿意臣服汉室的人,刘秀的敌国之仪,是在侮辱他的志向,他拿出一壶珍藏数十年的佳酿对刘秀,刘秀却回了一个参水的假酒了,这个可能让隗嚣感觉到了侮辱“我拿一片赤诚之心待你,你拿我当什么,你当我是在骗你玩吗?”,不要瞎想,这是隗嚣对刘秀的态度,可能隗嚣最后宁死不降,也有这上面的原因吧……
                              刘秀生性多虑,下每个决定都是慎之又慎,虽然表面上看来是非常好的没有问题,但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变得缺乏灵蕴,毕竟人有时候是很单纯的,有的时候为了一个很简单的念头,或者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记忆能坚持一生,刘秀此举就像是一个严谨完整的工厂流水线,突然闯进来一只哈士奇一样,所做虽然合乎事理,却失了情份,导致最后失了一位优良的近臣,多了一位棘手的敌人。
                              虽然后来刘秀有对隗嚣进行深入了解,言语也愈发恳切,但最好的时机已经失去,可能在隗嚣这样的笨蛋眼里,一开始的才是真心话,后面的都是害怕自己的权势,说出来安抚自己的吧,不要瞎想,这是隗嚣对刘秀的感觉。
                              虽然最后天下得定,但最后这位传奇之人未能善终,也算是一个遗憾吧,毕竟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能抵抗住权力的诱惑,并保持自己的操守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可惜了一位良材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9-07-31 2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