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74贴子:2,995,942

《阿差末菩萨经卷》老子、关尹子行迹考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道教之音作者:陈大明时间:2017-11-13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1-29 03:29回复
    提要:老子生平行迹因司马迁“莫知其所终”的判断,扑朔迷离,未有定论。佛教典籍《阿差末菩萨经卷》的记载,呈现了老子晚年致力于道、佛文化交流的大事件,显出了关尹子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弥补了老子晚年行迹绝少第一手资料,未有定论的不足,开了老学研究新方向。
    关键词:阿差末 老子 关尹子 行迹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1-29 03:30
    回复
      近代以来,关于老子行迹屡有争议,诸说纷呈,主要分歧在老子自洛邑王城免官后归居或归隐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老子“西行化胡”之说有无史料支撑和事实依据?本文即结合佛教典籍《阿差末菩萨经卷》的记载,对老子、关尹子行迹研究和辨析,以求有一个更为合理的、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1-29 03:31
      回复
        一、老子行迹的三种主要观点
        由于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为老子作传时结末一句的“莫知其所终”的言之不确,自汉代以后,确切地说是道教产生并发展起来之后,关于老子的行迹便形成三种观点。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1-29 03:32
        回复
          (一)生于前571年,卒于前471年,归宿地在陕西周至的楼观台
          这是一种流行观点。主要原因是唐朝皇帝认祖归宗和对老子生地、生年、生平行迹的考证。具体说来,武德三年(620),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其先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贞观六年(627),太宗李世民敕修太上老君庙。乾封元年(666),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则天及文武官员亲至濑乡老君庙朝谒老子,虔诚致敬李氏祖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尊号。之后,朝廷又陆续颁旨,要求建庙造像,制礼拜祭,倡导研习《道德经》,设立崇玄学,培养老学人才。
          对于认祖归宗这件事情,唐朝皇帝是非常重视的,围绕老子生地、老子生日、老子生平行迹和老子归宿地,着实下了一番实地勘察考证功夫。朝廷组织一批文人学士,围绕这位杰出先祖的诞生、成长,《道德经》的写作、传播,老子离开洛阳后的最终归宿实地考察,详加论证,最终得出老子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农历2月15日,生地陈国苦县,后经举荐到周王城洛邑供职,再后于函谷关著经,之后出关赴秦地归隐,最后在周至楼观台弘道并去世的结论。当然,鉴于司马迁“莫知其所终”的说法在先,唐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对老子生卒年份问题也有不同看法。但由于朝廷的考证和提倡,关于老子生平行迹的上述观点遂成为流行观点而延续至今,学界多持这种观点,地方政府、道教界、李氏宗亲和民间均认同这一观点,并纷纷在每年农历的2月15日以不同方式拜祭老子,形成官祭、道教祭、宗亲祭、民间祭四种类型的祭拜方式。
          承继宋徽宗重和六年(1118)把老子诞辰农历2月15日定为“真元节”的传统,老子诞生地河南鹿邑民间,除2月15日老子生日祭典外,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日,民间自发形成庙会,纪念老子。而在老子供职地河南洛阳、老子著经地河南灵宝函谷关、老子弘道亡故地陕西周至楼观台,每年2月15日也举办老子生日祭典。道教纪念道祖老子的科仪和海内外的李氏宗亲的寻根祭祖,同样在这一天达到高潮。河南鹿邑及周边地区家家户户供老子,初一、十五必拜老子已成习俗,千年延续,香火不绝。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1-29 03:33
          回复
            (二)生于前600年左右,卒年不详,归宿地不详
            一部分学者持这一观点。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胡孚琛为代表。他认为,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比孔子年长50岁左右,约生于周定王七年,楚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00年左右)。根据周代世卿世禄制度,老子的祖辈应为史官,通晓周代各国古文字,老子至周为守藏室之史,盖在楚子问鼎之后,楚共王之时。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盖周景王十四年,楚灵王十年之事。至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之乱,老子离周而去。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未闻道,乃南之沛,往见老子,乃周敬王二十年,楚昭王十六年(公元前500年)之事。孔子归,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则乘牛西去,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言,不知所终。据《史记·老子传》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这里需要说明,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将,盖晋昭公之时,此时晋六卿强,公室卑,政在私门。魏绛之后,至魏献子,事晋昭公,自有封地,任用李宗为将,封于段干,盖段姓亦为老子之后也。
            清代学者汪中和近世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冯友兰等皆疑《老子》晚出,最早不过战国末期。更有钱穆先生考订《老子》出于东汉,似乎有理有据,《老子》汉墓帛书和郭店竹简本出,这些学者的考据不攻自破!《史记》明言老子名聃,老子即老聃。一说老子字“伯阳”,这显然是由西周太史伯阳父而来。
            胡孚琛先生认为老子约生于周定王七年,楚庄王十八年(前600年)左右,比孔子年长50岁左右,这一看法,较流行观点提前三十来年,更易解释得通老子的《道德经》为何那么厚重与深邃。胡孚琛先生以史料和出土文物为据对上个世纪初及当今一些学者的观点所作的评判,对我们研究老子生平行迹颇有启发与教益。因为,不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老子和《道德经》,仅凭“推测”去研判,“失之毫厘”,便会“谬以千里”。
            值得指出的是,陕西、甘肃一带的老学研究者也多持此种观点,并认为老子当年离开王城洛邑后,来到陕西宝鸡的大散关,在那里应关尹子之邀一边讲学,一边写作《道德经》,然后由关尹子陪伴,踏上了西行的路,先是到了四川的鱼凫国,老子甚至成了鱼凫国的国师,后来终老于四川。同时,针对老子西去流沙之说,一些学者认为老子当年由关尹子陪侍,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之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1-29 03:34
            回复
              (三)生于公元前571年,经历了周朝廷任天府的守藏室史和内部纷争后,回到生地,归宿地亦在河南鹿邑.
              一部分学者近年提出了这一观点。其中,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客座教授张松辉为代表。他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大国小国,均设有自己的关口,东周国也不例外。而尹喜看守的显系东周的一个关口,由于春秋末年东周地盘已经不大,这个关口应该就在洛阳附近。老子走出东周的边关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授徒讲学。
              考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老子的后代基本是在魏、齐一带活动,魏、齐均在老子故乡的周围,这一事实从侧面说明了老子辞官后是回到了故乡。按照常理分析,老子辞官时年事已高,没有亲人陪伴,独自一人远游,似乎不合情理。
              考以《列子》、《庄子》的记载,同样证明老子辞官后回到了故乡。《列子·仲尼第四》记载: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1)
              这段记载说明老子的确是在故乡陈国教授过学生,不然,陈国就不可能出现一位与孔子基本同时并几可与之抗衡的圣人亢仓子。
              另外,《列子·周穆王第三》还记载说:“秦人逢氏有子,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2)。其父很着急,在别人的建议下,就去鲁国寻找能够治疗此病的多艺君子,结果在路过陈国时遇到了老子,老子对他进行了一番教导。把以上两则记载结合起来,更能说明老子在辞官后的晚年,曾生活在自己的故乡。
              《庄子·天道》对此讲得更清楚: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3)。
              这段记载中的老子“免而归居”,明确说明了老子离开东周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4)。
              从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开始,直到西汉初年,道家学派一直活跃在以河南鹿邑为中心的郑、宋、齐一带,诸如列子、文子、庄子、齐国稷下学派中的道家学派,这一现象有力地说明了老子晚年回到了故乡,悉心传授“道”、“德”理念,不然,这一地区道家代表人物辈出、道家学派如此兴盛的原因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建于汉代,直今仍矗立在河南省鹿邑县城区的老子升仙台,就是后人为纪念老子授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盛举,也是为纪念老子这位伟大乡贤、大圣哲终老于故乡而建造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1-29 03:35
              回复
                二、应重视《阿差末菩萨经卷》的记载
                《阿差末菩萨经卷》(5)(以下简称《经卷》)系佛家典籍,共七卷,属佛经三藏十二部中的“大集部”,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翻译。《经卷》系统记载了关尹子(在《经卷》中被尊称为阿差末菩萨)西行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与佛祖释迦弁尼及其弟子的交流与对话,其中突出记载了关尹子的讲述和观点。笔者认为,《经卷》所载是老子行迹研究中新的重大发现,应当作为老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予以立项和探讨。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1-29 03:36
                回复
                  (一)被忽视了的关尹子其人其说
                  关尹子其人其说在老学和老子行迹研究中被严重地忽视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仅仅是他在函谷关(或大散关)仰观天象,看到紫气盈关,推断将有圣人降临并热情地迎接老子的到来,殷殷陪侍,倾心交谈,请老子写下了五千精妙《道德经》。以为在促使老子留下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一部原创性的哲学经典上,关尹子功不可没。也许是被老子《道德经》所表达的光芒四射的思想所遮蔽,人们把注目的焦点、研究的视角更多地放在老子其人其书上,对关尹子的行迹和思想,则大大地忽视了。只看到他是《道德经》的第一个读者,为老子的博大思想所折服,辞去关令不做,追随老子而去,至于去了以后都做了些什么,便没有过多地探讨。甚至一个时期以来,对他的著作《关尹子》的真伪尚有争议,只是泛泛地指出他创立了“关尹学派”,即便如此,也为声势浩大的“老庄学派”、“黄老学派”所淹没。佛教经典《经卷》的发现与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传统看法迥异的关尹子其人其说。
                  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道家“关尹学派”创始人,道教的文始真人,楼观派、文始派祖师。周至县龙乡闻仙里(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据说关尹子初生时就是眼有日精,姿形长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少好学坟索,善于天文秘讳;在成长的过程中,关尹子苦苦钻研、好学求索的名声越传越广。据说他竟然对人间祸福,风云变幻,仰观俯察,莫不洞悉,虽鬼神无以匿其情!但他秉性雅好清静,高洁自古,大度恢杰,不修俗礼,损身济物,不求闻达。所以他到处寻找幽柄隐居之地,终于在终南山中寻到一处势若飞凤的宝地,即于此结草为楼,仰观天象,精思至道,号为草楼。他隐居山中刻意修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识更是声高自古,加上高尚的学养人品,使他闻名遐迩。东周时的周平王听到他的许多传闻,很欣赏他的学识,封他为大夫,后又召为东宫宾友。关尹子并不看重封赏和爵位,主要的精力仍然在于观星望气。据说有一天瞻见东方有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他据此推断出圣人西行经过的途径,于是请求周王任他为函谷关(或大散关)守令,获准到任后,他恭敬斋戒,并率属下扫道四十里以候。
                  苍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关尹子终于迎来了大耳长须,童颜鹤发,仙风道骨,气宇超凡,大智若愚的老子,并恳请老子讲学著书。老子亦知其奇,感其诚心诚意,将自己对大化流行、茫茫自然、人类社会、人自身的细微的观察、深刻的剖析、精辟的认识,以简洁的词句,作《道德经》上下二卷,授予关尹子。史载老子出关,关尹子辞官相随,一直陪侍。
                  关尹子有著作九篇,书名《关尹子》,道教称为《无上妙道文始真经》。西汉经学家刘向评价关尹子说:“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冷冷轻轻,不使人狂。”《吕氏春秋》称关尹子在坚持重本的同时,以“贵清”为思想的主旨。庄子将关尹、老聃乎并列,在庄子的认识中,关尹子与老子具有同等的地位,他们都是“古之博大真人”。今本《关尹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九篇为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
                  关尹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老子学说的方向发展的,继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关尹子十分重视道德修身,“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为人十分清白:“人爱我,我必爱人;人恶我,我必恶之。”“存亡兴废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强调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所以,《庄子》“天下篇”描述关尹子的思想是以无、道为精,以外物为粗,知足守分,清廉虚淡,不为物累,精神独立。
                  总之,关尹子的思想以“贵清”为特质,既直承老子“道”“德”理念和抱朴守静、涤除玄鉴主张,又作了创造性发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贵清”思想对中华“清”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贵清”思想也体现在关尹子与释迦弁尼的晤面交流和向他的弟子的讲授之中。因此,关尹子及其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尹子其人其说是不应被忽视的,恰恰相反,应当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1-29 03:37
                  回复
                    (二)关尹子其人在《经卷》中的呈现
                    首先,要弄清《经卷》中的阿差末是否关尹子?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和关键。
                    佛经三藏十二部中“大集部”的《阿差末菩萨经卷》,与别的经籍具有明显的差异,这部经卷不是记述释迦牟尼宣讲的佛法,而是记录整理的一位客座思想家的讲授内容。这种处理方式清楚地表明,一向排斥“外道”的佛教对于这一客座思想家的讲授和经由这种讲授所展示的思想流派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和礼遇。“阿差末”的汉语意思是“法性无尽”,其含义与“道”相同,“道”作为本体的基本特点便是遍一切时、一切域。那么,经文中提到的关尹子是否是老子的学生关尹子?他是在什么地方与释迦弁尼晤面的呢?
                    兹从《经卷》透露的人物活动的相关行迹入手,分析回答这个问题。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1-29 03:51
                    回复
                      第一、经文显示,晤面地点是释加牟尼游历中的某处。“闻如是,一时佛在如来所游居土。”释加牟尼传法多在印度讲经,地点都有具体记述,本经所载应是一次较远的游历,从安排讲学和赠送礼品看,应是有所准备,专程安排的会晤。史料记载,释加牟尼的确到过缅甸中部的曼德勒,直到现在在这座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居民仍自称是“佛祖眷顾之城”。与当时已有南丝绸之路和老子、关尹子皆在古鱼凫国活动联系起来分析,这次由释迦牟尼专门安排的会晤,应该是在缅甸的曼德勒。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1-29 03:51
                      回复
                        第二、经文显示主讲人关尹子的国度是中国。“佛告舍利弗,有一菩萨名关尹从东方来”。“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此度十江沙,诸佛国土满中诸尘,过若干刹有世界,名阿尼弥沙。”释加牟尼说的是“十江沙”,并非佛经中常见的以亿万为单位尽指非常遥远的地方,可见这里是实指毗邻的国度。印度次大陆东是缅甸、中国的西藏、四川等地区,再参照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各地区的思想成果与达到的高度,可以认定关尹子来自中土。而且“阿尼弥沙”“不作、无为”的含义,与中土的道家思想一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1-29 03:52
                        收起回复
                          第三、经文中提到的族姓具有中土色彩。“佛言:汝自以此问阿差末,当见发遣。时舍利弗问阿差末,答曰:仁族姓子。”“时舍利弗问关尹,仁族姓子,所从来处去此远近?”由发问看关尹子来自东土“仁族”,在介绍中土文化时将“仁”字冠以“族”前,系春秋末年活跃于中土的道家、儒家皆使用的基本概念,这里是以“仁族”泛指中土的文化精英。至于“子”则是春秋战国时士族的标志性字词。同时,经文中直接提及“关尹”。“时舍利弗问关尹,唯族姓子,吾今以此仁有辩才故欲相问。所以然者,欲得听采本所未闻。犹族姓子,关尹主者,应得推问出入往反,设有重货,若复空行,欲得责税故宜难诘。卿何所赍以时输税。”这里的“关尹”,找不到可能有的歧义,可以确定即是老子的弟子关尹子。况且关尹子做过关令,“责税”、“以时输税”云云与验关公务相关,也与关尹子曾经拥有的身份相合。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1-29 03:52
                          回复
                            第四、经文中有很多道家或中土词语,这在一般佛经中是极少见的。如“仁者”、“无极”、“圣道”、“阴阳”、“党”、“无”等等,特别是“道”,是中土和道家的标志性字词。同时,依经文内容分析,关尹子系依《道德经》讲学,甚至向释迦牟尼及其弟子赠送了老子的著作。“关尹言,是舍利弗,菩萨所行八十品第而不可尽,诸佛世尊皆由此法,八十无尽而出生矣。……奉敬归此无极经要。……佛取体衣赐关尹,一时嗟叹关尹菩萨言,善哉善哉快说此经。如来所劝代之悦豫,十方江沙今现在佛亦共咨嗟,时关尹取佛所赐。”关尹子客座讲演共80品,而老子的《道德经》恰好81章,这不是一般的巧合。释迦牟尼将自己穿着的衣服回赠关尹,则表明佛祖对关尹子所赠老子著作的十分珍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1-29 03:53
                            回复
                              第五、经文中专门记述了关尹子对中土特有的跪礼的介绍。“若见沙门梵志辄以五体而自归礼,何谓为五,两手两膝及其头脑稽首足下,所以者何?因得佛道一切归故。”如果印度早有相似的跪礼,听众会制止关尹子的介绍。正因为印度没有跪礼,释迦牟尼和他的诸位弟子才听得津津有味。同时,讲演结束时关尹子的谦辞清楚地表明他是佛门之外的思想流派。“时关尹菩萨前白佛言,唯然大圣当见原恕,向者我身所讲经典,力少智薄所宣句谊或能不备,是故归佛见舍罪衅。”自己将讲学谦责为“罪衅”,显然是佛教之外的思想流派,这个流派由于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识见深刻而为释加牟尼所重视,所以才亲率弟子会见关尹子,并允许关尹子给诸位弟子系统讲授。由于内容丰富,多达80品,应该至少讲了二至三周(6)。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1-29 0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