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忽视了的关尹子其人其说
关尹子其人其说在老学和老子行迹研究中被严重地忽视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仅仅是他在函谷关(或大散关)仰观天象,看到紫气盈关,推断将有圣人降临并热情地迎接老子的到来,殷殷陪侍,倾心交谈,请老子写下了五千精妙《道德经》。以为在促使老子留下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一部原创性的哲学经典上,关尹子功不可没。也许是被老子《道德经》所表达的光芒四射的思想所遮蔽,人们把注目的焦点、研究的视角更多地放在老子其人其书上,对关尹子的行迹和思想,则大大地忽视了。只看到他是《道德经》的第一个读者,为老子的博大思想所折服,辞去关令不做,追随老子而去,至于去了以后都做了些什么,便没有过多地探讨。甚至一个时期以来,对他的著作《关尹子》的真伪尚有争议,只是泛泛地指出他创立了“关尹学派”,即便如此,也为声势浩大的“老庄学派”、“黄老学派”所淹没。佛教经典《经卷》的发现与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传统看法迥异的关尹子其人其说。
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道家“关尹学派”创始人,道教的文始真人,楼观派、文始派祖师。周至县龙乡闻仙里(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据说关尹子初生时就是眼有日精,姿形长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少好学坟索,善于天文秘讳;在成长的过程中,关尹子苦苦钻研、好学求索的名声越传越广。据说他竟然对人间祸福,风云变幻,仰观俯察,莫不洞悉,虽鬼神无以匿其情!但他秉性雅好清静,高洁自古,大度恢杰,不修俗礼,损身济物,不求闻达。所以他到处寻找幽柄隐居之地,终于在终南山中寻到一处势若飞凤的宝地,即于此结草为楼,仰观天象,精思至道,号为草楼。他隐居山中刻意修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识更是声高自古,加上高尚的学养人品,使他闻名遐迩。东周时的周平王听到他的许多传闻,很欣赏他的学识,封他为大夫,后又召为东宫宾友。关尹子并不看重封赏和爵位,主要的精力仍然在于观星望气。据说有一天瞻见东方有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他据此推断出圣人西行经过的途径,于是请求周王任他为函谷关(或大散关)守令,获准到任后,他恭敬斋戒,并率属下扫道四十里以候。
苍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关尹子终于迎来了大耳长须,童颜鹤发,仙风道骨,气宇超凡,大智若愚的老子,并恳请老子讲学著书。老子亦知其奇,感其诚心诚意,将自己对大化流行、茫茫自然、人类社会、人自身的细微的观察、深刻的剖析、精辟的认识,以简洁的词句,作《道德经》上下二卷,授予关尹子。史载老子出关,关尹子辞官相随,一直陪侍。
关尹子有著作九篇,书名《关尹子》,道教称为《无上妙道文始真经》。西汉经学家刘向评价关尹子说:“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冷冷轻轻,不使人狂。”《吕氏春秋》称关尹子在坚持重本的同时,以“贵清”为思想的主旨。庄子将关尹、老聃乎并列,在庄子的认识中,关尹子与老子具有同等的地位,他们都是“古之博大真人”。今本《关尹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九篇为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
关尹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老子学说的方向发展的,继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关尹子十分重视道德修身,“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为人十分清白:“人爱我,我必爱人;人恶我,我必恶之。”“存亡兴废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强调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所以,《庄子》“天下篇”描述关尹子的思想是以无、道为精,以外物为粗,知足守分,清廉虚淡,不为物累,精神独立。
总之,关尹子的思想以“贵清”为特质,既直承老子“道”“德”理念和抱朴守静、涤除玄鉴主张,又作了创造性发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贵清”思想对中华“清”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贵清”思想也体现在关尹子与释迦弁尼的晤面交流和向他的弟子的讲授之中。因此,关尹子及其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尹子其人其说是不应被忽视的,恰恰相反,应当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