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88贴子:2,996,513

回复:《阿差末菩萨经卷》老子、关尹子行迹考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经卷》中来自东方中土的阿差末即关尹子,他在缅甸的曼德勒与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相见,并系统讲授了老子《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得到释迦牟尼和众弟子的接受与认可,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是佛、道两家交流互鉴,彼此会通的标志性事件。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11-29 03:54
回复
    其次,要弄清关尹子何以能与释迦牟尼晤面并讲学。
    研究相关史料,综合近年来陕西、四川的考古发掘信息和老子生平行迹研究成果,可以还原关尹子与释迦牟尼得以晤面并交流讲学的全过程。
    老子辞官西行在函谷关(或大散关)应关尹子请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关尹子为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辞去关令职务,陪伴老子出关西行,到了秦地终南山的楼观台(一说地处秦岭的大散关),住在关尹子的宅邸。在那里,老子接触到了地处巴蜀,距今三星堆遗址不远的鱼凫国文化。鱼凫国与周早有来往,曾得到周的帮助,在周遇到事变时也曾出兵相助。因了这个缘故,鱼凫国的军队被周留在宝鸡建立新的鱼国,但与地处巴蜀的鱼凫国联系依然紧密。此时的鱼凫国正面临执政的危机,多年来成为立国支柱、被巫师集团竭力提倡并施行的升天信仰,由于其血腥残暴、无知愚昧而走到了尽头。同时,只奉升天信仰且以此愚民的巫师集团,惧怕社会的进步和已经出现的文字。为维护其既得利益,便拼命排斥文字,大肆制作青铜器。其制作体量之大,工艺之精,世所罕见,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可作证明。但青铜器的制作不断消耗着鱼凫国的国力,将至消耗殆尽。鱼凫国的国君、大臣与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不断地与巫师集团抗争着,但效果终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鱼凫国王族中的变革图新势力便派人去中原寻找智者和思想家,以与巫师集团相抗衡。于是,鱼凫国的使者到了地处宝鸡的新鱼国,说明来意,请他们帮助寻找。自然而然的,已经名满天下,且有原创性著作《道德经》的老子成了鱼凫国的首选。他们拜访老子,请老子入川,关尹也陪伴老子去了鱼凫国。老子抵达后,与王族集团联手,揭露批判了巫师集团竭力维护的升天信仰,血淋淋的事实真相警醒了世人。于是乎王族顺应民意,决定毁弃升天信仰,把千百年来围绕升天信仰而制作的各种青铜器和平的整体收藏起来,不再当作升天信仰的礼器而放置和使用。
    鱼凫国升天信仰的和平有序毁弃,是该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大觉醒和大事变,引起的社会震动和对外影响是巨大的,毕竟是延续了几千年,曾经是鱼凫国人们的精神支柱的信仰啊。取而代之的,则是王族集团大力提倡的老子“道”的信仰,他们安排老子传道弘道,让贵族子弟、文人士子学道悟道,逐渐在鱼凫国内树立起以老子“道”“德”理念为核心的新的信仰,并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这一进程和所带来的举国上下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引起了在鱼凫国访察的佛门弟子的注目,他们在为鱼凫国意识形态巨变所震惊的同时,也为在老子思想引导下鱼凫国的巨变所折服,便将这些情况通报佛祖释迦牟尼,请老子这位智者西行晤面,并传播“道”“德”思想。因为考古发掘已经证明,远在汉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既前2000年前,就有一条从川(成都)——云(云南)——缅(缅甸)——印(印度)——阿(阿富汗)——欧洲的古商道,这是一条向西南与恒河文明连接的通道,现在称其为南方丝绸之路。接到邀请后,老子年事已高不便亲往,便派关尹子代表自己经南方丝绸之路抵达缅甸。于是,两位年龄近50岁的先贤于公元前480年左右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晤面,关尹子向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系统阐释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和自己的“清静”理念。
    同时,关尹子讲学过程中,释迦牟尼向弟子介绍了未曾见过的关尹子的宗师普贤如来(注意《经卷》中不是普贤菩萨)指的就是老子。所以,道教产生于四川并非偶然,普贤道场设在峨眉山也绝非偶然。明白了这一过程,就不难见出佛教大乘思想在中国得以普及,而在本土却消亡的原因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11-29 03:54
    回复
      (三)关尹子其说在《经卷》中的呈现
      了解关尹子其说在《经卷》中的呈现,就要认真地研读《经卷》文本,并拿老子的《道德经》、关尹的《关尹子》与之作必要的对读。
      《经卷》开篇即记述释迦牟尼与关尹子晤面的时间、地点,陪同晤面的诸位弟子。从中可见释迦牟尼对这次晤面非常重视,他把主要弟子带来听讲,并一同晤面关尹子,意在使弟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识见。接下来,便详细记述并渲染释迦牟尼会见关尹子时的繁盛吉祥景象:“于时,东方自然出现大金色光。其光照此宝净道场,及曜于三千大千世界靡不周遍。”“其明通过照于三千大千世界,至无择狱极于上方。”并且“于佛左侧宝净道场,寻自然生六十亿垓七宝莲华。其香芬馥普悉流布,闻莫不欢……”在此至盛至景的“宝净道场”,释迦牟尼告诉诸位弟子:“有一菩萨名阿差末从东方来,与六十亿菩萨俱,与眷属围绕欲至此土故前现瑞。”释迦牟尼说完之后,“阿差末菩萨应时现身”,且以义偈赞颂释迦牟尼,在行跪拜大礼后,获准入莲花宝座。这里,释迦牟尼以含有“法性无尽”意义的“阿差末”为关尹子命名,并称之为“菩萨”,充分表达了佛家对道家的尊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11-29 03:56
      回复
        面对舍利弗“仁族姓子,所从来处去此远近?其佛所号?世界云何?”的提问,关尹子没有急于自报家门,而是反过来问舍利弗“耆年续有去来想乎?”亦即看您已然六十有余了,还有什么想法没?舍利弗回答:“唯族姓子,吾想已断。”关尹子便抓住舍利弗“吾想已断”,联系他刚才的“所从来处去此远近”的提问,反问一句“何缘兴念而发此问从何所来?”并由此引入对“圣道”的解说:“其有来者为合会迹,假使去者为别离迹;若令不会无别离者,彼无去来,其无去来为圣道行。”明确指出:“计罪福者为自然相。……无往相者圣道所趣(趋)……其所愿相离所往相则圣道相。……无所往者则圣道相。……生无教授无尽之门则趣(趋)圣道。”强调“若有往来则堕于俗,无有去来乃谓为道。”很显然,关尹子由舍利弗询问“所从何来”切入,其实已经开始向释迦牟尼及其弟子讲道了。他的切入点甚为自然,就是借着舍利弗问他从那里来的话题说起,指出无来无往、无别无离、无始无终是“圣道”所固有的品质与特点,“无有去来乃谓为道”,既然如此,就要自觉追求这种无有去来的“道”,亦即“趣(趋)圣道”,学道、悟道、体道、修道而达于“圣道”的境界。具体要求便是:“设除音节文字因缘径路”,因为“道”乃“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7),“道”是一种“大”,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8)的无方之方,无音之音,无象之象,如果太具体了,就不是“道”了。关尹子非常聪明,他如此自然地引出“道”、“圣道”,便巧妙而又自然地将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引入了他所创设的语境中,然后再从容不迫地向众人传道弘道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11-29 03:57
        回复
          舍利弗,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由他代表佛祖和诸弟子向关尹子提问,是因为他素以智慧猛利、能解决疑难见长,在佛界被称为“智慧第一”。舍利弗还通晓外典,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善于与人辩论并摧伏外道。让有如此专长的弟子向关尹子发问,审核考察的意味甚浓。但舍利弗这次遇到了对手,关尹子机智的回答,引出了更深层次的话题,连同舍利弗也为之吸引,洗耳恭听了。
          由此也可见出,作为老子弟子的关尹子确实深得老子“道”之意旨,他在《关尹子》中以“宇”喻道,明确指出“宇者,道也”,并展开阐述道:“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如此解“道”,与佛家所倡言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理念非常相似。关尹子正是找到了道、佛两家交流会通的切入点,才取得了与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对话的“通行证”,并成功地说服释迦牟尼,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老子关于“道”的观点,并援道入佛,升华了佛家意旨,使之更多了思辩色彩、理性色彩。同时,免却了大乘佛教原先的冗长繁琐,概括性更强,也更为简洁明了,更易为天下信众所接受。从这个视角看,这次西行与释迦牟尼会面,老子虽未亲往,派关尹子代表他去,与他亲往的效果是一样的。不亲往,显得神龙见首不见尾,使得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对老子更加崇敬和神往。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11-29 03:57
          回复
            关尹子围绕“道”“圣道”“趣(趋)圣道”所作的开场白,显然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兴趣,故而舍利弗才再次让他自报家门。舍利弗接下来的问话表明关尹子的确是从远处而来,因为其中已经问到了买卖和纳税之事了。搞贸易,做买卖需要缴税,所以要报清姓甚名谁之类基本情况,以便监管,并且舍利弗问及关尹子“吾今以此仁有辩才故欲相问”一句,其中的“仁”,儒家、道家均使用,“辩才”即是指关尹子言辞谈吐的滔滔雄辩,更是指他所阐释的义理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上自释迦牟尼,下至诸位弟子,听到原先闻所未闻的滔滔宏论,均觉得很有道理,大受启迪,崇敬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愈如此,愈想弄清这位东方中土来的阿差末菩萨的真实身份,以知根知底,便于与他深入沟通和交流。
            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关尹子便巧妙地让舍利弗询问释迦牟尼,看他咋表态。其实,关尹子是想观察释迦牟尼听了他的开场白后的反应。果然,释迦牟尼说道:“舍利弗,谛听善思!彼世界名有称功勋,及如来号若有闻者,勿得怀疑,悉共信之。”亦即要求舍利弗并诸弟子,认真听关尹子的讲授并深入思考,他所来的地方文化发达,文明灿烂,对他说的话要深信不疑。释迦牟尼感叹道:“如来至真无所挂碍亦无阴盖,一切敏达靡不通畅。”亦即关尹子所从来的东方中土至真至性,没有任何障碍,也不会隐瞒什么,一切皆敏达通畅,因此众弟子要“咸言受教”,并从听讲中获得深深的教益。同时,释迦牟尼结合关尹子的讲述,有感而发,展开介绍了东方中土境况,并从佛法义理的高度作了分析概括,使得参与晤面的诸位弟子“闻诸菩萨功勋之德”后,“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明心生焉!则取天上青黄红白上好莲华及诸意华,佥共供养佛,散阿差末诸菩萨上,同俱举声称扬威德……”看到诸位弟子听进去了自己的话,对来自东方中土的关尹子表达出了应有的敬意和热情,释迦牟尼因势利导,适时介绍了“阿尼弥沙土”即东土的盛况。从人民的生活状况,到土地疆域、社会发展状况,均有涉及。尤其对“人民无上中下好丑差别”的评价,似是针对古印度森严的种姓等级制度而言,现实性、感染力甚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11-29 03:58
            回复
              释迦牟尼结合关尹子的开场白所作的阐发是层层深入的,接下来,便解说“何谓得佛心定意?”这是佛家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他揭示了“佛心定意”的基本内涵,其中“六根”眼、耳、鼻、口、身、意和“六衰”色、声、香、味、滑、法的提法,与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猪,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9)的譬喻有暗合之处,意在说明不受“六根”“六衰”的诱惑,不沉湎于其中,便可保持定力,达致神清目明。其中所言“不可以目而见众相,不可想处见不可见,不起不灭其不终者则不有始”和“无所见者亦无所得,无所得者可谓脱矣”,与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2)也颇有暗合之处。由此可见,道家与佛家在基本理念上是息息相通的,芸芸众生中象老子、关尹子、释迦牟尼这样的大智慧者、大圣哲们,他们对大化流行和茫无际涯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人自身的思考是相通的。只不过有思考的层面、切入点、重点的差别。两相比较,释迦牟尼讲的诸多佛家义理,稍显冗长,在老子那里,用两个概念“道”和“德”便说明白了。需要指出的是,释迦牟尼这里所言,其实用老子的话概括一下,便是“无”“有”之辩。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3)用简洁的十一个字,便说明了“无”“有”的创生性及相互转化性,与释迦牟尼的“不起不灭其不终者则不有始”、“无所见者亦无所得,无所得者可谓脱矣”是相通的。两相比较,无论从概括抽象和运用概念说理的确切程度上,释迦牟尼均不及老子。同处于公元前六世纪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老子、关尹子、释迦牟尼,他们在思考层次、切入角度、阐释重点上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也正是体悟到了这种差别,抑或是在与道家代表人物关尹子和由他所代表的老子的思想碰撞中有一种仰视的感觉,释迦牟尼才心生钦佩,并发出“如来至真无所挂碍亦无阴盖,一切敏达靡不通畅”的由衷感叹。假若再拿释迦牟尼的这种感叹与孔子向老子问礼后所发出的“其犹龙邪”的千古之叹相对比,在始源和元点上,道、释、儒三家的视野辽阔与否,思辩层面高低与否,思考大化流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前行方向的深刻程度与否,便历历如在眼前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8-11-29 03:59
              回复
                值得提出的是,释迦牟尼听了关尹子“道”、“自然相”、“趣(趋)圣道”的阐释后,大受启发,提出了“六度无极”的理念,包括施度无极、戒度无极、忍度无极、进度无极、寂度无极、智度无极。将施度、戒度、忍度、进度、寂度、智度与道家的“无极”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上升为佛家的重要概念,充分显示了释迦牟尼善于吸取众家之长以成一家之言的恢弘大气,也昭示了老子道家思想跨越时空的巨大穿透力。到了这里,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终于明白关尹子此番交流讲学只是代老子言,真正的高人是老子,“道”“圣道”“趣(趋)圣道”的理念是老子提出并作了全面发挥的。很自然的,《经卷》中详细记述了释迦牟尼率众弟子遥拜东方中土的普贤如来即老子的情形,只是由关尹子代表老子端坐莲花宝座上接受了敬拜而已。《经卷》记载道:“时,普贤佛演身光明通照十方,彼诸菩萨及众会者皆睹此土。”尔后,关尹子的讲座正式开始,释迦牟尼和众弟子皆洗耳恭听。
                此时,关尹子便重点阐释“不可尽法”,他直接运用“清静”理念来阐释。从《关尹子》一书看,“清静”理念是关尹子竭力推崇并倡言的。他对老子“道”“德”理念体悟颇深,认为若践行“道”“德”理念,必用“清静”之法方可奏效,方可经由修身养性途径而体悟“道”“德”之真谛。此外,关尹子也大量引用了老子的虚空、无极、功德、圣王、道本等概念,同时,运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4)和“天道圆圆,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5)等思路和观点来解说“不可尽法”。与老子倡言的“致虚极,守静笃”方能“万物并作”(16),生生不息终至“不可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舍利佛“地水火风”四大“亦不可尽”,“修奉道愿故不可尽。……一切诸法根源无穷,故不可尽”的体悟,亦颇合老子意旨。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11-29 03:59
                回复
                  从关尹子与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尤其舍利弗的对话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对方听了关尹子的讲授后,颇受启发,已初步悟出了老子“道”的博大精深和“道”如“月印万川”(朱熹语)般的功力。因此,关尹子在结束时解答的何谓“不可尽法”,实质上是援道入佛,以道解佛,收到了很的效果,受到舍利弗等菩萨的理解与响应。舍利弗在听完关尹子答复何谓“不可尽法”后的一番感慨,既是有感而发,也是学道悟道后的结论。这也表明了关尹子的讲授为对方接受,并经消化吸收后应用到佛法义理的改造中,提升了佛理的理性思维层次和抽象概括水平。此后,佛教义理未经任何承继便从最初的阿含期而进入般若期,义理跃升感很强,有了质的飞跃,获得突变性发展,无论理性思维的力度和核心理念表述的简洁凝炼、清晰准确程度均超过既往,与这次释迦牟尼带领弟子与关尹子深度交流后,吸收借鉴了老子和关尹子思想有很大关系。这种吸收借鉴直接促使般若(空)思想的萌生,以致于使佛法义理进入到般若期后,获得了长足发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11-29 04:00
                  回复
                    (二)依《经卷》所载史实,老子(关尹子)“西行化胡说”能够成立
                    西行是老子行迹中的一个基本方向,无论辞官归居然后再归隐,抑或辞官离开周王城之后直接走上归隐的路,老子前行的基本方向是向西。先有老子(关尹子)“西去流沙”之说,见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的记载,其中说:“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具胜实,莫知所终”(17)。裴骃引的是神仙家言,但其中亦有历史的影子。再有老子(关尹子)“西行化胡”之说。东晋道士王浮在裴骃“西去流沙”说的基础上,作《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了西域,教化了佛祖释迦牟尼。其实,老子(关尹子)“西行化胡”的说法,至少在东汉后期就已经出现,《后汉书·襄楷列传》记载,襄楷在给桓帝的奏章中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作为当朝大臣向桓帝上奏章,若无一点儿真凭实据,是不会信口开河的。
                    而通过对《经卷》的解读与研究,虽然其中记载的是关尹子西行至缅甸的曼德勒与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晤面,但显然是受老子委托或时人了解到他是深得老子之道的人,能够传达老子思想之真谛才殷殷相邀,请他讲学的。而且,老子与释迦牟尼在年龄上有交集。老子生于前571年(或前600年左右),卒于前471年或再早一些。而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依南传佛教的观点是前624—前545年,或前623—前544年;北传佛教则一般采用《众圣点记》的说法,认为其生年当为前565年,涅槃之年应为前486年,存世80岁。从《经卷》记载所透露的老子、关尹子行迹分析,北传佛教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较为合理。释迦牟尼带领众弟子晤面关尹子发生在前480年左右,其时老子已91岁,的确不能亲往。即使按南传佛教界定的佛祖生卒年,依老子生于前600年左右的观点,两人年龄的交集也是显而易见的。联系到《经卷》中述及释迦牟尼诸弟子遥拜普贤如来亦即老子,可以认定老子当时仍存世,确因年事已高而派关尹子代表他进行这次颇具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见,并系统地讲解《道德经》,弘扬其“道”“德”理念。不然,就无法解释《经卷》中的遥拜普贤如来(老子)的记载。
                    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大凡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情,有的没有史书记载,却以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形式流传下来,使后来的人们隐隐约约地看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子,为历史研究、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老子(关尹子)“西去流沙”、“西行化胡说”也不例外。不然,就无法解释在陕西宝鸡、四川成都、甘肃天水、临洮等地民间千百年来何以流传着那么多的关于老子、关尹子的故事传说。目前,老子(关尹子)“西行化胡说”虽然没有出土文物资料予以证实,只有神仙家言和民间传说,但凭着《经卷》的详细记载,就足以证明自东汉流传迄今的老子(关尹子)“西行化胡说”实有其事,能够成立。笔者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史料的问世,并据此开展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使老子(关尹子)“西行化胡说”在立起来之后有更多的学理支撑。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11-29 04:01
                    回复
                      (四)应当重视对关尹子其人其说的研究
                      《经卷》向人们呈现了一个修道悟德,深邃睿智,谈锋甚健,颇有辩逸之才的关尹子形象。佛教经典以“阿差末”名之,本来就含有“法性无尽”的寓意,与老子的“道”无处不在的含义相同。以“阿差末”为关尹子命名,饱含着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对关尹子的钦敬之意,对其老师老子(普贤如来)的尊崇之情。作为老子忠实的学生,关尹子深悟老子思想真髓,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老师托付给他的文化交流使命,就此一项,关尹子的贡献就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比之下,学界原来对关尹子是轻视了,或许是老子其人的伟大、老子思想的光辉遮掩了他。应当重新研究关尹子,研究他的著作和思想,肯定他在中外文化交流、道佛两家交流进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目前,由中国倡导所施行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正在顺利实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化,也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南、北两路经贸交流、文化交流大融合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而关尹子能够实现在缅甸曼德勒晤面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系统讲授81章《道德经》、与佛家深入的说道论清并获得肯定与赞许,就是经由南丝绸之路这样一条经贸通道传递信息并最终成行的。当代的“一带一路”是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延续,既是经济发展之路,又是文化交流互鉴之路。今人理当深入借鉴老子、关尹子、释迦牟尼等大圣哲跨越国界,深度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并最终会通提升的历史经验,把新时代“一带一路”的文化会通互鉴推向新阶段,提升至新层面,以让道、佛文化造福全人类!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8-11-29 04:02
                      回复
                        注释:
                        (1)《列子集释》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7-118页。
                        (2)《列子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1页。
                        (3)《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册,第477页。
                        (4)以上参见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4页。
                        (5)见佛教经典大乘大集部·第0070部。
                        (6)以上参见网络“不不铺”文章:《关尹子——被历史低估的人物及他背后隐藏的大事件》。
                        (7)《道德经》第41章。
                        (8)《道德经》第25章。
                        (9)《道德经》第12章。
                        (10)《道德经》第47章。
                        (11)《道德经》第19章。
                        (12)《道德经》第44章。
                        (13)《道德经》第40章,竹简《老子》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14)《道德经》第40章。
                        (15)《道德经》第16章。
                        (16)同(15)。
                        (17)《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3页。
                        (18)《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2页。
                        (19)同(18)。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8-11-29 04:02
                        回复
                          作者系郑州大学老子学院(研究院)特聘教授,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8-11-29 04:03
                          收起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11-29 04:07
                            回复
                              老兄,这些研究资料大部分出自天涯,一篇几年前的文章,是不是陈大明我不知道,但如果百度拼凑一下就说是自己的学术发明,出书恐怕有版权纠纷。道教不关心版权,只关心真相,但佛教协会未必采纳,事实上《关尹菩萨经》已经被更名为《阿差末菩萨经》重新出版,内容中涉及和关尹老子搭上关系的都改了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2楼2018-12-06 07: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