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51贴子:412,827

回复:陆游其实不及元稹情深善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海瑞属于文死谏那种愚忠,知道嘉靖的所作所为乃是祸国殃民,也肯于当面指出“天下不直陛下久矣”,但还是总幻想嘉靖有一天会纳谏、会悔改。即使遭到嘉靖迫害,还抱定“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的儒家愚忠观念,为嘉靖的驾崩而痛哭流涕。不过,儒家喜欢宣扬的就是海瑞这种愚忠,尽管几乎每个煌蒂都不希望自己遇到一个海瑞,但他们还是拼命宣传海瑞,希望自己的臣子们向海瑞学习


IP属地:四川234楼2024-09-16 11:41
回复
    嘉靖属于人精中的人精,一波接一波的臣子被他挑唆互斗,最后被他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术玩死。但仍然有源源不断的臣子跳出来为他效力,甚至真心忠于嘉靖。这当然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如果是正常社会,嘉靖这样乱玩,早就身败名裂了。但明朝是高度集拳的皇权社会,皇权制度经过一两千年的积累,到明代已经高度“完善”。所以才会出现嘉靖这种坐在位置上完全不干人事,但依然牢牢把持着拳力,完全不担心被人推翻、取代的局面。事实上,也正因为明朝这种完全阻碍社会自组织、把拳力完全集中于一人的制度,所以到了鼎革之际,清军只要把京师端掉,就可以轻易征服天下,地方上根本来不及组织发育


    IP属地:四川235楼2024-09-16 11:48
    回复
      张居正是遇到煌蒂年幼、太后倚重、太监结盟三者叠加的情况,从而无宰相之位而掌握了宰相之权。这在明代是非常罕见的,也属于僭越制度规定的行为。张居正的考成法,本意在提高行政效率,最初效果也不错。但到后来崇祯时期却演变成加大力度搜刮民间。张居正的一条鞭,在当时是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到后来崇祯时期却变成鞭外加鞭,苛捐杂税反倒翻倍增长。张居正身后的事,当然不必由他负责。但张居正的改革到后期都走向其本意的反面,说明了明朝这种体制,并不是单纯靠一个强人的雷厉风行、提高效率就能挽救的,因为即使行政效率大幅度提高,反倒更有可能用到干坏事上。不改革或许还能苟延残喘,强力改革反倒死得更快


      IP属地:四川236楼2024-09-16 11:58
      回复
        唉,看了一点历史上的张居正和赵贞吉。果然,搞改格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下场都不会好,毕竟改格总是要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得罪一些人的。反而是剧里我不太喜欢的明哲保身的郑智产物的赵贞吉历史上虽然遭到排挤致仕归家,但好歹寿终正寝。还有我没想到的是剧里志同道合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在历史上居然斗得死去活来。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37楼2024-09-17 07:09
        回复
          剧里的赵贞吉跟历史上的赵贞吉挺不同的,我看别人说历史上的赵贞吉人称小海瑞,刚直敢怼。可是剧里的赵贞吉明哲保身,观众戏称他不粘锅,他自己都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剧里的赵贞吉遵守官场规则,而海瑞偏偏是不守规矩的刺头,和他有过不少冲突。嘉靖评价他顾全大局。但我不是很喜欢剧里赵贞吉这种人,感觉他就是那种郑智产物,他是理性,但也没多少人性血气和良知了。剧里其他很多正面角色都或多或少还残存一些义愤良知和忧国忧民之心,但是赵贞吉是没有的。正因为他的为官之道是明哲保身,所以他也会为了自保迎合嘉靖。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38楼2024-09-17 10:08
          回复
            剧里很能很神的胡宗宪还说赵贞吉有宰辅之才,话说我真没看出来,我认为有宰辅之才的是张居正。讽刺的是嘉靖总说大明不能没有二贞,其中一个就是指赵贞吉,后来更是提拔赵贞吉进内阁。可是结局嘉靖给儿子铺路,认为可以倚重的辅政大臣里却没有赵贞吉。嘉靖确实聪明,如别人说的心里门儿清,他看人的眼光就比剧里很能很神的胡宗宪更高明。我也这么认为,赵贞吉只可利用,却不可倚重。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39楼2024-09-17 10:17
            回复
              剧里的高拱比较有正义感,但是脾气爆,冲动,所以我还是更欣赏理性冷静的张居正一些。剧里的徐阶我感觉有点亦正亦邪亦黑亦白?因为倒严后,徐家似乎又成了一个新的严党?因为徐家也是兼并土地的大户,而且亦步严党后尘,上来的收入也是大部分进了徐家,上交国库的反而是少数,即使倒严了,国库空虚的情况也没有多少改善。就连剧里人都吐槽这不是严党还在的时候了!而且张居正谋划的事就是也打算官绅一体纳粮,原来早在雍正之前,张居正也想到了官绅的免税特权收不上来税款是造成国库空虚的原因之一?张居正也说,到时难免会伤及徐家。徐阶这个人在剧里我感觉比较低调,谨慎,本分。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40楼2024-09-17 10:51
              回复
                历史上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最初确实是志同道合的盟友,徐阶作为长辈对高拱、张居正还有提携之恩。但后来这三人之间确实斗得你死我活。先是高拱排挤徐阶,将徐阶踢出局。然后是张居正排挤高拱,将高拱踢出局。再后来,在张居正死后,高拱遗言又成为了万历决定清算张居正派系的导火索之一。


                IP属地:四川242楼2024-09-18 08:06
                回复
                  历史上的高拱确实以脾气爆、冲动闻名,张居正也确实以理性冷静闻名。至于徐阶,通常认为他是一个贤臣,但徐阶家族在华亭(今上海)老家也并没有少做夺人田土的事。同时,徐阶还是一个十分富有的工商业主,他家里多蓄织妇,日夜纺织,在市场上赚取了大量利润。这件事在当时算毁誉参半。有人以此抨击徐阶贪财,也有人赞誉他善于治生。


                  IP属地:四川243楼2024-09-18 08:06
                  回复
                    明清时期官员士大夫同时兼做工商业主,通过经商致富,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徐阶就是一例。于慎行《谷山笔麈》:“华亭相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又如,徐光启也经营桑蚕业。《徐光启文集》自云:“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所以,到晚明时期,类似后来晚清盛宣怀、胡雪岩这样的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就已经很常见了。拥林派经常拿“士农工商”造谣诋毁薛家,但《红楼梦》原文明说薛家属于“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皇商,本身就属于士阶层的顶部,就像“华亭相”(徐阶)亦是首辅,亦是巨商一样,地位根本不可能低。


                    IP属地:四川244楼2024-09-18 08:11
                    回复
                      雍正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既然已经摊丁入亩,官绅一般拥有的田地多,就等于已经交了丁税。田文镜在河南的具体操作是,要官绅另外再交一笔丁税。这就等于是重复征税。田文镜这样搞是基于当时河南治水工役任务很重,官府又不愿意按市场价格招募民工,只愿意出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工钱,强制民夫劳作,结果导致民夫大批逃往。于是,田文镜索性要求士绅按每家出若干民工的标准补足这个差价。所以河南官绅怨声载道,也不是完全无理。乾隆上台后,为了笼络士人,就趁势废除了官绅一体当差,只保留了官绅一体纳粮。


                      IP属地:四川245楼2024-09-18 08:11
                      回复
                        张居正的一条鞭跟雍正的摊丁入亩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张居正人亡政息,雍正改革有不少成果却保留了下来。关键在于,张居正损害的是官绅利益,而张居正本身也是官绅阶层的一员,他并不拥有官绅之外的一套权力班底。张居正只是巧合地遇到了太后、司礼监的双重支持,才有推行改革的空间。而小煌蒂一旦长大,开始亲政,即使张居正不死,一切都充满巨大的变数。雍正则不一样。清朝作为外来征服者,自带八旗组织这个基本盘,汉族士大夫虽然也是清朝笼络的对象,但清朝随时可以拉出另一套人马替代,至少是临时替代。所以雍正是不会害怕士大夫闹事的。


                        IP属地:四川246楼2024-09-18 08:11
                        回复
                          其实从理论上说,明朝煌蒂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强硬推行一套有损于官绅利益的改革。朱元璋最初就是这样做的。明朝煌蒂也有两个基本盘,一个是宗室,一个是宦官。但问题在于,朱棣以后,明朝对宗室参政严加防范,只允许其奢靡享乐,并不允许其锻炼从政能力,这就等于把朱家绝大多数王公给养废了。另外,明朝对宦官的使用,也主要是当特务、眼线、打手、爪牙使用,亦不允许宦官进入正常的从政序列。因此,遇到事情,要用宦官代替士大夫也比较棘手。倒是清代对旗人、对宗室的安置方式比较好,清代允许皇子、宗室正常从政,甚至可以代管部务、领兵打仗。遇到大风大浪的时候,爱新觉罗家族还是真能顶一些事的,并非明朝宗室那样只会吃喝的纯废品。


                          IP属地:四川247楼2024-09-18 08:11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8楼2024-09-18 08:18
                            收起回复
                              说到文死谏,剧里的胡宗宪是不是武死战?胡宗宪要是上阵杀敌,战死沙场,我也敬他是条汉子,可是剧里的胡宗宪却是直挺挺地面对敌人的炮火站在那送死,还带累小兵为了保护他而牺牲,这不有病吗?旁白也说历史上的胡宗宪打算殉国,我真无法理解古人的价值观,这么做有什么意义?结果又没死成,我都怀疑是在作秀。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49楼2024-09-20 13: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