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解释“违欣”
现在我们就能试着来解释“违欣”是怎么一回事了。
MW最早是因MF诞生的。诞生之初,与之相关的制作理论和设计标准(当时制作理念的上限)几乎全部来自大叔制作的MF里。因此那时对欣赏的理解,大多也没有超出MF所给的范围。个别欣赏观偏激的制作者,甚至会把所有与MF不同的欣赏塑造方法统统批判一番,把大叔理念奉为欣赏制作的圭臬,这个我在上次的发帖中已经说过了,欣赏方面人们应该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强求,极端的欣赏观应受到摒弃。
MF的设计方式成了MW圈最早的“准则”。
后来随着MW的独立发展,自成一体,这一“准则”开始日渐模糊了,可由于思维定式的关系,它还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它后来变成了怎样一种形式?那就是,主要活跃制作者们欣赏观念中的交集,即相重合的那一部分。在当时人们的欣赏观念里,区分什么是协调,什么是不协调,在大多数方面能够达成共识,新“准则”诞生了,并且也被一直沿用了下去。
但现在,这一“准则”的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一边是它越来越模糊,范围狭小以致越来越难以解释现在的设计,在总体上不适应现在的发展局面;另一边,制作者们急求能够摆脱那些无形的束缚,使得他们在编辑器面前能够拥有更为主动的姿态,从而迸发出更多的创造活力。
“违欣”的说法本身就有将制作者带向被动立场的意思。过去我们评判,只有“违欣”和“不违欣”,这个“欣”到底是什么?既然是大多数人审美观念的重合点,那每个人的审美观念又是怎样的?重合点又在哪里?没人列举过。
你将“违欣”改为主观意义上的“协调”,实际是主动权的一种获得。你不必在一个似有似无的“准则”面前畏畏缩缩,而是大胆地发挥你自己的协调观念,你觉得好看,那便可以用,你觉得不好看,那就去规避。8102年了,也没人会强行给你输入他的协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