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4,387贴子:1,664,152

回复:历史的商鞅与符号化的商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商鞅之中于馋诽也二千年,而今世为尤甚。其说以为自汉以降,抑夺民权使人君纵恣者,皆商鞅法家学说为之倡。呜呼!是惑于淫说也甚也。”《商鞅》一文是章太炎为商鞅翻案的巨篇宏文,前面引述的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他评论商鞅的总纲。章氏之论,发前人之未发,有许多中肯綮之处,对于还商鞅以历史本来面目大有裨益。概而论之,章太炎从四个方面表述了对商鞅的看法。
其一,商鞅不是“抑夺民权”封建专制主义的倡导者,更不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名词,“故法家者流,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于刑律而已。而后世之有律,自萧何作《九章》始。远不本鞅,而近不本李斯。张汤、赵禹之徒起,踵武何说而文饰之,以媚人生,以震百词,以束下民,于是乎废小雅。此其罪,则公孙弘为魁,而汤为之辅,于商鞅乎何与?”“今辍学者不能持其故,而以抑民恣君弊罪于商鞅。呜呼!其远于事情哉,且亦未论鞅之世矣。”《商鞅》 章太炎认为,把秦汉以降“抑夺民权”的罪名加在商鞅头上是荒诞不经的。秦朝以前的封建专制主义与秦朝以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大相庭径,其地位与作用不可同日而语。秦以前的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生产方式,它的作用是进步的、积极的;秦以后的封建专制主义逐渐与董仲舒的“神权主义”和张汤、来臣俊等酷吏的刑罚威慑主义相汇流。后世学人多不加甄别,遂将秦以降封建专制主义的罪名强加于商鞅一身。章太炎为之骨鲠在喉,感慨万千:“商鞅以刑公子虔故蒙恶名于秦,而今又恶名于后世,此骨鲠之臣所以不可为,而公孙弘、张汤之徒宁以妄媚其禄位者也。”《商鞅》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09-12 09:27
回复
    其二,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故太史公称之曰:行法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今夫家给人足,而出于桥虔,吏之治乎?功坚其心,纠其民于农政,使日曏之游惰无所业者,转而傅井亩。是故盖藏有余,而赋税亦不至于缺乏,其始也觳,其终也交足,异乎其厉民以鞭箠而务充君之左藏者也。”《商鞅》
    章氏之论,绍承两千余年来公允评价商鞅之正流,不虚美、不掩恶、不影射、不媚俗,从而一洗数千年来对商鞅评价之诸种诋毁与不公。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9-12 21:00
    收起回复
      其四,偏重“法治”,废灭伦理。不倡行儒家伦理价值观念,过于倚重以法治国,乃商鞅为政之缺失。章太炎说:“吾所谳鞅者,则在于毁孝弟,败天性而已。”《商鞅》这一批评同于流俗,与汉儒之论十分相似。章太炎以为商鞅重法,就等同于完全排斥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信妇贞等伦理观念。
      其实不然!商鞅也提倡和宣扬“孝悌”等伦理价值规范的。不然也不会发布“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的法令了。
      商鞅治秦21年,实际上一直在按照中原各先进国家的文明礼俗来改造秦国原始、落后的伦理风俗。经过二十多年的宣传与教育,秦国民众道德水平大为改观,与中原各国略无差异。关于这方面的巨变,商鞅自己也是颇为得意的,他曾说:“秦始于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营如鲁卫矣”一句,蕴藏着多少艰辛,多少感叹,多少自慰!这一段上,章氏之误解,令人难以苟同。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09-12 21:47
      回复
        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商鞅热”
        岁月不淹,匆匆如白驹过隙。
        历史的时针定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神州大地狂飙突起,“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随着这场运动的深入与普及,商鞅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韩非当年说“藏商、管之法者有家之”,那只是说明商鞅之法的普及性,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商鞅热”相比仍稍显逊色。在那场“批林批孔”运动中,无论学者、干部、车间工人,抑或田间干活的农民,都能慷慨陈词、口诛笔伐。批孔子、赞商鞅。其颂词之多,美化程度之高,影响面之广,就是九泉之下的商鞅本人也难免惶恐不安。在难于胜数的文章中,发表在《红旗》杂志署名“梁效”的《论商鞅》一文,影响最广,其中表述的观点集中反映着那个时代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梁效将商鞅定位为“我国历史上法家的杰出代表”、“大有作为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一位最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物”。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8-09-12 22:19
        回复
          综上所述,商鞅是一个哈雷彗星式的人物,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每隔一个周期,他的亡灵总要出现一次,促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对他进行参商是隔的评价。“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忽然想到》鲁迅一语,道破禅机。后现代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反资本主义”,认为作品本身根本没有一个客观的本质意义,以往的学者力图从作品本身来探究作品的“真实意义”的做法是错误的、徒劳无益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作品意义”和“作者本意”的客观对应关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个作品一经面世,他的作者就丧失了对他的阐释权,这种阐释权完全在受众者——读者、研究者手中。换言之,作品一经面世,作者实际上已经“死亡”。他们认为,对同一件作品的观点截然相反、阐释的意义完全不同非常正常。关键在于谁能想方设法花样翻新,从而取得“话语霸权”。缘此,九泉之下的商鞅,大可不必在意尘世间的喧嚷与嘈杂。因为人们谈论与臧否的商鞅,或许商鞅自己也不认识。透过历代人们讨论的衍变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商鞅和孔子、庄子、朱熹等人一样,也是一个能长久影响中国历史与文化进程的历史人物。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09-13 18:52
          回复
            不知道吧里的大神有几个了解过七十年代“批林批孔”,那段黑暗的政治活动。。。


            IP属地:云南32楼2018-09-17 15:35
            回复
              人们可曾知觉?研古不是为了去崇拜效仿 而是要反思革新。。。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8-11-10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