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3,728贴子:73,781,640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71楼2018-07-12 14:15
回复
    还不更新楼主


    来自iPhone客户端772楼2018-07-12 14:47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73楼2018-07-12 15:27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74楼2018-07-12 15:58
        回复
          很喜欢古代文学 ,楼主大大多多更新哈


          来自iPhone客户端775楼2018-07-12 17:11
          回复
            六十三章——"面涅将军”狄青
            宋仁宗朝有个著名的武将狄青,人称"面涅将军"。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的时候,因他哥哥与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宋军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
            狄青作战四年,他在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没人敢挡。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


            IP属地:广东776楼2018-07-12 18:11
            回复
              尹洙有一次和狄青谈兵法,发现狄青不只是会冲锋陷阵而已,居然还懂战略战术,于是向范仲淹、韩琦推荐了狄青。
              范仲淹、韩琦也很赏识狄青,说:“此良将材也。”范仲淹还教狄青《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经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不少兵法知识。
              狄青作战勇敢,宋仁宗也很倚重狄青,《宋史狄青传》上说:“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每次狄青要征战时,宋仁宗都会派使者告诉狄青饮食起居都要注意,防止身边人搞鬼。


              IP属地:广东777楼2018-07-12 18:13
              回复
                因为在征西与平南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狄青后来还当上了枢密使。
                狄青身为武将已经官至枢密使,已经是武将官阶的极限,虽然他为人谦虚低调,但是由于北宋立朝的特殊性,对位高权重的武将都防范得有些草木皆兵的味道。
                有一年,狄青家的小土狗不知为何长了角出来,谏官拿此事做文章,弹劾说狄青有异象,应当抑制这个苗头,最好的办法是将他逐出枢密院,下放到地方去。
                狄青这躺枪躺得也是莫名其妙,还好宋仁宗没有理会这个谏官。


                IP属地:广东778楼2018-07-12 18:14
                回复
                  那时开封京城的百姓听说了狄青的英勇事迹后,每当狄青上街,都有大批百姓争相一睹狄青英姿。
                  狄青身居高位,又得百姓景仰,这让谏官们觉得非常不妥,想当初宋太祖也是位高权重,又受士兵拥戴,万一狄青也来个“陈桥兵变”怎么办?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开封发大水,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
                  相国寺是皇家寺庙,狄青在皇家寺庙吃睡,结果谏官们就攻击他。因为发大水而搬家寺庙,这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任何不妥,毕竟人总不能泡在水里吃饭睡觉吧?但是狄青的行为在当时人看来是对皇家寺庙大不恭。


                  IP属地:广东779楼2018-07-12 18:14
                  回复
                    让人意外的是,欧阳修居然也上书弹劾狄青,说:“水者,阴也。兵者,阴也。武将者,亦阴也。“水和兵、武将都属阴,阴阴相吸,瞧瞧这大水发的,都是狄青惹的祸!
                    其实欧阳修并不是故意加害狄青,相反,他让狄青离开枢密使这个位置是在帮他,因为狄青出身武将,现在又做了国家最高军事长官,朝中对狄青的不利言论越来越多,要想保全自己,唯有卸任枢密使。


                    IP属地:广东780楼2018-07-12 18:15
                    回复
                      当时的宰相文彦博也是同样的看法,也劝宋仁宗将狄青贬出朝廷。
                      宋仁宗觉得狄青非常忠心,不应该以谣言贬谪狄青。文彦博就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
                      宋仁宗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同意免去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贬到了陈州任知州。


                      IP属地:广东781楼2018-07-12 18:16
                      回复
                        狄青接到降职任命,认为自己平白无故就被降职,心有不甘,到中书省去找文彦博辩解。狄青噼里啪啦说了一大通,表明自己比窦娥还冤,没想到文彦博接下来说的话却犹如一盆冰水将自己浇了个透心凉。
                        文彦博只说了六个字,“无他,朝廷疑尔。”
                        没什么好说的,朝廷不放心你,就这么简单。
                        狄青听了之后,惊恐地连着倒退了好几步。


                        IP属地:广东782楼2018-07-12 18:16
                        回复
                          狄青无奈,只得去了陈州做知州。可朝廷依然不放心他,每个月两次派宦官去探望他。当然,不是去关心他身体是否健康,是观察他有没有想造反。
                          狄青感到非常憋屈,后来嘴上长了个毒疮,在抑郁中死去,时年49岁。
                          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朝廷觉得没了威胁,反倒开始加重对狄青的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IP属地:广东783楼2018-07-12 18:16
                          回复
                            六十四章——宋仁宗轶事
                            也许正是宋仁宗的宽容,宋朝在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臣大多出在宋仁宗朝,如晏殊、范仲淹、包拯、欧阳修、韩琦、富弼、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等等。
                            尤其是包拯,包拯能出名也只能在宋仁宗这一朝出名,否则他的刚直早就让他死了不知道多少次。


                            IP属地:广东784楼2018-07-12 18:18
                            回复
                              宋仁宗的宽容带来的好处是言论比较自由,官员们什么话都敢说,这使他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不会受信息失真的蒙蔽。但凡事都各有利弊,所以言论自由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对任何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议论纷纷,宋仁宗又没太坚定的主见,所以往往朝令夕改,用人也是今提明贬。
                              这样一来,宋仁宗就像夹在群臣纷争中的一位好好先生,哪一边的道理讲得滔滔不绝、冠冕堂皇,他就倾向于哪一边。
                              宋仁宗自亲政以后三十年间,不论用人还是基本国策,几乎没有能稳定过两年的,结果导致官员不知该坚守什么政策,民众不知该追随什么原则,这主要是“天子无定志”导致的。


                              IP属地:广东785楼2018-07-12 1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