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7,745贴子:73,862,957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六十三章——"面涅将军”狄青
宋仁宗朝有个著名的武将狄青,人称"面涅将军"。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的时候,因他哥哥与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宋军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
狄青作战四年,他在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没人敢挡。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


IP属地:广东776楼2018-07-12 18:11
回复
    尹洙有一次和狄青谈兵法,发现狄青不只是会冲锋陷阵而已,居然还懂战略战术,于是向范仲淹、韩琦推荐了狄青。
    范仲淹、韩琦也很赏识狄青,说:“此良将材也。”范仲淹还教狄青《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经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不少兵法知识。
    狄青作战勇敢,宋仁宗也很倚重狄青,《宋史狄青传》上说:“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每次狄青要征战时,宋仁宗都会派使者告诉狄青饮食起居都要注意,防止身边人搞鬼。


    IP属地:广东777楼2018-07-12 18:13
    回复
      因为在征西与平南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狄青后来还当上了枢密使。
      狄青身为武将已经官至枢密使,已经是武将官阶的极限,虽然他为人谦虚低调,但是由于北宋立朝的特殊性,对位高权重的武将都防范得有些草木皆兵的味道。
      有一年,狄青家的小土狗不知为何长了角出来,谏官拿此事做文章,弹劾说狄青有异象,应当抑制这个苗头,最好的办法是将他逐出枢密院,下放到地方去。
      狄青这躺枪躺得也是莫名其妙,还好宋仁宗没有理会这个谏官。


      IP属地:广东778楼2018-07-12 18:14
      回复
        那时开封京城的百姓听说了狄青的英勇事迹后,每当狄青上街,都有大批百姓争相一睹狄青英姿。
        狄青身居高位,又得百姓景仰,这让谏官们觉得非常不妥,想当初宋太祖也是位高权重,又受士兵拥戴,万一狄青也来个“陈桥兵变”怎么办?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开封发大水,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
        相国寺是皇家寺庙,狄青在皇家寺庙吃睡,结果谏官们就攻击他。因为发大水而搬家寺庙,这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任何不妥,毕竟人总不能泡在水里吃饭睡觉吧?但是狄青的行为在当时人看来是对皇家寺庙大不恭。


        IP属地:广东779楼2018-07-12 18:14
        回复
          让人意外的是,欧阳修居然也上书弹劾狄青,说:“水者,阴也。兵者,阴也。武将者,亦阴也。“水和兵、武将都属阴,阴阴相吸,瞧瞧这大水发的,都是狄青惹的祸!
          其实欧阳修并不是故意加害狄青,相反,他让狄青离开枢密使这个位置是在帮他,因为狄青出身武将,现在又做了国家最高军事长官,朝中对狄青的不利言论越来越多,要想保全自己,唯有卸任枢密使。


          IP属地:广东780楼2018-07-12 18:15
          回复
            当时的宰相文彦博也是同样的看法,也劝宋仁宗将狄青贬出朝廷。
            宋仁宗觉得狄青非常忠心,不应该以谣言贬谪狄青。文彦博就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
            宋仁宗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同意免去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贬到了陈州任知州。


            IP属地:广东781楼2018-07-12 18:16
            回复
              狄青接到降职任命,认为自己平白无故就被降职,心有不甘,到中书省去找文彦博辩解。狄青噼里啪啦说了一大通,表明自己比窦娥还冤,没想到文彦博接下来说的话却犹如一盆冰水将自己浇了个透心凉。
              文彦博只说了六个字,“无他,朝廷疑尔。”
              没什么好说的,朝廷不放心你,就这么简单。
              狄青听了之后,惊恐地连着倒退了好几步。


              IP属地:广东782楼2018-07-12 18:16
              回复
                狄青无奈,只得去了陈州做知州。可朝廷依然不放心他,每个月两次派宦官去探望他。当然,不是去关心他身体是否健康,是观察他有没有想造反。
                狄青感到非常憋屈,后来嘴上长了个毒疮,在抑郁中死去,时年49岁。
                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朝廷觉得没了威胁,反倒开始加重对狄青的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IP属地:广东783楼2018-07-12 18:16
                回复
                  六十四章——宋仁宗轶事
                  也许正是宋仁宗的宽容,宋朝在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臣大多出在宋仁宗朝,如晏殊、范仲淹、包拯、欧阳修、韩琦、富弼、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等等。
                  尤其是包拯,包拯能出名也只能在宋仁宗这一朝出名,否则他的刚直早就让他死了不知道多少次。


                  IP属地:广东784楼2018-07-12 18:18
                  回复
                    宋仁宗的宽容带来的好处是言论比较自由,官员们什么话都敢说,这使他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不会受信息失真的蒙蔽。但凡事都各有利弊,所以言论自由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对任何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议论纷纷,宋仁宗又没太坚定的主见,所以往往朝令夕改,用人也是今提明贬。
                    这样一来,宋仁宗就像夹在群臣纷争中的一位好好先生,哪一边的道理讲得滔滔不绝、冠冕堂皇,他就倾向于哪一边。
                    宋仁宗自亲政以后三十年间,不论用人还是基本国策,几乎没有能稳定过两年的,结果导致官员不知该坚守什么政策,民众不知该追随什么原则,这主要是“天子无定志”导致的。


                    IP属地:广东785楼2018-07-12 18:19
                    回复
                      宋仁宗不仅对官员仁慈,对老百姓也是仁慈的。《宋史•仁宗本纪》的记录中,几乎每隔两行,就有一次宋仁宗为百姓做善事的记录;或是下令减少某一地方的赋税,或是下诏赈济某地灾民,或是因为某地的自然灾害、边境战争失利而下诏自责、停止宴饮歌舞。
                      每逢水旱灾害,宋仁宗要么在宫廷内诚心祈祷上天赐福,早日结束灾害;要么光着脚站在庭院里,自己罚站,以向上天谢罪。几乎每隔几年,就释放数百名宫女出宫,让她们回家过自己的日子。
                      这些善事的密度之高,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是非常罕见的。


                      IP属地:广东786楼2018-07-12 18:20
                      回复
                        宋仁宗很珍惜人的生命,判处死刑的案子他还亲自复审,每年经他由死刑改为其它刑罚的人数动辄上千人。他曾对大臣说过:“你们知道,我平时生气骂人时,从来都没有骂过‘你去死吧’这种刻毒的话,就更不敢在断狱中滥用死刑了。”对于滥用死刑的官员他十分憎恨,他给吏部的规定是:如果一个官员在断案时错杀了人,终生不能再提拔。


                        IP属地:广东787楼2018-07-12 18:20
                        回复
                          宋仁宗是个好人,虽然他能力不及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有一颗做好皇帝的心。有天晚上,宋仁宗在宫中听到欢歌笑语中还夹杂着丝竹音乐,就问身边的宫女:“这是哪里在作乐?”
                          宫女回答说:“这是民间酒楼作乐。”宫女又幽怨地说:“官家且听,外面都如此快活,都不像宫里这般冷清。”
                          宋仁宗说:“你知道吗,正是因为宫中如此冷清,宫外才可以如此快活,如果宫中快活,恐怕宫外就要冷清了。”
                          宋仁宗这心态实在是难得。毕竟人在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人情所致,很难不去享乐,而宋仁宗却能说出“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这种话。


                          IP属地:广东788楼2018-07-12 18:22
                          回复
                            一天早上,宋仁宗对近臣说:“昨天晚上因为没有睡觉肚子好饿,好想吃烧羊。”
                            近臣就问:“陛下怎么没有传令烧羊呢?”
                            宋仁宗说:“我听说内宫只要有过一次需要,后厨以后都会在这个点做好准备。我怕传令下去后,后厨会以后每天晚上都杀羊以备不时之需,日子一久,浪费就会逐渐增多。”


                            IP属地:广东789楼2018-07-12 18:22
                            回复
                              又有一次,宋仁宗突然想吃荔枝,侍臣说上供的荔枝已经吃完了,不过市场上还有得卖,可以去市场买回来。
                              宋仁宗拒绝了,说:“不行,如果买了回来,明年上供的荔枝数量肯定会要求增多,这样一来又加重了百姓的压力。”


                              IP属地:广东790楼2018-07-12 18: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