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6,804贴子:73,840,051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十四章——继续变法
变法事业仍在继续,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依每户等高下分派。民户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
兴修水利的数量开始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但在农田水利法颁布的七年后,全国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灌溉民田36万多顷,也算是造福一方了。


IP属地:广东941楼2018-07-14 10:59
回复
    宋神宗希望司马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连上五封奏疏,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省西安市)。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司马光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因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提政事,埋头编撰《资质通鉴》,时间长达十五年。


    IP属地:广东943楼2018-07-14 11:00
    回复
      王安石任宰相后,又推行了保甲法和养马法。保甲法也可以说是民兵制度,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有必要时,还会成为战斗后勤人员。
      养马法是保马制是让百姓几家合力为国家养马作军事用途,因为北宋缺乏牧区,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后来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徒增民扰,后来养马法被废止。


      IP属地:广东944楼2018-07-14 11:00
      回复
        不久,又实施了淤田法。我国古代常截引浑浊河流的河水来灌溉农田,利用河水浸润土地,利用水中夹杂的淤泥来改善瘠薄的土质,增加土壤肥力。
        这种人工淤田的方法早在战国时就已普遍运用。《汉书沟洫志》就有记载魏国曾经引漳水灌溉河内的农田,把原来的盐卤之地变为良田沃土。汉朝用泾水灌溉渭河平原,唐代引汴水淤积下游洼地,都给人民带来利益,历代都采用这种截流方法淤田,规模不断增大。
        但是淤田法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在引流河水之后,极有可能会淹到河边百姓的田屋冢墓,这也是旧党反对淤田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IP属地:广东945楼2018-07-14 11:01
        回复
          淤田法之后,又颁行了募役法。
          唐朝时创制的两税制,是把田租、户税、徭役都合并到田租一项里面,分夏秋两季征收,两税之外不得另征。政府要兴建各种工程,就得出钱去雇佣百姓。
          而宋朝的两税制是田租、户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政府要兴建各种工程,如皇陵、宫观、水利工程等,百姓要免费为政府劳动。


          IP属地:广东946楼2018-07-14 11:01
          回复
            在北宋,和尚、道士、尼姑、单丁户、官员是不用服徭役的。王安石推行的募役法也称免役法,以钱代役,实行全民交钱的制度。
            官府要建各种工程时,百姓不论贫富都不用出人出力,直接掏钱就行,官府再用这些钱雇人建工程。以前享受特权的和尚、道士、尼姑、单丁户、官员现在必须要按照拥有的土地作为标准交钱给官府。


            IP属地:广东947楼2018-07-14 11:02
            回复
              寺庙、道观和官员都拥有很多土地,都是有钱有势的,王安石也不好太得罪他们,只交规定的一半钱即可。但是你不想出工只想出钱,还得多掏20%,这叫免役宽剩钱。预防灾荒的时候,政府有钱来赈灾。
              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但极贫的下等户往往交不出募役钱,官府又强行要贫户交,贫户不得已只得向富户借高利贷,加重了贫户的负担。免疫法使得以前免徭役的官员们也要掏钱,这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就以贫户大多要以借高利贷的为由来攻击募役法。


              IP属地:广东948楼2018-07-14 11:02
              回复
                募役法之后,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又进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取消唐代的诗赋取士,改为经义取士。
                每个人对经义的理解都不同,导致后来解经的人越多,经义就越乱。这种情况下经义统一就成了必然,宋神宗把这个重任交给了王安石,在熙宁八年颁行了《诗经》、《尚书》、《周礼》的王安石经义版,将之立为官学。
                王安石不仅将自己的经义注讲作为考试标准,他还把进士科所考的“五经”科目做了变动:废掉了政治哲学的第一经典《春秋》,替换为《周礼》。


                IP属地:广东949楼2018-07-14 11:03
                回复
                  《春秋》被排除出官学体系,让那些急于求得功名的士子们不必在这上面耗费时间。王安石推行的科举改革,连一向反对他的司马光也誉之为“百世不易之法”,只是批评王安石不该以“一家私学”作为取士标准。
                  王安石的这一改革,可以说是成为科举历史上唐代诗赋与明清八股文之间的一个转折点。清代史家王鸣盛甚至认为宋代有义士,唐代则没有,其中原因就是宋代重道学而唐代重文词。


                  IP属地:广东950楼2018-07-14 11:03
                  回复
                    北宋初期,富户的田产有增加的,官府规定其缴纳的赋税并没有增加;而贫穷农户的田产减少,官府规定其缴纳的赋税却没有减少。
                    据《宋史》记载,当时有很多逃税漏税的情况,甚至有百亩田只缴纳四亩田税的情况。
                    早在仁宗景祐年间,郭咨和孙琳丈量肥乡县的土地,免除400家没有地却要缴税的民户,纠正100家有地却没有缴税的民户,收逃漏税款80万贯。
                    随后郭咨在蔡州又清查出26930多顷的漏税田。郭咨将清查田亩的方法步骤等归纳了四十条,打算继续清查,却招致豪强的强烈反对,清查工作最后不了了之。


                    IP属地:广东951楼2018-07-14 11:04
                    回复
                      在古代,有“支移”和“折变”等刮民脂的名目。支移,是百姓交税粮的时候,官府要你送到指定地点去,如果你嫌远不想去也可以,乖乖地掏运输费。甚至还有要求运送到千里之外的,这样一来“支移”附加的钱款比税粮还高。
                      折变,是指百姓交税的时候,本来应该交粮食或布匹,官府偏要你折算成钱交。当然,折换率是官府说了算。甚至有更狠的,先把粮折成钱,再把钱折成绢,这样折上个三五回,本来只需要交三匹布,经黑心的贪官污吏一折算就变成了需要交五六匹布。南宋时的布帛折钱,开始是一匹两贯,后来改为六贯,最后折成十贯。几折之间,百姓要缴纳的布帛税率上升了数倍。


                      IP属地:广东952楼2018-07-14 11:04
                      回复
                        有官吏说了,粮食入官仓后,会被老鼠鸟雀虫子偷吃,这个损耗得让老百姓补交,即鼠雀耗。有时官府犯穷了,还会提前征收两税,秋粮还没收割就收秋税,这叫预催;今年已经交过了,又要求提前交明年的,这叫预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反正百姓是冤大头,没得选择。


                        IP属地:广东953楼2018-07-14 11:04
                        回复
                          在税收方面,王安石也制定了新法,颁布了方田均税法。“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地肥瘠情况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对没有使用的土地,如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使良田税重,贫瘠田地税轻,还规定各地税收总额不得超过配赋的总额,防止官员中饱私囊。


                          IP属地:广东954楼2018-07-14 11:05
                          回复
                            方田均税法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隐田逃税的现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贫户的负担。
                            但方田均税法触犯了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部分官员也拥有大量田地,同样也存在着隐田逃税的情况。
                            因此土地丈量工作障碍横生,官吏徇私舞弊,到元丰八年(1085年)被迫停止,共推行了十四年。


                            IP属地:广东955楼2018-07-14 11:05
                            回复
                              在这十四年的时间里,仅测量出了京东、陕西、河北、秦风、鄜延五路(相当于五个省)的田地,但这五路的田地就有2484349顷,占到了全国田税登记在册的54%,这还不包括物产丰富的淮、浙、江、湖、闽等地区,隐田漏税之严重可见一斑。
                              由于地主豪强的强烈反对和阻挠,元丰八年后,方田均税法时断时续,到了宣和二年(1120年)已经完全废止,已清丈的田地全都依照旧法纳税。


                              IP属地:广东956楼2018-07-14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