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爱新觉罗·福临卷】
出现“逃人”之后,清廷非常重视。
不重视也不行,随着统治区的扩大、八旗人员的增多,劳动力的需求量特别大。他们不懂什么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只知道没有人干活肯定不行。对于八旗贵族的心情,现在逢年过节时,“北上广”地区的雇主们大概最能理解。
于是,清廷不断加大对“逃人”的处罚力度,颁布了许多相关法令,合称为所谓的“逃人法”。从刚开始的体罚,到抓获后直接处死,后来就连有逃亡想法的人也要处死,再后来又发展到家人连坐。
即便如此,逃人的问题仍然严重。
到了顺治年间,朝廷发现,“逃人”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因为有人私自窝藏他们。
“逃人”根本不怕死,怕死就不跑了。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好吧,既然他们不怕死,那些窝藏他们的人,也称为窝主,有家有业的,总该怕死吧。
因此,朝廷决定,从下游“销赃”渠道入手,重点打击窝主。顺治颁布诏令,凡窝逃者,本人正法、家产籍没;家人流、徙关外,给八旗边兵为奴。
很不幸,耿仲明正好赶上了这个“好时候”。而选择自杀,可能他觉得一人做事一人当,免得连累家人。
其实,耿仲明死得相当冤枉。
首先犯罪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手下,而且当多尔衮派人询问时,他的认错态度也很好,立刻组织自查,交出了三百多名嫌疑犯,同时上书请罪。
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了解情况以后,多尔衮并不打算追究,不仅对他宽大处理,连他的手下也免于死刑。
按理说,这已经算相当好的结果,可事情坏就坏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上。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辽东十万火急,袁崇焕快马加鞭从广东赶到京城,尚且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可能在负责的官员看来,发个免罪的文书不算啥急事儿,走的一般流程,驿站“平邮”。
结果,一件皇帝不急,太监也不急的事,急死了耿仲明。
你说冤不冤枉?
更冤的还在后面,当他的死亡通知传到京城,多尔衮反而火了:谁让你死的?
古人常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反过来也一样,君没要臣死,臣不能随便死。
随便死的后果很严重,不许祭奠、不发抚恤金、不让后代继承爵位。
除了耿仲明个小插曲之外,诸路大军整体的平乱任务基本圆满完成。全国的形势,又回到了大清稳步推进的正轨。
出现“逃人”之后,清廷非常重视。
不重视也不行,随着统治区的扩大、八旗人员的增多,劳动力的需求量特别大。他们不懂什么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只知道没有人干活肯定不行。对于八旗贵族的心情,现在逢年过节时,“北上广”地区的雇主们大概最能理解。
于是,清廷不断加大对“逃人”的处罚力度,颁布了许多相关法令,合称为所谓的“逃人法”。从刚开始的体罚,到抓获后直接处死,后来就连有逃亡想法的人也要处死,再后来又发展到家人连坐。
即便如此,逃人的问题仍然严重。
到了顺治年间,朝廷发现,“逃人”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因为有人私自窝藏他们。
“逃人”根本不怕死,怕死就不跑了。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好吧,既然他们不怕死,那些窝藏他们的人,也称为窝主,有家有业的,总该怕死吧。
因此,朝廷决定,从下游“销赃”渠道入手,重点打击窝主。顺治颁布诏令,凡窝逃者,本人正法、家产籍没;家人流、徙关外,给八旗边兵为奴。
很不幸,耿仲明正好赶上了这个“好时候”。而选择自杀,可能他觉得一人做事一人当,免得连累家人。
其实,耿仲明死得相当冤枉。
首先犯罪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手下,而且当多尔衮派人询问时,他的认错态度也很好,立刻组织自查,交出了三百多名嫌疑犯,同时上书请罪。
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了解情况以后,多尔衮并不打算追究,不仅对他宽大处理,连他的手下也免于死刑。
按理说,这已经算相当好的结果,可事情坏就坏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上。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辽东十万火急,袁崇焕快马加鞭从广东赶到京城,尚且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可能在负责的官员看来,发个免罪的文书不算啥急事儿,走的一般流程,驿站“平邮”。
结果,一件皇帝不急,太监也不急的事,急死了耿仲明。
你说冤不冤枉?
更冤的还在后面,当他的死亡通知传到京城,多尔衮反而火了:谁让你死的?
古人常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反过来也一样,君没要臣死,臣不能随便死。
随便死的后果很严重,不许祭奠、不发抚恤金、不让后代继承爵位。
除了耿仲明个小插曲之外,诸路大军整体的平乱任务基本圆满完成。全国的形势,又回到了大清稳步推进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