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1,422贴子:73,764,954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42)【爱新觉罗·福临卷】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经过短暂的休整,多尔衮再次调动部队,分别对大西政权和前明势力继续展开进攻,意在一鼓作气,统一全国。
鉴于何洛会在四川的战绩太差,多尔衮决定换人。如此难啃的骨头,他自然想到了最不喜欢的人,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入川。
本来豪格已经被夺爵,废为庶人。可顺治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不愿让哥哥遭受不公待遇。碍于小皇帝的情面,多尔衮最终妥协,借定鼎燕京之机,恢复了他的爵位。
然而,多尔衮并没有释怀,而且留这么个对手在身边,并不放心。在明知四川地形凶险、易守难攻的情况下,他派豪格前去,自然不怀好意:如果豪格也止步不前,必定军法处置;如果他入川作战,正好借张献忠的手将其铲除。
不过,多尔衮的如意算盘到底没能打成。因为他忽略了一点,豪格的个人能力。
要知道,豪格自小便随父亲在战火中成长。论起实战能力,应该被不会比多尔衮差。
更何况,跟豪格一同前往的,还有特别急于立功的吴三桂。
原来,吴三桂一直号称自己为“复君父之仇”。说得太多,多尔衮有点不耐烦了。在消灭了李自成之后,立即将其调回,镇守锦州。
锦州有啥好守的?作为帝国的大后方,它被袭击的概率,夸张点说,比彗星撞地球还低。
傻子都能看出来,摄政王要整治他。
吴三桂不傻,赶紧转变态度,表示自己一心效忠朝廷,并积极请战。
正好这次入川,让豪格一个人带兵,多尔衮也不放心。顺水推舟,给吴三桂个机会,同时也用他来监视豪格。
一个久经沙场的肃亲王,一个急于表现的平X王,关键时刻配合相当默契,一路克服困难,逼得张献忠节节败退。最终,在西充(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凤凰山一带,他们堵住了正要逃往陕西的张献忠。
在豪格的队伍中,作为先锋的,是同样不受多尔衮待见的鳌拜。他出其不意,对大西军发动进攻,打乱了对方的阵脚。随后,豪格大军赶到,一举歼灭大西军主力。
在逃跑过程中,张献忠被乱箭射杀。据说其中至少有一支箭,是豪格本人射的。
一代枭雄就此陨落,年仅四十岁。
当然,张献忠败得如此之快,除了清军比较给力之外,还有两个客观原因。
第一,腹背受敌。与清军作战的同时,张献忠还要应付前明残余在四川的势力。这帮人抗清没啥积极性,收拾张献忠倒一个赛一个来劲。
第二,不得人心。传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死在他手上的百姓不止百万。他还杀人的地方立了个所谓的“七杀碑”,上书:“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
也有很多人认没这回事,纯粹后来大清官方记录抹黑他。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不过,之前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居然将自己的妻妾和幼子全部杀死。至少说明,这个人比较残忍。也许数量没那么多,但杀害百姓的事,他应该干过。
干掉张献忠之后,豪格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深入腹地,打算统一全川。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94楼2019-07-22 15:39
收起回复
    (243)【爱新觉罗·福临卷】
    挺进东南
    就在西线高歌猛进的同时,东南战场也相当顺利。除了前文说年轻有为的勒克德浑表现不俗之外,其实还有一位高人在主持局面。我们的老朋友,洪城畴同志。多尔衮任命他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允许其便宜行事,可以不受勒克德浑节制。
    洪城畴对待前明地方势力的态度比较温和,一般以招抚为主。毕竟过去同朝为官,他深知这帮人兴不起什么大风浪。正如郭德纲常说的,“都是同一座山上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呀?!”
    不过,对于打着朱姓某王旗号的,他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坚决予以剿灭。毕竟刚换了新老板,得表现出个人的职业操守。
    一个年轻气盛,一个老练持重,这对组合可以说比较完美。
    不过,没过多久,湖广地区军情告急,多尔衮急调表现出色的勒克德浑西去支援。与此同时,又任命爱新觉罗·博洛(阿巴泰之子)为征南大将军,带领图赖等人,进军苏杭。
    此次征讨江南,博洛的心情并不愉快,因为刚接到任命的时候,便得知他爹病危。
    本来阿巴泰在宗室的地位就不高,一生征战,功勋卓著,也只换来一个“郡王”。代善曾经当众骂他,连跟“五大臣”共同议政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博洛也只能像他爹一样,不断的用功劳保住地位。明知老爹的病情,他也没法在身边照顾。结果不到一个月,他还没到目的地,就收到老爹去世的消息。
    如果换个地位更高的亲王(比如阿济格),就算死个妃子,无论军情多紧急,都可以扔下,回家办丧事(最好别这么干)。而像他这种地位的,哪怕老子死了,也只能以国事为重,继续干活。
    抵达南京以后,博洛化悲愤为力量,调集兵力,筹划对鲁王政权大举进攻。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97楼2019-07-28 21:47
    收起回复
      (244)【爱新觉罗·福临卷】
      同在东南的前明两大势力,鲁王和隆武政权,本该一致抗清。可惜,他们热衷于内斗,为争夺正统地位,闹得不可开交。
      当博洛大军抵达江浙,全力剿灭鲁王之时,隆武方面派了十几万大军,集结于浙闽交界。然而,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热闹。
      主张见死不救的人,大概了解“战国”的典故:两虎相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因此,他们选择“坐山观虎斗”,也有一定道理。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场战争无非有三种结果:
      第一,清军获胜。这样一来,隆武可以名正言顺成为正统,还可以趁清军损耗较大、立足未稳,收复江浙领土。
      第二,两败俱伤。隆武坐收渔人之利,将二者全部消灭。
      第三,鲁王获胜。隆武十几万大军以逸待劳,顺势而上,一举将其铲除。
      理论上,完全可行。然而,仅限于理论上。
      千算万算,漏了一步。
      战争的结果,确实没有跳出这三种可能,是第一种,清军获胜。
      可惜,隆武的大臣们错误的估计了鲁王的实力。
      大清和鲁王之间,不是两虎相争,而是恶虎对羔羊。清军轻而易举,大获全胜,逼得鲁王跳了海(逃亡海上)。
      更不幸的是,隆武政权自己也是羔羊。
      博洛马不停蹄,兵分两路,直奔福建。
      边界上的十几万大军一冲即散,隆武政权也危在旦夕。
      平心而论,这次对鲁王见死不救,其实跟隆武帝朱聿键本人关系不大。
      种种迹象表明,朱聿键还算一个好皇帝。他也想励精图治,也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打算。
      然而,事与愿违,因为他说了不算。虽然他是皇帝,但权力早已被架空。
      架空他的人,也是他当初的支持者,郑芝龙。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98楼2019-07-28 22:15
      收起回复
        (245)【爱新觉罗·福临卷】
        郑芝龙,原名一官,福建南安石井(今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他受过天主教洗礼,教名尼古拉斯(Nicholas)。因此,外国人一般称他尼古拉斯·一官。
        在归顺大明之前,他的职业是海盗。
        不过,他这个海盗可不一般。一般的海盗,都躲避政府军。他的情况正好相反,政府军躲避他,无论哪国政府。
        最高峰时,郑芝龙在日本平户(今日本长崎县西北部),以及大明闽南、台湾等地均有据点,拥有大小战船三千余艘,并先后击败了大明福建舰队、荷兰东印度公司等海上势力。以至于当时,整个环中国海,不挂郑氏旗号的船只根本无法通行。当然,旗号肯定不能白来的,每个三千金。充分说明,无论势力多大,海盗的本质都是唯利是图。
        郑芝龙当初归顺大明,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以朝廷为依托,名正言顺地霸权海上。
        同样,拥立隆武帝,也属于政治投机,他根本不可能拿自己的部队跟清军死磕。
        隆武帝空有一腔热血,手中没有兵权。他曾多次下令北伐,可郑芝龙置若罔闻。
        同为拥立重臣的大学士黄道周实在气不过,自己招募乡勇北上抗清。
        隆武帝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只有亲自为其送行。
        既没钱,又没人,黄道周的队伍被称为“扁担军”。结果可想而知,壮士一去不复返。
        面对此次清军大举南下,郑芝龙保持一贯作风,仍然选择按兵不动。
        博洛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一路长驱直入,追着势单力孤的隆武帝到处跑。最终,在汀州府衙的大堂上,隆武帝被乱箭射死。还有种说法,隆武帝被俘后,在福州囚禁致死。不过,这也没什么可争论的,重要吗?
        总而言之,隆武政权至此覆灭。
        而郑芝龙之所以按兵不动,除了保存实力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早已经叛变了。
        策反他的人,不是别人,还是我们熟悉的洪承畴。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01楼2019-08-02 15:35
        收起回复
          (246)【爱新觉罗·福临卷】
          前文说过,洪承畴总督南方军务,可以不受的勒克德浑节制,如今自然也不归博洛管。他私下派人找到郑芝龙,向其许诺,若能归顺,将以三省之地封王。
          当然,这么大的事,洪承畴应该向朝廷请示过,不可能随口忽悠。
          不过,就算忽悠,郑芝龙也愿意相信,因为他们是老乡。在那个时代,同乡之谊还比较可贵。即便今天,身在国外的中国人,都会加入当地的同乡会。
          郑氏家族的大多数人也都愿意相信老乡,跟着郑芝龙降清。估计他们已经认清形势,大明气数已尽。
          只有一个人,从始至终坚决反对,那就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森。
          提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不要紧,他还有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做郑成功。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郑成功”不应该成为流传下来的名字,因为它并非原始搭配。
          当初郑芝龙拥立朱聿键称帝后,便将自己的儿子郑森推荐给隆武帝。
          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森,常感慨自己没有女儿,否则非嫁给他不可。为了表示对郑森的宠爱,隆武帝赐其姓“朱”,取名“成功”。
          很多文学作品,称他为“国姓爷”,就因其曾被赐跟皇帝同姓。
          因此,当时他名字的组合有郑森、郑福松、郑明俨(字),或者朱成功。但不知为啥,“郑成功”这套混搭的组合被叫开了。
          我们按照大众的认知,叫他郑成功。
          无论郑成功怎么苦劝,他爹都“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投降。
          郑成功没办法,只能跑到孔庙去痛哭。哭完之后,他烧了自己穿的儒服,回来对老爹说:“假如您此次有去无回,孩儿将来必定为父报仇。”
          结果差点让他爹打一顿,因为这话说的太丧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很多时候,难听的话,往往是事实。
          事实证明,郑成功是对的。
          投降之后,郑芝龙不仅没有得到王爵,反而成了阶下囚,被押往京城。
          这事倒也不能怪洪承畴,违约的人是博洛。
          当初洪承畴成功策反郑芝龙的时候,一开始并没告诉博洛。其实也很正常,本来职权上二人就不互相统辖,再者,毕竟搞地下工作,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不过,后来洪承畴还是跟博洛讲了,因为博洛要进军福建,如果再不说明,害怕误伤队友。
          当时博洛也没说什么,还主动给郑芝龙写信,相当于默许了洪承畴的条件。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移,博洛只用很短的时间便几乎占领全闽。这样一来,郑芝龙也就失去了价值。
          更主要的是,博洛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让朝廷知道自己如此顺利,主要因为郑芝龙按兵不动,而之所以郑芝龙按兵不动,因为洪承畴劝降成功。如此一来,大部分的功劳恐怕就要归洪承畴。
          我们知道,博洛把功劳看得很重,肯定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把郑芝龙当成俘虏,押解回京城。与此同时,他还派兵进攻了郑芝龙的老家南安。郑成功的亲生母亲田川氏(日本人)因为不堪清军侮辱,自缢而死。
          得知消息,郑成功悲愤交加,发誓与清廷不共戴天。
          当然,南安也是洪承畴的老家。在博洛看来,这么做可以敲山震虎,让洪承畴也老实点。
          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他回京以后被封为郡王,但始终没能进入统治核心。而被他“整治”的洪承畴,依然深受多尔衮重用。因为有些事情,博洛并不了解。当年在关外,多尔衮和洪承畴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的时候,他不过是个毛头小子。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02楼2019-08-05 15:02
          收起回复
            (247)【爱新觉罗·福临卷】
            隆武帝被杀之后,其弟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改元绍武。
            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朝廷任命佟养甲(佟养性的堂弟)为总督,以李成栋为麾下提督(提督军务总兵官),进军广东。
            佟氏家族一直是满洲最亲密的战友,而李成栋素来以对同胞下手狠闻名。这对“黄金搭档”雷厉风行,奇袭广州,生擒绍武帝。
            李成栋心血来潮,非但没有杀人,还跑来劝降,让人送上好酒好菜。作为皇室后裔,朱聿鐭还算有骨气,严词拒绝:“我若饮汝一勺水,有何面目见地下先人!”说完自缢而死,去见了地下先人。
            这样一来,大明在东南的延续政权,悉数灭亡。整个中国,除了相当于今天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之外,大部分已经划入大清版图。
            与此同时,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称帝,定年号永历,理论上成为前朝最后一个正统皇帝。
            而当时佟养甲的职务是广东、广西总督,俗称两广总督,然而,当时广西并不在大清手里,自然也不归佟养甲管。佟总督不愿意自己的行政范围少一半,正好永历帝也逃往梧州,于是便下令李成栋进军广西。
            李成栋人品不咋地,做事倒比较有套路,除了武力进攻之外,还私底下策反了永历政权的首辅大臣丁魁楚。
            这位首辅深谙官场之道,同意归降的同时还向李成栋行了贿。因此,当别的大臣跟着永历帝仓皇逃亡之时,他有恃无恐,不慌不忙地打包“行李”。所谓的“行李”,主要是他从各地搜刮来的金银财宝。
            攻克梧州之后,李成栋给丁魁楚写信,邀其前来共商大计,并许诺朝廷将任命他为两广总督。
            梧州是广西东边门户,也是原来大明两广总督治所。
            在丁魁楚看来,这事相当靠谱,屁颠屁颠就过来了,而且觉得李成栋拿钱办事,好人一个。
            从我们旁观者角度来看,李成栋纯属一派胡言。先不说朝廷答不答应,就连他现在的上司佟养甲都能不答应。
            可想而知,丁魁楚的命运相当悲惨。被骗来之后,不仅全家满门抄斩,所有的财宝也都被李成栋据为己有。
            清点过财物,李成栋大吃一惊,这些东西足够他的部队吃用几年。如此大的一笔财富,居然不用来招兵买马、抗击外敌,而仅供个人享受。大明有这样的辅臣,何愁不WangGuo。
            从梧州撤离之后,永历帝又仓皇逃往桂林。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也变得风雨飘摇。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07楼2019-08-08 18:43
            收起回复
              (248)【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四章 亲政
              顺治的无奈
              顺治这两年过得比较憋屈,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就负责盖章。随着多尔衮的不断膨胀,他甚至连盖章的资格都失去了。如果他真是像“阿斗”那样的皇帝,也就罢了。可惜他非但不傻,还比较聪明,不想当傀儡,希望有所作为。
              当理想照进现实,显然不怎么理想。
              他每天不仅要忍受多尔衮的趾高气扬,还常常提心吊胆,生怕哪天不明不白地***掉。
              过去顺治感激多尔衮,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现在讨厌他,也出于真心。
              为人父母的大概都知道,孩子一般不太会装。
              此时顺治不满十岁,按现在的标准,基本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不过,当时他内心的成熟程度,远远超出实际年龄。
              经过冷静思考,他发现自己拿多尔衮一点办法也没有。
              放眼朝廷上下,还有谁能与多尔衮抗衡?
              四大贝勒之中硕果仅存的,老谋深算的代善,如今恐怕也只剩个“老”字还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在“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六十多也已经算高寿,他没糊涂已经算不错了。加上多尔衮这几年的排挤,他早已心灰意冷,不问世事。更何况,从我们旁观者的角度知道,他的生命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就算心有余,也力不足矣。这个时期,整个代善家族也跟他本人一样,死气沉沉。
              四小贝勒之中,唯有济尔哈朗不是多尔衮的亲兄弟。可他刚刚被撸了辅政王的称号,亲王的地位能不能保住也未可知。因此,他躲还来不及,根本不可能掺合进来。顺治心里也清楚,这个叔王指不上。
              唯一能帮上忙,也愿意帮忙的,大概也只有豪格了。作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当然不愿意自家的皇权落到别人手里。可惜,他目前的处境也比较尴尬。前不久刚刚恢复爵位,就被派去四川剿匪,戴罪立功。表面上委以重任,实际上多尔衮对他小心提防,处处掣肘。何况他不在京城,动起手来,也远水解不了近渴。
              那么,当年主张“必立皇子”的大臣呢?
              也不用多说,主子都混成这样,他们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当年支持豪格的代表人物,多数已经叛变,比如巩阿岱、锡翰、谭泰。他们或自愿,或被迫,先后依附了多尔衮。
              图尔格、图赖虽然没有投靠多尔衮,但也帮不了顺治,因为已经去世了。
              始终没有妥协,忠于故主,而且生命力顽强的,恐怕只剩索尼和鳌拜了。不过,两人的境遇也不好。多尔衮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有功不赏,有过必罚。朝廷里有点啥破事儿,似乎都能牵连到他们。比如谭泰和图赖吵架,吵来吵去,结果索尼获罪;又比如阿济格私下称顺治为“孺子”,谭泰有意压下此事,而鳌拜碍于情面,也没声张,结果前俩人都没啥事,鳌拜却被处罚。
              莫名其妙,上哪说理去。
              尽管如此,两人也始终坚持着,没有变换阵营。
              对此,顺治记在心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他明白,时机尚未成熟,必须低调,以保留希望的火种。如果太过亲近或重用此二人,势必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祸患。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08楼2019-08-12 17:07
              收起回复
                (249)【爱新觉罗·福临卷】
                有时候,该来的总会来的,想躲也躲不开。顺治本以为忍气吞声可以换来安宁,可惜安宁的假象很容易就会被打破。
                因为……豪格回来了,而且大获全胜。
                干掉张献忠以后,豪格再接再厉,一路势如破竹,相继平定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诸郡县,使得四川的局势基本趋于稳定。
                在留下王遵坦、李国英(原左良玉部下)等前明降将驻守四川之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二月,豪格率大军班师回朝。
                倒不是他不想再扩大战果,而是仗实在打不下去了。
                由于四川连年战乱,再加上张献忠大肆烧杀抢掠,社会生产、生活几乎完全停顿。老百姓吃不上饭,部队也就征不到粮。固然可以从外省运粮,但成本太高不说,还经常接济不上。
                关键豪格当年在辽东混过,大概也听过祖大寿“马吃光了只能吃人”的故事。为避免惨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当机立断,见好就收。
                得知豪格凯旋归来,顺治有点得意忘形,亲自到太和殿设宴,为其庆功。
                很快,顺治便为自己不冷静的行为付出代价。
                对于豪格在四川的功劳,多尔衮非但不给予嘉奖,反而要治他的罪。
                罪名有两条:
                第一、手下部将冒功;第二,起用罪人之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更何况,多尔衮爪牙遍布满朝,想找证据也容易。何洛会、冷僧机等人再度出手,佐证其罪名。
                经过议政王大臣及刑部联席会议裁决,判处豪格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理论上,豪格还有一线生机,因为大清沿袭前朝传统,死刑复核的权力,只属于一个人,皇帝。只要顺治不批,豪格就死不了。可实际上,豪格必死无疑,因为顺治的公章(玉玺)在多尔衮手里。
                顺治没办法,只能使出老伎俩,痛哭加绝食。
                多尔衮对此早已见怪不怪,本不想搭理他,可经不住小皇帝软磨硬泡,最后松了口,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改判豪格终身监禁(囚禁)。
                可惜,这一结果,对豪格来说并不值得庆幸,因为没过多久,他便不明不白地死在狱所,年仅四十。
                如果说多尔衮没有下黑手,连小孩子都不信。所以,顺治不信。
                仇恨的种子在心中滋长。
                多尔衮现在没时间考虑小皇帝会不会记恨自己,借着处理豪格的机会,正好把那些异己分子连根拔起。
                多年前两黄旗拥立豪格的事,再度被提起。按理说,当时国不可一日无主,拥立谁都没错。可此一时彼一时,顺治已经即位,拥立失败就算罪过。
                不用说,索尼、鳌拜肯定跑不了,论罪当死。还好他俩群众基础比较好,最后法外开恩,一个抄家,一个罚银赎罪,暂时保住了性命。
                连死去的图赖也受到牵连,被削去爵位。
                最冤枉的当数济尔哈朗,罪名是不举报他们的犯罪行为。
                他内心的愤怒和无奈到达了顶点,恨不得对多尔衮大声质问:“***失忆啦!当初我不都告诉你了吗?”
                还好他的处罚不重,只从亲王降为郡王,勉强可以接受。而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他的爵位。
                解决了心腹之患,这一年,多尔衮又进了一步,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
                “叔”字一去掉,性质全变了,直接从叔叔变成爹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09楼2019-08-14 17:55
                收起回复
                  (250)【爱新觉罗·福临卷】
                  像这种有关伦理的名号,随意改变的话,会引来很多猜想,最典型的莫过于“孝庄下嫁”的故事。
                  不知从何时开始,民间出现了这种说法,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还举行了婚礼。说的有鼻子有眼儿,连细节都很清楚。
                  特别拜某些秘史所赐,让很多人相信,多尔衮和孝庄本来就有感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当然,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一课题,还提出一些证据。
                  其中一项,就是“皇父摄政王”这个名号。
                  想当人家爹,肯定得先问问当妈的同不同意。既然当妈的没反对,这里面肯定有事儿。
                  另外还有一项证据,前明大臣张煌言写的组诗—《建夷宫词》其中一首:“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老皇帝早已经去世,太后跟谁大婚?有些人认为,明显讽刺的这段故事。
                  还有,之前满洲的婚嫁习俗也比较落后,娶兄嫂,甚至娶母后(非亲生),都很常见。
                  基于上述原因,再通过民国时期的野史,以及近代的“秘史”,添油加醋,广为流传,几乎把这事儿坐实了。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有没有“太后下嫁”的事呢?
                  我个人认为,几乎不可能。
                  首先,说两人青梅竹马,纯属扯淡。
                  我们都知道,孝庄太后十三岁嫁给的皇太极。在此之前,她一直生活在蒙古科尔沁草原。而多尔衮出生在今天的辽宁抚顺。大家不妨打开地图看一下,他俩隔着几百公里呢,儿时的多尔衮要想“郎骑竹马来”,估计得累死在半道上。
                  再说张煌言的诗。
                  首先,这个人立场就有问题。作为一个坚定的前明拥护者,不可能说大清的好话。
                  其次,诗本身也有瑕疵,比如“慈宁宫里烂盈门”一句,说明他已经离开太久,对京城的情况并不怎么了解。慈宁宫在当年李自成的那把大火中遭到损毁,官方记录里明确记载,直到顺治十年才修好。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就没了。从时间上来讲,他们不可能在慈宁宫完婚,那只是张煌言的臆想。
                  此时,大清已经入主中原数年,礼仪制度基本照搬明朝,而且也知道原来的婚俗有伤大雅,早已明令禁止。再说,就算有这样的风俗,也不代表所有人都会这么做。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皇父摄政王”。
                  事实上,这种事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先例,比如周武王叫姜子牙“尚父”,齐桓公叫管仲“仲父”,项羽叫范增“亚父”,都出于难以言表的尊重,不存在什么不正当关系。只不过,跟其他人比起来,多尔衮比较特殊,有点强迫顺治尊重的感觉。
                  说实话,我真不理解多尔衮为啥非得纠结于名号。其实,他已经位极人臣,不管叫啥王,都是大清的实际统治者。在风口浪尖,这种虚名只会给他带来负担和憎恨。
                  如果说“虚名”背后有啥政治目的,无非有一点:“叔父”无论怎样只是王爷,而“爹”可以是皇帝。我猜想多尔衮可能在试探,看看孝庄和群臣的反应。他应该也有自己当皇帝的打算,只不过不敢冒进,打算一步一步逼近顺治的底线。
                  总而言之,多尔衮这次“当爹”,应该与当娘的(孝庄)没啥关系。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11楼2019-08-18 10:56
                  收起回复
                    (251)【爱新觉罗·福临卷】
                    突变
                    通过一系列操作,多尔衮总算肃清了朝廷中的异己势力。
                    不过,前面也说了,他很快又重新启用了济尔哈朗等人。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四月,济尔哈朗恢复爵位。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九月,他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南下湖广。
                    因为多尔衮本意在收拾豪格,敲打顺治,并没有真的要拿济尔哈朗开刀。更何况济尔哈朗本身威胁也小,而且一直以来还算听话。
                    当然,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南方的局势出现了变故,此时正值用人之际。
                    说来奇怪,本已经苟延残喘的永历政权,突然有点死灰复燃的架势。最不可思议的,归顺后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逼死了前明两个“皇帝”的李成栋,突然倒戈,投向了永历的怀抱。
                    这一下打了清军个措手不及,直接丢了两广不说,连两广总督佟养甲也被俘虏。
                    对于清廷来说,有点尴尬。
                    对于李成栋叛变的原因,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某个爱妾在他面前自杀,让他幡然醒悟,弃清投明。
                    这种说法基本上比较扯,像他这种杀人不眨眼的选手,死个小妾就良心发现了?
                    真正的原因,我觉得还在于分赃不均,比较合理。
                    自从降清以来,他为清军开道,一路南下,先后平定江浙、福建、两广等大部分地区。在此过程中,他自认为立下汗马功劳,两广总督这个职位非他莫属。
                    可惜,在这项人事任命上,朝廷走了后门,任用了“自己人”佟养甲。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别说李成栋,换做谁也受不了。
                    而且随着功劳越大,心理就越失衡。
                    既然你们不能给我应得的,那我只能靠自己去争取,老子反了……哦,不对,应该说,老子又反了。
                    李成栋归顺永历帝,起兵反清。
                    一时间,整个南方好像突然乱套了。
                    江西总兵金声桓、副将王得仁反叛,声援永历政权;
                    前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奉永历为正朔,在广西、湖南等地抗清;
                    原大西政权的“四大天王”(张献忠的四个义子):老大孙可望、老二李定国、老三刘文秀和老四艾能奇,向永历帝抛出橄榄枝;
                    同为农民军的大顺军余部,与前明各部达成和解,联合抗清;
                    福建沿海郑氏集团(郑成功)私下联络永历帝,并在泉州等地不断骚扰清军。
                    这样一来,永历政权名义上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七省,还有福建、江浙沿海的部分岛屿。
                    在当时来讲,相当于大半个中国又回到了“大明”手里,让人感觉前朝又活过来了。
                    其实,如果冷静分析,大清的统治者并不需要担心。前明没有复活,顶多算个回光返照。因为清廷忽略了一个问题,原本四分五裂的各方势力,怎么就突然拧成一股绳了呢?
                    李成栋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
                    根本不是,而是他们真的走投无路了。
                    如果不联合起来,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被逐个消灭。除了向大清投降,永历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联合抗清!
                    联合抗清!
                    联合抗清!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面对举国汹汹,多尔衮不可能冷静分析,坐视不理,赶紧调兵遣将,准备平叛。之所以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李成栋等人叛变后,他突然对汉人有点失去信心,想要组建一支只有满洲和蒙古士兵的部队。可惜手头兵力有限,精英部队被他最信任的兄弟带出去作战,阿济格在山陕,多铎在江南,一时难以回来。最终,好不容易才组成了一支“纯正”的部队,交由济尔哈朗带领南下。
                    看起来比较容易平定的江西,则交给了谭泰、何洛会等人。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12楼2019-08-20 20:31
                    收起回复
                      (252)【爱新觉罗·福临卷】
                      不过,部署完平叛任务不久,多尔衮就冷静下来。他虽然没想到“回光返照”的问题,但也意识到不依靠汉人绝对不行。如果把汉人全都推到对立面,那比李成栋厉害的大有人在。
                      在“大有人在”当中,他首先想到了“三顺王”。
                      孔、耿、尚三人一直奋斗在大清统一全国的第一线。如果连他们都不可信,那普天之下,也没有几个汉人值得相信了。
                      因此,多尔衮转变态度,急令三人班师回朝,经过短暂休整,再次委以重任,南下平乱。
                      除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还对三人的王爵重新加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赐予金册金印。
                      “三顺王”变“三南王”,王还是那个王,但地位和待遇明显有所提高。
                      在很多宫廷戏中,我们常听到一句台词:“朕册封你为……”
                      其实,这属于为了艺术效果的简化处理,真正的情况,还需要一个严肃的仪式。
                      古代的皇帝授予藩属国、诸侯、宗族、妃嫔、功臣等爵位的时候,都要举行一定仪式,对受封者宣读爵位名号的诏书。这种诏书叫“册文”,简称“册”。宣读后,将册文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作为信物,永久保存。这一过程,称为册封。
                      在清代,只有亲王以上,才能享受金册金印的待遇。郡王及其同等级人士,可获得银质金饰(相当于镀金)的册印。再往下,一律用纸册。
                      由此可见,三王的地位已经相当之高,尤其在汉官当中,就算到顶了。
                      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确实没有辜负大清,最后都成了“死忠粉”。尤其尚可喜,为了朝廷不惜跟自己的儿子兵戎相见。后面我们再细说。
                      得到如此高的封赏,三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往南走了。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
                      按照原计划,应该由尚可喜攻西南,孔有德攻东南。眼看要出发,尚可喜却突然表示不愿意去西南,理由是水土不服。
                      说实在的,这个理由太过牵强。你水土不服,谁水土服?大家不都是东北吗?谁也不是台北的。相对来说,东南、西南不都是南吗?有啥区别?
                      还好孔有德发扬风格,不跟他计较,主动请缨去西南,事情才圆满解决。然而,孔有德不会想到,这一去,再也没能回来。
                      在命运的叉路口,向左或向右,有时候差别很大。
                      除此之外,多尔衮还下令其他身在外地的部队,也尽可能的支援评判,以就近为原则。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13楼2019-08-22 18:18
                      收起回复
                        (253)【爱新觉罗·福临卷】
                        这次镇压行动,可谓规模空前,大清拼尽了全力。
                        不用全力也不行,一下子丢了大半个中国,弄不好就要被人家赶回东北玩泥巴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同总兵姜瓖突然(“三南王”出兵之前)起义,再次掀起了山西、陕西地区反清的热潮。
                        据地方奏报,姜瓖之所以造反,主要因为对阿济格“扰民甚重、排斥汉官”的行径深为不满。
                        迫于无奈,多尔衮只能亲自出马,为这位不省心的亲哥哥擦屁股。
                        自从当上摄政王以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带兵打仗了。倒不是他思想腐化、安于享乐,而是朝廷内的形势实在太复杂。虽然他大权在握,但上面毕竟还有个名义上的皇帝,轻易不敢离开京城。
                        这回实在没办法,放眼一看,能打的基本都派出了,总不能指望小皇帝御驾亲征吧。当然,顺治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他倒可以名正言顺的当皇帝。可那个时候,恐怕大清就没了,他要这皇位有何用。
                        本来阿济格从大同出关,就为了镇压蒙古诸部的造反。谁成想前方还没个结果,后方先乱套了。如果再搭上个小皇帝,那“蒙古朋友”就更不把大清放在眼里了。不仅如此,内地的各方势力也会受到鼓舞,坚定反清的信念。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还算是一个以家族利益为重的人。他想当皇帝不假,却不想因为自己的欲望而毁了家族多年的基业。从他的表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他没有硬抢皇位。也正因为这样,大清才没有重蹈蒙古帝国(忽必烈)的覆辙。
                        对于这一点,顺治多少也能够理解,顺治的重孙子(乾隆)更能理解。
                        经过权衡,多尔衮决定自己上。
                        当然,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多尔衮并没有丧失理智。毕竟已经多线作战,他深感兵力不足。作为大清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他本人更不能有半点闪失。
                        因此,他第一时间写信给姜瓖,解释说:之前都是误会,阿济格向来性格鲁莽,也不是针对你。不过放心,这回我保证收拾,给你一个交待。希望你能不计前嫌,我也既往不咎。
                        姜瓖回复,少来这套!
                        多尔衮并不气馁,以近乎请求的口吻再次致信:别人面子你可以不给,我的面子你还能不给吗?
                        姜瓖回复,不给!
                        谈判就此破裂。
                        多尔衮不停调兵遣将,下令阿济格准备足够数量的红衣大炮,并调集同在山西境内的尼堪、博洛、硕塞等亲王向大同方向集结。另外,他还指令陕西方面的平X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等配合作战,以阻断邻近的支援。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14楼2019-08-28 11:28
                        收起回复
                          (254)【爱新觉罗·福临卷】
                          然而,一个消息,打乱了多尔衮的计划。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三月,大清(实际上)的二号人物,辅政和硕德豫亲王多铎,感染天花,生命垂危。
                          不争气的大哥惹下的祸还没平息,而争气的老弟却眼看就要安息,得知消息,多尔衮差点一口鲜血喷地上。
                          他当即下令班师回朝,希望能看弟弟最后一眼。
                          当然,连皇位都能放下的多尔衮,也不可能为了弟弟不要江山。所谓班师,只不过是他自己带着亲兵返回,而其他将领和大部队仍然留下围困大同。
                          临走之前,他一股脑儿将硕塞、博洛、尼堪全都由郡王提为亲王,意在让他们更加为朝廷卖力。
                          料理完这些,多尔衮向着京城一路狂奔。然而,天不遂人愿,刚走到居庸关的时候,噩耗传来,多铎已经离世,享年三十六岁。
                          相对来说,确实有点儿太年轻,或许真的天妒英才吧。
                          多铎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当然,这只能站在大清的角度来评价,对于中原汉人来说,他也可以说罪孽深重。作为所谓“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直接领导,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
                          《清史稿》总编赵尔巽先生,在“诸王传”序中有句评语:“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
                          赵先生的意思,清初打天下,全靠诸王。我们也可以负责任的说,在入关以后,多铎无疑是诸王之中最给力的一个。
                          对此,多尔衮应该也会有同感。
                          世上的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尤其同为亲兄弟的阿济格,就不怎么给力。这位大哥打仗倒也还可以,关键总不让人省心,很多本来好好的事,非要节外生枝。用家常话来讲,这人干点儿活就要工钱。
                          突然失去“不要工钱”、踏实干活的好弟弟,多尔衮悲痛欲绝,直接换上素服,一路嚎啕哭回京城。
                          有些影视剧里,两人见了最后一面。多铎不仅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安排,还为多尔衮谋划如何篡位。我只能说,艺术高于生活吧。
                          多铎的身后事,只能靠多尔衮来安排。为表隆重,多尔衮为他举行了国葬。只不过,很多重量级的人物没有到场,因为都在外面打仗。
                          当然,对于多铎来说,毫无意义。而对于多尔衮来说,意义也不大,再高规格的葬礼,也无法改变他低落的心情。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15楼2019-09-04 20:40
                          收起回复
                            (255)【爱新觉罗·福临卷】
                            好在诸路大军比较争气,才稍微能让多尔衮感到欣慰。他们似乎也在向多铎的在天之灵证明,自己并非平庸之辈。
                            谭泰、何洛会在江西,面对金声桓、王得仁的七万大军,毫不退缩。
                            尤其谭泰,不愧为扬古利的兄弟,作战奋勇当先。在九江、南昌等地,他多次击溃金声桓所部,致使其身中两箭落水身亡。随后,他再接再厉,又大败王得仁,收复江西大部分地区。
                            在此之前,听说金声桓被围,李成栋还算比较讲究,亲自带兵赶来增援。按他的想法,内外夹击,肯定能打一波漂亮的反围剿。
                            想法不错,可惜他少算了一点,金声桓的溃败速度。
                            得知李成栋前来,正在兴头上的谭泰生怕他跑了,带着精锐骑兵一路狂奔南下,终于在信丰(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将其堵住。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李成栋所部毫无准备,四散奔逃。李成栋本人的结局,比较悲惨。据说由于跑得太匆忙,他不小心失足落水,淹死了。
                            最可悲的,当时居然没人发现。后来清点人数时,他的部下才发现带头大哥不见了。可以说,死的不明不白。
                            恢复王爵的济尔哈朗,在新生代宗室勒克德浑的配合之下,也同样势如破竹,尤其湘潭一役,生擒前明湖广总督、中湘王(永历追封)何腾蛟。这样一来,湖广地区的危机也基本解除。
                            离京城比较近的大同战场,也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戴罪立功”的鳌拜,在大同北山击溃姜瓖。致使姜瓖无力反击,只能死守。与此同时,阿济格等人也不断推进,缩小包围圈。
                            期间,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心情好转的多尔衮再次亲征。
                            此次亲征,虽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但给了大同叛军足够的压力。
                            这年(公元1649年)八月,总兵杨震威斩杀姜瓖,并将其人头献给朝廷。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16楼2019-09-10 12:30
                            收起回复
                              (256)【爱新觉罗·福临卷】
                              与此同时,多尔衮信任汉人的政策,也取得了成功。
                              吴三桂在陕西严防死守,防止山陕两地势力串联,有效地配合了大同平叛。
                              孔有德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四月,接连剿灭前明黄顺、林国瑞等部,也取得不俗的战绩,并随时准备西进桂林。
                              尚可喜于同年十一月,攻陷广州,使得朝廷的控制范围再次向最南端延伸。
                              唯一不太理想的,当属耿仲明。他还没来得及立功,走到半路,就畏罪自杀了。
                              之所以自杀,因为他触犯了当时所谓的“逃人法”。
                              后代史学专家总结,清初有三大弊政,剃发、圈地和逃人。
                              关于“剃发”的问题,前面已经详细谈过。至于“圈地”,我暂时打算放到后面康熙和鳌拜的故事里再说。
                              现在,我们简单聊一聊“逃人”。
                              从字面上来看,“逃人”并不复杂,无非因为有人逃跑,从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不过,有两个方面值得详细分析一下:这些人为什么要逃,以及出现逃人之后清廷的态度。
                              首先说,为什么逃跑?
                              我们稍微扯远点,要从社会形态说起。
                              起初马克思最先提出了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构想,后来经过恩格斯、列宁等人的不断归纳总结,最终演变成所谓的“五种社会形态”。现在国内公认的其实有六种: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可以理解为五种,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那么,这些社会形态如何区分呢?或者说有什么具体表现?主要就看生产关系。
                              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含三项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书本上的定义比较生硬,其实我们简单理解就一句话:社会财富由谁来掌握,掌握财富的人如何统治创造财富的人。【正因为两者不是同一种人,才有了所谓的阶级矛盾】
                              比如奴隶社会,财富由奴隶主掌握,称为统治阶级;奴隶自然是被统治阶级,没有人身自由,无条件为奴隶主工作,所创造的成果也全归奴隶主所有。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说回大清。
                              在入关之前,女真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我们之前介绍努尔哈赤,说他是地主家的大儿子,其实不够严谨,准确地说,应该叫奴隶主家的大儿子。
                              而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完全处于所谓的“封建社会”阶段,甚至明末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单从社会形态而言,大明明显要比大清先进许多。
                              有人说,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倒退。照本宣科的话,可以这么说,毕竟它将资本主义扼杀于萌芽之中。可事实上,完全说倒退,也不怎么准确。我个人认为,只能说大清按下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暂停键。因为此后中国并没有退回“奴隶制”,而是停留在“封建社会”,并由大清将其发展到极致。
                              不能因为社会中存在奴隶,就简单粗暴地把它归纳为“奴隶社会”。
                              有奴隶不要紧,即便大明这样成熟的“封建社会”,也存在奴隶。就好像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象征着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也没有被完全消除一样。这都很正常,关键在于什么构成了社会的主体。
                              封建社会主要由地主(统治阶级)和农民(被统治阶级)构成,即便有奴隶存在,也只能算非主流。正因为此,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朝代更迭,其实就干一件事,斗地主。
                              农民跟奴隶比起来,最大的优点在于有人身自由,有时候还可以拥有少量的财富。
                              然而,随着大明疆土的不断沦陷,大清统治区扩大,越来越多的汉人被俘虏,失去人身自由,分配给八旗子弟做奴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体会过自由滋味的人,突然失去自由,那感觉相当痛苦。
                              因此,大量的汉人(也有满人和蒙古人)铤而走险,走上集体逃亡的道路。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17楼2019-09-17 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