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人手充足之后,皇太极决定改变策略,留一部人继续围困锦州,自己亲率主力奔赴宁远,直接找袁崇焕算账。
前一卷里,我们有过一次关于“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的讨论,在说到“可不可以绕过去”时,记得我举了皇太极的例子,这一次就是他的尝试。
尝试的结果,大家应该也能想到,失败了。
过程倒值得一提的,比较尴尬。
按照皇太极的预想,宁远跟锦州一样,守军坚守不出。趁此机会,他正好羞辱袁崇焕一番。
然而,当他兴冲冲地来到宁远时,却见到了迎接他的队伍。
明军居然列队城外,军容整齐,似乎早有准备。
原来,皇太极刚围锦州的时候,袁崇焕就想救援。可大明朝廷或者说魏忠贤不让,理由很充分,怕皇太极也搞“围点打援”,别到时锦州没救下来,再连宁远一起丢了。
当然,不让袁崇焕救,朝廷却不能不救。
时任山海关总兵满桂和本该在锦州的尤世禄接到命令,领兵一万,前往救援。
大概因为跟赵率教有矛盾,满桂只在锦州外围露了一小脸,就返回了宁远。
因此,此时皇太极看到的,应该就是满桂、尤世禄的援军,还有祖大寿的原驻军,组成的联军。
敢摆出跟八旗骑兵对垒的架势,明军的挑衅行为,明显超出了皇太极的忍耐极限。不打他,对不起老爹的在天之灵。
代善比较冷静,认为对方既然敢如此猖狂,肯定有所准备,不可冒进。
皇太极高度评价了代善的想法,然后表示,不同意。
这也难怪,高度决定态度。
如果换做当年的四贝勒,说不定能和代善统一立场。可如今,他是大汗,面对敌人的挑衅,绝不能示弱。
不甘示弱的皇太极还有更为吃惊的发现,对方的主力兵种,居然也是骑兵。 皇太极的汉语不好,应该想不到“班门弄斧”这样的词汇,不过,在他爹的影响下,他估计也读过《三国演义》,大概知道“关公门前耍大刀”指的什么。
为教训这些自不量力的人,他下令八旗骑兵全线出击。
事实再次证明,冲动还是魔鬼。
冲动让他忘了代善的提醒,敌人为什么敢用骑兵迎战?当然有所准备,袁崇焕为他准备了传说中“关宁铁骑”。
这支由孙承宗建立、袁崇焕培养、祖大寿等人带领的部队,在明军中的战斗力绝对最强的,没有之一。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每次提到“关宁铁骑”,我都用了“传说中”三个字,因为对于这支队伍的存在性、战斗力历史上都有争议。对此,我也不敢妄下定论,只能说,它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皇太极也不可能凭空败给空气,或者普通的明军部队。
起初,八旗军并没有任何恐惧,在他们眼里,明军所谓的骑兵,只不过是骑上战马的步兵而已。
可一交战,直接把他们打懵了。因为“关宁铁骑”的战法,完全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
据他们所知,所谓“骑射”,应该指的骑马和射箭。可对面的“关宁铁骑”所做的,应该叫骑马和射击。之所以用“射击”一词,因为“关宁铁骑”用的是枪。准确的说,应该叫“三眼火铳”。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图片,它的形象有点类似于大棒槌。据说某些专家研究过,作为火器,它的杀伤力并不大。
这个我没实践过,不好评论,不过我总觉得,骑兵交锋时,火器的杀伤力远远没有威慑力重要。虽然我们不一定都骑过马,但应该都骑过摩托。当你全速前进的时候,忽然对面的骑手在你面前放个大呲花。那后果恐怕也不堪设想。
骑兵的交通工具是马,比人更容易惊。
几轮交战下来,八旗军非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似乎还吃了亏,死伤比较多。连济尔哈朗也光荣负伤。好在这位小贝勒比较英勇,轻伤不下火线,才勉强压制住满桂的反击。
人手充足之后,皇太极决定改变策略,留一部人继续围困锦州,自己亲率主力奔赴宁远,直接找袁崇焕算账。
前一卷里,我们有过一次关于“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的讨论,在说到“可不可以绕过去”时,记得我举了皇太极的例子,这一次就是他的尝试。
尝试的结果,大家应该也能想到,失败了。
过程倒值得一提的,比较尴尬。
按照皇太极的预想,宁远跟锦州一样,守军坚守不出。趁此机会,他正好羞辱袁崇焕一番。
然而,当他兴冲冲地来到宁远时,却见到了迎接他的队伍。
明军居然列队城外,军容整齐,似乎早有准备。
原来,皇太极刚围锦州的时候,袁崇焕就想救援。可大明朝廷或者说魏忠贤不让,理由很充分,怕皇太极也搞“围点打援”,别到时锦州没救下来,再连宁远一起丢了。
当然,不让袁崇焕救,朝廷却不能不救。
时任山海关总兵满桂和本该在锦州的尤世禄接到命令,领兵一万,前往救援。
大概因为跟赵率教有矛盾,满桂只在锦州外围露了一小脸,就返回了宁远。
因此,此时皇太极看到的,应该就是满桂、尤世禄的援军,还有祖大寿的原驻军,组成的联军。
敢摆出跟八旗骑兵对垒的架势,明军的挑衅行为,明显超出了皇太极的忍耐极限。不打他,对不起老爹的在天之灵。
代善比较冷静,认为对方既然敢如此猖狂,肯定有所准备,不可冒进。
皇太极高度评价了代善的想法,然后表示,不同意。
这也难怪,高度决定态度。
如果换做当年的四贝勒,说不定能和代善统一立场。可如今,他是大汗,面对敌人的挑衅,绝不能示弱。
不甘示弱的皇太极还有更为吃惊的发现,对方的主力兵种,居然也是骑兵。 皇太极的汉语不好,应该想不到“班门弄斧”这样的词汇,不过,在他爹的影响下,他估计也读过《三国演义》,大概知道“关公门前耍大刀”指的什么。
为教训这些自不量力的人,他下令八旗骑兵全线出击。
事实再次证明,冲动还是魔鬼。
冲动让他忘了代善的提醒,敌人为什么敢用骑兵迎战?当然有所准备,袁崇焕为他准备了传说中“关宁铁骑”。
这支由孙承宗建立、袁崇焕培养、祖大寿等人带领的部队,在明军中的战斗力绝对最强的,没有之一。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每次提到“关宁铁骑”,我都用了“传说中”三个字,因为对于这支队伍的存在性、战斗力历史上都有争议。对此,我也不敢妄下定论,只能说,它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皇太极也不可能凭空败给空气,或者普通的明军部队。
起初,八旗军并没有任何恐惧,在他们眼里,明军所谓的骑兵,只不过是骑上战马的步兵而已。
可一交战,直接把他们打懵了。因为“关宁铁骑”的战法,完全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
据他们所知,所谓“骑射”,应该指的骑马和射箭。可对面的“关宁铁骑”所做的,应该叫骑马和射击。之所以用“射击”一词,因为“关宁铁骑”用的是枪。准确的说,应该叫“三眼火铳”。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图片,它的形象有点类似于大棒槌。据说某些专家研究过,作为火器,它的杀伤力并不大。
这个我没实践过,不好评论,不过我总觉得,骑兵交锋时,火器的杀伤力远远没有威慑力重要。虽然我们不一定都骑过马,但应该都骑过摩托。当你全速前进的时候,忽然对面的骑手在你面前放个大呲花。那后果恐怕也不堪设想。
骑兵的交通工具是马,比人更容易惊。
几轮交战下来,八旗军非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似乎还吃了亏,死伤比较多。连济尔哈朗也光荣负伤。好在这位小贝勒比较英勇,轻伤不下火线,才勉强压制住满桂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