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1,134贴子:73,731,368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八章 前方,熊出没
丢了一个比较大的城市,换来一个好结果(对大明来说),杨镐被抓。抓他的人,名叫熊廷弼。
熊廷弼,字飞白,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大明朝廷终于有了反应,任命他为新的辽东经略。在此之前,他的职位是御史。
御史隶属于都察院(监察机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JI委调查员。当时,这帮人最主要的工作只有一个,骂人(弹劾)。而熊廷弼恰恰是御史中的佼佼者,因此,他最大特点是会骂人。
能力强,脾气差,所以人缘不好。
当辽东需要新的经略时,大家一致觉得他比较合适。
明知故意整他,熊廷弼没有退缩,欣然赴任。
虽然大家都敬他是个壮士,甚至还有点不好意思,但结论都比较一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努尔哈赤也这样认为。
不管是“羊(杨)”,还是“熊”,对他来说,没啥区别,干就完了。
不过,努尔哈赤一直有个好习惯,知己知彼。
每次出现新的对手,他总要摸一摸对方的底。对于这位经略,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为此,他征询了范文程。
范文程认为,熊廷弼非同一般,不单会骂人,事实上,文武双全。
虽然评价很高,但努尔哈赤起初并没太当真,觉得有点言过其实。
然而,没过多久,熊廷弼的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看法。
上任伊始,熊经略就去了一个地方,名叫抚顺城,而且只带了几个随从。倒不是他不想多带点人,而是敢去的人不多。
所有人都记得,那个地方,不久之前,刚被努尔哈赤烧过。对于大明来讲,属于沦陷区。虽然事后八旗军并没有驻防,但问题在于那里也没有明军。
去了就去了,倒也不算什么,熊经略居然还敢敲锣打鼓,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老百姓重拾信心。
先不说老百姓,他手下的随从就没有信心,一个个战战兢兢,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当然,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也传到了赫图阿拉,让努尔哈赤比较尴尬,一度考虑要不要干掉他。思来想去,最后到底没有动手。
能干出这种事,排除本人精神错乱之外,只有一种可能,有埋伏。
一向谨慎的努尔哈赤,没有冒险,而且对这位新经略端正了态度。
不过,后面发生的事情,简直让努尔哈赤头疼,甚至可以说,悔恨当初太过谨慎,没能早点干掉他。


IP属地:辽宁165楼2018-11-17 16:49
收起回复
    (10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从抚顺回来之后,熊廷弼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整人。
    除了杨镐之外,他还抓了一些人,代表人物,李如桢。
    没能保护家乡,已经很过分,然而还有更过分的,李总兵居然在铁岭沦陷以后,派人去战场割女真人的头。这东西有个学名,首级,之前好像也说过,专门用来邀功的。
    简直丢人丢到家了。
    熊廷弼只送给他两个字,滚蛋!
    作为名将之后,李如桢居然没有反抗,真的滚了。不过回去之后,朝廷也没放过他,直接坐牢,而且判了死刑。后来皇帝感念李成梁的功绩,没有杀他,改为充军。
    顺便说一句,同为罪臣,相对来说,他二哥李如柏稍微有点骨气,选择了自尽。
    第二件事,修城。
    辽东损失殆尽,可以据守的大城市,只有沈阳和辽阳。
    当然,这里有必要提一句。
    那个时候,我们美丽的、气候宜人的、辽宁GDP第一的大连,还不不存在。那里只有金州卫,也不过是个比较小的卫所而已。如果你也在大连,而且对此感兴趣,可以丈量一下金州古城区的面积,就知道当时大概有多小。
    对于仅有的两座比较大的城市,熊廷弼首先进行了加固。之后他又四处征调人马,先后恢复了抚顺、清河、镇江等多处堡垒,让努尔哈赤过去的成果打了折扣。
    第三件事,骚扰。
    除了稳固防守之外,熊经略居然还主动出击,派小股精锐骑兵,在努尔哈赤行动的路线上搞偷袭。
    尤其第三件事,让努尔哈赤非常恼火。士兵突击,本来是自己的专长,居然让人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必须给他点教训,努尔哈赤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可惜,由于地形还不够熟悉,多次小规模接触,女真败多胜少。有一次,额亦都亲自带队,居然也吃了败仗。气的这位肱骨之臣直接把自己给绑了,当面向努尔哈赤谢罪。
    当然,努尔哈赤并没有怪罪他。
    不过,战争嗅觉灵敏的努尔哈赤明白,沈阳和辽阳,短时间内恐怕不能进攻。已经嘴边的鸭子飞了,搁谁都来气,但也没办法,只能接受现实,等待时机。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
    对于战争的局势,努尔哈赤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判断。
    辽东战局,就此进入相持阶段。


    IP属地:辽宁166楼2018-11-18 20:11
    收起回复
      (10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不过,努尔哈赤也不可能闲着。
      他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消灭叶赫。
      海西女真四部,其中三部早已经被整合。唯有叶赫,仗着大明朝廷支持,至今尚存。萨尔浒之战时,叶赫贝勒金台石和布扬古还亲自带队,协助大明。
      在努尔哈赤看来,同为女真人,再怎么不对付,也只有内部矛盾,像这样胳膊肘一直往外拐,实在太不像话。
      是可忍,孰不可忍?
      同年,八月十九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出征叶赫。
      在此之前,他便已立下誓言:此次若不彻底剿灭叶赫,绝不返回。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全部随军出征。
      叶赫部驻地,分为东西两城,布扬古在西城,金台石在东城。
      为了配合地形,八旗军也兵分两路:四大贝勒进攻西城,努尔哈赤率领额亦都、费英东等进攻东城。
      先说东城这边。
      八旗铁骑行动迅速,很快毁掉护城的栅栏。
      努尔哈赤下令,向城内喊话,让金台石主动投降。
      然而,金台石比想象中硬气,说自己实力虽然比不上大明,但将士同样英勇,决不投降!
      既然谈不拢,只好强攻。
      攻城之前,努尔哈赤像以往一样,对士兵进行了一番“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依然明显,将士个个表示:拼死一战!
      费英东的奋战
      之前介绍过,女真人擅长骑射,在骑马的过程中,还能拉弓射箭,而且几乎丝毫不影响精准度。既然同时发挥都没问题,那么骑马和射箭这两个单项,自然也没问题。
      问题在于,女真人,也包括叶赫。
      就在八旗军发起冲锋的同时,城内的叶赫士兵也向城外射箭,当时数量非常多,箭如雨下。又多有准,射得八旗兵很难受。除了箭之外,什么滚木、碎石、火球,能扔的东西都往下扔。
      估计叶赫人也明白,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战,所以毫无保留。
      八旗军虽英勇,伤亡也不小。
      努尔哈赤也明白,把敌人逼上绝路,必然会遭到激烈反抗,不如暂缓进攻,改为围困,消磨敌人意志。
      正在犹豫之际,有一个人,手持木遁,带领手下,冒着敌人的箭雨,冲到第一线。
      此人,便是“五大臣”之一费英东。
      还没等敌人做出反应,努尔哈赤先冒一身冷汗。
      他当然希望此一战消灭叶赫,不过即使不能一举攻克,叶赫也已是囊中之物,消灭它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为此失去最得力的将领,得不偿失。
      因此,努尔哈赤立刻传令费英东,撤回来!
      没多久,得到回复:已经冲到城下,不退!
      又过了半晌,前方已经打得不分彼此,血肉模糊。努尔哈赤左右为难,如果直接鸣金收兵,处于最前的费英东肯定危险;如果不收兵,费英东阵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再次派人传令,撤回来!
      这次得到的回复:已经冲上城头,不退!
      随着不断的有伤员撤回后方,努尔哈赤,又一次传令,必须撤回来,这不是商量,是命令!
      传令的人还没回来,城门打开了。
      原来,费英东已经带领手下士兵攻入城内,打开了城门。
      事后,努尔哈赤感叹道:费英东真是万夫不当之勇(真乃万人敌也)!


      IP属地:辽宁167楼2018-11-19 13:44
      收起回复
        (10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顽抗
        尽管费英东有万夫不当之勇,尽管八旗军已攻破城池,但金台石仍然没有投降,退守自家台楼,继续抵抗。
        得知这一消息,有一个人特意从西城前线快马飞奔到东城。
        前面我们说过,努尔哈赤的那个临终前想见母亲没见成的爱妃,孟古哲哲,就来自叶赫。她有个好儿子,名叫皇太极。当然,她还有个亲哥哥,名叫金台石。
        金台石是皇太极的亲舅舅。
        亲舅舅大难临头,做侄子的怎么也得过来说和。
        见到皇太极,金台石倒也和善许多,说:“其实也能投降,关键你得给我条生路,如果不能,那我还不如死在家里。”
        皇太极做不了主,只好实话实说:“生杀大权不在我,在父汗。”
        不过,皇太极倒真心想救他舅,跑去向“父汗”求情说:“看在母亲的份上,饶舅舅不死。”。
        努尔哈赤心想:不看你母亲还好,想起她最后绝望的眼神,更不能轻饶他们。
        于是,不同意,非杀不可。
        更何况,面对据不投降的敌人,努尔哈赤早已失去耐心,命令士兵拆楼。
        楼拆到一半,金石台的老婆和儿子,下楼投降。
        楼上的金台石也自知难逃此劫,对皇太极喊道:“念在你母亲的份上,我这些儿孙就拜托你了。”
        说完,点火自焚。
        当然,最后自杀未遂,被抓,之后努尔哈赤仍然杀了他。
        金台石就这样完了,但故事没完。
        传说中,除了让皇太极照顾子孙,金台石还说了一句话:哪怕只剩一个(女)人,灭建州者必是叶赫。
        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不过是后人的附会之词,根本不存在。
        至于到底说没说,只有当事人知道,我们不做讨论。
        有意思的是,最终大清被一个女人拖入了死亡深渊,她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又称“老佛爷”,这个恐怕连不读清史的人都知道。不过,不知大家是否注意了她的姓氏,其实真的是叶赫那拉。
        看来因果循环,或者干脆说报应,这种事似乎真的存在。
        如果努尔哈赤在天有灵,知道后面发生的事,会不会后悔当初做的那么绝。
        难怪有句话说,可做可不做的坏事,尽量不做。
        东城失陷,西城人心惶惶。
        慌乱之中,有人开城投降。
        八旗军长驱直入,包围布扬古的住所。
        代善喊话:投降不杀!
        布扬古回答倒也干脆:不信!
        代善命人倒一碗酒,自己喝一半,让人将另一半送给布扬古,表示发誓不杀。
        布扬古投降。
        不过可惜,代善忘了(或者根本故意),这事他也做不了主。
        真正能做主的人,跟叶赫积怨太深。
        如果能放过布扬古,为何不能放过金台石?所以,布扬古注定必死。
        可是话已说下,自己的亲儿子,又是大贝勒,多少还得顾及一点孩子的威信。
        于是,努尔哈赤随后找了个借口(跪拜不够恭敬),将他杀了。
        这不一样吗?
        不一样。
        投降不杀,确实没杀。不过,现在你犯了大不敬之罪,我要杀你。
        这是两码事。


        IP属地:辽宁169楼2018-11-20 22:39
        收起回复
          (10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二件事,会盟喀尔喀蒙古
          前文说,铁岭之战,努尔哈赤顺便俘虏了介赛等人。
          对于蒙古的态度,跟叶赫不一样,努尔哈赤不仅接受了投降,而且还释放了他们。
          一方面,他把蒙古也看做近亲,用他自己的话说,“蒙古与建州,虽语言各异,但衣着风俗无不相同,兄弟之国也”。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他十分清楚,蒙古诸部不可能海西女真那样轻易被灭掉。
          看来,有时候投降也需要资本。
          所以说,释放介赛,努尔哈赤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拉拢蒙古兄弟。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也没有放弃这样的打算。
          功夫不负有心人。
          同年,十一月,喀尔喀五部主动提出,希望与努尔哈赤会盟,共同对抗大明。
          少了个敌人,多了个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对于这句话,将来皇太极体会更深刻,因为真的多了条路。
          常言道,有得必有失。
          这一回,损失似乎有点太大。
          当然,并非跟蒙古结盟造成的,努尔哈赤也没有办法,属于不可抗力。
          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三月。正当努尔哈赤踌躇满志,准备扩大联合统一战线之时,他最亲密的战友之一,费英东同志,不幸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据说费英东走的那天,雷雨交加,还伴有冰雹。
          上天也哭泣了,还流下“坚实”的泪水。
          努尔哈赤失声痛哭,那种痛楚发自肺腑。从费英东身上,他应该也看到了自己: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两鬓斑白,征战一生,难免也要走到终点。
          所以,他有时甚至会跟身边的人说:“我也差不多要走了(吾亦不久矣)”。
          对费英东的感情,是真挚的。除了参加葬礼,努尔哈赤还亲自为其守灵,直到三更。在众人的一再劝说下,他才回去休息。
          当初你追随我不离不弃,如今我送你最后一程。
          后来,穆尔哈齐(同父异母弟)去世,努尔哈赤也去祭奠,本来倒也不怎么太伤心。结果,回来的时候,碰巧路过费英东的墓,他又大哭一场。
          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足见感情之深。


          IP属地:辽宁171楼2018-11-22 22:19
          收起回复
            (10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表面上看,努尔哈赤和熊经略各忙各的,辽东局势平静许多:小仗偶尔,大仗没有。
            实际上,他们互相紧盯着对方,只不过,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已。
            似乎陷入僵局。
            不过,如果我们再往深层想一下,这种平静注定不能长久。
            因为熊经略着重于防守,而努尔哈赤意欲进攻,他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且努尔哈赤确实从未松懈,积极准备对大明的下一轮进攻。
            机会,向来给有准备的人。
            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大明朝廷内部出了问题。万历皇帝朱翊钧去世,享年56岁。
            这位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上朝的皇帝,终于再也不用上朝。
            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能坚持一辈子。朱翊钧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当然,对于朝廷来说,也未尝不算一件好事。更何况,换个皇帝也没什么稀奇,按照既定程序,太子朱常洛继位,年号泰昌。可惜,这个年号,到死他也没能用上。因为按照惯例,皇帝的年号一般都在第二年开始使用(当年还归前任所有)。
            朱常洛没能等到第二年,从继位到死亡,只有一个月。
            别看这位皇帝在位时间很短,经历却相当传奇,著名的历史迷案,明宫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都可以算围绕他展开的。
            不过,我们现在说清史,这段故事就没法细说,以免耽误正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市面上应该有专门说“三大案”的书。
            一年之内,死了两个皇帝,似乎不太JILI(这词有啥敏感的?)。
            但不管怎样,国不可一日无君。
            接下来,朱常洛之子,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
            朱由校是个天才。
            只可惜,这句话并不完整,“天才”只是一个定语。完整的说法,朱由校是个天才的木匠。
            据说他随手做个椅子,都能买到几千两银子(按当时的购买力,折合人民币几十万),足见“天才”到什么程度。
            可惜大明并非装修公司,不缺木工。
            上天其实很公平,赋予一个人一些东西,势必会让他失去另一些东西。
            对于朱由校来说,得到“鲁班”的手艺,却失去了更多,比如一个皇帝该有的智慧,比如挽救大明最后的机会。
            大明之亡,有人说,亡于万历;也有人说,亡于天启。
            我只能说,都有道理。


            IP属地:辽宁174楼2018-11-24 16:36
            收起回复
              (10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如此频繁的皇帝更迭,总能带来一系列变化。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最好的变化,莫过于熊廷弼走了。
              这位老兄也被人弹劾,撤职查办。
              善用剑者,必死于剑下。
              爱骂人者,也必遭人骂。
              明末党争不断,此时得势的叫东林党。
              这里的“党”并不是现代我们所认识的政党,而是一种政治势力,或者说利益共同体。他们联系相对比较松散,没有什么纲领,也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甚至有时候给人感觉并不真实存在。不过,他们的的确确存在,党同伐异,勾心斗角,甚至你死我活。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东林党的源头是个书院。当年有个名叫顾宪成的吏部郎中,下岗(罢官)之后没有再就业,修复了当地的东林书院,开始讲学。
              东林书院既教书,也讨论政治,逐渐吸引了众多饱学之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当然,他们也并非空谈,真有实力,考试能力也比较强。随着书院的人不断地入朝为官,他们的手也伸向了朝廷,从而形成了东林党。
              既然成功建“党”,自然要趁机排除异己。
              此时,党外人士熊廷弼,未能幸免于难。
              接替他的人,名叫袁应泰。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今陕西宝鸡凤翔县)人。他的另一个身份,不用说也知道,东林党人。
              这位袁经略,倒不算坏人。他有很多优点,比如清正廉明、办事认真、爱民如子……等等。
              但是,他有一个缺点,不会打仗(不知兵)。
              经过一年多的等待,终于盼来这一天,努尔哈赤掩饰不住兴奋,对群臣表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终于来了,我们一定要珍惜,一举拿下沈阳和辽阳,扫清辽东。
              范文程说,沈阳、奉集堡、虎皮驿三地互为犄角,欲攻沈阳,必先占奉集堡;欲占奉集堡,必先取虎皮驿。若能先剪除两座堡垒,沈阳便成为孤城一座。
              皇太极说,为防止他们互相支援,可以同时进攻奉集堡和虎皮驿。
              努尔哈赤说,你们说的都对,但也要防止辽、沈两处敌军支援。你们负责进攻,我在半路截杀援军。
              于是,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天启元年,二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十万大军,向沈阳进发。
              听起来,队伍的规模似乎又扩大了。
              前面说过,按照八旗制度,部队的数量也可以增加。“牛录”人数不变,每个仍是300人。因为它属于基本单位,如果人太多,队伍不好带。“固山”也不能变,因为一个“固山”代表一旗,如果变了,就能不叫八旗。最简单的办法,增加中间“甲喇”的数目就可以。
              兵强了,马壮了,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75楼2018-11-25 20:24
              收起回复
                (11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刚入城不久,还没来得及清点战利品,便有探马来报,城外浑河以南有援军来到。
                努尔哈赤不敢掉以轻心,整顿军马出城迎战。
                原来,袁应泰那边接到沈阳被围的消息,便立即调遣各路兵马增援。
                由此看来,袁经略虽说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但至少是个合格的领导。
                来到浑河桥头,努尔哈赤遇到第一波明军。他见敌人尚未列阵完毕,立刻下令正白旗发起进攻,打对手个措手不及。
                结果一个回合,正白旗被打了回来。
                这样的结果,让努尔哈赤措手不及。
                战场变化竟然如此之快,给刚刚在沈阳获胜的努尔哈赤打蒙了。
                不过,他反应也足够快,立马意识到,这支队伍不简单。
                事实上,果然也不出所料,这支队伍并不属于辽东系,而是川军。
                先前熊廷弼还在的时候,特意从关内调来川、浙兵,加强防守。在此之前,他们一直驻军辽阳一带。
                带头的总兵,名叫陈策,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立过战功。
                得知沈阳被围,他也奉命前来支援,只带了几千人。
                结果刚赶到附近,知道沈阳已经失陷,就准备掉头返回。
                可是手下将领一再请求留下来,要与女真决战。陈策不忍打击大伙的积极性,才下令再次掉头。
                所以,努尔哈赤的观察一点没错,这支队伍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可他并不了解,川军的风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在陈策等人的带领下,川军将士就地组织反击。
                由于稍微轻敌,第一回合,努尔哈赤吃了亏。
                但这点损失并不算什么,毕竟兵力绝对优势,输得起。紧接着,努尔哈赤派出两黄旗精锐,发起第二轮进攻。
                可惜效果并不理想。
                两黄旗的士兵倒也没得说,一如既往的英勇。
                然而,抵抗更加顽强。
                战斗陷入僵持,不断有伤兵退下来,又有后续士兵补充。几个回合下来,粗略统计,死伤两三千人。
                对于这样的结果,努尔哈赤比较尴尬。相当于自己扔进去一支敌军的兵力,竟然没有换来“一命抵一命”的效果。
                照这样打下去,恐怕要牺牲一个旗。
                人没了,倒是小事,可以再招。关键身后那个费了半天劲才拿下的沈阳城,恐怕还得还回去。
                在此危机时刻,李永芳表现出了一贯的忠诚(不包括对大明),从后方运来刚刚缴获的大炮。
                在炮火的掩护下,从后方及时赶到的,代善的两红旗也冲入战场,将川军层层围困。
                战斗的天平逐渐倾斜,凭借兵力的优势,八旗军逐渐缩小了包围圈。最终,除了少数将领带兵逃入河南岸的浙兵大营之外,川军几乎完全被歼灭。


                IP属地:辽宁178楼2018-11-28 18:44
                收起回复
                  (11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在此之后,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包围了浙兵大营。
                  对战川军,损失不小。对战浙兵,似乎也没好到哪去。
                  因为浙兵的来头也不小,他们一部分曾隶属于光荣的戚家军。他们的老领导,名叫戚继光。
                  当然,战争不是帮派火拼,提老大没用,关键还看实力。
                  浙兵的实力在于,他们有“枪”。
                  明代所谓的枪,名叫火铳。
                  金属的直筒,堂内装有火药,再塞入球形铅弹,或者铁弹,实在没有,石头也凑合。发射时,靠引线点燃火药,将球弹射出去。
                  有一定的杀伤力。
                  不过,千万不要用现代的思维去想象它。因为它跟我们现代的枪支比起来,其实有天壤之别。
                  有专家复原过明代的火铳,经测试,这种初级火器的杀伤力并不怎么大,甚至面对铁甲时,穿透力还不如弩。
                  但对付骑兵,这玩意还挺有效果。
                  骑兵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战马,只要搞定了马,骑兵便失去了优势,甚至比步兵更笨重。
                  所谓“射人先射马”,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时的诸葛亮为对付魏国骑兵,发明了连弩,射程远,杀伤力大,可以连发,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机关枪”。
                  跟弩比起来,火铳虽然穿透力一般,但对马的威慑力,却更大。因为它发射时,伴有巨大的响声,而且还会冒烟。
                  马除了疼之外,还会惊(吓一跳),一旦受惊,便完全失去控制。
                  一、两匹失控不要紧,最可怕的是,连锁反应。
                  八旗军主力都是骑兵。
                  当受到火铳攻击时,现场那叫一个乱,人仰马翻。
                  不过,努尔哈赤倒还比较镇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有着敌人没有的优势——人多,而且不是一般的多。
                  仗打到这个程度,大伙都急眼了。八旗军也顾不得思考这冒烟的东西为何物,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往前冲。倒下一批,又上去一批,有个专有名词叫,前仆后继。
                  火铳有个特别大的劣势,换子弹费劲。更何况,子弹总有打光的时候。
                  失去了火力的掩护,浙兵完全暴露在骑兵的铁蹄之下。
                  八旗军自然不会客气,满腔怒火转移到手中挥舞的长刀,见到敌人就砍。
                  直接说结果,浙兵全军覆没,陈策以下将士全部阵亡。
                  虽然战斗胜利了,但努尔哈赤这边损失也不小。可以说,到目前为,这是八旗军在野战中,遇到的最为激烈的抵抗。
                  就连大明朝廷对此一战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川、浙兵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虽败犹荣。


                  IP属地:辽宁179楼2018-11-29 14:41
                  收起回复
                    (11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事实上,明军也有机会反败为胜。
                    就在八旗军跟川、浙军激战之时,不远处又有一支队伍,或者更准确的说,几支队伍的合集,向战场靠拢。这支联合部队的主要将领有:李秉承、朱万良、梁仲善等。
                    这几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没关系,只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都是一方守将。他们守卫的地方分别叫,奉集堡和虎皮驿。
                    对于这两个地方,大家应该不陌生,前面刚刚提过,而且也可以想象,他们来到沈阳,与其说救援,不如说退守,更为贴切。
                    不管为啥而来,关键来的很及时,而且位置相当好,正好处于八旗军的侧后方。
                    如果此时他们加入战斗,努尔哈赤将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腹背受敌。
                    而且,这支队伍大概有三万人,努尔哈赤兵力的优势也会被严重减弱。
                    也许努尔哈赤命好,或者说一切都是天意。
                    唯一的机会,大明没能把握住,因为这帮人选择了观望。
                    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倒也正常,如果想打,当初就不跑,还用等到现在。
                    于是,他们只派出前哨侦查,而大部队不远处静静的等着。
                    当然,他们应该也有如意算盘:如果自己人获胜,就上去补两刀,蹭个战功;万一女真人获胜,再跑,也来及。
                    只可惜,他们忽略了一点:努尔哈赤的侦查能力。
                    在战场上,努尔哈赤最善于侦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边激战的同时,他派出侦查的牛录额真雅松,发现了这支队伍。准确的说,只遭遇了同样负责侦查的明军前哨。
                    不过,侦查员雅松的反应,有点丢女真人的脸。他的前辈武理堪,当年只带了二十来个人,就敢向李如柏的数万大军发起冲锋。而他呢,只看到对方人数比自己人多,转身就跑。
                    明军前哨不明就里,以为正好堵住了溃败的女真人。本着落水狗不打白不打的精神,赶紧追击。
                    碰巧他们手里也有火铳。
                    于是,努尔哈赤听到来自后方的“枪响”。
                    惊出一身冷汗。
                    这还得了,前方的战斗已经打成这样,士兵一直在“填坑”。
                    如果后方再来这么一下,自己今天就算彻底掉坑里了。
                    最可怕的是,如果让身在包围圈里明军知道后面有援军,那他们就会更加拼命。
                    到时候,自己想从坑里爬出来,似乎也难。


                    IP属地:辽宁180楼2018-11-30 19:33
                    回复
                      (11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为了解事态到底有多严重,努尔哈赤二话没说,赶紧跑到高处观察。
                      一看不要紧,鼻子差点气歪了。
                      只见不远处,明军千八百人在后面追,自己的二百来人在前面跑。
                      他们倒也不辜负八旗军的名分,跑的确实比明军快。
                      努尔哈赤彻底怒了,打算亲自领兵迎敌。
                      正好皇太极赶过来报告战况,见此情形,上前劝说:“父汗何必亲自前往,儿愿带兵出战”。
                      于是,皇太极带着身边的一百多精锐铁骑,冲了过去。
                      明军前哨自知战斗力不行,本来就欺软怕硬,一见后来的队伍来势汹汹,赶紧掉头就跑。
                      皇太极一直追,偶尔砍杀几个掉队的明军。
                      在他看来,这是个简单任务。
                      直到他看见了那支原地观望的大部队。
                      由于冲的太快,双方应该都进入了对方的视野范围。
                      面对漫山遍野的明军大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皇太极当时的表情,他甚至还偷偷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两个字,快跑。
                      但是,他不能跑。
                      他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在这里,就因为父汗震怒于雅松的逃跑行为,如果现在自己也跑回去,那场面将会多么尴尬。
                      “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
                      皇太极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
                      幸好他身边的亲兵比较靠得住,关键时刻没有抛弃领导。
                      对于这一百来人发起的冲锋,估计当时明军的几个总兵应该先面面相觑,然后露出一副“what are you doing”的表情。
                      但很快,他们就收起了表情。
                      因为皇太极已经冲入明军阵地,杀出一条血路。
                      关键明军士兵不给力,居然有大批人开始逃跑。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贪生怕死,面对只有百余人的冲击,大部分人还多少有点血性。
                      没多久,皇太极便陷入重围。
                      如果皇太极就此阵亡,大清的历史就要改写。幸好代善和岳讬率领大部队及时赶到,避免了我们后面无话可说。
                      明军顿时失去信心,一泻千里,溃不成军。
                      皇太极等人锲而不舍地追杀,一口气追出四十多里,沿途杀死明军三千余人。
                      大胜而归。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已经靠人海战术冲破了浙兵大营。
                      得知皇太极的经历,他气的要将雅松正法。
                      “因为你的怯懦,我差点失去了好儿子!”
                      不管怎样,此战胜利,让努尔哈赤夺取辽东的大计,指日可待。
                      辽东首府,辽阳,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IP属地:辽宁181楼2018-12-01 17:21
                      回复
                        (11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定都沈阳
                        关于发型的题外话说完,我们再说一个题内话。
                        占领辽阳之后,努尔哈赤感慨良多。
                        从当年率兵而起,到基本统一女真,用了三十多年,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而扫平辽东,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
                        尽管努尔哈赤军事过硬,却不擅长哲学,也不会辩证法,更不可能仔细分析人类的发展史,从而得出跳跃式发展实属正常的结论。
                        如此对比,产生的结果只有一个,极大地增强了老人家的信心。
                        信心一旦增强,政治觉悟似乎也随之提高。
                        他敏锐地感觉到,过去那种抢了就走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大金国的发展。
                        于是,他决定再次迁都,把总部搬到辽阳来。
                        当然,这么重大的决定,还要跟大伙商量一下。
                        不过,以努尔哈赤平时的权威,商量只是一种好听的说法,走个过场而已。
                        对于商量的过程,他应该也在脑海中进行过预演:
                        必定有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最终他表明立场,大家一致同意,讨论完毕。
                        于是,在占领辽阳之后,努尔哈赤一反常态,没有急于打包。他召集诸贝勒及大臣,问大伙,辽阳是上天赐予的宝地,既然如此,那么究竟应该迁都到辽阳,还是回老家赫图阿拉呢(辽阳乃天赐我者,可迁居于此,抑仍还本国耶)?
                        然而,结果跟他预演的有些差距。
                        只猜对了一半。
                        的确有人反对迁都辽阳。
                        反对的人包括,四大贝勒和其他贝勒,四大臣(费英东已死)及其他大臣。
                        换句话说,没人赞成。
                        大家好像提前商量过,回答出奇一致,都说应该回老家(诸王臣俱以还国对)。
                        当时努尔哈赤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
                        这就好像一场体育比赛,他本来满心欢喜地打算做个裁判,看双方较量,再宣布胜负,结果自己却不得不充当选手,参加比赛。
                        只能怪努尔哈赤读书太少,如果他多了解点中国历史,恐怕就不会这么草率的提出迁都的想法。
                        在历史上,似乎没有一次迁都的提案,没遭到过激烈的发对。
                        就拿他的对手大明来说,当年明成祖朱棣想要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结果大臣强烈反对。最后没办法,朱棣搞了妥协,保留了“南京政府”所有的办事机构。像什么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等,只要“北京”有的,“南京”几乎都留着。
                        虽然职位是虚衔,没啥实权,但工资是实实在在的。每年朝廷还得拿钱白养活那么多不干活官员,这明显属于迁都的后遗症。


                        IP属地:辽宁185楼2018-12-09 10:28
                        收起回复
                          (11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面对同样棘手的问题,努尔哈赤怎么处理的呢?
                          据史料记载,他给众贝勒、大臣做了一番思想工作。
                          他说:“若我兵还,辽阳必复固守,凡城堡之民,逃散于山谷者,俱遗之矣。弃所得之疆土而还国,必复烦征讨。且此处乃大明、朝鲜、蒙古三国之中,要地也,可居天与之地。”
                          这段话不用直接翻译,可以概括为两层意思:
                          一个,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城池,咱一走,敌人不费吹灰之力又占回去。结果,咱费了半天劲,人也没得着,地也没得着,就抢那点东西走,何苦来的呢。
                          另一个,辽阳处在大明、朝鲜、蒙古三国交汇的中心,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既然老天给咱了,咱就的住着。
                          这番话一说完,大家一致做出反应:您说的对(此言诚然)。
                          诸贝勒、大臣一致同意,迁都。
                          在我看来,纯属胡扯。
                          如果仔细观察,这样的记载,在“实录”里面有很多。不管什么事,大臣们刚开始可能反对,后来皇帝开导两句,他们便仿佛醍醐灌顶,一下就贯通了,使得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人的思想能转变如此之快?不太现实。
                          只有一种可能,这些记录有水分,而且很可能是故意这样写的,为了表现领导的光辉形象。
                          如果对明、清两代的官场文化有所了解,就不难理解。
                          中国的文官体系在明朝发展到极致,甚至有点现代内阁制的雏形。文官集团不仅能限制皇权,有的时期甚至可以脱离皇权,独立执政。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说话一言九鼎。可在明朝,很多时候,皇帝说话,一言九顶,顶是顶撞的顶。
                          尤其明朝的言官,品级不高,权力不小。皇帝的旨意,他们觉得不对,可以直接驳回。不光皇帝,啥事都管,可谓怼天、怼地、怼空气。
                          所谓物极必反,一个事物发展到顶点,必然走下坡路。
                          下坡的速度,似乎有点快。
                          由于是少数民族统治,清朝的皇帝,不甘心,也不放心大权旁落。因此,总结了明朝的教训,他们通过独特方式,将皇权发展到了极致。比如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就为此而生的,后面我们还会细说。
                          皇权过大,势必导致底下的官员不敢说话。因此,才出现了很多“您说的对”这样的记载。
                          事实的情况,肯定也有很多人反对。
                          但努尔哈赤的性格我们都了解,非常强势,家长作风比较浓,很可能搞了一言堂,不顾反对,坚决迁都。
                          八旗之中,大多数旗主都是他的儿子,也不敢跟老子太较劲。
                          当然,权威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所有表面的事物,背后几乎都隐藏着一样东西——利益。
                          迁都之后,努尔哈赤从上到下赏赐所有人,甚至连小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奖励。他甚至还动用了私房钱(内库)分给那些贝勒和大臣们,在新都为他们准备上好的住所。
                          努尔哈赤虽然一介武夫,但也精通权谋。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IP属地:辽宁188楼2018-12-10 13:53
                          收起回复
                            (12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此次“大捷”带来的重大影响。
                            先说一条比较深远的。
                            镇江沦陷之后,有个游击(官名)被毛文龙擒获,随后押送到北京,处决。
                            他的名字叫佟养真,后来为避讳胤禛(雍正),清史记载为佟养正。
                            早年间,佟养真在其堂弟佟养性的劝说下投奔努尔哈赤。也有传闻说,努尔哈赤少年时曾入赘辽东佟氏,因此,兄弟二人也属于投奔亲戚。
                            不管怎么说,努尔哈赤收留了他,并授予世袭游击一职。
                            所谓世袭,说白了就是可以接班,只要生的出男孩儿,这个职位就永远属于他们家。
                            对一般人来说,这肯定是一种幸运。
                            不幸的是,他偏偏奉命驻守镇江。
                            和他一同被正法的,还有长子佟丰年。
                            因此,他的职位被二儿子佟盛年继承。
                            佟盛年为报父兄之仇,死心塌地跟着女真抗击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佟盛年改名佟图赖。
                            佟图赖有个女儿,嫁给大清第一个入关的皇帝——福临(顺治),并且生下一个儿子,取了个汉名叫,玄烨。
                            玄烨,也就是著名的康熙皇帝。
                            关于这两个皇帝的事,后面我们还要细说。
                            尤其康熙,开创了一代天平盛世,被后人评价为“千古一帝”。
                            历史上配得起这个称号的皇帝,屈指可数,只有秦始皇,汉武帝之类的角色。
                            不得不说,军功章上,多少有毛文龙那么一点儿。
                            再说一个近在眼前的影响。
                            在整个辽东全面沦陷的情势下,毛文龙居然能立下战功,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
                            赏识他的人,名叫王化贞,时任辽东巡抚。
                            在明朝,巡抚并非一个固定的官职。通常各地遇到棘手问题,中央会临时派官员到地方巡抚。问题解决之后,官员便回京述职。
                            当时,王化贞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辽东。
                            都察院,大致相当于现在的Z纪委。
                            因此,按现在的理解,王化贞相当于Z纪委办公厅,驻辽东特派员。
                            王特派员不怎么懂军事,对努尔哈赤的态度也比较轻视,一向主张武力收复失地。
                            在他看来,“镇江大捷”无疑是奇功一件,非常鼓舞士气。于是,他上报朝廷,必须嘉奖毛文龙。
                            可惜,有人并不这么认为。
                            这里的有人,指我们的老熟人,熊廷弼先生。
                            辽东局面如此不堪,朝廷发现实在无人可用(不敢去),只好再次启用了熊先生。
                            为表重视,朝廷任命他挂兵部尚书衔,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经略辽东。
                            前面我们明确说过,熊先生主张先固守,而后徐图恢复。至于能不能恢复,自然留给以后。总而言之,目前只能固守。
                            为此,他还建立了理论模型:三防布置策略。
                            所谓三方布置:广宁为一方,负责牵制敌军主力;天津、登州、莱州为一方,从海上登陆到敌人后方,釜底抽薪;山海关为一方,统筹全局,固守而后进攻。
                            该策略的关键在于,三方统一行动。
                            因此,在熊先生看来,毛文龙的行动,相当不统一,打草惊蛇,破坏大局。
                            这件事的影响在于,让两个本来就不和谐的人,关系更加激化。
                            可能没有毛文龙,两人最终也会激化。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其中作用,至少相当于火上浇了一把油。


                            IP属地:辽宁197楼2018-12-17 21:06
                            收起回复
                              (12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正如上面所说,熊和王的这把火注定要烧起来。他们之间的矛盾,并非表面上守和攻那么简单,还有更深层的问题——党争。
                              宋代文豪欧阳修专门写过《朋党论》,开篇第一句: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
                              说明党争并非明朝的专利,从古至今都有这个“优良传统”。
                              只不过,到明朝末期,党争确实迎来一波小高潮。
                              前面我们也介绍过,目前朝廷最大的势力当属东林党。
                              东林党的名号比较响亮,很多人大概都听过,甚至现在有些历史评论家把他们看做正义的化身。
                              持有如此看法,只能说明这些评论家对党争的认识,跟欧阳修先生一样,不够深刻,或者故意不深刻。
                              因为接下来欧阳修先生把朋党分成“君子之党”和“小人之党”,认为君王应该亲君子远小人。
                              事实上,对国家而言,党争没有什么君子、小人之分,危害都一样的。
                              有时候,我们做事,要么对事不对人,要么对人不对事。
                              党争的危害在于,他们既不对人,也不对事。
                              非我族类,必先灭之。
                              熊廷弼倒霉就倒霉在这句话上。
                              记得他上一次下课,接替他的袁应泰就是东林党。
                              这次碰到王化贞,也是东林党。
                              而且王化贞的老师名叫叶向高,是内阁大学士(首辅),同时也是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
                              为啥东林党老跟熊廷弼过不去呢?
                              就因为非我族类。
                              虽然东林党一家独大,但也并非没有对手。
                              当时朝廷上,还有宣党、齐党、楚党、浙党等小团体,与之抗衡。
                              熊廷弼出生在荆楚之地,虽然不叫萌萌,但的确属于楚党。
                              因此,他和东林党的王化贞,注定整不到一起。
                              不过,有一点非常有意思。
                              虽然两人门派、主张、性格等方面都不大相同,但有一方面相当一致,就是两人的头衔,一个辽东经略,一个辽东巡抚,都相当于空头支票。
                              因为辽东已经不在大明的控制范围。
                              就像德云社于谦老师的父亲,蒙古国海军司令。(于谦:蒙古有海吗?)
                              目前唯一有资格经抚辽东的,只有努尔哈赤,但他恐怕不屑于这个职位。
                              虽然名头一样的空,但其实两人也略有不同。
                              王化贞手里有兵。
                              在巡抚辽东之前,他一直巡抚广宁。驻守广宁的旧部,还有辽东逃回的残兵败将,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而熊廷弼这次空降过来,真正归他统辖的士兵不过五千而已。
                              熊廷弼官大,没兵;王化贞有兵,官小。
                              熊廷弼说:官大一级压死人。
                              王化贞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结果更是谁也不服谁,争吵不断。
                              不过很快,他们便停止了争吵。
                              因为,努尔哈赤来了。


                              IP属地:辽宁200楼2018-12-20 20: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