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吧 关注:13,527贴子:40,492
  • 5回复贴,共1

【晋剧服饰】晋剧服装中的“三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晋剧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表演、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晋剧服装是晋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衣”又是服装整体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衣”的分类、款式及使用
  三衣是晋剧服装中水衣、胖袄、护领、小袖、大袜、彩裤(以上属于软片类)、靴鞋等物品的统称。这些物品或衬于大、二衣之内,起着保萨和衬垫大、二衣的作用或登于足下。尽管其质料、纹饰、做工等远不及大、二衣考究,但在完成人物造型,刻画人物性格、身份,赋予人物褒贬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IP属地:日本1楼2009-05-10 01:09回复
      (二)靴鞋类
      靴鞋是“三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选人物形象、完成人物形体造型等方面,它与大、二衣一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体现演、职员的创作意图方面,有些甚至是大、二衣所不能代替的。靴鞋的种类很多,演出时必须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所处场景等选用,必须同大、二衣搭配得当。晋剧服装选用的格言:“宁穿破,不穿错”,在这里同样适用。
      1.靴鞋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1)寄托戏曲创作人员对舞台人物的爱憎、褒贬,以强化舞台效果。例如《杨门女将》中寇准和王辉。这两个人物都是朝廷命宫,但在对待异族入侵的态度上却截然不同,前者主战,后者主降。在舞台人物处理上,为了确立主战者的正面形象,表现其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气概,寇准以须生应工,足登厚底靴,为了鞭挞主降者的卑劣行径和丑陋嘴脸,王辉以丑行应工,脚穿朝方靴。厚底靴与朝方靴样式基本相同,但靴底的厚薄不一样,厚底靴约比朝方靴厚两寸。这样,就在形体上使王辉比寇准矮了一截,从而突出了寇准的高大形象,而且还可以与观众的爱憎产生共鸣,收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2)赋予人物年龄特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却大相庭径。同一年龄段的人对此虽然也会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相同的。这一规律在人们的装束上尤为明显。装束与其年龄相称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相反,则会使人产生可笑或恶心的感觉。生活中把那些年纪已经很大却又打扮得花技招展的老人戏称“老来俏”或贬称“老妖精”就是这个道理。晋剧舞台上靴鞋的选用正是按照这一规律赋予人物年龄特征的。以旦角为例,年轻姑娘天真活泼,富有朝气,对美的追求上更富浪漫色彩,因而以花旦(小旦)应工的人物要穿彩鞋。彩鞋样式削瘦,色彩鲜艳明快,鞋帮上绣有各种花卉,鞋面上缀有彩色鞋穗,适宜表现年轻姑娘俏丽、爱美、好动的年龄特点。老年妇女老成持重、沉稳含蓄,对美的追求远没有年轻人强烈,而且是更注重舒适和庄重。从心理状态上说,人越老对“人生短暂”、“生命可贵”体会越深,并利用一切机会祈求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因而,以老旦应工的人物要穿福字履。福字履式样肥大,色彩庄重,鞋面上缀有黑缎或黑绒做的“云头”,并用丝线绣一“福”字作为饰物,不仅穿起来舒适,适合老年人行动缓慢稳重的特点,而且以“云头”象征吉祥;以“福”字寄托老年人“有福人福深还祷福”的特殊心理状态。
      (3)赋予人物身份特征。晋剧舞台上,除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外,还常有些神仙鬼怪登场。对于这些人物的靴鞋,常使用一些象形的纹饰或含有某种寓意的饰物来说明其特殊身份。例如,在鞋面上缀有“云头”则寓意其足踏五彩样云、飘忽不定的仙气或鬼怪之气,如《八仙过海》中吕洞宾等八仙所穿的登云履、云头打鞋。又如在鞋面上绣鱼头、鱼鳞,后边缀有鱼尾则表示生活在水中的水族或生活于水乡、水性极好的人物,如《虹桥赠珠》中王八所穿的鱼鳞洒打鞋和《除三害》中周处所穿的鱼鳞厚底洒鞋。此外,孙悟空所穿的猴厚底、猴打鞋,哪吒所穿的哪吒打鞋,《白蛇传》中蛟所穿的蛟打鞋等也都属于这种含有一定寓意的特殊靴鞋。
      (4)调整演员身高。配戏演员的身高相差太悬殊,常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不协调的感觉,此时可以改用不同高度的厚底靴或借助垫底来改变人物的身高,以便从整体上收到更完美的舞台效果。
      2.靴鞋的分类和命名
      靴鞋的名称,大体上有两种命名方法。一种是根据鞋(靴)面的颜色、面料、装饰、鞋(靴)底的厚度和鞋帮的高度等分类特征来命名。其中,鞋帮高度超过踝骨的称为靴,鞋帮高度矮于踝骨的称为鞋或履,鞋(靴)底厚度在1.5寸以上的称为厚底;鞋面上缀有彩色鞋穗的旦角用鞋均加上“彩”字。例如,“青缎厚底”是指以黑色缎子做为面料,底层为1.5—3.5寸的高腰靴;“白底蓝花彩薄底”是指专供旦角使用的,以白色缎子做为面料,并绣有蓝色花卉,缀有彩色鞋穗的薄底矮腰靴;“鱼鳞洒打鞋”是指饰有鱼头、鱼鳞、鱼尾等纹饰的双梁的圆口鞋。另一种命名方法是根据使用的人物、剧目等命名的。例如僧鞋、小孩鞋、哪吒打鞋、猴打鞋、《雁荡山》打鞋等。
    


    IP属地:日本5楼2009-05-10 01:17
    回复
         3.靴鞋的种类及使用范围
        靴鞋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很多靴鞋的式样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所用的材料、颜色和鞋面上的纹饰不同。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其式样分类进行介绍。
        (1)高腰厚底靴
        高腰厚底靴简称厚底,因其靴底厚度比一般靴(鞋)底厚得多而得名。厚底的靴腰是由靴面、靴里和衬层组成的。靴腰高度一般为1.1尺左右,可达演员的膝盖处。靴腰上端缀有两根长约3尺的小带,穿好后束紧,以防靴腰脱落。靴底是用草纸压制而成的,高为1.5—3.5寸不等,最底层有一层耐磨的厚皮革。使用时,将靴底的周围用湿毛巾擦干净,再刷上白色。厚底是与靠、蟒、官衣、褶子等大、二衣配合使用的,使人显得高大、庄重。
        演员所穿厚底靴的靴底厚度应根据行当决定,一般的选用原则如下。
        铜锤花脸或架子花脸一般用3.5寸或3寸的,如《明公断》中的包公、《长坂坡》中的曹操、《李慧娘》中的贾似道。
        武花脸一般用3寸或2.5寸的,如《白水滩》中的徐世英、《竹林记》中的余洪。
        武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野猪林》中的林冲、《挑华车》中的高宠。
        须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赵德芳,《桑园会》中的秋胡。
        文武小生一般用2寸或1.5寸的,如《柴桑关》中的周瑜、《玉堂春》中的王金龙。
        上述的要求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的。演出时还可以根据演员的身材和大、二衣的长短在一定的范围内做适当调整。例如,扮演架子花险的演员个子太高或蟒太短,也可以穿3寸或2.5寸的厚底,扮演小生的演员太矮或褶子太长也可以穿2.5寸的厚底,但不能相差太多。如果让扮演花脸的演员穿1.5寸的厚底,那就不好了。
        根据靴腰的颜色、材料、纹饰,厚底靴可分为青厚底、花厚底、猴厚底和虎头厚底。
        青厚底:这是一种使用最多的黑色高腰厚底靴。根据靴面所用的材料又分为:青缎厚底、青绒厚底、青绒槽厚底、青缎绒云头厚底、青冲服呢厚底等。上述各种厚底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如下。
        青缎厚底,结实,不易“走形”,光亮,美观。适用于须生和文武小生。如《武家坡》的薛仁贵、《岳母刺字》的岳飞、《罗成叫关》的罗成和罗春。
        青绒厚底和青绒槽厚底(靴腰为青冲服呢面料,靴槽为青绒面料),吸光性好,显得颜色深,美观,但易绽裂,易“走形”。适用于文须生和文小生,如《乌龙院》的宋江、《春秋配》的李春发、《拾玉镯》的傅朋。
        青缎绒云头厚底(在青缎厚底的靴尖处缝有青绒云头),结实、耐用、美观。适用于文武花脸,如《打焦赞》中的焦赞、《草桥关》的姚期。
        冲服呢厚底,结实耐用,但不美观。适用于靠将、朝官、旗牌等。
        花厚底;花厚底的样式与青厚底一样,只是面料的颜色不同,有灰、粉、湖色、皎月、白等颜色,而且靴面上绣有花卉图案。花厚底用的很少,只有极个别的武生或女扮男装的旦角使用。例如《杀四门》的秦怀玉,《挡马》的杨八姐等。
        猴厚底:猴厚底选用黄缎做面料,上面绣有黑色猴毛团花纹,是专为孙悟空穿蟒时使用的。例如《闹天宫》和《闹龙宫》。
        虎头厚底:虎头厚底基本样式、面料与青缎厚底相同,靴面前头是用各色彩缎先做成耳、眼、眉、嘴、牙、鼻的形状然后镶拼成虎头。现在做的比较简单了,只做一个虎头缝在靴子前头就行了;靴子腰还和过去做的一样,用金银线或彩线拉或绣成虎纹身,腿、爪极富立体感,栩栩如生,给人以勇猛的感觉。绿色虎头厚底靴,主要是关羽使用。其他颜色用于某些称王的人物,例如《杨门女将》的西夏王、新编历史戏《慧梅》里几个称王的起义领袖,也都按照虎头厚底的基本祥式,做了改良虎头厚底。
        云头厚底:云头厚底的样式与青缎厚底相同,采用青缎面科,但在靴子的前后端用各色彩缎和棉花做成云头缀在上面。云头厚底靴多用于鬼神戏中的判宫、金牛星等,例如,《李慧娘》中的判宫,《牛郎织女》中的金牛星等。
        (2)其它高腰靴
        这类高腰靴包括虎头战靴、朝方靴和改良靴。其样式与厚底基本相同,但靴底较薄,一般为八分至一寸。他们的面料、颜色和花纹图案分别与几种厚底靴一一对应:虎头战靴——虎头厚底靴,改良靴——花厚底靴,朝方靴——青厚底靴。
        虎头战靴 虎头战靴的面料额色一般有紫、皎月、绿、黑、蓝等多种。靴面上虎头纹饰及靴腰上绣或拉的的虎纹等均与虎头厚底—样,不同的是靴底较薄。虎头靴多为武生、武花脸穿改良靠,穿箭衣搭披肩、胯子时使用的。还有一些反王的将帅使用,例如《破洪州》的杨思乡,《大破天门阵》的萧天佐、白天祖等。
        朝方靴 朝方靴简称朝方,它的靴帮与青厚底靴样式、颜色、面料完全一样,只是底子较薄。过去无厚底时均穿朝方,现在为丑角扮演的官员、文人以及行为猥亵的‮子公花花‬使用,例如《春草闻堂》的胡知府、《乌龙院》的张文远、《苏干盗书》的蒋干、《野猪林》的高衙内。
        改良靴 改良靴是用各色彩缎绣花或各种图案阁制成的靴面。改良靴和花厚底使用范围差不多,主要为某些戏专门制做的,是和服装配套使用的,例如:《荀灌娘》中荀灌娘改扮男装突围搬取救兵,身上穿改良靠,脚下换改良靴;还有《花木兰》中木兰从军改换男装,穿改良靠和改良靴。
      


      IP属地:日本6楼2009-05-10 01:19
      回复
           3.靴鞋的种类及使用范围
          靴鞋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很多靴鞋的式样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所用的材料、颜色和鞋面上的纹饰不同。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其式样分类进行介绍。
          (1)高腰厚底靴
          高腰厚底靴简称厚底,因其靴底厚度比一般靴(鞋)底厚得多而得名。厚底的靴腰是由靴面、靴里和衬层组成的。靴腰高度一般为1.1尺左右,可达演员的膝盖处。靴腰上端缀有两根长约3尺的小带,穿好后束紧,以防靴腰脱落。靴底是用草纸压制而成的,高为1.5—3.5寸不等,最底层有一层耐磨的厚皮革。使用时,将靴底的周围用湿毛巾擦干净,再刷上白色。厚底是与靠、蟒、官衣、褶子等大、二衣配合使用的,使人显得高大、庄重。
          演员所穿厚底靴的靴底厚度应根据行当决定,一般的选用原则如下。
          铜锤花脸或架子花脸一般用3.5寸或3寸的,如《明公断》中的包公、《长坂坡》中的曹操、《李慧娘》中的贾似道。
          武花脸一般用3寸或2.5寸的,如《白水滩》中的徐世英、《竹林记》中的余洪。
          武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野猪林》中的林冲、《挑华车》中的高宠。
          须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赵德芳,《桑园会》中的秋胡。
          文武小生一般用2寸或1.5寸的,如《柴桑关》中的周瑜、《玉堂春》中的王金龙。
          上述的要求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的。演出时还可以根据演员的身材和大、二衣的长短在一定的范围内做适当调整。例如,扮演架子花险的演员个子太高或蟒太短,也可以穿3寸或2.5寸的厚底,扮演小生的演员太矮或褶子太长也可以穿2.5寸的厚底,但不能相差太多。如果让扮演花脸的演员穿1.5寸的厚底,那就不好了。
          根据靴腰的颜色、材料、纹饰,厚底靴可分为青厚底、花厚底、猴厚底和虎头厚底。
          青厚底:这是一种使用最多的黑色高腰厚底靴。根据靴面所用的材料又分为:青缎厚底、青绒厚底、青绒槽厚底、青缎绒云头厚底、青冲服呢厚底等。上述各种厚底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如下。
          青缎厚底,结实,不易“走形”,光亮,美观。适用于须生和文武小生。如《武家坡》的薛仁贵、《岳母刺字》的岳飞、《罗成叫关》的罗成和罗春。
          青绒厚底和青绒槽厚底(靴腰为青冲服呢面料,靴槽为青绒面料),吸光性好,显得颜色深,美观,但易绽裂,易“走形”。适用于文须生和文小生,如《乌龙院》的宋江、《春秋配》的李春发、《拾玉镯》的傅朋。
          青缎绒云头厚底(在青缎厚底的靴尖处缝有青绒云头),结实、耐用、美观。适用于文武花脸,如《打焦赞》中的焦赞、《草桥关》的姚期。
          冲服呢厚底,结实耐用,但不美观。适用于靠将、朝官、旗牌等。
          花厚底;花厚底的样式与青厚底一样,只是面料的颜色不同,有灰、粉、湖色、皎月、白等颜色,而且靴面上绣有花卉图案。花厚底用的很少,只有极个别的武生或女扮男装的旦角使用。例如《杀四门》的秦怀玉,《挡马》的杨八姐等。
          猴厚底:猴厚底选用黄缎做面料,上面绣有黑色猴毛团花纹,是专为孙悟空穿蟒时使用的。例如《闹天宫》和《闹龙宫》。
          虎头厚底:虎头厚底基本样式、面料与青缎厚底相同,靴面前头是用各色彩缎先做成耳、眼、眉、嘴、牙、鼻的形状然后镶拼成虎头。现在做的比较简单了,只做一个虎头缝在靴子前头就行了;靴子腰还和过去做的一样,用金银线或彩线拉或绣成虎纹身,腿、爪极富立体感,栩栩如生,给人以勇猛的感觉。绿色虎头厚底靴,主要是关羽使用。其他颜色用于某些称王的人物,例如《杨门女将》的西夏王、新编历史戏《慧梅》里几个称王的起义领袖,也都按照虎头厚底的基本祥式,做了改良虎头厚底。
          云头厚底:云头厚底的样式与青缎厚底相同,采用青缎面科,但在靴子的前后端用各色彩缎和棉花做成云头缀在上面。云头厚底靴多用于鬼神戏中的判宫、金牛星等,例如,《李慧娘》中的判宫,《牛郎织女》中的金牛星等。
          (2)其它高腰靴
          这类高腰靴包括虎头战靴、朝方靴和改良靴。其样式与厚底基本相同,但靴底较薄,一般为八分至一寸。他们的面料、颜色和花纹图案分别与几种厚底靴一一对应:虎头战靴——虎头厚底靴,改良靴——花厚底靴,朝方靴——青厚底靴。
          虎头战靴 虎头战靴的面料额色一般有紫、皎月、绿、黑、蓝等多种。靴面上虎头纹饰及靴腰上绣或拉的的虎纹等均与虎头厚底—样,不同的是靴底较薄。虎头靴多为武生、武花脸穿改良靠,穿箭衣搭披肩、胯子时使用的。还有一些反王的将帅使用,例如《破洪州》的杨思乡,《大破天门阵》的萧天佐、白天祖等。
          朝方靴 朝方靴简称朝方,它的靴帮与青厚底靴样式、颜色、面料完全一样,只是底子较薄。过去无厚底时均穿朝方,现在为丑角扮演的官员、文人以及行为猥亵的花花公子使用,例如《春草闻堂》的胡知府、《乌龙院》的张文远、《苏干盗书》的蒋干、《野猪林》的高衙内。
          改良靴 改良靴是用各色彩缎绣花或各种图案阁制成的靴面。改良靴和花厚底使用范围差不多,主要为某些戏专门制做的,是和服装配套使用的,例如:《荀灌娘》中荀灌娘改扮男装突围搬取救兵,身上穿改良靠,脚下换改良靴;还有《花木兰》中木兰从军改换男装,穿改良靠和改良靴。
        


        IP属地:日本10楼2009-05-10 01:49
        回复

            (4)女胖袄:女胖袄肩头也是弧形的,薄厚和小胖袄差不多,圆领,不上领子。除了肩头棉花较厚,身上只有薄薄一层棉花,同夹的差不多,前襟、后身也比小胖袄短些。女演员本身臀部大,因而后身下摆处也不用再垫厚了。这种胖袄主要供刀马旦扎靠时使用,例如《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双锁山》的刘金定等。
            除了常规地穿胖袄之外,有时还要利用“楦肚子”的方法完成人物的特殊造型。例如《打店》中的二解差,通常扮为一胖一瘦,利用对比的手法来增强戏剧效果。此时就要为大解差“楦肚子”。其方法是将中胖袄折起来,使其圆肩拆在外面,然后放在肚子上,并用胖袄上的带子系好,外边罩上衣服就成了一个弓腰腆肚的大胖子。又如《五花洞洞》中的武大郎,为了突出其矮胖的特点,不仅走矮子步,而且还要用上述方法楦上一个大肚子。这种方法也叫植胖袄。
            现代戏中的胖袄通常是根据演员的体型和人物的需要专门制做的。例如《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为了突出这个草包司令无所用心、身材肥胖、大腹便便的特点,胖袄的前襟下摆处就必须格外加厚,同时在前襟的胸部,后身的臀部也要成比例地相应加厚。
            3.护领
            护领是演员在演出中用的衬领,分为棉护领和毛巾—单片护领两种。
            (1)棉护领:用棉布缝制成长约2尺5寸,宽3寸的布袋,里面絮上一层棉花,用引线固定好,以免棉花错动。两端钉上约3尺长的小带,以便护领交叉搭好后拦腰系紧。使用时外面套上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做的步套,以便可以经常取下来换洗,保持洁净。
            (2)毛巾单片护领:将白素毛本折成三层用来代替棉护领,另外做一个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的夹片(长度和宽度基本和棉护领一样),两端缝上约3尺长的白小带。
            使用时,先把毛巾折成三层,搭在演员脖子上,上面再搭上单片。毛巾、单片都可以经常换洗,于净卫生,使用方便。在演出时三衣讲究“三白”,护领是其中一白。
            演出对,除了穿小立领服装、搭云肩的且角,露脖子的小花脸、龙套等不搭护领外,其它演员都要搭护领。一般来说,一个演员搭一个护领(一条毛巾、一个单片或一条棉护领)。如果演员比较瘦,而扮演的又是包公、曹操等需要内搭大胖袄,外穿蟒袍,头戴相纱的人物,则要搭两条毛巾一条单片或两条棉护领,否则就会显得细脖大脑袋,极不协调。如果老旦应工的演员脖子粗短,也可以只搭两条单片。穿古装或穿帔而不穿衬褶子的旦角可以只搭一条或两条单片。
            4.小袖
            小袖是演员穿箭衣开打时戴的白布紧袖口,是用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做成的,长约5—6寸,宽约2—3寸,一头稍宽,一头稍窄,身上穿颜色鲜艳的箭衣,袖口上戴一付白布小袖,显得很精神,开打对于净、利索,但不是所有穿筋衣的人都戴小袖,例如穿龙箭衣的或内穿箭衣外罩纱褂子的,都不能戴要的是露出箭衣的马蹄袖来。现在用白布小袖的少了,多用白护腕代替。护腕虽然没有白布小袖颜色白,也没有白布小袖好看,但它的最大优点是松紧的,好戴好摘,不橡白布小袖戴时困难,摘下来费劲,尤其是出汗以后摘下来更费劲了。现在不仅是穿箭衣,有的扎靠,穿抱衣也戴护腕了,它可以保护手腕子。三衣讲究“三白”,其中小袖是第二“白”。
            5.袜子
            (1)大布袜:俗称大袜,过去是用白布做成的,现在都改用白的确良府绸或漂白斜纹布做。为了结实,袜底用两层或三层布,并用缝纫机扎成行,大布袜的袜腰高约l尺2寸,到膝盖处,顶端前头钉一根约3尺长的白布小带。演出时,除了穿打鞋以外,凡是穿圆口鞋,如皂鞋、僧鞋、草鞋、福字履、登云履等的男演员都要穿大布袜。有的演员穿高腰靴子,例如厚底、朝方、官靴,也穿大布袜,这钟穿法主要是为了脚里不打滑,脚下有劲。穿大袜只有小花脸把袜腰放在彩裤外头,其它行当角色都把布袜腰放在彩裤里头。
          


          IP属地:日本12楼2009-05-10 03:34
          回复

              此外,还有用黑色软缎制作的青缎彩裤。这种面料兼有春绸和西湖呢的优点,但也有易压绉的缺点,适宜于与黑绒侉衣、黑缎侉衣配套使用,例如《打店》中武松、《探庄》中石秀穿的彩裤。
              演出时,除了抱衣、花侉衣、旦角的裤袄、打衣裤等必须成套使用外,其它人物彩裤的选用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红为贵、青为贱
              大红彩裤和青彩裤是晋剧舞台上应用最多的两种彩裤,除个别情况外,绝大多数穿靴子的人物不穿红彩裤就穿青彩裤,其中甚至包括帝王也穿红彩裤。例如《金水桥》的唐太宗, 《斩黄袍》的赵匡胤等。但在选择红、青两种颜色时必须遵循“红为贵、青为贱”的原则。这种作法虽然没有大、二衣那么严格,但同样承袭了明代服制赋予颜色的等级观念,只不过这种区分是表现在同一阶层(或类别)中人物的高低、贵贱而已。通常官员中知府以上穿红彩裤,知县以下穿青彩裤;龙套中校尉、旗牌穿红彩裤,衙役、狱卒穿青彩裤;侍者中太监穿红彩裤,家院穿青彩裤;士兵中官兵穿红彩裤,喽兵、鞑兵穿青彩裤;市民中员外穿红彩裤,酒保、店家、破落儒士穿青彩裤。
              (2)彩裤颜色要与大、二衣颜色搭配得当。
              对于杂色彩裤来说,选用其颜色时必须注意与大、二衣颜色的搭配。一般来说,对于粉红、浅绿、湖色、皎月等浅色服装,不宜配用同种颜色彩裤,也就是说衣裤不要重色,以丰富舞台的色彩效果,例如《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身穿淡青色绣花旗袍,彩裤以配用浅粉的或桃红的为宜;《穆柯寨》中的杨宗保扎粉靠,彩裤配以淡青或浅绿色为宜。
              对于紫、墨绿、白等几种颜色的服装,则必须配甩同样颜色的彩裤,否则就会使人有不协调的感觉。例如《猎虎记》的解宝、解珍,上身穿紫素箭衣、墨绿索箭衣,下身配以紫索彩裤、墨绿索彩裤,《虹桥赠珠》中的白虎,上身穿白花箭衣,下身穿白彩裤。
              (3)彩裤颜色必须与人物的年龄相适应。
              桃红、粉红、浅绿等颜色,鲜艳、明快、富有朝气,适用于花旦、闺门旦应工的小姑娘,如《卖水》中的小姐桂英、丫环梅香;《青草闯堂》中的小姐李伴月、丫环春草。 藕荷、湖色等颜色,娇而不艳,适用于已婚的年轻女子,如《野猪林》中的林娘子,《望江亭》中的谭记儿。
              皎月、浅灰等颜色,淡雅、恬静,适用于中年妇女,如《香罗帕》中的赵夫人,《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香色给人以富丽、庄重的感觉,适用于富贵人家或官阶极高的老人,如《龙凤呈祥》的乔玄,《徐策跑城》的徐策,《杨门女将》的佘太君等。
              对于穿靴子的男子,一般来说或穿红彩裤或穿青彩裤,但以文武小生应工的青年男子,则要穿粉红、浅绿、湖色、皎月等颜色的杂色彩裤,以示其风流倜傥、朝气蓬勃。
              在选用彩裤时,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有时还要根据剧情或人物的特殊需要确定。例如,《小上坟》中的肖索贞,通身皆白,是因为她身戴重孝的缘故,《女起解》中的苏三,遍身皆红,是因为她是负罪的囚犯,红色有避凶趋吉的意思。
            


            IP属地:日本14楼2009-05-10 0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