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博园吧 关注:3,450贴子:8,804

华夏文明三要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华夏文明三要素:
1、华夏衣冠----华夏衣冠正汉心,胡服洋装无汉魂,穿什么衣什么心,感悟你就明道理!
2、宗庙祠堂---是炎黄子孙敬天法祖的地方,也是教子育孙圣贤道德传承地方,惩罚败家逆子的场所!
3、华夷之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之祖训!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8-06-16 22:56回复
    中华文明亦是华夏文明!现在有人说:不要提华夏文明,多讲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包括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我不赞同这种忽悠麻醉人性是非观的态度的学说!
    我认为农耕、游牧、渔猎是三种文化。
    要说农耕算文明靠谱些,因为他受易学道、儒学仁爱思想灌输,没有弱肉强食的自私、阴险诡诈的自利心态去做人做事,所以说定居的农耕是文明的!在古代以农田耕种管理收获,现在范围拓展到,养鱼扑鱼、养殖动物自己屠宰、农副产品加工制作,矿山、机械、电子、建筑安装、化工、轻重工业等领域都属于农耕文化,凡是用原料(种子播种),投入劳动管理,生产加工出来产品,都属于农耕范畴!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农耕文化含义,只要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物资也好,精神也好,不论体力脑力,技术信息也好,当教师、医生,都是农耕文化!总之付出劳动,心安理得收获果实就是农耕!大脑不开化被人愚弄的人,总以为脱离土地耕作就不是农耕了,这是错误的认识!低价买高价卖本着道义良心倒运赚价差就是商!有场地买入销售叫贾!不懂文化人把开店的也叫商,这也是错误的!只要合理,不管它合法不合法。将心比心心安理得的,劳动所得的就是农耕!
    至于渔猎文化靠小聪明、阴险狡诈,打鱼打猎,结网下勾、凡是不劳而获,偷来骗来,用阴谋诡计所得就是渔猎文化,不养鱼又不给钱下诱饵下勾的钓鱼,设陷阱的圈套、伪装偷袭,设陷阱下诱饵、藏在暗处,伪善其表,心怀不正,围追堵截、心毒手狠,表面不和你对着干,善于忽悠,不杀不骂,善于离间挑拨,歪曲真理奴化异族,逢场作戏伪君子的小人,都属于渔猎文化的范畴!过去指满清,而不是现代的满族少民,无论现在是什么民族都没关系,不认同农耕文化,又没有游牧的暴力胡来,总是让你上当受骗,成了猎物,你还得说他好,只是后来的后来,别人给你提醒了,后悔晚了!逃避法理,这些都是渔猎!现在的赌博、偷税漏税、钻法律空子,买空卖空、艺术欺诈、欺上瞒下、官商勾结,阳奉阴违,没着良心干不劳动所得就是渔猎文化!
    对于游牧是丛林规则以大吃小、弱肉强食、野蛮暴力为手段,要么是抢夺偷袭、胜了不讲理的要,败了就跑,总之以野蛮暴力胡说胡来接帮拉派无天道可言!要么是霸主,要么是奴才奴隶团体族群!喜欢殖民,欺压不同族群团体企业,怎么与文明可言呢?
    有何文明可谈!
    正本清源:农耕文明就是华夏文明,也是汉文明,华夏文明就是中华文明!现在官方文化人上欺下瞒,还在忽悠,说什么中华文明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我质问什么叫中华?又当何解释呢?总之他们穿着胡服洋装,心不正,怎么也不可能给咱们正解的,因为他们有话语权,在舞台上,他们总要维护他们自私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所以不会正解的,我们中华真文明还得有相当长时间难以恢复真面目,任重道远,士不可不弘毅啊!!同袍们:指无旁待,继续努力!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06-16 22:57
    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6-16 23:01
      回复


        IP属地:安徽4楼2018-06-17 22:36
        收起回复
          二、夏夷之分别
          中国人以汉人为主体,则崇汉学也。中国人价值观不乱,则必“汉学为体,夷学为用”也。
          外来者不强调的,正是我族需要强化的。
          有夏者,天下为公。有夷,则人人自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彼写照也。
          有夏者,输出公平正义,有序。有夷,则输出动荡不安,内耗、内斗与内残。汉人无王之时,汉人的文化权和土地权皆被剥夺也,被驱离土地,由定居态变游牧态也,是以从主人变奴才。荒芜的不只是田园,也包括精神也。
          有夏者,输出和谐。有夷,则反向向同族输出竞争。汉人无王之时,从孩童期即开始灌输与同族竞争。
          有夏者,理想为天下制,主体汉人主导也。有夷,以移民国为样板改造我原住民之国为主体虚无之合众国,其终极理想为进天堂等诸般虚幻。
          有夏者,本土也,实在也。有夷,外来也,虚无也。夷至本土,未见不行剥削,不吞食汉人利益为能事者。
          夏夷颠倒,则本土将印地安化,终致亡国灭种也。即为汉人,必坚守有夏,夏夷辨清楚。明此,华夏永享万年。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06-17 22:37
          回复

            反胡化要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根是谁?姓啥?是什么民族?忘本吗?既然知道自己是汉族,汉族就是华夏民族、血脉相连;敬天法祖,重道修德!崇文尚武、自强不息!
            第一宗教少不了
            庙宇祠堂,必须德高族长威严管家族,
            第二
            华夏衣冠正汉心,婚礼祭礼成人礼要继续。夷神教要废除!
            第三
            华夷之辨明是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比恶是祖训,要铭记常用!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8-06-18 23:12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6-18 23:16
              回复
                夏夷之辨’以血统为标准,那我们的文明怎么讲呢?文化这个标准不是用来辨别夏夷的,文化这个标准对内,就是在诸夏范围里用来划分正统与非正统的,就是‘孝和逆’的,而文化对外用在‘夷’那里是划分‘敌和友’的,他是我们的友邦,还是我们的敌人,就是说,他们朝贡朝拜我们华夏,他就属于我们的友邦,或是我们的附属。他不朝拜我们,也不给我们递书,什么也不给我们,也就是说,他就对你进行邦交,称你为中国,天子,中央之国,他就是夷狄,很多都是你的敌人,我们就是这样的区分方法。夏夷之辨’就是用血统的方法把世界上所有的族群,也就是我们和其他的族群划分开来,就是我们和他们划分开来,就是把诸夏和非诸夏划分开来。诸夏就是炎黄子孙。非诸夏就不是炎黄子孙。就是把这个世界一分为二。[13]
                我们用到文化的地方,是作为二级概念。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高明的地方,他知道‘位’,比如说‘圣人之大宝曰位’,要把一种东西彻底的分开,并且再对他们进行准确的定位,要靠不同的秩序来划分。就是说,你先用血统把族群分为两部分,这个不是种族主义,这个是很自然的划分方法,比如你姓氏李的和姓氏张的,哪家的人都是很自然的,哪家生下的孩子这个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他家生的孩子就不是他家的,这个叫‘道法自然’。所以一个东西,要准确,要合理,要持久必须要和自然是一样的。如果他和自然不一样,那叫‘闻士太多’,在区分最重要大道理的时候,根本不考虑文化,根本不考虑思想的。最大的文明,就是父系产生了以后,就是自然产生父系以后,作为辨别你我的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把他给升华了。所以,在家用‘伦理’,在国用‘诸侯’的方法,在天下用‘夏夷’的方法。总之,天下区分方法不能和家的区分方法有冲突对抗,而‘家’的区分方法不能和自然相对抗,我们这个‘父系血统’就是一个自然。因为我们的文化都是贯通的。第一级不要考虑文化,就是用自然的方法,炎黄子孙就是诸夏,非炎黄子孙就是夷狄,就是这样区分的,区分开了,就区分了你我,才能把我们和他们区分开来。有人说,你讲华夏文明讲到二十一世纪,突然天下不要文明了,我要告诉你,我们的文明是什么呢?我们是一个文明很大的族群,但是文明不是乱用的,就是这个文明有严格的界限的,就是说你不能推出任何一步,比如你在家是讲孝的,在国是讲忠的,孝就不能从家推到国。因为这个自然不会有错,你人对他进行创造,进行闻士过的,他都是错误的。血统就是如何把族群划分的更准确,他就是找到那个自然的中,中道就是自然之道,哪个最中,我们祖先觉得血统划分下来最中,就是最好。
                血统划分了以后,再用文化划分第二级的东西就简单了。就是你这个血统把族群一分为二了,就是‘夏夷’之辨完成了。但是在这个‘夏’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在这个‘夷’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通过文明的标准,就是在我们祖先自己内部,因为通过‘夏夷’之辨区分开来了。我们区分开了以后,下面就是对诸夏进行怎么样的定位,就是炎黄子孙怎么定位。我们把炎黄子孙区分开来了,就一定定位好了吗?其实还没有,还要进行定位。定位就是在炎黄子孙中,符合华夏道统,也就是黄帝道统,到周以后是春秋大义。天子的政权符合道统,他就是正统,因为天子的政权符合道统的,他对祖先来讲,他就是孝子。否者这个国家就不是正统,非正统,因为他是非正统的,那么他的乱象就会频出,因为他的非正统就无以号令华夏,所以,他在管理华夏的时候,越管理越乱,谁都不会听他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敬祖的民族,我们的宗教是祖先的宗教。所有的东西,当你的政权,当你的理论,当你的思想回答的东西都跟祖先不一样,就会出现什么呢?就是你无法号令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不听你的。就是与祖先不一样就是非正统,你是逆统,你是逆,你就不能号令这个天下,号令这个炎黄子孙。理论就是这样的,惯性也是这样的。你不能觉得你的理论多好,多先进,不说你代表三个,代表三万个也不行。你说你是先进阶级,你再先进也不行。你搞再多出来,到最后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至于为什么?只能跟你讲,你符合祖先的就是对的,你不符合祖先的就是错的。也就是说,符合道统的,你这个天子对祖先来说称为孝,你就可以号令诸侯,如果你不符合祖先,那你就号令不了诸侯。这个是有规范的,你必须了解道统的本质,道统的本质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本性的延续和继承。率性之道,如果你连祖先的道统的延续性都不信了,你就根本没有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本性是什么,也就是说如同你去银行取钱,你连卡的密码都不知道,你连这十几亿人的本性都不知道,你怎么去统领他们,你怎么去治理他们,你搞再多的理论,跟他们没有关系的。你这个银行卡搞的再漂亮,但不知道密码,你的理论搞的再好看,不符合道统,都是逆的理论。文化,思想讲到最后,到高处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只是一个方向和立场,也就是说,你的方向对不对,立场对不对。你的方向不对,你做的再多,再怎么做就是胡闹,南辕北辙。为什么有个孝和逆?孝就是祖先的方向,就是你跟祖先的方向一致,你跟祖先的立场一致,你就是孝,你就是正统。你不和祖先的方向一致,你就是逆子,就是不孝,就是非正统。你是非正统就无以号令天下。我给你举个例子,一个家族里,你要在家族里统领家族,至少要遵循祖训,如果你连祖训都不遵守了,那我告诉你,你不足以统领这个家族,即便他能暂时统领这个家族,当他稍微有衰落的时候,马上就会有祸乱出来,照样统领不了。和祖先方向立场一致,是正统,是具有凝聚力和力量的,这个就是通过一种方法把我们的族群的秩序给奠定出来,这个方法就是‘孝逆之别’,就是正统和非正统的区分。
                对夷那部分,当有奉我们的文明来朝贡我们,那就称我们的友邦。如果他想毁灭我们的族群和文明礼仪,我们就称呼他们为夷狄,鞑虏,鬼子,就是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们的历史就是这样划分的。当我们对内把符合正统的称为‘上’,把其它族群奉我们的称呼为‘友’,有正统和友,这样的天下,就是一个有秩序的天下。 当我们把天下秩序建立起来以后,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对内的伐逆,一个是对外的攘夷。为什么要讲‘尊王攘夷’,讨伐诸侯,天子对诸夏叫‘征伐’,诸夏对夷族叫‘剿’,‘剿灭’,‘攘’。这些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打仗,为什么叫法不一样呢,包括蒋公讲攘外必先安内?因为首先用血统把夷夏区分开来,对诸夏,那叫逆,叫伐逆,对夷那叫攘,叫驱除。对待炎黄子孙和对待夷狄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汉奸也好,小偷也好,你先别管他,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你先把他们划过来,划过来不是说就没有了,要伐逆。我们对待炎黄子孙内部,就是先把你定为‘逆’,定为‘逆’不是要先把你杀掉,你失德了,就要对你重新教育,重新教育以后,你归夏了,你从逆子变为孝子了,就把你原来的帐给勾销了,如果教育了你,你屡教不改,那就把你伐掉,天子征伐诸侯不会马上去征伐。当诸侯出了件事情,天子肯定要派出自己的钦差去把他训导一番,训导一番后,你还逆,就把你伐掉。当把这个人定位为逆后,他还具备了炎黄子孙的继承法权,但是剥夺了他正统的权利,当你不去掉自己的逆的身份后,就有可能会把你伐掉。就是说,他这种身份认定,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否定。对这个民族进行合族,出现方向不一致,出现逆子很正常,就好像一个家出现不孝子是很正常的,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回来,就是如何合族。这个‘逆’字包含了对其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所展现出对合族高超的智慧,他必须你去体会去思考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用‘逆’的身份去定位他们,到最后会形成合族呢?就是说他有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也就是说他有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只要他抛弃逆子身份,他就会安全的回归华夏。因为里面包含了绝对的肯定,逆子回归了以后包含了绝对的安全。就好像一个人,他爸爸是不孝子,但他儿子不一定是不孝子啊,他儿子回老家,他说我不跟我爸爸那一套,我跟祖先那一套混,这里面包含着绝对的肯定,只要他回家,老家人是绝对不可能为难他的,我们有个规矩,就是只要逆子归夏,家人是不能惩罚他的,这个是绝对的肯定。
                我们民族为什么用正统和非正统去合族呢?为什么用逆和孝去合族呢,不用别的?因为这个能合族,包含着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也就是说一群人用一种方法去统治这个国家,他要抛弃方法,他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呢?就是安全问题。如果你这种理论不具备这种绝对的肯定,他就不会有这种安全感,他就不会抛弃他原来的理论,势必和你抗争到底。还有,如果它不具备绝对的否定,一旦里面一部分人出来以后,那这一部分人和那一部分人之间的斗争,从道义上来讲,也不具备号召天下。所以,他只有对‘逆’教导过以后,如果不回来,我有绝对讨伐你的权力。那么,他就具备了把这些逆清倒掉的理论,所以说‘伐逆’他就是我们道统的含义和诀窍。所以,我们的族群,他要用‘孝和逆’,正统和逆统来再划分这个族群内部。
                只有用这个血统将这个天下划为‘我们的’和‘非我们的’,完成‘夏夷之辨’,然后再在我们自己的族群内部完成正统和逆统之别,完成后,就完成了合族。这个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对族群的区分,定位,就是如何来保合诸夏,如何协和万邦,统领天下。这个就是一个秩序的标准。
                总之,我们的划分方法就是秩序的方法,分为血统和道统的方法。血统首先划分你我,然后道统对内划分族内的正统和逆统,也就是孝和逆,对外划分友和敌,这个就是两分法和秩序法。当我们按照这个划分以后,族群就会非常清楚,天下就有正确的定位。


                IP属地:安徽10楼2018-06-18 23:16
                回复
                  辫子戏毒害何其深,一个三跪九叩可见一斑。请从华夏礼仪嬗变说起,印证李凤仙三跪九叩李孟之不可能。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跪有点特殊——双膝下跪。因为中国人的跪源于正坐这样一种双膝着地的坐姿,其他民族没有这种坐姿,自然也少有双膝下跪。从先秦到五代,跪都是一种坐礼,对坐时表示感激,行跪礼,站立时行揖礼。宋时中国废弃正坐,但正坐的副产品跪礼却保留下来,用于下级(或晚辈)向上级(或长辈)谢恩或谢罪,不过一般场合很少使用,数隆重的礼仪。
                  五代之前中国人都是席地而坐(坐在席子上,不是直接坐在地上),那时候的坐姿至今依然保留在日本的榻榻米居室中,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跪坐”,其实跪和坐在古代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仪态,双膝并拢着地,臀部贴着脚后跟是“坐”,臀部离开脚后跟“引身而起”谓之“跪”,因此“跪坐”是一种极不规范的说法,但怎么将那时的坐和现在的倚坐区分开来呢?姑且采用日本人的称谓“正坐”吧。椅子是否舶来之物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在中国出现得很晚,五代时才流行起来,至宋最终进入千家万户。


                  IP属地:安徽11楼2018-06-20 00:25
                  回复
                    一、先秦礼仪:
                    周王、大臣和侍从各就各位站立朝殿之上,周王先对职位最高的孤、卿一一作揖,再按爵位对每个档次的大夫作一次揖,然后对上中下三等的士各作一次揖,最后回头,对自己身后列于左门的侍卫作一次揖,再对自己身后右门的侍卫作一次揖。等这时候周王的揖全部作完,群臣和侍卫才集体还揖一次,结束,开始议事。
                    依照《礼记》的记载,先秦国君接见他国的大夫时,要行跪拜礼感谢使臣屈尊来访;册封本国的大夫时,也要行跪拜礼,感谢新大夫的就任。上面说的都是国君主动行跪拜礼,而臣下向国君跪拜时,国君一般也要还拜一次“空首”,就是双手拱地,叩头至手不触地的磕头。
                    先秦时君主礼让臣下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降阶,即下台阶相迎或相送;抚席或撇席,用手象征性掸一下灰再请大臣就坐;离席,即离开坐席行揖礼或跪拜礼,齐桓公向曾带领他逃亡并多年辅佐他的鲍叔牙表示感激时,就曾离席再拜(跪拜两次);兴席,即会宴结束,臣下告退时,君主起立示别。另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礼节就是“国君不名卿老”,君主只能称呼高级官员的字,不能直呼其名。
                    二、汉唐礼仪:
                    秦是个短命王朝,很快被汉取而代之。汉礼脱胎于秦,并大抵沿用至五代。皇帝一般情况下不再对大臣作揖或跪拜,而一律改为“兴(起立)”。丞相觐见时,皇帝起立相迎;皇帝在车上路遇丞相求见,要下车示敬;王公跪拜谢恩,皇帝以起立作答礼。
                    朝堂之上,君臣依然是“坐而论道”,大臣列坐殿上,宰相还经常有杯茶喝喝,与皇帝边茗边聊。
                    对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这样的顶级官员,皇帝还有很多与先秦相似的特别礼仪。比如“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就是说话(包括赞礼官唱名)写诏书都不能直呼其名,而应称对方的字或职位。南朝梁武帝有一次宴会时连呼吏部尚书蔡撙(其时代理宰相)的名字,蔡撙毫无反应,梁武帝改称“蔡尚书”后,蔡撙才起身应答,并当面指出:“陛下不应以名垂唤。”搞得梁武帝很尴尬。可见那个时候,高级官员在皇帝面前还是很有尊严的。
                    除“赞拜不名”外,三公往往还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即不需要快步上朝,而可以慢悠悠地走进去;进大殿亦不需要卸剑脱鞋,而是穿着鞋子御剑面君。可想而知,这些权臣上朝时肯定感觉好得没话说。
                    汉唐礼仪中最具先秦特色的当属象征敬老的“三老五更”之礼。皇帝要“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通常的做法是选朝中德高望重的年长大臣担当“三老五更”,皇帝亲自降阶作揖相迎,再请他们坐上席,然后行跪拜礼,聆听教诲,并亲任小二伺候酒菜,最后拜谢送老。总之,皇帝要做一回孙子以示尊老。
                    由此可见,从汉到五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像先秦那样对等,但仍能做到亦师亦友。
                    三、宋礼之变:
                    赵匡胤是靠兵变上台的,从执政开始,他就致力于将下一个赵匡胤消弭于无形之中。礼仪上不断拉大君尊臣卑的差距,让大臣积攒不到与皇帝相匹的威望去搞政变。
                    从效果看,赵匡胤无疑是成功的,但代价很昂贵,那就是华夏文明的覆灭。
                    五代之前椅子尚未普及,君臣都是坐而议政。宋开始,椅子成为日常家居的标配,皇帝也不再正坐,而是高居龙椅之上,那么大臣呢?
                    大臣尤其是宰辅之类的大臣原本是有椅子坐的,不过很快就没有了,原因是赵匡胤觉得宰相的权力太大,要拿他们开刀。他一方面利用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一大堆官来削分宰相的权力,另一方面玩了个小花招拿掉宰相的椅子。某日早朝,赵匡胤突然对坐在椅子上的宰相王溥和范质说:我眼花看不清,你们把奏折念给我听吧(一说“你们将奏折递上来吧”)。二人站起来念奏折(或递奏折),完事后发现座椅不翼而飞,原来已经被人拿走了。从此朝殿之上,大臣只能站着,偶尔被皇帝赐座,也是受宠若惊,只敢半个屁股搭在凳子上,比站着还难受。


                    IP属地:安徽12楼2018-06-20 00:26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6-21 22:38
                      回复
                        谢谢吧主!加精置顶!


                        IP属地:安徽22楼2018-07-10 21:42
                        回复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
                          華夏文明 重道修德
                          仁義廉恥 尊華攘胡
                          華夏衣冠 心正復興
                          知恥後勇 自強不息
                          一身正氣 兩袖清風
                          不奴不卑 敢想敢為
                          找回真儒 仁人需也
                          士要弘毅 任重道遠
                          道有真偽 無所不為
                          易經自然 魔道陰陽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8-07-24 11:41
                          回复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想,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去除胡欲,方为仁义,心正道至,即可诚德!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18-07-24 14:12
                            回复
                              克己复礼,为仁也!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想,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07-25 1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