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吧 关注:9,409贴子:254,932

回复:反对把化州赤沙族始祖梁弼说成是太监梁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内臣”,今人龚延明《宋代官职辞典》如是说。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17楼2019-01-14 13:22
回复
    弼至五世单传,耗去百多年,第六代生二子分二房。九百几减去百几的一子传即八百年至今繁衍人口一千村庄80万人不名冠华厦也确名冠南疆。弼_相_奎_佛與_格_巨栋巨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19-01-14 13:24
    回复
      关于北宋宦官,网上有些资料,截图发上以供参考。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19楼2019-01-14 13:25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20楼2019-01-14 13:26
        回复
          文章引《宋史》关于“入内内侍省”的说法说到:“凡内侍初补曰小黄门,经恩迁补则为内侍黄门。后省官阙,则以前省官补。押班次迁副都知,次迁都都知,遂为内臣之极品。”却又说:“如《宋史》记载内臣有十二階,其品级有别,如迁‘都都知’,遂为‘内臣’之极品。其极品之‘内臣’受到朝廷重用。但不须阉割者也。”
          请问极品的内臣都都知是空降的呢?还是如引文说的“押班次迁副都知,次迁都都知,遂为内臣之极品”由低到高升迁而来的呢?
          如果极品内臣都都知是由低品内臣小黄门、内侍黄门一步步升迁而来,那么他在开始为低品内臣时就被阉割过的了,难道后来升迁到为极品内臣时就不是被阉割过的人么?这岂不滑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1楼2019-01-14 23:37
          回复
            据考资料记载,古代入朝愿为太临(内臣)的时候并不高贵:
            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先秦时期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19-01-15 09:52
            回复
              《辞海》“太监”条说:
              官名。唐高宗时,曾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主官称大监。古常以“太”作“大”。胡三省谓“大监”即“太监”。辽代南面官太府、少府、秘书、将作、都水等监长官皆称太监。元代艺文、太府、秘书诸监亦以太监为主官,均非宦者。明代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专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其他官署的长官始无称太监者。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清代以太监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但权力减削。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23楼2019-01-16 12:54
              回复
                宋代元祐党籍碑里的“内臣”是指宦官(太监),这里就不列举宋人所说“内臣”是指宦官的材料了,以免有人争辩说所引材料的“内臣”是指宦官不代表元祐党籍碑里的“内臣”也是指宦官。那就从元祐党籍碑本身和词典解释来说说。
                现代人可以不懂宋代官制,但元祐党籍碑是北宋朝廷的官方文字,要说它对官员的分类不懂,难免以今度古想当然耳。
                元祐党籍碑把入籍官员分为文臣、武臣、内臣三大类,自然是各有所指。其中内臣又细分为曾任宰臣执政官、曾任待制以上官、馀官三部分。
                文臣、武臣的意思容易理解,那么“内臣”是什么意思呢?
                《辞海》关于“内臣”有三个解释:(1)国内之臣。(2)宫廷近臣。(3)指宦官。
                第一个意思指国内之臣。国内之臣,意思笼统,而文臣、武臣都是国内之臣吧,既然元祐党籍碑把入籍官员具体分为文臣、武臣、内臣,则元祐党籍碑的“内臣”自然不是包括文臣、武臣等的国内之臣的意思了。否则说元祐党籍碑官员分为文臣、武臣和包含文臣武臣的国内之臣三种,就属于概念并列不当了。元祐党籍碑这种朝廷作品,不至于有这样的低级语病的。
                第二个意思是指宫廷近臣。宫廷容易理解,“近臣”是什么意思呢?《辞海》对“近臣”的解释是“指亲近君主的侍从之臣”。“侍从”作为动词,是“随侍帝王或尊长左右”的意思,而作为名词,《辞海》的解释是:(1)随侍帝后或官员的人。(2)宋代称大学士至待制为侍从官,因常在君主左右备顾问,故名。其后又称在京职事官自六部尚书、侍郎及学士、两制等通为侍从,所指的范围较广。侍从亦称从官。
                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侍从”条其中一个意思说到:“(宋)侍从官省称,系一批得以亲近皇帝的高级官员及带有阁学士、待制职名的外官总名。……大体上说,北宋以大学士至诸阁待制为侍从官。南宋宁宗朝后,扩大至六部尚书、侍郎及权尚书、侍郎,亦列为侍从官。”
                可见在北宋,大学士至待制也是宫廷近臣,但大学士、待制这种宫廷近臣和作为宦官别名的内臣自然不同。而就元祐党籍碑而言,大学士至待制是属于文臣,和梁惟简、陈衍等属于宦官(内臣)自然不同。如果把文臣中的大学士至待制等宫廷近臣与宦官为伍同称为“内臣”的话,就不论不类了,就“名”不正了,“颁之天下”岂非贻笑天下?可见把元祐党籍碑上的“内臣”说是宫廷近臣,也是不恰当的。
                第三个意思是指宦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使不是读书,而查书,也可以知道元祐党籍碑上的“内臣”是指宦官(太监)。这里不必赘述,但说元祐党籍碑上的“内臣”不是指宦官(太监),此言实在差矣!
                另外,除了宦官别称“内臣”,还有其它情形别称“内臣”的。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内臣”条列有三种:(历代)宦官别称;(汉)谒者台官别称;(隋)京师官称内臣,与地方官称外臣相对而言。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24楼2019-01-16 23:58
                回复
                  化州赤沙梁氏旧谱的梁奎,经新修谱人大笔一挥,变成了梁律。明人刻书而古书亡,莫非某人修谱而旧谱亡?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26楼2019-02-06 22:14
                  回复
                    既移花接木,又偷梁换柱,还张冠李戴。唉,也不枉自封专家大称号。真乃神通广大,本事过人也。
                    赤沙新版《赤沙梁氏宗谱》不止是改二世奎“别名梁律”,一世弼字子羽号念经谥雅正,改“原名轼宏,号千里”。
                    还有十一世梁森,森娶柯氏生二子改“生四子:通、诚、伯夷、伯掌”(注伯夷伯掌实是大路前村始祖梁伯材胞弟,是伯材生父梁奇任上门苏家赘纳吴氏所生伯材伯夷伯掌)。
                    还有十二世通字鳳正,谥伯才,于明洪武年间任雷州通判,“兼任廉州守备”(实是大路前村始祖梁伯材官职),升治中,配茅氏生二男,长承德“又名应雷”,居住调塾村,次怀德居住吴川霞遼村,“如娶谭氏生庶出(实谭氏是梁伯材妻)四子学伟、学成、学森、学参”。而在“委托书”又改为学参、学深、学成、学伟。
                    看明白些吧,把不同地方的两人姓名并连一起成为梁某某,原名某某,别名某某,又名某某……反正都是梁某某!任雷州通判,兼任廉州守备,管你雷州、廉州?反正都是州,管你部队、地方,文官、武官?反正都是官!管你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村庄的祖宗?连起来就是我祖宗!
                    根据调查,复传下图研究(可搜百度旧帖《修谱岂当儿戏——寻根问祖的是是非非》):赤沙《赤沙梁氏宗谱》第十二届修谱委员会作文,遂溪县冷水坑村盖章的“委托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8楼2019-02-07 00:52
                    收起回复
                      委托书原文:
                      委托书
                      冷水村梁氏族谱因历史的变迁,改朝换代,世远年湮以及资料的流失,导致我族始祖伯材公根源缺失。近代来,经历数载不懈的寻找,根据江西省梁氏会,安徽省中国梁氏研究会会长梁山峰,山东省东平梁林东原梁氏会查阅《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福建省泉州晋江梅镜堂梁氏会查阅《南安市碧溪梁氏族谱》及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所有梁氏族谱宗卷都没发现我村梁伯材公迁出的蛛丝马迹。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又一村,族中精英们舍远就近,经多方考证《广东通志》《高州府志》《雷州府志》等政府红头档案研究发现:我祖伯材公乃化州赤沙梁氏焘祖弼公派下十二世梁逼、字鳳正、谥伯才;于洪武间任雷州通判、兼廉州守备、升治中;配茅氏生二男,长子承德又名应雷居麻章调塾村,次子怀德居吴川霞蓼村;如配谭氏生四男,学参、学深、学成、学伟世居大路前村,后迁冷水村开基创业,子孙发达繁荣昌盛。
                      当今政通人和,适逢盛世,全民修谱。根据国家史志并考查各省梁氏族谱之后,现郑重委托化州赤沙梁氏宗谱编委会将湛江市遂溪县黄略镇冷水村梁氏世系载入《赤沙梁氏宗谱》中,诚意认祖归宗,以慰祖灵,世泽后昆,以予名正位顺,流芳百世。
                      遂溪冷水村梁氏
                      公元二0一八年戊戍孟春
                      注:盖冷水村经济合作社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9楼2019-02-07 01:00
                      收起回复
                        下面一页图是《广东通志》卷六十四选举表二,P1084页,载:通化州人举人材雷州通判升治中见高州志化州志县志。或者是谁怀疑《广东通志》不合理想意愿,爱加笔注于边角导读提醒:“梁通又名伯才化州赤沙人开基调塾又名兴宗见赤沙与调塾二谱综合分析可知。”
                        赤沙新谱除把十二世梁通冒作大路前村始祖梁伯材,说“谥伯才”就是梁伯材外,在一些资料又将梁通谥伯才改“又名伯才”“又名兴宗”。请大家可要明白,有人有时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做到能够达到并连的目的,甚至用上几个“又名”“又名”啊。
                        难怪湛江市地方志档案办公室一位领导谈修谱编谱话题时,说:修谱,千万不要修《梁氏通谱》粤西卷那样的谱,那谱,我看了,错到没价值了,如果硬说有价值,那就是可当作反面研究借鉴。
                        当时并不敢问其指出错在哪里有这么严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1楼2019-02-07 22:31
                        回复
                          "错到没价值了,如果硬说有价值,那就是可当作反面研究借鉴。"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2楼2019-02-08 10:36
                          回复
                            先祖的名讳、字号、谥号都弄混,遑论其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3楼2019-02-08 11:10
                            回复
                              赤沙修谱真是羞宗败祖,好修不修。修到内臣太监梁弼后代,太监也有传,天下第一人。越看越搞笑,有人敢修,也有人敢信。攀认明人,不明内情,自圆其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4楼2019-04-26 0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