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吧 关注:2,030贴子:11,159

回复:为什么我们会把匈奴、匈人、匈牙利人混为一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然而,甚至有不少中国人都曾一厢情愿地相信,中华文明源自西方,中国人本是白种人的东方远亲。两千多年来,无论是魏晋的鲜卑、羯胡、宋代的契丹、女真,还是后来的蒙古和满洲,其兵戈不可谓不利,但国人始终抱有“以夏变夷”的包容与自信。而在20世纪初,这种自信灰飞烟灭,连对传统文化最为自信的一派老夫子,也不得不将经史子集改头换面以求与西方的近代学科体系相适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2-02 18:44
回复
    1887年,48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洪钧接到了出使沙俄的任命。洪钧中过状元,出使之前刚刚纳了一妾,即日后有名的赛金花。洪钧本来是看不惯西方列强的文化与政策的,但到了这片陌生的异域,他的目光被一系列书籍牢牢吸引了。洪钧接触到了波斯人拉施特著的《史集》、伊朗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编纂的《蒙古史》等历史书籍的俄文译本,立刻请译员翻译成中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2-02 18:47
    回复
      在道光、咸丰等朝以来,士大夫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沙俄对中国西北的野心,学界兴起了研究西北史地的热潮,其中一个热点就是元史学的兴起。综观二十四史,明初编修的《元史》水平相当低劣,编修仅历时半年,许多重要记载语焉不详,钱大昕就毫不留情地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蒙古人武功极盛,元代许多史事实际上已经牵涉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修元史所需的视野和知识对于明初中原士大夫多少有些勉为其难。洪钧看到西亚学者留下的对蒙古征服历史的第一手记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苦心编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02-02 18:48
      回复
        洪钧看到西亚学者留下的对蒙古征服历史的第一手记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苦心编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洪钧在这部书中最早向国人介绍了匈奴、匈人同源的学说,并将匈奴西迁的时期定为晋朝,还将匈人最后的落脚点定在了今天的“马加之地”,即匈牙利的别称马扎尔(Magyar)。洪钧认为,拉丁语的匈人Huni音如“昏尼”,就是“匈奴”二字的变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2-02 18:49
        回复
          这种从语音角度探讨族裔起源的做法是当年很流行的西方学术范式。靠着这套办法,西方学界破译了许多湮灭无踪的古文字,并对梵文文献的解读有了非常重要的进展。但这个方法往往只适用于研究印欧语,对于汉语这种非印欧语的解释力是很有限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8-02-02 18:49
          回复
            但当年中国人就是欣然接受了这套说法,其中有一定的现实因素。为了重建国人的自尊,中国的知识界渴望从故纸堆中寻找证据,证明中国人的人种并非劣等。面壁十年图破壁,任何精神的慰藉对于痛苦的中国人而言都弥足珍贵。“原来威震西欧的匈人竟然和国人熟知的匈奴同源,而且这是西方人自己考证出来的。”不难想象,国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振奋之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02-02 18:5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2-02 18:51
              回复
                1906年,《东方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历史上黄白二种之竞争》的杂文,文中提到:黄种人战胜白种人并非不可能。匈奴遭到汉朝打击后,“窜伏秦海(原作者按:疑即里海),已遂入欧洲”。此后,匈奴在欧洲“破峨特(即哥特),入罗马”。作者特意提到,罗马畏惧哥特人的武力,而“匈奴乃驾而上之”,可见“黄人之天然武力,实胜于白人”。匈奴的武功被升华为了黄种人的胜利。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2-02 18:5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02-02 18:52
                  回复
                    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然而,这种学说已经被中国人广为接受了,章太炎和梁启超都曾在学术论文中提及这一观点,并视为不言自明的公论。可以说,该学说进入中国之后发生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单纯学术问题的范畴。毕竟,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实”,而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则是另一层面的“现实”,二者是犹如平行世界中的两条线,看似交叉矛盾,其实并不在一个平面上交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8-02-02 18:52
                    回复
                      出土文物证实匈奴与匈人差异很多
                      在欧洲逞凶的匈人的确是黄种人。西方古典学者作品中,匈人鼻梁扁平,眼睛细长,胡须稀少,身材比欧洲人矮小,这是典型的黄种人特征。然而结合中国的史籍就会发现,中国古人视野中的匈奴人并不是纯粹的黄种人。从著名的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来看,被骠骑将军的骏马踩翻于脚下的匈奴人须髯茂盛,五官凹凸,棱角分明,看上去不太像五官扁平的黄种人。从20世纪4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者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陆续发掘了多座北匈奴墓葬,发现一部分的匈奴人颅骨呈现出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8-02-02 18:53
                      回复
                        公元448年,东罗马帝国的史家普利斯库斯作为使团成员,来到匈人的王廷,亲眼见过阿提拉的尊荣,据其描述阿提拉的身材很是短小。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不够强壮的人很难成为头领。中国人视野中的匈奴人往往以高大著称,比如《晋书》记载汉赵开国君主匈奴人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其子刘和也是“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按汉尺将近一米九。汉代人的身高不低,而汉代贵族的身高,即使按今天的标准看也算得上高大,这可以通过河北满城刘胜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8-02-02 18:54
                        回复
                          (也就是刘备的直系先祖中山靖王)和最近发掘的江西海昏侯墓证明,两位墓主人身高都达到了一米八以上,在这样的时代里,匈奴人仍然以高大的身躯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可见,中国古人记载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种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8-02-02 18:54
                          回复
                            (也就是刘备的直系先祖中山靖王)和最近发掘的江西海昏侯墓证明,两位墓主人身高都达到了一米八以上,在这样的时代里,匈奴人仍然以高大的身躯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可见,中国古人记载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种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02-02 18:55
                            回复
                              实际上,匈奴作为一个庞杂的族群,分布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正如今天的我们无法用某单一人种来指代全体美国人一样,匈奴人内部也同样存在不同的血缘,很难一言蔽之。总体而言,南匈奴更接近黄种,而北匈奴更接近白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8-02-02 1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