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理解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一:
道可知,道恒动。事物可辨,事物在变。无,乃万物之始,有,乃万物之母。因此观其恒无,观其恒有。有无同出于道,异名同根。有无轮回,众妙之门。
理解二:
树是树,非恒树。叶是叶,非恒叶。无,树叶之始;有,树叶之母。故常无,欲也?以观其渺。常有,欲也?以观其消。有无同出,异名同根。消之又复,众妙之门。
“有”“无”理解为:事物分为有与无两个阶段。“有”即是出现、存在、构成影响;“无”即是暂时没有出现,暂时不构成影响。世界万物总是在“有”和“无”之间变化。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一:
道可知,道恒动。事物可辨,事物在变。无,乃万物之始,有,乃万物之母。因此观其恒无,观其恒有。有无同出于道,异名同根。有无轮回,众妙之门。
理解二:
树是树,非恒树。叶是叶,非恒叶。无,树叶之始;有,树叶之母。故常无,欲也?以观其渺。常有,欲也?以观其消。有无同出,异名同根。消之又复,众妙之门。
“有”“无”理解为:事物分为有与无两个阶段。“有”即是出现、存在、构成影响;“无”即是暂时没有出现,暂时不构成影响。世界万物总是在“有”和“无”之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