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玄学吧 关注:76贴子:738

《道德经》2018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第一章理解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一:
道可知,道恒动。事物可辨,事物在变。无,乃万物之始,有,乃万物之母。因此观其恒无,观其恒有。有无同出于道,异名同根。有无轮回,众妙之门。
理解二:
树是树,非恒树。叶是叶,非恒叶。无,树叶之始;有,树叶之母。故常无,欲也?以观其渺。常有,欲也?以观其消。有无同出,异名同根。消之又复,众妙之门。
“有”“无”理解为:事物分为有与无两个阶段。“有”即是出现、存在、构成影响;“无”即是暂时没有出现,暂时不构成影响。世界万物总是在“有”和“无”之间变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1-27 19:42回复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
    原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理解一:
    天下崇美,有丑恶也;皆崇善,有不善也;有与无互相转换;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先后相随;以上是恒久不变的现象。因此圣人根据现象应对未来事物发展,默默的纠正社会问题。万物对往昔不执迷,有作为而不持有,成功而不居功。因为人贪婪,所以不想失去。
    理解二:
    社会因为丑恶横行,所以崇尚美德;社会因为有残暴横行,所以崇尚善良;对立现象的有无关系是互相转换的;难与易在一起才能区分程度;长与短在一起才能体现出来;高与下的位置高低是不断改变的;发出的音与听到的声是一致的;先与后总是贴近的存在;这些现象都是始终存在的。因此圣人根据这些规律观察社会现象,从中观察预测未来事物发展,并根据这些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默默的实施,纠正社会未来将出现的问题。大自然里万物死亡后只留下种子再也没有回到以前,它们有作为而不持有,成功而不居功,这是自然规律,不可能永恒不变的保持下去。因为人性贪婪,所以不想失去功名利禄。因此会造成社会乱像。
    “处无为之事”这里的“无”理解为:暂时还没有发生或还不构成影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1-27 19:46
    回复
      道德经第三章理解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理解一:
      贤不贵,使民不争;无名贵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正是圣人治国之法,平衡民心,解决温饱,排解疾苦,强民筋骨,恒使民无争、不贵、不见可欲,使民知法,而不敢妄为,防患于未然,则无不治。
      理解二:
      不把贤能崇高崇贵,使民不争;社会上没有名贵的器物流通,使民不偷盗;社会上禁止有可欲的事物存在,使民心不乱;这正是圣人治国的方法,平衡民心,解决温饱,排解疾苦,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始终为民众创造一个无争、不贵、不见可欲的社会环境,使民众知法依法,而不敢妄为。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为无为”:观察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将祸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1-27 19:47
      回复
        道德经第四章理解
        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理解一:
        道冲载生万物,有而不盈,高深呀!道冲似万物的缔造者,道冲挫万物锋芒、解万物纷扰、收敛万物神光、将万物混化同尘,消失不见了吗!又似乎存在。我不知道冲是怎么来的,看来在万物缔造之前就存在了。
        理解二:
        大地好比承载万物的容器,道动而运之有,不因有而盈。高深吧!道是万物的缔造者,在道的运作下,挫万物锋芒,解万物纷扰,收敛万物神光,将万物混化同尘埃,万物消亡不见了吗!又似乎存在,我不知道天地日月星辰是怎么来的,看来在万物缔造之前就存在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1-27 19:48
        回复
          道德经第五章理解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与!虚而不淈,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理解一:
          天地没有怜悯之心,万物就是刍狗;圣人没有怜悯之心,天下人就是刍狗。天地之间的事物,好比吹火筒,空虚而不竭,越吹风越多,事物繁多处理有限,天下不如以仁爱为原则。
          理解二:
          如果天地没有怜悯之心,万物就要遭殃;圣人没有怜悯之心,天下人就要遭殃。天地间事物不断出现,好比烧柴火使用的吹火筒,看似空虚并非没有,越去吹它出风越多,天下的事物纷繁复杂,将自己至于其中,处理起来的效果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如让天下人遵守仁爱这个大原则。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1-27 19:49
          回复
            道德经第六章理解
            原文: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理解一:
            雨露不灭,万物因此能不断繁衍,雨露不断出现,犹如天地藏有雨露的根源,连绵不绝啊!像这样存在,万物用之不尽。
            理解二:
            滋养万物的雨露不灭,是为万物生生不息的保障,雨露不断出现的现象,就像天地中藏有雨露的根系,仿佛连绵不绝始终存在,供万物繁育而用之不竭。
            谷与浴解释:无论是谷神还是浴神,都是指水。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1-27 19:51
            回复
              道德经第七章理解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理解一: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天地不为自己利益而存在,故能长久;因此,圣人置自身利益于百姓利益之后,因而被百姓拥戴;圣人以天下安危为重,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因此得到天下拥护;这难道不是圣人无私导致的吗!故能成就圣人。
              理解二: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因天地不自私,故能长存。是以圣人大公无私,因此百姓拥戴。是以天下安危而奋不顾身,因此得到天下拥护。圣人无私因此有成就。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1-27 19:59
              回复
                道德经第八章理解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理解一:
                上善若水。雨水利益万物公平均匀,因此万物没有纷争;站在人民的位置处理人民厌恶的事物,因此崇高品德接近于道的品质。百姓有土地安居;百姓思想平稳热爱家园;对百姓仁爱;对百姓讲信誉;政策要符合法治;事物要善于任能人;做事要善于把握时机;天下人没有纷争,因此没有忧患。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1-27 20:00
                回复
                  道德经第九章理解
                  原文: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理解一:
                  增值至盈,不如停止。击而锋锐,不可长保,金玉满仓,不能防守。贵富骄横,自弃而招灾祸。功成隐退,此乃天道。
                  理解二:
                  器物盈满还能装吗!事物发展到巅峰就要知足了!器具锋利就用不钝吗!精力旺盛不病老吗!时运亨通能一辈子吗!取天下财利于一家,天下人还有活路吗!富贵又骄横,犹如丢掉吉祥拾起灾祸!秋收冬藏,符合天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1-27 20:00
                  回复
                    道德经第十章理解
                    原文: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理解一:
                    圣人啊!神形专一,能保持不分离吗?修养致柔,能回到婴儿状态吗?回首往事,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以自己的见识吗?脑门开合的时候,就能离开母亲吗?知识渊博,能无所不知吗?对天下人宽容大度吧!天道对万物,生之存之,生而无私,为而不把控,长成而不宰割,这正是道德。
                    “玄德”理解:
                    “玄”:转、返回、绕圈,天地运行的方式路径就是道。
                    “德”:好的思想行为。
                    因此玄德就是和天地大道一样的品德,简称道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1-27 20:01
                    回复
                      道德经第十一章理解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捻埴(zhí)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yǒu),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理解一:
                      一个轮毂安装三十条辐,形成有与无的部分,发挥车轮的功用;制陶为器,形成有与无的部分,发挥黏土的功用;建造门窗,形成有与无的部分,发挥房间的功用;因此,以有凭借实施,以无发挥功用。
                      理解二:
                      “无”产生的效果是“有”带来的,“有”是为“无”创造条件的。没有不一定是坏事,有不一定是好事。得与失,舍与得。以无凭借实施,以有发挥功用,有无相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3-16 21:47
                      回复
                        道德经第十二章理解
                        原文: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理解一:
                        色彩使人眼迷;奔马游猎使人愉悦忘形;名贵货物,使人图谋不轨;美味使人口爽;音律使人耳朵痴迷;因此圣人治国,以身作则,作风简朴,不为奢华所动;因此发扬天下简朴作风,禁止天下奢靡之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3-16 21:48
                        回复
                          道德经第十三章理解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理解一:
                          宠辱带来惊恐,重视祸患如同注重身命安全。宠辱为什么会惊恐,宠为上级赋予下级的,得宠惊喜,失宠悲恐,因此宠辱若惊。为什么要重视祸患如同注重身命安全,人之所以有祸患,只因人命附于肉体上,如果人的生命不需要身体,还担心祸患吗!因此,珍贵天下安危,如同珍贵自己身体的人,是可以托起天下重任的;爱天下人,身为天下公仆的人,可以被天下人传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3-16 21:48
                          回复
                            好文 超赞👍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9-02-27 13:03
                            回复
                              道德经第十章
                              原文: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理解:精神和体魄,能分离吗?导引养气,能返老返童吗?擦拭过的镜子,就照不出瑕疵了吗?爱民治国,能不体察民情吗?天道繁衍,能不依靠母体吗?通晓天下事物,能不以历史为基础吗?给予生存发展空间,给予维护培养。给予生存和护养的恩德,而不求回报;生长到有利可取的时候,也不去宰割;正如天道反复给予万物生长的德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06-07 0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