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吧 关注:87,247贴子:649,979

回复:阅读张爱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到了香港,范柳原天天陪着流苏在香港玩,吃饭看电影跳舞购物,两人彼此喜欢着,却又彼此试探着,防范着。范柳原担心流苏只是爱他的钱,流苏则担忧范只爱她的美貌和身子,只想把她弄作情人。这种彼此的试探,和爱情基本不相关,更像是在做一桩生意,婚姻生意。在中国,从古至今,婚姻更多时候,都是一桩生意经。但这种生意经一般的爱情和婚姻,实际却是现实中最普遍的存在。那种浪漫的爱情,反而是异类。
试探烦了,范柳原故意冷落流苏,和一个风流女子鬼混一阵,然后还是觉得流苏好,再回来试探。好辛苦啊。
试探久了,免不了开始说一些直白的话。范柳原借用诗经,说自己很愿意一辈子和流苏在一起,却做不了主。流苏则生气道,你就是不想娶我而已,你要真爱我,凭什么做不了主?范柳原则也生气道,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不爱我的人。两个人都觉得对方不爱自己,都觉得自己犯不着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更犯不着为不爱自己的人做出牺牲。
范柳原在生气中,说了一句令流苏特别生气的话,“或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中国婚姻中的男女不平等,确实有点类似于长期卖淫,仿佛沈从文曾经类似的话,他曾经赞扬妓女,觉得家庭妇女不过是只为一人服务的妓女而已。这话虽然偏激,但在中国男女绝对不平等的家庭伦理下,颇有发聋振聩之意。


IP属地:江苏51楼2018-03-30 11:02
回复
    深夜里范柳原给她打电话,问她从窗户能否看到月亮,说自己的屋子窗户被藤曼挡住了。流苏从他的话里,听出了范柳原对她的爱和思念,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可是,第二天,流苏却疑心自己是做梦,那么,是自己爱范柳原,以至于作如此之梦了。
    两人的亲昵,自然引起了周围各种留言,不了解的叫流苏范太太,了解的依然称她白小姐。范柳原和流苏开玩笑,说称她为范太太的,倒不必担心,反而叫她白小姐的,可能居心险恶,又开玩笑劝她,“别枉担了虚名。”
    流苏非常愤怒,觉得这是范柳原的阴谋,就是要造成流言四起的环境,逼她就范。可流苏不愿意屈服,宁可枉担了这个虚名,毕竟只是让他口头占了便宜,于是,流苏狠狠心,提出要回家了。范柳原也不留她,但很客气地亲自送她回家,送到家,自己就扬长而去了。
    家里自然都和社会上一样,以为她在香港被范柳原玩了一个多月,现在人家厌烦了,不要她了,她在家里的处境,自然比以前更加艰难,以至于思考是不是该出去找个小职业独立谋生了。但因为对范柳原还没有绝望,她不肯自降身份,于是,咬着牙苦熬。“一个秋天,老了两年。”


    IP属地:江苏52楼2018-03-30 16:34
    回复
      思念她的范柳原终于忍不住,打来电报,催她去香港了,船票也已经订好。白家觉得事已如此,不管结婚不结婚,拒绝没有意思了——他们早就认定,流苏已经是范柳原的女人。而流苏在家里的苦熬,也已经到了极点,于是,又去了香港。
      范柳原接到她,最后送她回房间,已经过了子夜。流苏浴室里出来,房间里黑着,踩到了范柳原的鞋,她责问范,“你来做什么?”范柳原说,“我一直想从你的房间看月亮。”流苏这才醒悟过来,那晚上的电话并不是她做梦,也知道范柳原确实爱她。但心里依然恨恨,“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
      范柳原终于不肯再等待了,吻她。流苏也没有了拒绝的勇气。当女人把性爱当作对付男人的武器,女人其实已经落在了下风,无论最后是否得到自己想要的,都是一种惨败。但是,在男女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女人几乎赤手空拳,一无所有,只有身体是唯一的武器了——悲哉。
      但女人需要爱,需要性,有了性和爱的女人,才是完整幸福的女人。决心接受范柳原爱和性爱的流苏,显然内心早就渴盼着这一刻,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IP属地:江苏53楼2018-03-30 17:00
      回复
        成为情侣,两人的关系暂时算是稳定下来,范柳原要去英国处理他个人事务了,流苏想跟着,但范拒绝,要她安心等待,说过个一年半载,也就回来了——或许那里也有范柳原的老情人之类吧,在处理了结英国的财产的同时,也应该了结和旧情人的关系,有流苏在,未免会刺激她人,反而难以处理了,不如独自前往,料理一切,然后安心回国来和流苏过日子了。流苏呢,范说随她意愿,或在上海或在香港。流苏不愿意和家人来往,范就在香港租好房子雇好佣人,安顿好流苏离开,而流苏觉得,“经济上的安全,她知道她可以放心”,那么,她对范柳原的人品和财力,都还是了解的。男人喜新厌旧正常,可恨的是提起裤子不认帐,弃旧欢于困顿之中。
        范柳原的船还未离港,战争开始了,日本进攻香港。
        范柳原回来,带着流苏四处逃难,躲避战乱带来的威胁,随时感受到了生命处在危难之间,经历了这样一段困苦磨难,在这样一座倾覆之城下,夫妻两人平淡的爱情和婚姻,生命中的互相依赖倚靠,显得特别可贵了。于是,等到战火稍一平缓,范柳原求婚了,在报上登了结婚启事,也就是告知天下,我们是夫妻了——流苏终于修成了正果。


        IP属地:江苏54楼2018-04-01 11:45
        回复
          张爱玲的小说,基本都是冷色调,目前读过的小说,唯有《倾城之恋》算是总体色调偏暖,正是难得。
          其实,这篇小说的暖色调,主要是就结局而言,在过程里,依然充满了各种冷,但是,就算结局,张爱玲愿意给笔下的人物一个美好的结局,也实属不易啊。一直很喜欢简奥斯汀的小说,历经磨难终成眷属,就是为了这样的小说,可以温暖人心。但是,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事实更多一点呢?也许看待生活的眼光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结论。总的说来,喜欢在现实里做梦的人,会更喜欢简奥斯汀,对现实认识更透彻的人,会更喜欢张爱玲这样的吧。不过,我现在相信,无论是暖色如简奥斯汀,还是冷色如张爱玲,她们内心对世界的悲悯情怀,是一样多的。只是简奥斯汀们,会用梦来减轻现实带来的痛苦。相反,张爱玲们,倒更多承受了不幸世界带来的疼痛感受。
          这两者的区别,或许也就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区别。
          但张爱玲在这暖色调的结尾里,似乎还是忘不了她对人情世故的冷眼嘲讽,加了一段讽刺性结尾。流苏的四嫂,看到流苏离婚后竟然还能有如此好的结局,也下决心和流苏的四哥——一个花花公子——离婚了。


          IP属地:江苏55楼2018-04-02 14:58
          回复
            《琉璃瓦》描写父母嫁一群女儿的故事,可以让我们联想起《傲慢与偏见》。两篇小说,都嘲讽了父母处心积虑为女儿寻找好人家的努力,但简奥斯汀带着善意和暖意,而张爱玲则是冷的,趣味性远不如《傲慢与偏见》了。


            IP属地:江苏56楼2018-04-16 09:10
            回复
              《金锁记》是张爱玲名气很大的作品,早年傅雷唯一欣赏的就是这部小说。可我自己,更喜欢和它主题类似的《茉莉香片》。
              传庆被家庭虐待的时候,他个人是没有选择机会的,他完全是受害者。而七巧则不同,她是自己选择跳入这个金装银饰的火坑,小说最后,七巧回忆自己的一生,“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中间的一个……”可见,七巧并不是因为父母逼迫而嫁给这个残废,而是自己羡慕富贵而嫁入姜家——从起点上,这个人物就可恨多了。
              小户人家出身的七巧,嫁入姜家后,遭受到上上下下的讥笑。陪伴着一个残疾人,心灵肉体双重空虚的七巧,人格日渐变得更加扭曲而阴冷。
              年轻的女人,内心总还存留这对生活和生命的渴望,她把这种渴望,寄托在小叔季泽身上,这个季泽,是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破落弟子,在外花天酒地,但对这个年轻有姿色的嫂子,却敬而远之了。他知道,沾上了这个东西,那就再也甩不脱手了——还是个聪明人啊。


              IP属地:江苏57楼2018-04-16 10:45
              收起回复
                读了楼主分享的文章,真的感觉自己太幸运了,希望楼主多分享一些跟张有关的文章


                58楼2018-04-16 13:37
                收起回复
                  终于熬到老人死去,老公死去,开始分拆家产,拿到自己一份家产的七巧,带着一儿一女独立生活。
                  这一份钱,是她用青春换来的,是她用生命换来的,自然看得格外重要,比任何都重要,比儿女都重要,人爱钱爱到这个份上,钱就成了一把金锁,把人的心灵完全锁死了。
                  阴冷的七巧怀疑一切和她套近乎的人,觉得都不过是来骗她的钱而已。她自己不快乐,就嫉恨一切快乐的人,她甚至看不得自己的亲生儿女过得快乐,她宁可用鸦片来把儿子拘束在卧榻上,也不愿意儿子出去开心。她不愿意女儿找到如意郎君,想方设法破坏女儿的婚事。她看到儿子开始嫖娼,才有点发慌,匆忙给儿子娶个老婆,儿子不太喜欢老婆,就再找个小妾,小妾也留不住儿子出去荒唐,就用鸦片,总之,要把儿子收束在自己眼皮底下,仿佛把钱藏在自己手心里一样。她对儿媳妇极其刻薄,几乎到了阴毒的地步。儿媳妇得病而死,姨太太上吊而死,都可以说是死在这个女人的阴冷里。
                  这个女人的形象比较单一,或许因为比较单一,就显得可以代表某一类人物,也就是中国文艺理论里的所谓典型人物,可以用来揭批封建家庭迫害人性这个高大上的主题,这大概是这篇小说比较得到左翼理论家首肯的原因吧。
                  可形象单一,就显得单薄,缺少可以咀嚼的味道。我自己,或许也因为实在不喜欢这个人物,连一点同情心都无法被她激起,也就不太喜欢这篇小说了。
                  不过,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即金钱为锁的标题思想,还是蛮欣赏的。


                  IP属地:江苏59楼2018-04-18 16:26
                  收起回复
                    谢谢加精。


                    IP属地:江苏62楼2018-04-23 08:31
                    回复

                      后来七巧扶正,是姜家希望她安分守己。。可是,,,,,,,,,,,,,
                      可是却给她带上黄金枷锁
                      (和谐多次只能图片上传


                      63楼2018-05-07 16:11
                      回复
                        霓喜为印度商人生了两个孩子,渐渐觉得自己应该获得主妇的名分,可印度商人不肯把这个出身低贱的女人扶作正室。于是,霓喜开始各种作,甚至在外勾三搭四,终于,印度商人把她赶出了门。霓喜感觉他似乎还对孩子有留恋,作为父亲多少总有的吧,霓喜就坚决要带着孩子一起走,以作为未来转圜的筹码,没想到印度商人竟然就让她走了,只答应每月给她三十元的补贴——如果霓喜愿意把孩子留下来,他倒答应每月给她130元的补贴,这样一笔补贴,在那个时代,应该可以过上很好的日子了。这个印度商人,非常精于算计,但并不坏,当然也并不好,倒确实是精明的商人作为。但霓喜一则有母爱,另外还觉得孩子可以成为筹码,还是带着孩子离去了。
                        霓喜的身世可怜,她在印度商人家十来年,半奴半主,可以说是遭受了压迫。要是张爱玲有所谓的左翼思想,那无论如何,也该写成《为奴隶的母亲》那样的小说,写出一个遭受压迫的妇女奋起反抗的形象来,但这种概念化理想化的写作,不是张爱玲的风格。


                        IP属地:江苏66楼2018-05-09 15:46
                        回复
                          霓喜一离开印度商人,就被一个药铺老板包养。药铺老板对她相当不错,把原配送去乡下,让霓喜做了老板娘。但霓喜背着他,和药铺的伙计勾搭。老板知道,也隐忍了,但老板死后,乡下的原配回来,把霓喜赶走,她再一次落得人财两空。
                          但作为魅力尚存的女人,总还有男人喜欢,这次是一个英国工程师,汤姆生供养了她。她后来全家都加入英国籍,应该得益于他,但他禁止霓喜自称汤姆生夫人,故开头出现的霓喜,以塞姆生太太自称。
                          当英国人要结婚,霓喜就再次被抛弃。绝望时刻,遇到当年认识的印度商人的表弟,表示愿意照顾她,她以为是要包养她,还颇自以为得意。可实际上,这个新印度商人,是想娶霓喜的女儿。霓喜终于知道,自己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了。
                          霓喜是一生,基本是遭受男人欺凌的一生。从旁观者来说,对她采取同情的态度,似乎是必须的。但张爱玲似乎还是嘲讽大于同情。在张爱玲看来,可怜人的可恨,并不因为她的可怜而减弱。假如我们曾经近距离和这样的人接触过,也许都会认可张爱玲。


                          IP属地:江苏67楼2018-05-15 20:36
                          回复
                            《年轻的时候》是一篇相当有趣的小说,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名气不大,但我感觉,对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描写,绝对精彩。
                            主角潘汝良出身于小商人家庭,他算是有高大的个人理想,因此而对这个家庭的一切怀着鄙视。对父亲整天忙忙碌碌于小生意,回到家里来喝一口小酒,在他看来,生活特别猥琐。母亲没有文化,只知道疼爱孩子,却不理解孩子,有不顺心的事,就数落孩子。空闲时间,就听绍兴戏,叉麻将——这是当年上海中产的典型家庭了。今天要差劲一点,因为今天的中产,恐怕夫妻都得上班才行。
                            对兄弟姐妹,潘汝良也同样瞧不上,姐姐虽然在读大学,却整天涂脂抹粉,弟弟妹妹一群小邋遢鬼,总之,在他眼里,这个家庭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一个心怀大志的人,往往如此鄙视四周,因此而显得缺乏温情,温情这个东西,是很可以消磨人的意志的。这样的人,成功的机会确实要大许多。但失败了,绝对是一个怪物。


                            IP属地:江苏68楼2018-05-17 1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