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吧 关注:87,247贴子:649,970

回复:阅读张爱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爱玲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如何?小说非常含蓄,一点也没有评论,就是叙事。这样的叙事里,很难准确揣摩出张爱玲的褒贬来,这是小说的有趣之处,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对这个人物的态度。
我自己绝不讨厌这个梁太太,对年轻小伙子来说,有个中年女人愿意引导你品尝性爱滋味,绝不是坏事。当然,这个女人的智慧很重要。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那对小伙子一定是天降福音。可如果这个女人没有智慧,甚至本身蒙昧不开,就可能对小伙子带来伤害,如果这个小伙子还是个小小伙子,这个伤害可能就会很大,《生死朗读》,就描写这样的故事,小小伙太小,那女人又是文盲。两人的关系,都有点被本欲盲目推动。
而梁太太则不同,她不是盲目,她是主动,当然她也谈不上有智慧,她只是有点小聪明。她不会讲“爱”这个字,她一定告诉小伙子,我们不过在一起享受生活而已。这样的享受,对男人,不会造成伤害。
假如智慧的中年女性,都能够把引导年轻小伙当作自己的喜好而乐趣,那男人才叫有福。但这样的智慧女性,几乎一个也见不到吧。


IP属地:江苏18楼2018-02-01 11:06
回复
    但既然是在阅读张爱玲,自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喜好和揣测,还是要来揣测张爱玲是什么态度。
    作为读者,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读小说。这个有色眼镜,就是我们已经形成的三观。尤其是道德观念,在阅读过程里,尤其是在阅读张爱玲这样的纯粹叙事,把自己深藏在叙事后的作品,我们的道德观就会起到几乎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张爱玲是在含蓄地嘲讽梁太太。
    但如果结合张爱玲自己的生活来看一看呢?
    梁太太的哥哥,绝不能原谅妹妹自己选择做小——由此推测,梁太太父母,至少父亲已经过世,家里这个哥哥是老大了——因此凌辱妹妹,并断绝来往。这个男人,只是在梁太太和葛薇龙的交代里出现了这么一下,无论是梁太太的交代,还是女主角的交代,张爱玲大概都想到了她自己的父亲。这个男人,包养姨太太,吸鸦片,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子女不关心,还特别粗暴,张爱玲绝对不会忘怀父亲把她往死里打的往事,仅仅是因为她和继母发生了一点小小冲突。张爱玲几乎经历了生死一关,最后逃出家庭,和这个家庭恩断义绝。那么,敢于背叛家庭,冲出家庭,哪怕是做小的梁太太,张爱玲也不会认定她就是错的吧。
    张爱玲自己绝不会做小,但主要不是由于道德观念,而是尊严,具备强烈自尊的独立人格,都不接受做小。但那和道德观念无关,张爱玲自己嫁一个汉奸,还是一个花心的汉奸,张爱玲不见得不知道,只是以为有了我,他从此就不花心了——女人的痴想。从道德上说来,嫁汉奸应该比做小还要亏,但张爱玲根本不在乎。但当张爱玲发现胡兰成无法改去花心的毛病,她也就毅然断绝了和他的关系,依然和道德无关,只是来自一个独立女性的自尊。
    换一句话说,张爱玲最看重的女人品行,首先应该就是独立两字。


    IP属地:江苏19楼2018-02-01 11:31
    回复
      楼主在十九楼说的对,她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但不自大,而是自重)。胡在《今生今世》表面上对她赞赏有加(实际上是吹嘘自己),但将她列为“群芳谱”中一个,不但爆了她的私隐,也戳中了她的痛点,对她而言是极大的侮辱!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8-02-01 13:22
      回复
        在小团圆中她对于国家主义有一番她自己的诠释。她承认自己在大事上的自私(这点在她的散文《烬余录》中也显示了),国家观念很淡薄,她爱的是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而不是某政党统治下的中国。受上一代朝代更迭的影响,她对民国政府也无好感。她认为政治是暂时的,生活是永恒的。她只想做芸芸众生中为生活奔波的一员。从上述几点分析,她甘于“嫁汉奸”毫不出奇。虽然她的行为与我们在传统教育下的三观严重不符。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8-02-01 13:24
        收起回复
          梁太太肯定是个独立女人,就算她选择做小,也是她自己的选择,这个很重要。所谓独立,并不是不做错事,而是自己选择做事,哪怕错事,也是自己的选择。听命于她人,无论是亲情为底色的家人,还是升迁为导向的领导,只要你无论对错,都服从于她人,你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
          梁太太算是独立的。虽然她的独立,还是在牺牲女人色相,好比今天大量的二奶干女儿那般,但是,假如不用道德观来衡量,虽然一个时代,道德毕竟总是存在,它确实是一把尺子,一直在那里衡量每一个人。但是,作为个人,用道德这把尺子去衡量别人,基本就是所谓的道德婊。道德这把尺子,只可以用来量自己,不可以用来量别人。好比嘲笑权贵二奶的女人们,心底真的没有羡慕?抨击腐败堕落玩弄红霞的雷政富的男人,心里真的不是因为嫉妒而来的恨?
          我相信,张爱玲写梁太太这个人物,就算含有一些嘲讽,那也是很淡的色彩,更多的,还是在表达一种苍凉——女人要在这个世界上谋取到独立的地位,该用多么难!
          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都是独立女性,他们都有留洋背景,但在那个时代,似乎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一个独立的女性,肯定比一个阔太太要艰难得多。张爱玲逃出家门,投奔母亲,母亲曾经告诫她,要读书要独立,会很艰难,嫁入则轻松得多。可张爱玲选择了艰难的道路,因为这才是独立之路。可是,没有人支撑的话,尽管母亲的支撑,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可没有母亲的支持,张爱玲恐怕没有机会读完高中和大学三年,人生之路会怎样呢?
          对于女性的如此悲凉现实,张爱玲应该心知肚明的。或许张爱玲看来,如梁太太这般的独立人生,还算不错。当然,这个不错的人生,要在老头死后,财产到手之后才开始。


          IP属地:江苏23楼2018-02-01 13:38
          回复
            为了追求独立的人生,不得不以屈辱为代价,或许正是张爱玲在《第一炉香》里想传达的含义。
            当然,要认证这一点,必须结合第一人物,即葛薇龙的经历来看。
            葛薇龙不肯跟父亲回上海,瞒着父亲,去求恳从未谋面的姑姑,这个行为本身,已经把葛薇龙定义为一个勇于追求独立的女性了。
            但不久,葛薇龙就意识到了姑姑资助她的私心,作为鱼饵,葛薇龙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学生妹,当然比女佣高级百倍。葛薇龙很快就意识到这点,看到姑姑给她置办的一柜子漂亮衣服,她“脸上一阵一阵发热,低声道,‘这跟长三堂子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区别?’”但她不久就对自己说,反正清者自清,我只管读我的书,也不去参与姑姑的游戏就罢了。
            梁太太确实想要用葛薇龙来吊人,尤其是吊一个叫乔琪乔的花花公子,她用女佣睇睇去勾引他,没想到被乔琪乔一口吞吃了鱼饵,她自己一点没有捞着,还因此和女佣翻了脸,不得不把这个心变大了的女佣解雇。心里则不免恨恨。现在有了这个侄女,她觉得再吊乔琪乔,把握大了许多。


            IP属地:江苏24楼2018-02-01 14:11
            收起回复
              但是,薇龙不过是个十七八的少女,正是多变骚动时期,无论是对繁华富丽的生活,还是对男女情爱,都没有多少抵抗力,日久浸染,不可能春心不动。她第一个喜欢的,是唱诗班同学,大学生卢兆麟,但这个卢兆麟很快成为了梁太太的裙下之臣,这让薇龙很生气,表面淡然,心里是很生气的吧,虽然她自己说,他们两人连交情都谈不上。
              卢兆麟的轻易投降,实际给了葛薇龙很大的刺激,这使得她内心倾向于乔琪乔这个花花公子了。她明知这个花花公子,喜欢勾引女人,无论小姐还是丫鬟,都照单全收,但他却有能力和技巧,不堕入梁太太的圈套,这让薇龙对他另眼相看,也渐渐喜欢上了他。能够收复一个花花公子,大概是所有女人的梦想。
              乔琪乔一边追薇龙,一边又明言相告,我不能给你婚姻,我甚至不对你说爱,但我可以给你快乐,你和我在一起的日子,我保证你每天都是快乐的。
              这样一个“诚实”的花花公子,对女孩子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强?真说不太清楚。一般说来,对爱情婚姻抱有期待的女孩子,是不会迷失在他“快乐”的允诺里的,那么,也可以说,他虽然是花花公子,但他并不那么卑鄙,他不为了勾引女人上床,就竭尽各种谎言和欺骗。
              但男人不欺骗,女人有时候会自己欺骗自己。好比薇龙,她因为喜欢了乔琪乔,就以为乔琪乔虽然如此表态,内心其实是爱她的,只是因为缺乏财力——乔琪乔家庭虽然有钱,但他老爸不会给他钱娶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而不得已的表态。女人要欺骗自己,总能找到充分的理由。


              IP属地:江苏25楼2018-02-02 11:04
              回复
                以前年轻的时候听到女性为了养小白脸竟出卖自己的肉体很震惊,总以为贞****的最珍贵的东西,只给自己所爱的人,想不到竟然性与爱能分离。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18-02-02 11:54
                收起回复
                  但葛薇龙最终同意接纳乔琪乔,却是被她姑妈推了一把。
                  梁太太有个几十年的老情人司徒协,“是汕头的一个小财主”,梁太太对他“之所以恋恋不舍,是因为他知情知趣,工于内媚。两人相交久了,梁太太对于他竟有三分惧怕。”工于内媚是床上功夫好的书面语,梁太太一直不停找小白脸,对老情人,总是有点不好意思吧。这个老小财主,对年轻女人自然也馋的,他看中了葛薇龙。梁太太竟然同意撮合。司徒协买了一对贵重的金刚石手镯,一个送给梁太太,一个送给她。她不肯要这个贵重的礼物,可梁太太说,长辈送你,你就收下吧,谢谢就行了。
                  葛维龙意识到姑姑已经和司徒协有了协议,想到自己可能落到司徒协手里,她思来想去,觉得还不如赌一赌乔琪乔的爱。于是,在一个夜晚,她答应了乔琪乔从阳台爬进她卧室来。
                  当乔琪乔半夜溜出去,正好被梁太太的另一个贴身丫鬟睨儿撞见,这个乔琪乔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这个睨儿也勾引了——这个睨儿,作为梁太太的棋子,肯定和不少人有染,那么,作为花花公子的乔琪,对她自然有吸引了。深更半夜,两人在花园里抱作一团亲热。不能入睡的葛薇龙,在阳台上看见了他们,才知道自己有多么愚蠢,输得有多么惨。
                  第二天早上,她跑到睨儿那里,拿湿毛巾抽打睨儿,睨儿一直对薇龙不错,也同情她被乔琪骗,就随她打,其他佣人和丫鬟不干了,气愤道,“连正经主子都不如此作践我们,你算哪门子大小姐。”
                  经历了这样丑闻的葛薇龙,觉得在香港无法呆下去了,决定回上海去。


                  IP属地:江苏27楼2018-02-03 16:11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江苏28楼2018-02-06 12:59
                    回复
                      梁太太的劝告是,你要是还想抓住乔琪,你必须有钱,除此以外,别无它法。
                      薇龙感觉自己心里放不下乔琪,下了狠心要赚钱,低首下气地向姑姑请教,于是,于是,薇龙开始赚钱——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开始大把大把挣钱,挣到可以养活花花公子一般的丈夫,这似乎是法国莫泊桑的小说啊。
                      而梁太太,竟然也有本事说服乔琪,告诉他,薇龙是不错的对象,毕竟你对她有亏,现在她有钱,又年轻漂亮,就算有一天她挣钱少了,或者你厌倦了,要离婚还不容易?按照大英帝国的法律,只要一方有通奸罪名,就可以离婚了,那么,乔琪要找到薇龙的这个,是容易的。于是,乔琪答应了娶薇龙。
                      梁太太拨出家里一层三间房给他们居住,乔琪仿佛入赘了一般,想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乔琪大概是逃不脱梁太太的手掌心了,至少,和梁太太游戏一下,也是这个花花公子乐意的事情吧。
                      而薇龙,小说中说,“等于卖了给梁太太和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最后的场景,是除夕夜,薇龙和乔琪乔出去逛庙会,那里多的是英国水兵和妓女。一群英国水兵,乱扔花炮调戏薇龙,乔琪很生气,进了汽车,说,“把你当什么了。”薇龙说,“本来嘛,我和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故作生气,薇龙笑着告饶,“好了好了,我承认我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被逼的,我是自愿的。”
                      “汽车驶入一条黑沉沉的街衢,乔琪没有朝她看,就看也看不见,可是他知道她一定是哭了。”
                      小说结束,留下浓重的黑和难以弥散的痛。


                      IP属地:江苏30楼2018-02-06 15:46
                      回复
                        从某种角度说,张爱玲肯定算是女权主义者。当然,她和大家理解的公认的那种女权主义不同,她并没有从社会层面去争取女子的平等权。她只是从女性的心理个性角度,写出女性争取独立自尊过程里遭遇到的不幸。这一点,或许承接自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家——曹雪芹。
                        作家用文学来提出问题,但并不负责解决问题。能够用自己提出的问题,来感动无数读者,并让读者从内心深处和情感上认同作者的认知,这就是作家最了不起的地方。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如此,卡夫卡的《城堡》是如此,海勒的《二十二条军规》是如此,奥威尔的《1984》是如此,他们都看到了社会的病根,但并没有药方,这并不影响一个作家的伟大。曹用虚构的大观园,来麻醉自己。托尔斯泰一类的作家,倒是开出了药方,但作家的药方,往往都是错的。而一旦作家开始用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来写作小说,那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堕落了。
                        鲁迅早年的小说是了不起的,可后来太想解决社会问题,好在他开始写杂文,否则,写出的小说,大概就毁了他自己的形象吧。文艺座谈会以后,之所以不再有好的文学作品,原因就在于想用文学去解决问题,或者去帮助政府去解决问题——这一定是文学的堕落。
                        而张爱玲独立于这种堕落以外,她只管写自己的小说,写出真切的人生,至于药方,和她无关。
                        按照传统的理论——我只是在大学里接触过一点文学理论,一直对这些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这大概算是现实主义,而用理想去塑造人物,则是理想主义,如雨果那般。托尔斯泰算是两者兼有。张爱玲像巴尔扎克,只管展示生活本来的面目,尽管残酷,尽管冷漠,但生活原来就是如此的啊。
                        我以前还是喜欢带着温暖色彩的文学,好比爱情小说里,觉得简奥斯汀最好,就是历经磨难终成佳偶。可是,生活也许不是这样的,生活也许更像是张爱玲笔下的那般啊——到了晚年,还有如此转变,也许算是我的不幸呢。


                        IP属地:江苏31楼2018-02-08 11:20
                        收起回复
                          张爱玲或许因为没有过温暖的童年,这使得早慧的张爱玲,看这个人世,带着伤痛和冷漠,她笔下的人物,就没有美好的人生——带着女性特有的伤痛和冷漠。读了以后,冷人感觉伤感无奈而痛。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去读这样令人伤痛的文字?
                          原因而简单,我们的伤痛,不是张爱玲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我们的伤痛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这种伤痛,无论是重大的悲欢离合而来的显性伤痛,还是油盐酱醋点滴积累的伤痛,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伤痛,让我们的心变得阴暗硬冷。那些温暖的文字,虽然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一丝温暖,却不能真的消除内心的伤痛。相反,那些伤痛的文字,可以打开我们内心的伤口,让伤口里积累的将要化脓的伤痛,化作泪水,倾泻而下。因此,伤痛的文字,虽然让我们感觉悲凉,却真正给我们以安慰。


                          IP属地:江苏32楼2018-02-09 10:41
                          回复
                            关于张爱玲算不算女权主义者,我在上文里说了,我说的女权主义,更多是借用这个词,而不是国际上流行的标准。我认为,在一个女人完全依附于男人的社会,只要在追求女人个性的独立和自由,那就是女权主义者。张爱玲肯定是。
                            也许还可以用另一个标准来看,那就是贞节观。
                            中国社会,用来捆绑女人的绳索很多,其中最野蛮的一条,但却最为人认可的一条绳索,就是女人的贞洁观。绝大多数女人,比男人还认可贞节观。可以说,只要你还认可贞节观,你就是一个歧视妇女的人,无论你是男还是女。
                            张爱玲是不在乎贞节观的。在这篇小说里,她借助梁太太的口说,“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是名誉,但我所谓的名誉和道学家的名誉,又有些分别。”这就是含蓄地在否定贞节观。
                            记得《半生缘》里,被**关押强奸的女主,说过,“我只当是被疯狗咬了一口。”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张爱玲对贞节观的否定。
                            一个真正尊重女性的人,对贞节观都是否定的,因为贞节观的核心是男女不平等。曹雪芹那么推崇女儿的“洁”,但他对贞节观,也绝对是嗤之以鼻的。


                            IP属地:江苏33楼2018-02-09 11:43
                            回复
                              楼主看过《张爱玲十五讲》吗
                              张均写的
                              和对于张爱玲是否是女权主义者的看法类似


                              IP属地:卢森堡34楼2018-02-22 20: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