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吧 关注:87,244贴子:649,997

回复:阅读张爱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聂传庆疯狂一般对丹朱说,“如果你同别人相爱,对于他,你不过是一个爱人。对于我,你不单是一个爱人,你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你是过去和未来,你是神。”聂传庆的这种心理,就仿佛是一个将要溺水而亡的人,看到一个救命稻草,就想拼命抓住。但是,聂传庆那样的人,他不是因为事故而溺水而亡,他是自我放弃自甘堕落而溺水而亡。尽管最早把他扔进水里的是他父亲,但这个水,还不至于淹死人,他自己不肯上岸,自怨自艾,把一切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明明努力站起来就可以上岸,非要别人开着直升机来救他。如果你真去救他,他依然会赖在这个烂水塘里不肯出来,依然一副烂相,但他一定会责备你对他爱的不够,不足以拯救弥补他受伤的心灵——总之,如果在生活在遇到这样的烂人,我们最好的策略是怜而远之。如果他是你的至亲,尤其是你有一天意识到,你是他堕落的原因之一,你去爱护他拯救他,就是你的责任了。
但张爱玲并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拯救自己那个仿佛是聂传庆的弟弟,她的弟弟,或许还没有聂传庆那么不堪,但她依然掉头而去,毫不犹豫,真让人唏嘘,不知道该称赞张爱玲的智慧,还是责备她的冷漠呢。
丹朱是个理性的人,拒绝了这种奇怪的,但还是有点蛊惑的求爱。愤怒之下的聂传庆,竟然说丹朱内心里其实蔑视他,瞧不起他,竟然说要杀了她,在深夜的山上,聂传庆对丹朱拳打脚踢,然后落荒而逃地走了。
聂传庆这个人物,或许算得上是张爱玲笔下最精彩的人物之一。


IP属地:江苏42楼2018-03-02 13:34
回复
    《心经》很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父女不伦恋的小说。单从这一点而言,张爱玲就很了不起。中国人虚伪,表面说是特别讲究礼仪,实际就是虚伪。
    虚伪的主要特征是为尊者讳,无论这个尊上曾经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可能伤及尊上的名声,那就什么坏话也不许说,还要道貌岸然地歌颂。这种几千年来的文化深入民族骨髓,成为民族奴性的重要基因。
    父女恋,之所以不可说,就因为一定伤害父亲的形象,中国的父亲,在以前,就好比家中的皇上,说父母,尤其是说父亲坏话,那几本纳入到了十恶不赦的罪名里。
    但父女恋却是客观存在,尽管没有佛洛依德说的那么普遍,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肯定要比现实中能看到的普遍的多。这种心理现象,一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某种特别的影响,那是任何一个父亲都不该忽视的。正视重视这种心理,就是在帮助孩子成长。那么,描写此类心理和行为的文学作品,就有了不起的作用。
    好比《洛丽塔》,描绘中年男人对萝莉的性爱心理和行为,有人说,纳博科夫“牺牲了亨伯特,拯救了无数洛丽塔。”就是让人们来关注生活中存在的此类现象,警惕中年油腻男对小萝莉的伤害。
    但父女恋,是比油腻男迷恋小萝莉更为深黑的领域。


    IP属地:江苏43楼2018-03-02 16:39
    回复
      文中小寒如何和父亲开始不伦恋的,两个人的不伦恋到了什么地步,小说中都写的含含糊糊,不清不楚。主要从这样一个对话中,透露出一点信息来:
      小寒:“听你这口气,仿佛你只怨自己上了我的当似的!仿佛我有意和母亲过不去,离间了你们的爱。”
      父亲:“我并没有说过这种话。事情是怎样开头的,我并不知道。七八年了——你才那么高的时候……不知不觉的……”
      这样的对话,给我们什么信息呢?
      首先,两人肯定有了一些超越于父女之爱的行为,这个行为里,一定有性爱的意味,是不是有过实际的性爱,无法确定,或许还没有过,因为后面小寒还对父亲说过,“我有什么不好?我犯了什么法?我不该爱我父亲,可我是纯洁的。”似乎还在暗示小寒依然是个处女似的。
      但两人一定已经有过一些不该有的亲昵,超越父女之爱的亲昵,说的明确一点,就是父亲对小寒的身体,或者说性爱部位,有过一些不该有的爱抚。没有这样的爱抚,父女之间的爱,似乎还可以归类于亲情的。只有有了身体上的某种接触,两人才会有明确的意识,即两人都走上了不该走的不伦之恋的路。


      IP属地:江苏44楼2018-03-04 16:17
      回复
        那么,该不该描写这种不伦之恋中的身体接触?该如何描写这种不伦之恋中的身体接触?假如性描写不是一种禁忌?
        尽管中国历史上有性描写的传统,但那是有别于正统的传统,是底下娱乐民众的传统,是一直被道德家斥责为“诲淫诲盗”的存在,尽管道德家们自己到了晚年,也依然想纳小妾,但却禁止人们谈论想纳小妾的本源动力——这就是虚伪,所有的道德家,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虚伪的产物。
        油腻男迷恋小萝莉的作品《洛丽塔》,现在已经公认为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假如作品中没有身体接触的描写,这作品还能不能获得今天如此高的文学地位?很有可能不能。因为没有了这种身体接触,油腻男对小萝莉的那种特别渴望,就不能得到充分表现,或者表现过程里,就难以具有超强的感染力。艺术并不是去挖掘人们没有的感受,而是把人们普遍存在的感受,表达得特别具有感染力。因此,尤其是不伦之恋,更不可以缺少性爱描写。
        韩国版的洛丽塔《银娇》,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一,我写过这部电影的介绍,但好像百度不让发链接。
        而父女恋,正如前面所说,要比油腻男迷恋小萝莉深黑的多,如果没有身体接触的描写,作品就一定会显得轻和浮,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多少有这个感觉,假如中年后的张爱玲来写这个题材,也许会好很多吧。可惜。


        IP属地:江苏45楼2018-03-09 16:35
        回复
          父女恋,不是指父亲如**一般欺凌女儿那样的父女关系,那是最野蛮的性侵,往往在女儿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女儿完全无法反抗拒绝,也丝毫不会有任何身体和情感的愉悦,这样的**父亲,恐怕也不少呢,如阿甘正传里珍妮的父亲。
          张爱玲探讨的父女恋,自然不是这个,而是有真正的情感,兼有父女和情侣的那种特别奇特的情感,因为真正相爱,就一定会有担忧,担忧伤害对方,因此,这样的父女恋里,一定同时充满着内疚。谁的内疚会更为强烈一点呢?一般来说,总是父亲的内就更为强烈一点。因为父亲一定感觉到,自己不该有的这种爱,使得女儿的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可能带给女儿极其不幸的结局。相反,最为年轻人的女儿,往往比父亲更勇敢,更不想去思考未来,只想着终生厮守,相亲相爱。
          在《心经》里,正是如此。
          小寒故意去逗引一个喜欢她的少俊,引得少俊向她求婚,她拒绝后,就对父亲说,“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会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会这么想,或许有一天你都会这么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记得这一切!”
          这是女儿对父亲最直白的爱情宣示了。或许正是如此直白的爱的宣示,让父亲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这个可能原来暧昧而没有捅破的问题。是继续和女儿恋爱,并且进一步成为情人关系,还是和女儿断开?


          IP属地:江苏46楼2018-03-10 09:15
          回复
            我感觉张爱玲写《心经》,多少带有自己的影子。
            前面提到过,张爱玲母亲早早离开一双儿女,出国留学,这使得幼小的张爱玲把更多的爱,系紧在父亲身上了,父亲再婚后,张爱玲肯定非常失望,有一篇站在张爱玲继母角度写的文章,提到继母很想和张爱玲好好相处,但却遭到刻薄的张爱玲的反复嘲弄和打击,我猜测这文章中的揣摩基本符合事实。张爱玲是那种敢爱敢恨,并且把爱恨放大到极致的人,她得不到父亲的爱,然后转至于恨,恨到极致,这都是极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的心态,在《心经》里得到了发泄。
            但是,张爱玲毕竟年轻,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经历小说中的亲密和甜腻,再加上时代的原因,张爱玲在这个小说中,并未能深入挖掘这个深黑题材的细微之处,但就算作为浅尝辄止的一篇小说,也有着相当了不起的意义,触犯禁忌,质疑道德,挖掘最内在的人性,才是文学令人痴迷的原因。从这一点而已,张爱玲绝对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IP属地:江苏47楼2018-03-11 09:38
            回复
              《封锁》意思不大,以瞬间抓拍的方式,意图来写人性的可怜可悲,但不生动,也不深刻——但还费了七千来字的笔墨。
              从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来说,古今中外,最好的是鲁迅。他可以在短短二三千字里,刻画出一个生动深刻的人物,感人至深,好比《孔乙己》《祝福》等,绝对比世界上最好的短篇小说作家都更出色。


              IP属地:江苏48楼2018-03-19 19:50
              回复
                《倾城之恋》大概是张爱玲名气最大的小说了。
                以前读过,但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读书,不停下来思考,想一想,读的时候,该得到的往往得不到;当时得到的,也往往留不住,过去了。
                好比这部小说的标题,绝大多数人,我自己以前,也以为理解为“惊天动地的爱情”。其实不是,这个标题的含义是,“倾覆之城下的爱情”。
                这两个理解,有太大的不同。惊天动地的爱情,往往带有理想色彩,而张爱玲用冷眼看世界,在她的眼里,看出去的爱情,往往像一场交易,而不具备甜蜜浪漫的动人。虽然张爱玲内心或许渴望着这样的爱情,在她和胡兰成的婚姻里,也带着这样的赌一把的希冀吧。但她内心深处,在渴望的同时,大概依然不太相信这种美好的爱情,至少在她的小说里,可能(要读完全集才能知道)就没有这种完美的爱情。


                IP属地:江苏49楼2018-03-19 21:22
                回复
                  流苏因为反抗老公家暴而离婚——这已经有点新女性的味道。
                  流苏家是个封建大家庭,流苏刚回娘家,口袋里还有不少钱,但都被兄弟们投资之类的借口逐渐骗光,流苏在家里,就成了蹭饭吃的人,特别难听的话,都敢当着她的面说。四奶奶就说,“当初投资就不该用六姑奶奶的钱,没得沾了晦气,她嫁到婆家,丈夫就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天生的扫帚星!”这种侮辱的语言,已经够得上拼命了。但流苏只得忍气吞声。
                  他们都恨不得她再回到丈夫哪里去,当面嘲笑,背后嚼舌根,流苏用针扎自己的手指,恨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这声口,明显是林黛玉病中的恨声啊,张爱玲对红楼印象特别深刻,她小说中人物的对白,常常有红楼的影子。
                  徐太太来为流苏的妹妹说媒,对象是脾气古怪的花花公子范柳原,请客吃饭见面,流苏妹妹拉着她一起去,她竟然喧宾夺主,和范柳原共舞,把范柳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她身上来了。
                  徐太太一家要去香港,就应承带着流苏一起去,承担她的费用,让流苏到香港去试试机会——其实是范柳原看上了她,托徐太太邀请流苏去香港,费用也肯定是范柳原承担。


                  IP属地:江苏50楼2018-03-20 20:37
                  回复
                    到了香港,范柳原天天陪着流苏在香港玩,吃饭看电影跳舞购物,两人彼此喜欢着,却又彼此试探着,防范着。范柳原担心流苏只是爱他的钱,流苏则担忧范只爱她的美貌和身子,只想把她弄作情人。这种彼此的试探,和爱情基本不相关,更像是在做一桩生意,婚姻生意。在中国,从古至今,婚姻更多时候,都是一桩生意经。但这种生意经一般的爱情和婚姻,实际却是现实中最普遍的存在。那种浪漫的爱情,反而是异类。
                    试探烦了,范柳原故意冷落流苏,和一个风流女子鬼混一阵,然后还是觉得流苏好,再回来试探。好辛苦啊。
                    试探久了,免不了开始说一些直白的话。范柳原借用诗经,说自己很愿意一辈子和流苏在一起,却做不了主。流苏则生气道,你就是不想娶我而已,你要真爱我,凭什么做不了主?范柳原则也生气道,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不爱我的人。两个人都觉得对方不爱自己,都觉得自己犯不着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更犯不着为不爱自己的人做出牺牲。
                    范柳原在生气中,说了一句令流苏特别生气的话,“或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中国婚姻中的男女不平等,确实有点类似于长期卖淫,仿佛沈从文曾经类似的话,他曾经赞扬妓女,觉得家庭妇女不过是只为一人服务的妓女而已。这话虽然偏激,但在中国男女绝对不平等的家庭伦理下,颇有发聋振聩之意。


                    IP属地:江苏51楼2018-03-30 11:02
                    回复
                      深夜里范柳原给她打电话,问她从窗户能否看到月亮,说自己的屋子窗户被藤曼挡住了。流苏从他的话里,听出了范柳原对她的爱和思念,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可是,第二天,流苏却疑心自己是做梦,那么,是自己爱范柳原,以至于作如此之梦了。
                      两人的亲昵,自然引起了周围各种留言,不了解的叫流苏范太太,了解的依然称她白小姐。范柳原和流苏开玩笑,说称她为范太太的,倒不必担心,反而叫她白小姐的,可能居心险恶,又开玩笑劝她,“别枉担了虚名。”
                      流苏非常愤怒,觉得这是范柳原的阴谋,就是要造成流言四起的环境,逼她就范。可流苏不愿意屈服,宁可枉担了这个虚名,毕竟只是让他口头占了便宜,于是,流苏狠狠心,提出要回家了。范柳原也不留她,但很客气地亲自送她回家,送到家,自己就扬长而去了。
                      家里自然都和社会上一样,以为她在香港被范柳原玩了一个多月,现在人家厌烦了,不要她了,她在家里的处境,自然比以前更加艰难,以至于思考是不是该出去找个小职业独立谋生了。但因为对范柳原还没有绝望,她不肯自降身份,于是,咬着牙苦熬。“一个秋天,老了两年。”


                      IP属地:江苏52楼2018-03-30 16:34
                      回复
                        思念她的范柳原终于忍不住,打来电报,催她去香港了,船票也已经订好。白家觉得事已如此,不管结婚不结婚,拒绝没有意思了——他们早就认定,流苏已经是范柳原的女人。而流苏在家里的苦熬,也已经到了极点,于是,又去了香港。
                        范柳原接到她,最后送她回房间,已经过了子夜。流苏浴室里出来,房间里黑着,踩到了范柳原的鞋,她责问范,“你来做什么?”范柳原说,“我一直想从你的房间看月亮。”流苏这才醒悟过来,那晚上的电话并不是她做梦,也知道范柳原确实爱她。但心里依然恨恨,“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
                        范柳原终于不肯再等待了,吻她。流苏也没有了拒绝的勇气。当女人把性爱当作对付男人的武器,女人其实已经落在了下风,无论最后是否得到自己想要的,都是一种惨败。但是,在男女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女人几乎赤手空拳,一无所有,只有身体是唯一的武器了——悲哉。
                        但女人需要爱,需要性,有了性和爱的女人,才是完整幸福的女人。决心接受范柳原爱和性爱的流苏,显然内心早就渴盼着这一刻,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IP属地:江苏53楼2018-03-30 17:00
                        回复
                          成为情侣,两人的关系暂时算是稳定下来,范柳原要去英国处理他个人事务了,流苏想跟着,但范拒绝,要她安心等待,说过个一年半载,也就回来了——或许那里也有范柳原的老情人之类吧,在处理了结英国的财产的同时,也应该了结和旧情人的关系,有流苏在,未免会刺激她人,反而难以处理了,不如独自前往,料理一切,然后安心回国来和流苏过日子了。流苏呢,范说随她意愿,或在上海或在香港。流苏不愿意和家人来往,范就在香港租好房子雇好佣人,安顿好流苏离开,而流苏觉得,“经济上的安全,她知道她可以放心”,那么,她对范柳原的人品和财力,都还是了解的。男人喜新厌旧正常,可恨的是提起裤子不认帐,弃旧欢于困顿之中。
                          范柳原的船还未离港,战争开始了,日本进攻香港。
                          范柳原回来,带着流苏四处逃难,躲避战乱带来的威胁,随时感受到了生命处在危难之间,经历了这样一段困苦磨难,在这样一座倾覆之城下,夫妻两人平淡的爱情和婚姻,生命中的互相依赖倚靠,显得特别可贵了。于是,等到战火稍一平缓,范柳原求婚了,在报上登了结婚启事,也就是告知天下,我们是夫妻了——流苏终于修成了正果。


                          IP属地:江苏54楼2018-04-01 11:45
                          回复
                            张爱玲的小说,基本都是冷色调,目前读过的小说,唯有《倾城之恋》算是总体色调偏暖,正是难得。
                            其实,这篇小说的暖色调,主要是就结局而言,在过程里,依然充满了各种冷,但是,就算结局,张爱玲愿意给笔下的人物一个美好的结局,也实属不易啊。一直很喜欢简奥斯汀的小说,历经磨难终成眷属,就是为了这样的小说,可以温暖人心。但是,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事实更多一点呢?也许看待生活的眼光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结论。总的说来,喜欢在现实里做梦的人,会更喜欢简奥斯汀,对现实认识更透彻的人,会更喜欢张爱玲这样的吧。不过,我现在相信,无论是暖色如简奥斯汀,还是冷色如张爱玲,她们内心对世界的悲悯情怀,是一样多的。只是简奥斯汀们,会用梦来减轻现实带来的痛苦。相反,张爱玲们,倒更多承受了不幸世界带来的疼痛感受。
                            这两者的区别,或许也就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区别。
                            但张爱玲在这暖色调的结尾里,似乎还是忘不了她对人情世故的冷眼嘲讽,加了一段讽刺性结尾。流苏的四嫂,看到流苏离婚后竟然还能有如此好的结局,也下决心和流苏的四哥——一个花花公子——离婚了。


                            IP属地:江苏55楼2018-04-02 14:58
                            回复
                              《琉璃瓦》描写父母嫁一群女儿的故事,可以让我们联想起《傲慢与偏见》。两篇小说,都嘲讽了父母处心积虑为女儿寻找好人家的努力,但简奥斯汀带着善意和暖意,而张爱玲则是冷的,趣味性远不如《傲慢与偏见》了。


                              IP属地:江苏56楼2018-04-16 09: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