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既然是在阅读张爱玲,自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喜好和揣测,还是要来揣测张爱玲是什么态度。
作为读者,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读小说。这个有色眼镜,就是我们已经形成的三观。尤其是道德观念,在阅读过程里,尤其是在阅读张爱玲这样的纯粹叙事,把自己深藏在叙事后的作品,我们的道德观就会起到几乎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张爱玲是在含蓄地嘲讽梁太太。
但如果结合张爱玲自己的生活来看一看呢?
梁太太的哥哥,绝不能原谅妹妹自己选择做小——由此推测,梁太太父母,至少父亲已经过世,家里这个哥哥是老大了——因此凌辱妹妹,并断绝来往。这个男人,只是在梁太太和葛薇龙的交代里出现了这么一下,无论是梁太太的交代,还是女主角的交代,张爱玲大概都想到了她自己的父亲。这个男人,包养姨太太,吸鸦片,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子女不关心,还特别粗暴,张爱玲绝对不会忘怀父亲把她往死里打的往事,仅仅是因为她和继母发生了一点小小冲突。张爱玲几乎经历了生死一关,最后逃出家庭,和这个家庭恩断义绝。那么,敢于背叛家庭,冲出家庭,哪怕是做小的梁太太,张爱玲也不会认定她就是错的吧。
张爱玲自己绝不会做小,但主要不是由于道德观念,而是尊严,具备强烈自尊的独立人格,都不接受做小。但那和道德观念无关,张爱玲自己嫁一个汉奸,还是一个花心的汉奸,张爱玲不见得不知道,只是以为有了我,他从此就不花心了——女人的痴想。从道德上说来,嫁汉奸应该比做小还要亏,但张爱玲根本不在乎。但当张爱玲发现胡兰成无法改去花心的毛病,她也就毅然断绝了和他的关系,依然和道德无关,只是来自一个独立女性的自尊。
换一句话说,张爱玲最看重的女人品行,首先应该就是独立两字。
作为读者,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读小说。这个有色眼镜,就是我们已经形成的三观。尤其是道德观念,在阅读过程里,尤其是在阅读张爱玲这样的纯粹叙事,把自己深藏在叙事后的作品,我们的道德观就会起到几乎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张爱玲是在含蓄地嘲讽梁太太。
但如果结合张爱玲自己的生活来看一看呢?
梁太太的哥哥,绝不能原谅妹妹自己选择做小——由此推测,梁太太父母,至少父亲已经过世,家里这个哥哥是老大了——因此凌辱妹妹,并断绝来往。这个男人,只是在梁太太和葛薇龙的交代里出现了这么一下,无论是梁太太的交代,还是女主角的交代,张爱玲大概都想到了她自己的父亲。这个男人,包养姨太太,吸鸦片,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子女不关心,还特别粗暴,张爱玲绝对不会忘怀父亲把她往死里打的往事,仅仅是因为她和继母发生了一点小小冲突。张爱玲几乎经历了生死一关,最后逃出家庭,和这个家庭恩断义绝。那么,敢于背叛家庭,冲出家庭,哪怕是做小的梁太太,张爱玲也不会认定她就是错的吧。
张爱玲自己绝不会做小,但主要不是由于道德观念,而是尊严,具备强烈自尊的独立人格,都不接受做小。但那和道德观念无关,张爱玲自己嫁一个汉奸,还是一个花心的汉奸,张爱玲不见得不知道,只是以为有了我,他从此就不花心了——女人的痴想。从道德上说来,嫁汉奸应该比做小还要亏,但张爱玲根本不在乎。但当张爱玲发现胡兰成无法改去花心的毛病,她也就毅然断绝了和他的关系,依然和道德无关,只是来自一个独立女性的自尊。
换一句话说,张爱玲最看重的女人品行,首先应该就是独立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