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吧 关注:798贴子:9,079
  • 4回复贴,共1

自品三国之英雄陈宫(还原历史真相,申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性格刚直烈壮,海内闻名。
陈宫其人,史书记载虽多,却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是先跟了曹操,后投吕布,并策反了当时曹操的好友张邈,一起在曹操的兖州后院放火,迫使曹操中止了对徐州的疯狂报复。陈宫自跟随吕布后,为布划策,曾一度大败曹操,令曹操对其恨之入骨。但无奈吕布“每不从其计”,最终和吕布一起身死国灭。
很奇怪的是,曹操破了下邳后,活捉了陈宫,对他依旧十分器重,问他今后有何打算(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那其实就是一个让他活下来的信号了。陈宫断然拒绝,慷慨从死,曹操仍想挽留(太祖曰:“若卿妻子何?”)。但陈宫仍然从容赴死(“遂趋出,不可止”)。曹操“泣而送之,宫不还顾”,陈宫死后,曹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
我们来讨论一下,陈宫为什么会叛变,曹操为什么会舍不得杀陈宫,最后陈宫对曹操有何影响?
史书上对陈宫叛变的原因归结为“自疑”。易中天教授将其归于曹操杀了边让(好象是这样的,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我们看一下,边让是怎么死的?边让年二十余,“恃才气不肯屈事曹操,且多轻侮之言。建安中,有乡人构让于操,操告郡就杀之。”
边让死的时候三十多岁,陈宫四十五岁,估计差上个5岁以上,代沟不好说,半条代沟总归是有了。边让恃才不肯屈事曹操,而陈宫是曹操手下首席谋士(之一),说句不好听的,边让一平民士人(从前是九江太守,后来九江太乱,他治不了,干脆挂冠回家当农民了),还是个晚辈,死了就死了,关他陈宫什么事?



1楼2009-03-16 12:41回复
    这段摆渡过滤,只能截图


    2楼2009-03-16 12:41
    回复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估计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个矛盾,所以在处理陈宫这个形象的时候左右摇摆不定。最终加入了陈宫与曹操一同逃难这一段情节。陈宫认定曹操“不仁”,故舍之。曹操内心有愧,所以对陈宫的死非常地伤心。然后又加了许多额外的情节来解释曹陈的关系,但总体上而言,对陈宫的定位是十分混乱的。
      为什么陈宫对曹操态度的反差那么强烈?因为史书上语焉不详,很可能是史官们对那个时候的资料也掌握不够,或者说有话不敢说,所以写得很不清楚。(史书上给的理由是“自危”——这算什么?)所以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历史上曹操在192-194年之间(既“陈宫迎曹”到“陈宫反曹”之间)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人神共愤的事。
      一、提拔士人,搞生产发展。
      有人把陈宫叛变的原因归结为陈宫地位的下降。因为这时期曹操招纳了很多能人(程昱、荀彧、荀攸、满宠、郭嘉等),这必然引起陈宫第一智囊地位的下降,所以陈宫心中怀恨,抱着“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想法投降了吕布。
      其实我们知道陈宫在史书中的评价是:“性格刚直烈壮,海内闻名”。因为嫉妒而倒戈,许攸可能,陈宫不可能。太勉强。何况陈宫最初的“从龙拥立”之功,是后起之辈怎么也占不了的。史实证明,曹操自始至终,直到陈宫死,对陈宫都是十分不错的。用吕布老婆(应该不是貂蝉)的话来说:“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
      所以因为地位下降,因为“自危”而反曹,不大可能。
      二、讨徐州,吊罪伐民。
      时“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也就是说兴平元年夏天,曹操第二次东征徐州,攻下五城,将曹豹和刘备打得稀里哗啦,“所过多所残戮”。
      也许陈寿良心所至,写到“所过多残戮”之后,立即笔锋一转: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
      就在这个时候,张邈与陈宫反叛,降了吕布,充州的郡县都响应了陈宫。这件事的主谋,便是陈宫。
      现在我们应该明了了,陈宫为什么会反曹操,那是在曹操伐罪吊民的情况下反的。我们脑内补完一下,也许陈宫事先反对过曹操这样做,求曹操不要殃及无辜。曹操不听,更由于政见上的不同便将其留下兖州不予重用。所以“陈宫自危”。陈宫见言语无法劝他的主公,而曹操“复雠东伐……所过多所残戮”,于是举兵叛曹。
      因为时机上的不对,当时袁绍和曹操关系很铁,袁术也没有和曹操打仗的意思,所以真正能留给陈宫的选择并不多。唯有丧家犬吕布到处流浪没有一块地方。所以陈宫找上吕布,一拍即合。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陈宫与张邈向吕布投降,这是很特殊的案例。因为那时候曹强吕弱,没有内应,吕布根本打不了充州的主意。陈宫身为充州留守第一高官(一叛举州响应,荀彧程昱很牛吧?仅能保住两城),却主动迎降吕布,其诡异程度可想而知。
      以陈宫的智谋,他不知道吕布是个扶不起的主子么?他如果想反,为何不慢慢计算,选个更好的主子?如果他是反复小人,为何投了吕布后从一而终,和吕布一起赴死?其实陈宫选吕布的唯一原因是,那时候可能出兵打曹操的只有吕布,而为什么要那个时候打击曹操?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曹操才会停止杀戮,回军救自己的大本营。


      3楼2009-03-16 12:52
      回复
        其实在读史的过程中,我一度怀疑陈宫叛曹的时候已经做好失败的准备了。《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氏典略》上的话说,当日吕布和陈宫被曹操活抓后,“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 
        意思是陈宫指着吕布说:“那是因为这家伙不听我的话,所以才变成这样。如果听我的话,也未必会被你抓住。” 
        如果这句话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未必”二字大有深意。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陈宫就根本没想过吕布可能打赢曹操!报着必输的信念毅然起兵,这是何等的悲壮!又需要什么样的理由,才会迫使一个人做出这种事情!为了区区“九江边让”?那简直是在给陈宫脸上摸黑……
        最终陈宫叛变的结果是徐州百姓得以安息,而陈宫万劫不复。我们看最后陈宫和张邈的结局就挺有意思。张邈是曹操的知已好友,败后全家被曹操所杀,而反叛的主事人陈宫,曹操善待其母至死,嫁其女。
        张邈叛曹明显是被陈宫煽动的,其罪比起陈宫来说,只轻不重;从情义上来说,张邈对曹操,比起陈宫来说也只重不轻。为什么有这种反差?我们知道张邈反曹史书上是明书原因的,怕曹操为了袁绍而杀他(这里也不是很清楚,但好歹史书上给出了一个确切具体的理由)。而陈宫,仅仅是“自危”而已。


        4楼2009-03-16 13:02
        回复
          刚刚百度搜到,边让于公元208年被杀,陈宫造反是194年,死是198年。与边让之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6楼2009-03-16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