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559贴子:159,783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州
嘉鱼张氏家族
张姓,祖籍大梁(开封).后分迁陕西郡县横渠铱及江西南吕等地。元至正十八年(1358)张万四(山瑞)来县任教渝,籍育桥.明拱武元年(1368),张万’为武昌卫军楚府护卫,张万三籍汉阳香炉[丛.次年(1369)其侄原正、原高、原德、原才群被于筋洲。
随州张氏家谱
湖北省随县殷店曲河张氏宗谱于清仁宗嘉庆八年(1803年)由大房第二支中之八世公张斌创修,距今已213年。50年后即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由十世张元伯及同堂兄弟张元德张元铣重修,距今亦163年。
按照族谱惯例,每三十年为一世,每一世续谱一次。但是,各种原因,《曲河张氏族谱》在此后近163年里一直没有重修。或因大清政治经济诸多原因;又因近现代战乱不断;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可狼烟方息,内战烽火又燃,五年解放战争,国家大定,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正逢轰轰烈烈大跃进等多次变革;1966年又掀起文革风暴,浩劫十年,又有谁顾及续谱之事?
实际上,国家政权的态度才是族谱能否重修的关键。毛泽东这个农民的儿子,在他的著述中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形象地比喻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且还指出: “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人民领袖的观点在建国后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态度,建宗祠、续家谱、联宗祭祖等活动被视为封建宗法活动,一直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文革期间,宗族祠堂甚至被视同“四旧”,在“破四旧”的狂风骇浪中被拆毁。续宗谱等活动在打压下也销声匿迹。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到来,建祠堂、续家谱等过去被否定的事物开始出现,国家政权的态度也有了一个转变。自1980年开始,陕西省每年都要举行祭祀黄帝陵活动。1986年中央还指出:“建宗祠、续家谱、联宗祭祖,是封建宗法活动,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的。”到了1993年,公祭轩辕黄帝的庆典活动开始成为国字号活动。2004年,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祭祀大会甚至第一次由民间祭祀改为国家公祭。虽然没有明文提倡可以修族谱、建祠堂,但已经没有组织出面禁止民间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祭祀祖先、修建祠堂、续修族谱等活动了,甚至法定了清明节假。
直到2013年腊月张天亮、张(承)波、张(天)滨、百菇园张(道)军在张(道)炼家饭局上,将增修张氏族谱工作才提上日程。后得到德高望重的原曲河村支部书记张承清,政府张承高,退休教师张天恩,建材商人张志成等族人大力支持《张氏族谱》的调查、收集、整理、编篡、校对、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这次续谱时新增了五条谱规:
一、传谕本姓子女,不得与本姓婚配。有此例者,是为败坏天伦,不予上谱。在其父母名下注销之。未出五服而婚配者,自其父母以下一律不予上谱。
二、族中有不孝于父母、不敬尊长、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危害地方者,在谱上注其劣行,以儆效之。
三、族中对有功于国,利益地方,辅助族人,荣于宗祖之贤达,或官或民,是男是女,亦当立传以旌表之。
四、乏子有女招赘婿者,可上谱延香脉,必以张姓辈派载册。
五、以当今政府法规为准绳,知荣明耻,与时俱进。
这次修谱活动,坚持了原来的谱牒传统,但也作了一些改良和补充。考虑男女平等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改变了宗女没有任何记载的传统,把女儿写上族谱。女儿人谱后,后代不再人谱,除非改为张姓。这些改良,基本上不悖于“五服”传统观念。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除了记述世系繁衍,使人们可以明宗支,正本源外,还可以作为寻根认祖的依据,民族和文化认同的根据。希塑今后张氏后人,遵循前人重托,每三十年续谱一次,以免时间久远,给续谱带来不便。


IP属地:江苏280楼2019-05-13 17:03
回复
    观音岩张氏
    观音岩张氏家族的始迁祖张公讳海,在明朝洪武二年从江西鹰谭的龙虎山迁随县定居,张公育二子,长子张龙(定居在随县均川一带),次子张虎(定居在随县环墰观音岩一带)。几百年以来,张虎的后代生息繁育,辗转迁徙分布在随县观音岩周边地带,估计有一千多人。
    字辈:???? 汉尊方堂 正大光明 道远纲常 承传孝友 朝先忠良 治国奉献 克家安帮 广布德泽 万世永长


    IP属地:江苏281楼2019-05-13 17:05
    回复
      恩施
      恩施张氏族谱
      家族堂号:清河堂
      作 世 远 荣 昌 登 绪 典 常 英 俊 吉 启 早 尧 彦 芳


      IP属地:江苏282楼2019-05-13 17:09
      回复
        沙湖油合村十六世以下人物简介
        宗公长子——富 昌 字丰五,别号梦园,生卒葬未详。
        妣氏王 生卒葬未详。生子五:魁、楚、敦、经、福。
        宗公次子——椿 昌 字壮五,号漆园,生卒葬未详。
        妣氏肖 生卒葬未详。生子二:大、保。
        宗公三子——楷 昌 住沔东新河口,字瑞五,号笔园,生卒未详。葬万全垸后河堤台。
        妣氏王 生卒葬未详。生子四:得、明、殿、鼎。
        宗公四子——楠 昌 字匀五,生卒葬未详。
        妣氏雷 生卒葬未详。生子一:盛。
        十 七 世
        富公长子——任 魁 字梅溪,号春谷,行一,生卒葬未详。
        妣氏佘 生卒葬未详。生子一:定芬。
        富公次子——任 楚 字南溪,号金谷,行二,生卒葬未详。
        妣氏林 生卒葬未详。生子一:定明。
        富公三子——任 敦 字安溪,号小谷,生卒葬未详。
        妣氏熊 生卒葬未详。生子一:定苓。
        富公四子——任 经 生卒葬未详。
        妣氏易 生卒葬未详。生子一:定苹。
        富公五子——任 福 生卒葬未详。
        妣氏彭 生卒葬未详。
        十 八 世
        任魁之子——定 芬 字馥山,号奇陔,移居黄陂。
        妣氏赵 生卒葬未详。
        任楚之子——定 明 字雨山,号达陔,生于道光二十年五月初一戌时,葬未详。
        妣氏王 生卒葬未详。生子三:兴、爽、真。
        任敦之子——定 苓 字伏山,号采陔,少徙,居河南开封。
        妣氏祝 生卒葬未详。
        任经之子——定 苹 字鹿山,号宾陔,生卒葬未详。
        妣氏向 生卒葬未详。嗣子宏真。
        十 九 世
        定明长子——宏 兴 生于同治壬戌年九月初二戌时,卒于民国己卯年九月初四未时,葬后河堤许家台。
        妣氏彭 生于同治年壬戌年十二月初四辰时,生子三:德、香、炳。
        定明次子——宏 爽 生卒葬未详。嗣子祖德。
        定明三子——宏 真 生于同治辛未年十二月初九午时,卒于民国丙寅年二月十二巳时,葬后河堤许家台。
        妣氏王 生于同治壬申年九月十八亥时,卒于一九五四年,葬天门,后搬回。嗣子祖炳。
        二 十 世
        宏爽嗣子——祖 德 生于同治癸未年七月初八酉时,卒于民国辛未年八月十二巳时,葬许家台前。
        妣氏刘 生于同治壬午年五月二十巳时,卒于一九六九年腊月二十三,葬曾台前。生子四:
        福、寿、全、还。
        宏兴之子——祖 香 生于光绪庚子年十二月十五未时,卒于壬子年二月二十二辰时,葬油合七队上河堤
        边。
        妣氏饶 生于光绪庚子年十二月十九辰时,卒于壬戌年十月,葬油合七队上河堤边。生子三:
        彬、坤、道。
        宏真嗣子——祖 炳 生于光绪甲申年二月二十八酉时,卒于民国己卯年九月十九未时,葬许家台前。
        妣氏彭 生于民国庚子年八月,卒于民国辛未年八月十二巳时。生子一:善。
        二 十 一 世
        祖德长子——行 福 生于光绪乙巳十月初一戌时,卒于一九九五年三月十八巳时,葬油合七队河堤边。
        妣氏许 生于光绪乙巳九月初十卯时,卒于民国甲申年六月十五子时,葬许家台。生子一:
        钢。
        祖德次子——行 寿 生于民国乙卯年七月十二亥时,卒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一戌时,葬油合七队河堤
        边。
        妣氏柳 生于民国乙卯年三月十四辰时,卒于一九九0年冬月,葬油合七队河堤边。 生子一:榜。
        祖德三子——行 全 生于民国辛酉年二月初一亥时,卒于一九七四年五月初一,葬曾台前。
        妣氏王 生于民国己未年三月初四亥时,卒于民国丁亥年正月二十四丑时,葬曾台前。
        继氏李 生于民国壬戌年冬月十二丑时,卒于二00九年腊月初二,葬油合七队河堤边。
        生子三:法、荣(嗣行还后)、木。
        祖德四子——行 还 生于民国甲子年二月初八亥时,卒于一九九六年十月十六日,葬油合七队河堤边。
        妣氏周 生于民国戊辰年五月十二丑时,卒于二0一0年九月初一,葬油合七队河堤边。嗣子荣。
        祖香长子——行 彬 字道仁,生于民国庚午年四月初六子时,
        配氏刘 生于民国庚午年十月十九亥时,生子四:东、西、南、北。
        祖香次子——行 坤 字道青,生于民国甲戌正月二十四寅时,卒于二0一0年十月三日,葬油合七队台后边。
        配氏吴 生于民国癸酉年十二月十八辰时,生子四:祥、廷、海、洋。
        祖香三子——行 道 字道银,生于民国丁丑年十一月十七寅时,
        妣氏蔡 生于民国丁丑年七月,卒于二00九年正月二十四,葬油合七队河堤边。生子三:良、材、            广。
        祖炳之子——行 善 字梅青,生于民国戊辰年二月十八丑时,卒于一九九六年 月 日,葬油合七队河堤边。
        妣氏郭 生于民国癸酉年七月初二申时,卒于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葬油合七队河堤边。
        生子四:林、贤、衡、友。


        IP属地:江苏284楼2019-05-13 17:12
        回复
          二 十 二 世
          行福之子——思 钢 字铁山,生于一九三五年正月初四亥时,卒于一九九一年腊月初二辰时,葬油合七
          队河堤边。
          配氏王 号菊姑,生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五戌时,生子二:波、涛。
          行寿之子——思 榜 字木娃,生于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一未时,卒于一九九九年正月三十,葬油合七
          队河堤边。
          配氏彭 号幺姑,生于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子时,生子二:泽、汎。
          行全长子——思 法 字火山,生于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二未时,
          配氏余 号美良,生于一九五八年正月初三卯时,生子一:签。
          行全次子——思 荣 嗣还为后。
          行全三子——思 木 字树山,生于一九六一年正月二十八丑时,
          配氏郑 号春枝,生于一九六三年正月三十辰时,生子二:泳、泊。
          行还嗣子——思 荣 字俭山,生于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七辰时,
          配氏胡 号爱姣,生于一九六二年六月初三辰时,生子二:毅、滨。
          行彬长子——思 东 字重新,生于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二午时,
          配氏杨 号春枝,生于一九五七年腊月十六丑时,生子二:瀚、涌。
          行彬次子——思 南 字西北,生于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一申时,
          配氏王 号运姣,生于一九六三年四月初八戌时,生子一:泷,生女一:琴。
          行彬三子——思 西 字金北,生于一九六四年三月初八卯时,
          配氏汪 号腊姣,生于一九六八年腊月十五酉时,生子一:纯。
          行彬四子——思 北 字五志,生于一九七0年二月初九辰时,
          配氏
          行坤长子——思 祥 字祥祥,生于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二未时,
          配氏陈 号云秀,生于一九五五年冬月十七亥时,生子一:洲。
          行坤次子——思 廷 字海廷,生于一九五八年二月初十丑时,
          配氏万 号望姣,生于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六子时,生子二:沙、湖。
          行坤三子——思 海 字小海,生于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五寅时,
          配氏饶 号水姣,生于一九六七年三月初九巳时,生子二:楚、旭。
          行坤四子——思 洋 字四海,生于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五辰时 ,
          配氏
          行道长子——思 良 字材高,生于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六卯时,
          妣氏龚 号小兰,生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十,生女一:潞。
                继氏肖   号红华,生于一九六二年
          行道次子——思 材 字小材,生于一九六六年六月初二,
          配氏彭   号长姣,生于
          行道三子——思 广 字三材,生于一九六八年八月初一,
          配氏廖   号菊梅,生于
          行善长子——思 林 字炎林,生于一九六0年三月初八亥时,卒于 ,葬
          油合七队河堤边。
          配氏杜 号大美,生于一九六一年六月十六申时,头胎生双胎(女洁、子浩),二胎生子:
          滔。
          行善次子——思 贤 字又林,生于一九六七年冬月初十午时,
          配氏
          行善三子——思 衡 字鹤林,生于一九七0年四月十四亥时,
          配氏
          行善四子——思 友 字四林,生于一九七四年正月二十午时,
          配氏
          二 十 三 世
          思钢长子——贻 波   字虎成,生于一九五八年二月九日酉时,
          配氏王   号建花,生于一九五八年一月五日,生女一:雯
          思钢次子——贻 涛   字伟成,生于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申时,
                配氏高   号末珍,生于          生子一:棋
          思榜长子——贻 泽   字东红,生于一九六九年九月初三未时,
                配氏                      生女一:庆
          思榜次子——贻 汎   字贻汎,生于一九七五年五月二十五午时,
                配氏笪   号翠花,生于           ,生女一:洁
          思法之子——贻 签   字威威,生于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八巳时,
                配氏
          思木长子——贻 泳   字舜,生于一九八四年正月十四寅时,
                配氏
          思木次子——贻 泊   字禹,生于一九八七年十月初十丑时,
                配氏
          思荣长子——贻 毅   字义,生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初九丑时,
                配氏
          思荣次子——贻 滨   字少军,生于一九八七年八月初四亥时,
                配氏
          思东长子——贻 瀚   字成平,生于一九八0年十一月初十巳时,
                配氏
          思东次子——贻 涌   字涌,生于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七午时,
                配氏
          思南之子——贻 泷   字  ,生于
                配氏
          思西之子——
                配氏
          思北之子——
                配氏
          思祥之子——贻 洲   字洲,生于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一申时,
                配氏彭   号婷,生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四日,生子一:越
          思廷长子——贻 沙   字骞,生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五丑时,
                配氏
          思廷次子——贻 湖   字垒,生于
          思海长子——贻 旭   字旭,生于一九八八年冬月初四,
                配氏毛   号黎娟,生于一九九二年腊月二十六,
          思海次子——贻 楚   字楚,生于一九九0年六月二十二日,
                配氏李   号婉君,生于一九九0年十月二十二,
          思洋之子——
                配氏
          思良之女——贻 潞   字潞潞,生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子时,
          思材之子——
                配氏
          思广之子——
                配氏
          思林长子——贻 浩
          配氏
          思林次子——贻 滔   字滔滔,生于一九八八年三月初一巳时,
                配氏
          思贤
          思衡
          思友
          张氏族谱源礼公(仙桃沔城)宗派一览表 (2011-09-23 17:46:29)转载▼
          标签: 杂谈
          张氏族谱源礼公(仙桃沔城)字派一览表
          源远流长 先登东崇 一大日志
          世国荣昌 任定宏祖 行思贻芳


          IP属地:江苏285楼2019-05-13 17:15
          回复
            潜江
            潜江张氏


            IP属地:江苏286楼2019-05-13 17:21
            回复
              湖南
              张是湖南省第四大姓
              长沙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湖南张氏
              先祖为南宋名臣浚,原籍四川绵竹,后谪居潭州,其子栻占籍宁乡,后裔又散居湘潭、益阳、善化、辰溪、沅陵、安化、邵阳、湘乡、浏阳、武冈、溆浦等地。清光绪2年(1875)各邑纂修通谱。通谱公派:(自二十三派始)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鬯,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长沙赤山张氏
              始祖宋时汝明公,字祖舜,世居江西庐陵,后徙南昌府丰城县。始迁祖宗可公,字世亲,因元末兵乱而偕弟宗道率子姪避居长沙柘冲,宗道公于明洪武初年徙居浏阳;宗可公就近欧塘冲、师姑源、石塘等处置业,遂世为长沙人,至三派祖荣政公,爱赤山山水之胜而卜居于此。明万历12年(1584)始修族谱,1915年七修。该族科甲昌盛,进士即有七人,尤以十九世张百熙最著,百熙,字冶秋,同治13年进士,曾任山东、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礼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派充督学大臣等。派序:(自二十一世起)孝友之德,克绍乃先,声振国家,光汝学业。
              长沙花果园张氏
              一世祖宗可公,元末明初由江西丰城迁居长沙县大贤都。十世武杰公,迁居万寿都花果园。清同治3年(1864)始修族谱,1912年续修,1948年三修。派语同赤山张氏。
              长沙张氏
              始迁祖绳六公,字肇庆,由直隶天津府南皮县迁居湖南善化。十一世孙作霖,号雨棠,官甘州、宁夏、庆阳等府知府,护理甘凉兵备道、平庆泾盐法兵备道、巩秦阶茶马屯田道。
              长沙张氏
              始迁祖国瑞公,字子文,本籍浙江山阴县,清康熙时任湖北白湖镇巡检,署江夏县知县,致仕后家长沙,后嗣隶籍善化。
              长沙张氏
              一世祖诚公,南京临淮人,元末为盐商,往返于江都,后随明太祖征战有功,宦于长沙,遂家焉。清道光23年(1843)续修族谱。
              长沙福庆乡楠木冲张氏
              始迁祖均佑公,宋初由江西赣州因乱迁湘,开基于本省攸县。后裔明洪武年间再迁长沙县福庆乡杉木桥。清道光年间建祠于省垣贡院西街,后因变乱于1930年迁张家湾。明万历14年(1586)一修族谱,清嘉庆21年(1816)续修,同治元年(1862)三修,光绪33年(1907)四修,1938年五修。至1948年,已传42代,共2904人。
              长沙严冲张氏
              先祖世居江西南昌县。远祖伏二公,明洪武初迁居黄陂县滠源乡三圣社殷家店扬九埠;第九世得箎,清初因涖任长沙,立业西乡严冲、平田冲、军田坪等处。清咸丰10年(1860)三修支谱,堂号宝鉴。
              长沙碧湘张氏
              该族原籍江西吉水桐江,明嘉隆间,古泉公,讳朝凤,始迁长沙碧湘街。清道光6年(1826)创修族谱,1921年续修。宣统元年(1909)建家庙于邑南大托铺。派次:朝世以启玉书大陈光宗继祖扬名显亲,源开孝友蔚起人文远承先绪永振家声。
              长沙小暮山张氏
              始迁祖廷杰公,卜居善邑八都七里巷小暮山。至第七世,衍为珹、琉、琨、珮、玳五房。1931年纂有族谱。宗祠位于小暮山。祠联:建业纪勋名五百年世泽相承聿昭荆楚屏藩熊湘俎豆,靳江毓奇杰廿余派云礽递衍敢诩镐京孝友燕国文章。门联:派分湘水,蹟著京陵。
              长沙河东小桥张氏
              远祖九龄公,世居广东韶州府曲江。七世孙炎公,字本莹,由曲江迁江西洪州,生子二:元方、元直。元方生四子:均佑、均锡、均进、均式。后迁吉安府永新县胜业乡,因邻邑茶陵盗作,均佑迁湖南攸州东江乡台陂;均锡迁醴陵明日乡围塘;均进迁攸州兰村板塘;均式迁攸州兆江乡兰塘。均佑裔二十二世孙文贵公,字显道,迁居长沙河西七十四都杉木桥。又数传至二十八世"人"派,分任裔、价裔、杰裔各支。任裔之伍修公复由杉木桥迁居河东小桥。清光绪13年(1887)始修族谱,1917年续修,1940年三修,1948年四修。光绪32年(1906)创建宗祠。派语:(自二十三世始)文友系维人,献言伍拱星,基锡江东焕,先铭湘楚耀,培钧鸿业光,垂鉴永森照。


              IP属地:江苏288楼2019-05-14 17:04
              回复
                浏阳大浒市张氏
                迁浏鼻祖天禄公,字书储,宋绍兴4年(1134)生,宝庆元年(1225)卒,落业浏阳大浒市。派行集句:天可还元,周环方成,衡伯钟祖,友再兴廷,荣华富贵,万世清临,从新佑启,常大书声,英才济盛,治邦安人,家传金鉴,光耀文明。1942年六修族谱。
                浏阳大浒市张氏
                迁浏鼻祖天禄公,字书储,宋绍兴4年(1134)生,宝庆元年(1225)卒,落业浏阳大浒市。派行集句:天可还元,周环方成,衡伯钟祖,友再兴廷,荣华富贵,万世清临,从新佑启,常大书声,英才济盛,治邦安人,家传金鉴,光耀文明。1942年六修族谱。
                浏阳澄潭张氏
                元季奉议大夫迁公,原居江西丰城县钱家巷,后徙高安县苏家港。元至治间因避乱迁居浏东澄潭,明洪武时迁邑城,子仲均,生安公。明洪武32年(1399)安公复居澄潭,生轮、辅、輗、轩,轮公居原址,辅公居浏南,輗公居浏西,轩公乏嗣。清光绪34年(1908)改建宗祠,门联:修其祖庙,教以人伦。清乾隆54年(1789)始修族谱,道光18年(1838)、同治6年(1867)、1924年续修。派行:盛世传宏泰,谋宜锦绣坤,贤承良汝文,永兴鸣宗振。新派行:毓德启英才,存心全爱敬,忠勤辅国光,孝友徵家庆,万代绍书香,千秋遗祖训。
                浏阳河东张氏
                始祖自云公,字瑞山,宋元符6年(1098)原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元世祖间荣富、荣贵迁居江西南昌县许观桥。富公子祥兴携子伯承(字居泰)、简承(字居敬)于明洪武2年(1369)始迁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乡石缸,后落业河东黄花州。
                浏阳张坊张氏
                明洪武间自江西铜鼓迁此。
                浏阳连三湾张氏
                始祖廉公,江西丰城县人,明洪武中为吉王辅导,宦游来湘,子三:谦居长沙;让徙衡州;诚迁浏西连三湾。诚公,又名彝,字崇德,明成化进士,知长沙县,终于任,生有五子,万琅、万璜、万珍三兄弟居浏阳。至清末,已传18代,丁口1500余人。
                浏阳燕舞洲张氏
                始祖贤三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南昌迁湖广宝庆,继迁浏北燕舞洲,四传至雄可、轸可,析为二支,一居彭溪渡,一居莲花塘。
                浏阳张潭陂张氏
                始迁祖贵先公,明洪武间自平江迁此。其孙万金于景泰初迁居张家山,析为三支,分居梁家冲、大东塘等地。
                浏阳永安市张氏
                始迁祖志洗公、志文公,明成化间自江西丰城迁此,后分迁浏西清水冲。
                浏阳张家山张氏
                始迁祖万金公,明景泰初年自平江迁此。


                IP属地:江苏290楼2019-05-14 17:10
                回复
                  浏阳大源洞张氏
                  始迁祖兴节公,明中叶自平江迁此。
                  浏阳良源张氏
                  始迁祖球泰公,派名瑞应,行一,讳必琳,明崇正5年生,清康熙年间殁。明季由嘉应石彖头侨寓江西南康县罗江圩,二年再迁至湖南长沙府浏阳东乡第三都黄泥道良源。有子二:万定、万起。一修已失考,明永乐元年(1403)六修,清道光6年(1826)八修,咸丰9年(1859)九修,堂号孝友。
                  浏阳姜坡里张氏
                  始迁祖达振公,字庭辉,原名宏达,二十二世,振字派。清初由粤东嘉应州寓萍邑樟木塘,后迁浏邑东乡第三都张坊镇翻车坳姜坡里。
                  浏阳牛塘里张氏
                  应悟,字必聪,十八世,有子三:石万、九生、立生。长子石万,字右生,清康熙年间自粤迁浏开基。
                  浏阳牛塘里张氏
                  应悟,字必聪,十八世,有子三:石万、九生、立生。长子石万,字右生,清康熙年间自粤迁浏开基。
                  浏阳东乡嘴背张氏
                  永享,十六世,长子趋庭,字汝琼,子二:伯清、伯昌,清顺治元年(1644)由粤迁浏东黄泥坳石下立业,同治13年(1874)与汝珍公裔于茶亭下嘴背大鳌形建祠。
                  浏阳东乡寺背冲张氏
                  心应公,字守职,号宰一郎,十八世,应字派,生三子:万福、万禄、万原。万原公字魁昌,讳思魁,号维清,清康熙年间携妻、子由粤东平远县坝头苦荬畲漳烟迁湖南浏阳县东乡二都寺背冲居住。
                  浏阳下老坝张氏
                  始迁祖敏英公,字耀照,号容光,二十四世。清康熙年间自粤桃源樟树下徙居浏东莲花台及马鞍漕二处立业,至乾隆56年(1791)敏英公复迁永和市上彭屋场,又名下老坝上水鳌鱼形。
                  浏阳宝盖洞张氏
                  始迁祖庭旭公,字伯璘,号仰明,明隐士,明末之乱与兄伯贵自粤东惠州龙川县西厢长乐里井坳迁湖南浏阳之九都小港观。
                  浏阳杨家坳张氏
                  始迁祖明亮公,十九世,万字派。生子六:文福、文禄、文贞、文祥、文禧、文兴。清时自粤龙川县迁浏阳县东乡一都上洪彭家冲立业,后移杨家坳。
                  浏阳张家洞雅子塅张氏
                  始迁祖玉珍公,讳纯朴,二十二世,振字派。清雍正4年(1726)由上善迁浏东香炉嘴燕窝烟竹坡立业,后移张家洞雅子塅月形立业。生子三:友龙、友凤、友麟,友龙迁江西义宁州安乡。
                  浏阳张家洞雅子塅张氏
                  始迁祖玉珍公,讳纯朴,二十二世,振字派。清雍正4年(1726)由上善迁浏东香炉嘴燕窝烟竹坡立业,后移张家洞雅子塅月形立业。生子三:友龙、友凤、友麟,友龙迁江西义宁州安乡。
                  浏阳彭家岭张氏
                  永申公,十六世,子二:庭连(字连玉)、登玉,原居广东嘉应州之松口大王沙大塘唇,清康熙41年(1702)连玉、登玉迁浏阳东乡上四都鄱潭村,落业彭家岭。连玉公有子四:光庭、光俊、光九、光秀。
                  浏阳东乡乌石小洞张氏
                  始迁祖德应公,名德攀,讳道能,字善贻,原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神岗下李田新屋,迁移江西赣州府瑞金县沙河坝,后又迁浏阳东乡一都乌石小洞卢岸开基,建立祖堂。生有四子:万倡、万盛、万贵、万玺。
                  浏阳黄泥塘张氏
                  始迁祖万渭公,字子璜,十九世,清时自粤龙川县黄花溪下坑社冈围关迁浏阳东乡一都中汤黄泥塘立业。有子六:元荣、元华、元富、元贵、元俊、元杰。
                  浏阳东乡厚(后)碑洞张氏
                  始迁祖日暘公,字乾玉,号旋生,二十一世。祖居粤东嘉应州长乐县石给老屋,清康熙间迁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乡上四都厚碑洞千金坝立业。生三子:清魁往陕西、清俊、清达。
                  浏阳毛田坳张
                  席万公,字必珍,十九世,生子二:宗英、祖英。祖英,讳崇武,清康熙、乾隆年间由粤徙浏阳东毛田坳圆树垅。生有子五:德光、德先、德元、德魁、德亮。
                  浏阳黄泥冲张氏
                  始迁祖昌卫公,字嘉礼,二十三世,清康乾年间迁浏邑东乡二都黄泥冲立业,生有五子。


                  IP属地:江苏291楼2019-05-14 17:14
                  回复
                    浏阳白沙大横坑张氏
                    始迁祖日友公,讳刚直,字梦友,二十一世,原籍广东镇平县高思乱石,清康熙间迁湖南浏阳县东乡上四都东门下菜冲条段立业,复迁白沙大横坑彭家岭居住。
                    浏阳仁和洞张氏
                    始迁祖应荣公,字荣碧,十八世,清雍正5年(1727)由广东嘉应州群寨阳官应下迁浏东六都仁和洞。有子三:尊雍、敬雍、敦雍。
                    浏阳板岗张氏
                    始祖衍公,南宋人,始居闽之上杭县深坑,至第九世启盛,明永乐时迁广东嘉应石坑堡石彖头创业。又传至第十九世万怀,于清康熙间移居长沙府浏阳县东乡三都板岗。清咸丰9年(1859)七修支谱,堂号乐育。
                    浏阳突石张氏
                    始祖翰誉公,字德寿,其裔孙如历、如悦、如良三兄弟于清康熙初年联袂自粤东平远县因创拓迁湘,开基于浏阳县东乡突石。族人分布于江西万载、宜春、分宜、武宁等县。宗祠在突石。族谱始修于元至元20年(1283),明天顺4年(1460)二修,清同治7年(1868)三修,光绪29年(1903)四修,1925年五修,1942年六修。至1948年,已传13代,共2200人。
                    浏阳尧鱼洞栗田张氏
                    应资公,字启春,号资生,十八世,明崇正2年(1629)生,由福建徙居浏东永和市,生有二子:茂万、盛万。次子盛万生子四:崇为、崇政、崇以、崇德。崇政公字晟政,清康熙50年(1711)生,由永和市徙居达浒尧鱼洞立业,有子四:日麟、日清、日山、日明。
                    浏阳东乡新坝子张氏
                    始迁祖柏崇公,字汉柏,清康熙年间自粤迁楚浏邑东乡二都新坝子。
                    浏阳枫树坡张氏
                    始迁祖汉周公,清雍正间自长沙迁此。
                    浏阳山斗张氏
                    始迁祖友权公,自江西迁来,递传数代支分七房。1936年四修族谱。
                    宁乡长桥张氏
                    唐宰相曲江张九龄弟四川节度使九皋公十四传至宣公,宣公支分派别七传至继斌公,字廷芳,贡选教谕,未任,因元末兵乱卜居宁西长桥。斌五传至锡、铙二公,锡公三子:乾公迁蜀,艮公迁祖塔,坎公留居长桥;铙公生宪公,迁松坑。锡、铙二房合谱始修于明万历间,清乾隆26年(1761)、道光元年(1821)续修。铙房支谱始修于同治13年(1874),光绪32年(1906)续修,1932年三修。派语:派从继述良,孝顺子孙昌,为能光景祚,永瑞德含芳,礼乐崇周孔,诗书振楚湘,文明昭国泰,俊杰启家祥。
                    宁乡张氏
                    先祖南宋名臣张浚。浚卒,其子栻、杓葬父于衡山下枫林乡龙塘之原,即宁乡十都官山。后世张氏聚族于宁乡。奉栻八世孙仁秀为一世祖,其曾孙琮生锡、鍊、锷、锦四子。1925年锡、鍊、锷三房七修支谱,堂号冠英。
                    宁乡狮冲张氏
                    始祖明公,世居蜀之绵竹,明嘉靖间以贡士官楚南安化县尉,解组后与长子士林卜居安化苏溪。七传至显达公,字志行,携子承鼎、承星由苏溪徙宁乡十都狮冲。清康熙间创建明公祠于安化城西,同治间建宁乡祠于狮冲王家寨。清乾隆12年(1747)始修族谱,嘉庆22年(1817)续修,光绪22年(1896)三修。派语:明士贤正友宪胜显承英裔传合美大聿泽振家声西蜀芳规远南邦业世宏人才欣蔚起竹。
                    宁乡山底张氏
                    始迁祖银公,明万历间由江西宁州观溪徙居宁乡之西城,又迁星沙之金线巷,后卜居宁乡之湖田湾、青山冲、石脚盆、田心等处。1936年三修宗谱,堂号积庆。
                    宁乡麟峰张氏
                    始祖龙公,字金星,明正德末年自江西金谿县圳田上房因避宸濠变乱迁湘,开基于宁乡县麟峰乡道林市。族人分布于宁乡、湘乡、长沙、桃源等地。1923年创建宗祠于麟峰乡南冲。族谱始修于1928年。至1948年,已传20代,族人共4000人。
                    宁乡茅埠张氏
                    始祖诚公,字存真,官北平指挥,随谷王自南京临淮迁长沙,卒葬湘潭淦田。季孙信公,信公长子亮公立业于善邑凤凰冲,次子升公居淦田,第三子胜公徙居宁乡茅埠。清乾隆9年(1744)建宗祠于茅埠。光绪3年(1877)三支纂修通谱,堂号四益。
                    宁乡巃塘张氏
                    曲江相公九龄弟九皋公凡十三派生魏公,魏公生宣公,又八派至仁秀公,世居巃塘,生敏、杰。敏公生纲、维、纬。纲公衍瑄、琮、瑢、玘四房,维公衍琦、珂、珪、瑆四房,多有迁往湘潭、湘乡者。纬公衍綕、纯二房,杰公衍珠、珉、珍三房。总祠建于官山。明成化18年(1482)、清雍正10年(1732)、乾隆37年(1772)瑄、琮、瑢、玘、维、杰六房合修族谱,道光后各支分修。道光3年(1823)、同治2年(1863)维房续修。道光6年(1826)、同治3年(1864)、光绪24年(1898)瑢房续修,光绪28年(1902)、1948年瑄房续修。道光12年(1832)、咸丰8年(1858)、光绪8年(1882)、1921年玘房世朝支续修。道光7年(1827)、光绪11年(1885)、1923年世廷、世邦及铨支续修。光绪10年(1884)又合修通谱。官山总祠通派: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鬯,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宁乡茶盘冲张氏
                    一派祖荣公,字石桂,号裕甫,世居沩宁,元末明初避兵携家迁本邑治西五十里茶盘冲。十二传至应宗,字继峰,册名翊远。清嘉庆19年(1814)创修宗祠于坝塘山,光绪22年(1896)又加以修缮,门联:彝伦攸叙,明德维馨。乾隆60年(1795)始修族谱,咸丰8年(1858)续修,光绪23年(1897)继峰公房三修支谱。派语:荣华昌培远,富贵永流长,显应启高升,英俊承先泽,佳祥兆后禧,作求在世德。
                    宁乡张氏
                    始祖唐曲江之南康伯九皋公,八传至璘公徙成都。再六传至宣公,生二子:炳、焯。焯生羲、义二公。义公子毅甫公,仗义负文丞相骸骨葬江西之吉州,遂寄籍江右,四传至贵文、绍文、景文三公,明洪武元年(1368)兄弟由江西泰和圳上迁宁乡。贵文居山底,绍文居水口,景文居烧汤。贵文公下分良、善、聪、德、智、民六房。清康熙47年(1708)贵、绍、景三房合修族谱,乾隆27年(1762)三支合建义公祠于西城外,之后各房各修支谱,光绪间又合修通谱。贵绍景三房派语:升文彦惟直,邦时应所之,枢炳培锡泽,新荣起锦期,恢宏勖经济,光耀庆洪规,运兴人进福,本正树开枝,孝友家声远,中和祖绪垂。
                    宁乡福建湾张氏
                    祖籍福建龙岩赤水四图七甲里,始迁祖木云公,字辉良,清康熙58年(1719)自福建迁来湖南宁乡七都五区潘家冲,即福建湾。清光绪19年(1893)三修支谱,堂号建本。
                    宁乡石坝张氏
                    始祖添祚公,原姓龚,赘于张,生泰应,因姓张。明嘉靖初,泰应自江西迁湘乡洞山。子式阀,由湘乡迁宁乡。清乾隆17年(1752)始修族谱,道光18年(1838)、光绪5年(1879)、1914年、1939年续修。派系:添泰式道联,士日思光国,文运复兴隆,继先希厚泽。本炽增铭润,荣勋孝锡洪,树熙培鉴汝,业灿在钧淳。


                    IP属地:江苏292楼2019-05-14 17:19
                    回复
                      株洲
                      张为当地第一大姓
                      醴陵蓝田张氏
                      先世于唐安史之乱时自河南祥符县入楚,居靖州会同县。始迁祖远佶,后唐广顺元年(951)迁居醴陵五凤山,以季子入赘丁姓,遂又家于邑西蓝田青龙桥。清光绪18年(1892)十修族谱,堂号鸣珂。后人分布于潘家河、东乡、大山下、富里、赵公岭等地。至1948年,族人约1000人。
                      醴陵河溪张氏
                      一世祖宗发公,元代自江西来湖南,定居于醴东河溪。生子四:本立、本仁、本源、本达。1912年四修族谱,1941年五修,堂号敦本。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0人。
                      醴陵围塘张氏
                      始祖绍公,南唐时为光州刺史,后移镇江西吉安府安城壕上,遂家于此。六世孙清用,宋时迁攸县涵溪。清用十世孙汝恭生二子,长子斗瞻明洪武初由涵溪迁居醴南杨模塘,为杨模塘祖。次子斗仰,元至正间自涵溪迁醴南张公塘,为张公塘祖。斗仰子佐公,字鸾堂,又自张公塘转迁围塘,为围塘祖。1933年围塘张氏五修族谱,堂号孝友。
                      醴陵界陂张氏
                      杨模塘祖斗瞻公三世孙三房支祖致海公,自杨模塘分居界陂。清光绪4年(1878)三房续修支谱,堂号务本。
                      醴陵秧分张氏
                      斗瞻公孙致皋,明永乐至弘治间人,其族世居秧田。1913年秧田张氏纂有房谱。
                      醴陵涵溪张氏
                      始迁祖均祥公,元元统间自江西迁此。族人分布于齐家村、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醴陵双牌铺张氏
                      始迁祖敬可公,元至正16年(1356)自江西曲江迁此。族人分布于流碧桥、渌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县城张氏
                      始祖后江公,元末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贺家桥、挡紫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0人。
                      醴陵坪桥张氏
                      始祖辅宸公,唐末至后晋间人,世居江西。其二十二代孙銮公,明初宦于长沙,銮子泳扶榇归,道经醴南楚东桥,遂于桥侧老屋场。
                      醴陵牌上张氏
                      始迁祖受钦公,明洪武间自江西新喻迁此。族人分布于渌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9000人。
                      醴陵樟树坝张氏
                      始迁祖善长公,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吉安迁此。族人分布于沩山、普口市。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人。
                      醴陵龙凤冲张氏
                      始迁祖友浩公,明洪武7年(1374)自江西新喻迁此。族人分布于黄泥塘。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南竹山张氏
                      始迁祖友诚公,明洪武8年(1375)自江西新喻县蓝陂村迁醴北清安山界塘。族人分布于枫树塘、南田桥。1938年五修族谱,堂号敬睦。至1948年,全族人口8000人。
                      醴陵大塘张氏
                      始迁祖斗仰公,明洪武12年(1379)自攸县迁此。族人分布于渌口、乌树潭。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八都宅里张氏
                      始迁祖德茂公,明洪武初自江西新喻迁此。族人分布于里都、唐家村、黄田境等处。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IP属地:江苏293楼2019-05-14 17:25
                      回复
                        醴陵花草桥张氏
                        始迁祖德茂公,明洪武初自江西上高迁此。族人分布于黄田、铁河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0人。
                        醴陵洙塘陂张氏
                        始迁祖万和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宜春迁此。族人分布于株抱樟、氽鸡垅。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623人。
                        醴陵新洲张氏
                        始迁祖明甫公,字天相,号吉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鸡子团山。明永乐间授经于醴,遂落业新洲丁家坊。弟明庆,占籍上版都。清乾隆7年(1742)一修族谱,嘉庆21年(1816)二修,道光30年(1850)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2年(1910)五修,2004年六修。族人多分布在珊田冲、小溪及萍乡、浏阳等地。1948年统计人口4000人。字派:明纯凤永伯堂廷承循子九世同居木火土金水生际盛朝维国之瑞守乃家传声华日贵。该族名人张际春、张福言,革命烈士;张际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张际鹏,国民革命军中将。
                        醴陵扶竹村张氏
                        始迁祖德元、克诚公,明洪武间自江西新喻迁此。族人分布于萍乡、郴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醴陵失鲤浦张氏
                        始迁祖志广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吉安安福县壕上张家村迁此。族人分布于荆潭、龙湾。清同治6年(1867)纂有族谱,堂号本立。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崇仁里张氏
                        始迁祖春柏公,明洪武间自江西泰和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50人。
                        醴陵石塘张氏
                        先世居清江,元时松灵公迁居新喻县之蓝陂。孙贤山公,明洪武间由江右迁居醴邑北乡十四都峡上。清同治3年(1864)纂有族谱,堂号敦伦。族人分布于渌口、石亭、井湾等地。
                        醴陵东堡张氏
                        始迁祖万端公,明永乐间自江西清江迁此。族人分布于沩山、石亭。至1948年,全族人口1500人。
                        醴陵楚东桥张氏
                        先世居濠州晋陵,后裔落业江西丰城瓦子街。明正统间倚平公任长沙卫千户,卒于任,其子广汉定居醴南楚东桥。谱以倚平为始迁一代祖,七代定芝生后江、龙江、曲江,龙江居浏阳,曲江居善化,后江仍居醴陵。清道光5年(1825)一修族谱,道光15年(1835)二修,咸丰9年(1859)三修,光绪18年(1892)四修,1942年五修,2005年六修。字辈:(自十三代始)添木心斯顺系承孝友思诒善名人才庆生维邦之光。
                        醴陵江口张氏
                        始迁祖永球公,清康熙初年自广东兴宁迁此。族人分布于明兰寺、萍乡、浏阳。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人。
                        醴陵版石洲张氏
                        始迁祖伯云公,清康熙间自江西赣州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醴陵峤岭张氏
                        始迁祖启鹏公,清康熙初年自浏阳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醴陵张家棚张氏
                        始迁祖应兴公,清康熙间自福建龙岩迁此。族人分布于潭湾、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800人。
                        醴陵董家冲张氏
                        始迁祖世传公,清康熙间自福建龙岩迁此。族人分布于湘乡、益阳、浏阳、沅江。至1948年,全族人口2800人。
                        醴陵官洲上张氏
                        始迁祖维和、维照二公,清康熙间自福建龙岩迁此。族人分布于莲塘、横烟。至1948年,全族人口1600人。
                        醴陵瓦子坪张氏
                        始迁祖尧伯公,清乾隆间自益阳迁此。族人分布于泗汾、东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冷水境张氏
                        始迁祖衡发公,清乾隆间自江西清江迁此。族人分布于浏阳、衡阳。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冷水境张氏
                        始迁祖衡发公,清乾隆间自江西清江迁此。族人分布于浏阳、衡阳。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IP属地:江苏294楼2019-05-14 17:32
                        回复
                          醴陵泗汾、洲溪张氏
                          始祖因仕卜居于此。族人分布于萍乡、攸县。
                          茶陵张氏
                          始祖钦公,唐昭宗时官柱国平陆侯,二十一世其明公,明景泰6年(1455)生,嘉靖25年(1546)卒,自江西永新桃村迁居茶陵一都西门。清乾隆18年(1753)一修族谱,1917年五修,2004年六修。班行:世绍华国志,笃宗有贤良,敦本光先绪,人文大克昌。
                          茶陵湖口张氏
                          由炎陵迁此。
                          茶陵虎踞张氏
                          由攸县莲塘坳迁此。
                          炎陵东风高峰张氏
                          始迁祖仲广公,南宋淳熙2年(1175)自江西永兴迁此。后裔部分徙入桐睦。
                          炎陵三河石潮张氏
                          始迁祖捷铭、捷轩兄弟,明洪武间自广东兴宁迁此。
                          炎陵西台张氏
                          始迁祖志学公,明正统4年(1439)自江西樟树迁此。
                          炎陵水口联坑张氏
                          始迁祖光贤公,清顺治年间自广东兴宁迁此。
                          炎陵王家渡西塘张氏
                          始迁祖元高公,清康熙13年(1674)自广东迁此。
                          炎陵十都张氏
                          始迁祖可举公,自江西会昌迁此。
                          炎陵坪形张氏
                          始迁祖维楷公,自广东梅县迁此。
                          炎陵张氏家族
                          张姓:南宋淳熙二年(1175 ) ,张仲广从江西永兴迁入鹏塘(今东风高峰村)。后裔部分徙入桐睦。明正统四年(1439 ) ,张志学从江西樟树迁入西台。清顺治年间(1644-1661 ) ,张光贤从广东兴宁县迁人常平乡上坑(今水口联坑)。张维楷兄弟从广东梅县迁入坪形。稍后,张可举从江西会昌迁入十都。清康熙十三年(1674 ) ,张元高从广东迁入西塘桐溪渡(今王家渡西塘村)。今张姓后裔遍布全县。


                          IP属地:江苏295楼2019-05-14 17:40
                          回复
                            湘潭
                            张是当地第五大姓
                            炎陵张氏家族
                            张姓:南宋淳熙二年(1175 ) ,张仲广从江西永兴迁入鹏塘(今东风高峰村)。后裔部分徙入桐睦。明正统四年(1439 ) ,张志学从江西樟树迁入西台。清顺治年间(1644-1661 ) ,张光贤从广东兴宁县迁人常平乡上坑(今水口联坑)。张维楷兄弟从广东梅县迁入坪形。稍后,张可举从江西会昌迁入十都。清康熙十三年(1674 ) ,张元高从广东迁入西塘桐溪渡(今王家渡西塘村)。今张姓后裔遍布全县。
                            湘乡大湖张氏
                            系出永丰龙图阁学士叔夜公,再传寄籍东鲁之济南。元末养浩公之子梅谷公,讳魁先,因召募占籍湘乡费子坳,继传伯麒、伯麟迁大富塅(又名大湖)。族人分布于金石大湖及湘潭、宁乡等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4800人。族谱创修于清康熙41年(1702),嘉庆6年(1801)续修,道光27年(1847)三修,光绪22年(1896)四修。清乾隆35年(1770)创建宗祠。班辈:国显登云士,名高发有人,文成昭世业,忠献作纯臣,祖德承家远,宗功继绪新,锡光思令典,志道在安仁。
                            湘乡大湖张氏
                            系出永丰龙图阁学士叔夜公,再传寄籍东鲁之济南。元末养浩公之子梅谷公,讳魁先,因召募占籍湘乡费子坳,继传伯麒、伯麟迁大富塅(又名大湖)。族人分布于金石大湖及湘潭、宁乡等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4800人。族谱创修于清康熙41年(1702),嘉庆6年(1801)续修,道光27年(1847)三修,光绪22年(1896)四修。清乾隆35年(1770)创建宗祠。班辈:国显登云士,名高发有人,文成昭世业,忠献作纯臣,祖德承家远,宗功继绪新,锡光思令典,志道在安仁。
                            湘乡欧源张氏
                            谱称宣公生焯、炳,炳生明经、明养、明缣、明孙。明孙字耀南,法名十三郎,原籍江右,宋淳祐3年(1243)徙居湘乡县西南八十里欧源,今属双峰。历八传始分景洪、景信、景瑜。景瑜传两派至廷治、廷汲,治生应栋、应宿。汲生应奎、应举、应试,衍为五房。清康熙55年(1716)始修族谱,乾隆14年(1749)续修,咸丰6年(1856)三修,光绪29年(1903)四修,1995年四修。乾隆16年(1751)建宗祠于欧源。派语:明世庚辛,德俊音思,景仲伯廷,应星嘉施,仁正后代,文学永隆(文学永隆四派改就公派)。
                            湘乡桐溪张氏
                            始迁祖添源公,明宣德10年(1435)自江西吉水县圳上太子庙奉令迁湘,开基于湘乡县锦古石乡桐溪。族人分布于邵阳及川东等地。清乾隆43年(1778)建宗祠于田塅。族谱始修于道光5年(1825),光绪24年(1898)续修,1949年三修。至1948年,已传20代,族人约1000人。
                            湘乡潭台张氏
                            始祖光祚公,字魁,明江西南昌丰城教谕,子孙卜居丰城白石村。传至曾孙日八公,字周士,于明嘉靖16年(1537)自白石村迁居湖南上湘之潭市下石湾,为该房始迁祖。宗祠于清乾隆34年(1769)创建于湘乡潭台瓦屋山。道光27年(1847)纂有族谱。班序:日荣问春世,绍德道崇光,如能承祖志,才盛自经邦。
                            湘乡夏紫桥张氏
                            奉南宋理学家张栻为一世祖。栻葬父浚于宁乡沩岭官山,遂居宁乡。传至第十世铣,明洪武间迁居湘乡下寺桥(后称夏紫桥)。清宣统3年(1911)五修族谱,堂号清河
                            湘乡夏紫桥张氏
                            奉南宋理学家张栻为一世祖。栻葬父浚于宁乡沩岭官山,遂居宁乡。传至第十世铣,明洪武间迁居湘乡下寺桥(后称夏紫桥)。清宣统3年(1911)五修族谱,堂号清河
                            湘乡沙江张氏
                            始迁祖清涛、清潢、清海三公,原居吉安泰和县圳上鹅颈长坵,元至正间,陈友谅据江西诸路,三人携家徙湘乡六都沙江。
                            湘乡花桥张氏
                            始迁祖汉诚公,元至正间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湖南湘乡六十七都六甲,即后来二十三都五区之杨柳花桥。清光绪17年(1891)三修族谱,堂号孝友。
                            湘乡七帐张氏
                            一世祖珪槐,班名鹪一,原籍江西吉水县,明宏治间由赣迁湘,卜居湘乡七帐。清康熙24年(1684)始修族谱,乾隆12年(1747)、乾隆39年(1774)、乾隆59年(1794)、同治12年(1873)、1922年、2005年续修。雍正9年(1731)创建宗祠,同治元年(1862)重修。派语:献其正大光明,恪敦忠孝芳声,开家绵远在德,本枝百代增荣。
                            湘乡赫名楼、相思冲,湘潭张氏
                            始迁祖荣公,字华茂,行一,明万历间兵燹扰攘,播析流离,携子万锦、姪万秀、万起由岳郡巴陵县迁两湘,荣公、秀公落屯湘乡之七都浆坑;起公落屯湘潭之老三十三都,后徙湘乡六都之相思冲;荣公三传梅公徙居六都之巴江赫名楼,秀房则由浆坑而巴江,而终徙于湘潭之十四都。故荣公为巴江派祖,秀公为潭邑派祖,起公为相思冲派祖。清同治10年(1871)创建宗祠于赫名楼。该族名人张祖成,湖南宝庆协副将。清乾隆38年(1773)始修族谱,咸丰7年(1857)续修,光绪19年(1893)三修。派系:景洪谦叙思继之中正炳若衡经翊邦承震秉韬鼎祺昌日万载有士生尚廷代兴祖宗远源肇华岳清崇先蔚盛名树德滋余荫甲第国锡恩诗礼家笃庆。
                            湘乡城北张氏
                            迁湘始祖湧公,字泗泉,原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圳上,明洪武元年(1368)迁抚州临川八十二都崇德乡。30年(1397)迁湘乡城北壕里,后迁七圣殿。四子:安禧字恩溁,居北门;安墉字升项,居峒冲;安乐字心恪,居冲茄;安静后裔居瑯塘、泥鱼、桑塘等处。清乾隆6年(1741)、乾隆41年(1776)、咸丰4年(1854)四房合修族谱,光绪28年(1902)、1937年泥鱼、桑塘二支续修。合派通派:(自十一世始)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


                            IP属地:江苏296楼2019-05-14 17:45
                            回复
                              湘乡增家冲张氏
                              始迁祖枧溪公,明隆庆初年由江西永兴迁湘乡二十都增家冲,后代居杏子,今属双峰。
                              湘乡龙返张氏
                              南轩公十二传至传贤公,字添与,明嘉靖30年(1551)生,万历36年(1608)卒,由宁乡迁湘乡三十五都湖洲,再迁望春二十七都龙返。清咸丰初始修族谱,2005年续修,其时现存人口704人。原派:(自十代始)名声传万尚,百世永昌隆,后代沾先德,前程耀祖功。"沾"字后接通派"德"字。
                              湘潭飞羊站张氏
                              一世祖才辅公,元代徙居湘潭飞羊站畔。1921年五修族谱,堂号金陵。
                              湘潭十亩丘张氏
                              始祖兴公,世居临淮。明洪武初授永宁卫指挥佥事。四世明公,自临淮迁居长沙东屯渡,为该族一世祖。明生教公,迁湘潭熙春门外十余里湾桥,至六世子秀公,五子:楚寰、斗寰、铭寰、宾寰、云寰。清道光4年(1824)楚、斗、铭三房三修支谱,道光12年(1832)三房共建支祠于潭邑上四都十甲十亩丘。同治9年(1870)四修支谱,1913年又合长沙宾寰裔五修,堂号二铭、大忍。
                              湘潭长沙营张氏
                              始迁祖政公,原籍江右吉安府吉水县,明永乐2年(1369)迁楚南潭邑七十四都长沙营。清道光26年(1846)续修族谱,堂号三箧。
                              湘潭落笔渡张氏
                              始迁祖朝钦公,明永乐20年(1422)由江西安福县之梅溪迁居湘潭,占籍小洲滩之桑湾。至宏治间,四世通智治产神塘,其后子孙环居落笔渡南北,号为落笔渡张氏。清咸丰5年(1855)三修族谱,堂号清河。
                              湘潭十都铜陂军籍张氏
                              始迁祖友法公,原籍茶陵州西乡沟,明永乐2年(1404),奉命下屯于中湘十都之铜陂,遂家于此。清光绪14年(1888)三修族谱,堂号彝伦。
                              湘潭花石张氏
                              一世祖宁公,原籍吉州永新,明初携子朝三、朝六迁居南楚茶陵州。朝三生文政,朝六生文善,文善与文政之子文、行于明正统初由茶陵迁湘潭,居花田中洲,建总祠于此。清乾隆间,文善后裔复徙居迴湾,另建支祠于花石。清光绪元年(1875)花石张氏四修族谱,光绪34年(1908)五修,堂号曲江。1919年文政、文善支六修,堂号百忍。
                              湘潭八家湾张氏
                              一派祖宣公传至六派景渊,生二子:发、癸。发公字源升,生三子:贵文、绍文、景文。绍文为宁乡水口支祖,衍为福、礼、禄、祚、祐五房。癸公字恒升,生会文,会文之子关梓徙居湘潭,为湘潭支祖。清同治3年(1864)礼、禄、祚、祐及关梓房合修族谱。五房支祠位于湘潭八家湾。
                              湘潭两湖张氏
                              元末山东即墨人道广公迁居湖北襄阳,生六子,分六房,第四房中,道广十二世孙熹宦、熹堂,明末由襄阳迁居湘潭,其后分八房,是为南宗。仍居襄阳者则为北宗。南宗以道广七世孙云为一世祖。1924年南宗五修族谱,兼叙北宗世系,故称两湖张氏,堂号敦本。
                              湘潭花桥张氏
                              始祖士银公,清康熙中叶由曲江迁茶陵,再由茶陵迁衡山,三迁湘潭北路花桥。宗祠在二都东八甲。


                              IP属地:江苏297楼2019-05-14 17: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