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
嘉鱼张氏家族
张姓,祖籍大梁(开封).后分迁陕西郡县横渠铱及江西南吕等地。元至正十八年(1358)张万四(山瑞)来县任教渝,籍育桥.明拱武元年(1368),张万’为武昌卫军楚府护卫,张万三籍汉阳香炉[丛.次年(1369)其侄原正、原高、原德、原才群被于筋洲。
随州张氏家谱
湖北省随县殷店曲河张氏宗谱于清仁宗嘉庆八年(1803年)由大房第二支中之八世公张斌创修,距今已213年。50年后即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由十世张元伯及同堂兄弟张元德张元铣重修,距今亦163年。
按照族谱惯例,每三十年为一世,每一世续谱一次。但是,各种原因,《曲河张氏族谱》在此后近163年里一直没有重修。或因大清政治经济诸多原因;又因近现代战乱不断;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可狼烟方息,内战烽火又燃,五年解放战争,国家大定,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正逢轰轰烈烈大跃进等多次变革;1966年又掀起文革风暴,浩劫十年,又有谁顾及续谱之事?
实际上,国家政权的态度才是族谱能否重修的关键。毛泽东这个农民的儿子,在他的著述中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形象地比喻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且还指出: “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人民领袖的观点在建国后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态度,建宗祠、续家谱、联宗祭祖等活动被视为封建宗法活动,一直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文革期间,宗族祠堂甚至被视同“四旧”,在“破四旧”的狂风骇浪中被拆毁。续宗谱等活动在打压下也销声匿迹。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到来,建祠堂、续家谱等过去被否定的事物开始出现,国家政权的态度也有了一个转变。自1980年开始,陕西省每年都要举行祭祀黄帝陵活动。1986年中央还指出:“建宗祠、续家谱、联宗祭祖,是封建宗法活动,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的。”到了1993年,公祭轩辕黄帝的庆典活动开始成为国字号活动。2004年,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祭祀大会甚至第一次由民间祭祀改为国家公祭。虽然没有明文提倡可以修族谱、建祠堂,但已经没有组织出面禁止民间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祭祀祖先、修建祠堂、续修族谱等活动了,甚至法定了清明节假。
直到2013年腊月张天亮、张(承)波、张(天)滨、百菇园张(道)军在张(道)炼家饭局上,将增修张氏族谱工作才提上日程。后得到德高望重的原曲河村支部书记张承清,政府张承高,退休教师张天恩,建材商人张志成等族人大力支持《张氏族谱》的调查、收集、整理、编篡、校对、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这次续谱时新增了五条谱规:
一、传谕本姓子女,不得与本姓婚配。有此例者,是为败坏天伦,不予上谱。在其父母名下注销之。未出五服而婚配者,自其父母以下一律不予上谱。
二、族中有不孝于父母、不敬尊长、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危害地方者,在谱上注其劣行,以儆效之。
三、族中对有功于国,利益地方,辅助族人,荣于宗祖之贤达,或官或民,是男是女,亦当立传以旌表之。
四、乏子有女招赘婿者,可上谱延香脉,必以张姓辈派载册。
五、以当今政府法规为准绳,知荣明耻,与时俱进。
这次修谱活动,坚持了原来的谱牒传统,但也作了一些改良和补充。考虑男女平等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改变了宗女没有任何记载的传统,把女儿写上族谱。女儿人谱后,后代不再人谱,除非改为张姓。这些改良,基本上不悖于“五服”传统观念。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除了记述世系繁衍,使人们可以明宗支,正本源外,还可以作为寻根认祖的依据,民族和文化认同的根据。希塑今后张氏后人,遵循前人重托,每三十年续谱一次,以免时间久远,给续谱带来不便。
嘉鱼张氏家族
张姓,祖籍大梁(开封).后分迁陕西郡县横渠铱及江西南吕等地。元至正十八年(1358)张万四(山瑞)来县任教渝,籍育桥.明拱武元年(1368),张万’为武昌卫军楚府护卫,张万三籍汉阳香炉[丛.次年(1369)其侄原正、原高、原德、原才群被于筋洲。
随州张氏家谱
湖北省随县殷店曲河张氏宗谱于清仁宗嘉庆八年(1803年)由大房第二支中之八世公张斌创修,距今已213年。50年后即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由十世张元伯及同堂兄弟张元德张元铣重修,距今亦163年。
按照族谱惯例,每三十年为一世,每一世续谱一次。但是,各种原因,《曲河张氏族谱》在此后近163年里一直没有重修。或因大清政治经济诸多原因;又因近现代战乱不断;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可狼烟方息,内战烽火又燃,五年解放战争,国家大定,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正逢轰轰烈烈大跃进等多次变革;1966年又掀起文革风暴,浩劫十年,又有谁顾及续谱之事?
实际上,国家政权的态度才是族谱能否重修的关键。毛泽东这个农民的儿子,在他的著述中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形象地比喻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且还指出: “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人民领袖的观点在建国后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态度,建宗祠、续家谱、联宗祭祖等活动被视为封建宗法活动,一直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文革期间,宗族祠堂甚至被视同“四旧”,在“破四旧”的狂风骇浪中被拆毁。续宗谱等活动在打压下也销声匿迹。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到来,建祠堂、续家谱等过去被否定的事物开始出现,国家政权的态度也有了一个转变。自1980年开始,陕西省每年都要举行祭祀黄帝陵活动。1986年中央还指出:“建宗祠、续家谱、联宗祭祖,是封建宗法活动,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的。”到了1993年,公祭轩辕黄帝的庆典活动开始成为国字号活动。2004年,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祭祀大会甚至第一次由民间祭祀改为国家公祭。虽然没有明文提倡可以修族谱、建祠堂,但已经没有组织出面禁止民间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祭祀祖先、修建祠堂、续修族谱等活动了,甚至法定了清明节假。
直到2013年腊月张天亮、张(承)波、张(天)滨、百菇园张(道)军在张(道)炼家饭局上,将增修张氏族谱工作才提上日程。后得到德高望重的原曲河村支部书记张承清,政府张承高,退休教师张天恩,建材商人张志成等族人大力支持《张氏族谱》的调查、收集、整理、编篡、校对、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这次续谱时新增了五条谱规:
一、传谕本姓子女,不得与本姓婚配。有此例者,是为败坏天伦,不予上谱。在其父母名下注销之。未出五服而婚配者,自其父母以下一律不予上谱。
二、族中有不孝于父母、不敬尊长、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危害地方者,在谱上注其劣行,以儆效之。
三、族中对有功于国,利益地方,辅助族人,荣于宗祖之贤达,或官或民,是男是女,亦当立传以旌表之。
四、乏子有女招赘婿者,可上谱延香脉,必以张姓辈派载册。
五、以当今政府法规为准绳,知荣明耻,与时俱进。
这次修谱活动,坚持了原来的谱牒传统,但也作了一些改良和补充。考虑男女平等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改变了宗女没有任何记载的传统,把女儿写上族谱。女儿人谱后,后代不再人谱,除非改为张姓。这些改良,基本上不悖于“五服”传统观念。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除了记述世系繁衍,使人们可以明宗支,正本源外,还可以作为寻根认祖的依据,民族和文化认同的根据。希塑今后张氏后人,遵循前人重托,每三十年续谱一次,以免时间久远,给续谱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