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吧 关注:21,158贴子:199,779

回复:如何看待和评价徐志摩做人的成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5-01 08:28
回复
    按照这个狮子头的考据,徐志摩又是“大嘴巴”、又是“浪子骗”,那么徐志摩的人品一定是不咋地不怎么样;但是依照林徽音的标准,徐志摩却是一个具有“极难得可爱的人格”的人,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并绝大多数读者和网友,支持和赞同林徽音对徐志摩的正确评价!


    18楼2017-05-01 22:27
    回复
      现在言归正传切入这篇帖子的主题:让我们来重点讨论和分析梁启超对徐志摩训斥的真正含义或本意,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徐志摩做人的成败。
      我们首先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历史现象:梁启超1926年在徐志摩陆小曼婚礼上曾经借助作证婚词训斥徐志摩“性情浮躁、学无所成、做人失败、用情不专”,并且随后将这篇训斥写信告知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音,但是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梁启超“如此贬低”、“如此低格”的训斥并没有影响林徽音对徐志摩具有“极难得可爱的人格”的正面评价;并且当年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许多社会舆论批评和攻击徐志摩的私德(徐志摩曾经在写给恩厚之私信中称这是“一股强悍无比的恶势力”,胡适之也曾认定说“我们的志摩<在这恐怖的压迫下>,从不叫一声<我投降了>”);但是社会上这些批评和恶毒攻击都没有影响林徽音对徐志摩具有“极难得可爱的人格”的积极正面的评价,大家应该认真想想林徽音这是为什么!这是林徽音良莠不分吗?这是林徽音是非不分吗?这是林徽音看错人了吗?!
      =========================================


      19楼2017-05-01 22:35
      回复
        回望相关历史可以发现,无论过去八十多年前还是直至现在,许多人对徐志摩私德的贬低和质疑,大多都是延续了梁启超对徐志摩“性情浮躁、学无所成、做人失败、用情不专”的评价和定性,包括一些学者、读者及许多网友都曾受到梁启超这篇训斥的影响。


        22楼2017-05-06 22:5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5-11 10:30
          回复
            我们现在就对梁启超的这篇训斥做一些具体的解读和讨论:梁启超训斥徐志摩“性情浮躁、学无所成、做人失败”到底是特指什么,是指徐志摩留学美国本来是学习经济金融以图实业救国,而到英国留学后又学起了政治学,随后又搞起了诗歌创作?是指徐志摩回国后先期参与组织聚餐会,又参与组织新月社特别是没什么重要著作面世?总之就是指徐志摩学习上或干事业没有常性没有恒心想一出是一出?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事实:剑桥大学给徐志摩的评语:持智守礼 放眼世界。这是多么正能量的高度评价,用现代词语解读就是“德才兼备”,这让我们看到与梁启超对徐志摩的训斥反差巨大。


            25楼2017-05-11 22:56
            回复
              再来看历史事实——被梁启超训斥的1926年的徐志摩,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有相当社会影响的有成就的新月派诗人(他是新月派的灵魂、胡适之是新月派的领袖);不仅如此,徐志摩 1923年(27岁)任职北京大学教授,1923、24年参与组织聚餐会、创办新月社,接受当年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讲学社(梁启超林长民是牵头人)委托担任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访华的前期联络,并在泰戈尔访华期间担任翻译(林徽音担任副翻译),并在泰戈尔访华行程中陪伴左右,1925年(29岁)出版《志摩的诗》、特别是任职《晨报副刊》主编,而《晨报副刊》在当年中国文化界的地位和作用都已载入史册,同时就在那几年徐志摩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新诗并当之无愧的成为新月诗派的领军人物。总之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前(也就是梁启超训斥徐志摩前),徐志摩已经在社会上取得相当的成绩和社会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有记载有公论的。先不提那几年梁思成林徽音尚且还在读中学读大学,就是相比大徐志摩两岁的金岳霖以及陆续回国的许多欧美留学生,都及不上徐志摩所取得的成绩和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看看以上这些事实都像是1926年梁启超训斥的“性情浮躁、学无所成、做人失败”的徐志摩吗?大家可以比较比较思考思考!


              26楼2017-05-11 23:04
              回复
                再穿插点更具体的历史资料:徐志摩 1907年(11岁)入读硤石开智学堂成绩全班第一;1909年(13岁)开智学堂毕业写作文言古文《论哥舒翰潼关之败》;1910年(14岁)入杭州府中学开始写作《府中日记》;1913年(17岁)开始阅读梁启超的文章,在校刊发表《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1914年(18岁)在校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1915年(19岁)杭州府中学毕业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同年与张幼仪结婚成家;1916年(20岁)转入天津北洋大学;1917年(21岁)随北洋大学转入北京大学;1918年(22岁)拜大学者梁启超为师(梁启超收徐志摩为入室弟子,看重的是张君劢的引荐,看重的是徐志摩是个可塑之才,并不是看重徐志摩老父那1000块大洋钱)并经梁启超提议赴美留学,并途中写下爱国励志的《启行赴美文》,并入读美国克拉克大学;1919年(23岁)克大毕业入读哥伦比亚大学修硕士学位;1920年(24岁)通过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获哥大硕士学位,同年下半年放弃攻读哥大博士由美赴英(因错过罗素)转师从拉斯基教授学习政治学,同时广泛结交威尔斯、魏雷、卞因等著名作家和一批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同年撰写《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发表于梁启超创办的《改造》杂志(在当时许多欧美留学生及一些中国访问学者包括理工科的教授学者,都还没怎么意识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徐志摩敏锐地感觉到了。徐志摩曾经对梁思成说梁启超的相对论知识还是从《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这篇文章中得来的呢。林徽音语);1921年(25岁)经狄更生推荐以特别生资格转入康桥即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并开始新诗创作。


                27楼2017-05-12 22:43
                收起回复
                  我们再强调一点:在开智学堂,徐志摩不仅各门功课成绩全班第一,并且以13岁的少年能够写出《论哥舒翰潼关之败》,当时社会上评价徐志摩就有具“神童”之誉的美谈;如果以历史家、思想家的标准看这篇文章肯定有不很深刻不很全面的瑕疵,但是相较于徐志摩同时代的许多少年包括我们现时代的许多少年甚至十七八岁的青年,都未必写得出这样有具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好文章。徐志摩正是由于经历过硤石开智学堂、杭州府中学、上海浸信会学院、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等中外优良的学校教育并同时结交了一大批著名作家、学者教授和留学生,因此为后来的闯荡社会奠定了丰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能力,所以才为走进社会后担职北京大学教授、创办新月社、主编《晨报副刊》、领军新月诗派等等创造下了重要基础和条件,这些都是截止到梁启超的训斥前发生的事情,从徐志摩成长经历和取得的社会成绩及所开创的这一番事业看,1926年的徐志摩怎么也不会看出像是一个“性情浮躁、学无所成、做人失败”之人!


                  28楼2017-05-12 22:4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5-13 08:2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5-16 07:08
                      回复
                        从徐志摩的才华和开创的事业方面,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做人失败” 的地方,那么,是不是徐志摩在人品和道德方面做人很失败呢?
                        ========================================================
                        我们再进一步讨论:梁启超训斥徐志摩“做人失败 用情不专”又是特指什么?是指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后又非要闹离婚?是指与张幼仪离婚前离婚后又去追求林徽音?还是指追求林徽音不成又去追求陆小曼?这里首先就应该搞清楚徐志摩为什么非要跟发妻张幼仪闹离婚!——很简单,因为两个人婚前就没有感情基础。徐张两家是怎么联姻的呢:张幼仪兄长张嘉璈曾经任职浙江都督朱瑞秘书,1913年在一次巡视杭州府中学时意外发现一个颇赋才华的中学生徐志摩,于是写信给徐志摩老父徐申如提议将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正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二年级)许配给徐志摩,作为精明的商人和实业家的徐申如当然求之不得,老父亲非常看重上海宝山(原为江苏宝山)张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和雄厚财富(徐申如回信说: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一场被封建包办的婚姻就这样定下来了,那年徐志摩17岁、张幼仪13岁,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这两个孩子的封建宿命——不幸的宿命!


                        31楼2017-05-18 22:41
                        回复
                          在没有任何感情交往的两年后,即1915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第一次见面就在硖石徐家老宅保宁坊的结婚洞房,但是没有一句话说。(之前家人曾拿张幼仪照片给看,徐志摩撇着嘴没看上但是扭不过长辈意志的父母之命,一对小夫妻一个19岁一个15岁就这样被包办在了一起。)张家为了嫁得风光专程远赴欧洲采办来张幼仪的嫁妆,由于嫁妆过多过大无法装上火车,就从上海走船装满大批红木、乌木家俱、各类瓷器和织品运到硤石,盛大的婚礼,众多政商要员出席,硖石百姓惊叹!在徐申如和许多人看来,这桩婚姻对于徐家真是太圆满太划算了——张幼仪二哥张君劢四哥张嘉璈在社会政治地位上开始崛起,张氏家族不仅是上海宝山的名门望族并且家财丰厚,能够获得这种联姻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和梦寐以求,不知有多少人感到骄傲和幸福。但是徐志摩没这么看也没这么想,他在这个婚姻过程中没有得到情感上的幸福感,而且还非常痛苦。当然,假如社会地位、金钱财富与感情生活都能得到,相信徐志摩没有理由不都高高兴兴接受,但是当二者不能兼得时,以徐志摩的婚姻观价值观必然会很极端的选择感情生活为重要(这种极端性后面将具体讨论)。真实的历史演进是:徐志摩当初那几年的婚后生活与张幼仪的感情交流基本没什么进展;婚后徐志摩到天津、北京读大学时,与张幼仪就更是聚少离多;远赴美国、英国留学后,两人更是长时间分离。这时,张幼仪兄长向徐申如提议让张幼仪赴英陪徐志摩伴读,以期使张幼仪多学习多接触一些西方文化,以期不使徐志摩张幼仪思想文化差距越来越大,以期不要或预防徐志摩张幼仪的婚姻发生危机。按照历史事实讲,两人确实做过努力,在英国伦敦郊区沙士顿住处徐志摩为张幼仪请了家庭教师,张幼仪也确曾积极努力地想学习上进。但是徐志摩进步得太快了,张幼仪怎么赶都赶不上趟,这就致使两人的思想文化差距不仅没有减少而是越来越大了!
                          ==================================


                          32楼2017-05-18 22:4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7-05-19 17:29
                            回复

                              这是目前发现的1921年徐志摩张幼仪的第二张合影照片


                              34楼2017-05-24 23: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