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87贴子:953,377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打坐,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4-30 08:53
收起回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管是空还是色,都是因妄想产生的。“迷妄有虚空,以空立世界。” 凡夫执着于色,二乘人执着于空。色即是空是在破有,空即是色是在破空。打坐入定是先把色变成空,这是第一个阶段。明心见性还要把空再空掉,因为若执着于空,空就变成色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7-04-30 09:33
    收起回复
      “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处事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事未至勿将迎,事已过勿留滞,坦坦荡荡,鉴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计较人我,瞻顾得失,或牵于感情,或激于意气,则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徇欲即暗,循理则明。”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7-04-30 19:06
      收起回复
        打坐念佛。心念耳闻,反闻闻自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7-05-01 06:58
        回复
          今天打坐时,突然眼前一片空白,佛号一时提不起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7-05-01 11:38
          收起回复
            下午打坐70多分钟,中间有段腿像水一样,上半身像是在水上漂浮。头上凉凉的,可能是汗吧。吞了几大口唾液。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7-05-01 17:02
            回复
              为什么强调“心念耳闻”?这跟两位大菩萨有关。念佛法门是大势至菩萨修的,耳根法门是观世音菩萨修的。这两大菩萨又恰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两大菩萨。所以印光大师提倡,用“心念耳闻”方法来念佛, 容易得念佛三昧。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IP属地:山东37楼2017-05-01 17:55
              收起回复
                刚才打坐念佛,身体似乎似乎空掉了,但还有些许感觉存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7-05-02 07:55
                收起回复
                  特别注意:“心念耳闻”并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到耳朵上,而是专注在佛号上。如果将注意力专注在耳朵上,时要出问题的,会将气血引到头部,导致头胀、高血压。一定要注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7-05-02 12:20
                  收起回复
                    憨山大师云:“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以人人本具此心光也。”圭峰大师云:“真理可以顿达,惟多生积习难以卒除,长须觉察,损之又损,方能圆证。”可见悟道不难,难在悟后不忘保任耳。今人聪明有余,老实不足。尝见已悟本有之人,以习气重故,往往为境所夺,随妄念流浪而不知止,以致功夫不能上进,落得个半青半黄或者悟后迷的下场,诚可哀也。其未悟者固无论矣,已悟之人不知念念归真,严密保护,任其流浪沉沦,不亦冤乎?!
                    吾人苟能于悟后念念不忘照顾此无位真人,如《弥陀经》所说专心致志念佛一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念念相续不忘地保护本真,则智慧日生。何况一年二年,必然打成一片。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7-05-03 07:06
                    收起回复
                      学佛不能越学越执着,不执着于有,亦不执着于空,有空不二,才是不二法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7-05-03 11:57
                      收起回复
                        老实念佛,打坐。
                        学道无他巧,只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而已。
                        何谓熟处?习气、分别、世味。
                        何谓生处?觉照、不分别、老实念佛。
                        但得一念熟,其余自然生。
                        ——《自警录》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7-05-04 08:51
                        回复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何为一?何为一切?一切法皆为佛法。何为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何为离一切相?曰无相。何为无相?曰无相无不相。何为无相无不相?曰相而无相。何为法?法即非法。何为非法?非法非非法。何为非法非非法?曰法而无法,无法而法。
                          何为有?何为无?有即非有,无即非无。何为非有?非有非非有。何为非无?非无非非无。有不异无,无不异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无不二。何为一?何为一切?无即一,有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IP属地:山东46楼2017-05-04 10:08
                          收起回复
                            说点干货。“所谓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内在起心动念的心行,到外在的行为。修行就是理性的警觉性特别强,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清清楚楚;是罪是福、是功是过,自己要看得很清楚,这才叫修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7-05-04 12:25
                            收起回复
                              打坐,老实念佛。何为老实?“但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实。”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7-05-05 0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