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2贴子:613,441

回复:【国学】深度解局《易经》原始面貌--连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大洪水中幸存的伏羲女娲,痛定思痛,决心要找到一种方法,能提前预知自然灾害,做到有效的应对,保障人类繁衍生生不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4-14 18:12
回复
    和华胥氏观察植物创造出的植物历不一样的是,伏羲通过观察候鸟创造的候鸟历是有预测功能的。这也既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仿生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4-15 13:10
    收起回复
      我们所知道的,候鸟在迁徙的途中,能用躯干感知到前方的“路况”、甚至能感知到几千公里外目的地的天气情况。
      躯干的“干”,也是天干地支的“干”,我们算八字用到的天干地支、我们纪年纪日用到的天干地支,天干是预测用的、是记时用的,所以候鸟是有预测能力的、是有感知能力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4-15 19:29
      回复
        那么伏羲为什么叫伏羲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4-16 09:18
        收起回复
          “伏”:伏藏,隐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4-16 09:18
          回复
            “羲”字上部是“着”字的上部,“着”字上部与“道”字中的“首”字的上部,都与鸟类有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7-04-16 09:21
            收起回复
              “羲”下部,近似“我”与“兮”的组合。伏羲的“羲”字的组合,便是由“着眼点”的“着”字的上部、“我”字和“兮”字三部分构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4-16 14:56
              回复
                “伏羲”之称名,便是“我是一个隐伏在鸟群中观察鸟类的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7-04-16 14:58
                收起回复
                  《系辞•上下传》中孔子这么写到: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7-04-16 20:44
                  回复
                    《易经》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历史有过三次《周易》演易,伏羲女娲演易、西王母黄帝演易、王亥王恒演易,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两三千年,才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周易》,《周易》是周而复始的易,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的变化、候鸟周而复始的迁徙。不是周文王的易,不是周朝的易。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7-04-17 11:34
                    收起回复
                      连载系列。继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7-04-17 20:06
                      回复
                        大多数人应该没有考究过“风俗”一词,风俗为什么叫风俗呢?和风一样,雨、火、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为什么不叫雨俗、火俗、雷俗呢?
                        其实,伏羲女娲姓风,他们制定的礼节、生活习惯称之为“风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4-17 20:06
                        收起回复
                          每年的春节是我们家乡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过年,我们这一带有个习俗,就是蒸馍。过完小年到除夕前的这几天是我们这里蒸馍的日子,家家户户大筐小筐的蒸馍,蒸的馍足足够一家人吃上一个月左右。这几天走在村里,随处都能闻到刚出锅的馍的香味,乡亲们见了面打招呼就是:你家的馍蒸过了没?可见,蒸馍对于我们老家过年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7-04-17 21:59
                          回复
                            小时候刚记事,每逢春节我最不解的事情就是家里为什么要蒸很多馍,晚上妈妈和奶奶和上几盆面,和好之后把面盆放到盛有热水的大盆里发酵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揉前一天晚上发酵好的面,然后开始蒸馍。看到妈妈和奶奶这么辛苦的蒸馍我就会问:蒸这么多馍干嘛,我们又吃不完。
                            每每我说这样的话都会挨奶奶的瞪眼:小孩子不能瞎说话,一边玩去。
                            就这样,从小就觉得过年蒸馍是一件很神圣、很神秘的事情,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7-04-18 13:24
                            回复
                              长大后,奶奶走了,社会变化很大,不变的是我们家乡过年蒸馍的习俗。去年春节看到妈妈蒸馍累的腰疼,又忍不住说:妈,蒸这么多馍咱们又吃不完,看您累成这样子,少蒸点吧。
                              “别说话,年年跟你说,过年蒸馍的时候不能瞎说话,你就是记不住,这是咱们的风俗!”年复一年的被奶奶和妈妈这么训斥和禁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7-04-18 15: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