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余旭吧 关注:687贴子:31,997

回复:【炊事班长有话说】好吃的不一定都在饭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潜艇(核潜艇)作为一种“杀手锏”级武器,一直被各国海军所重视,而潜艇的伙食对于保障长时间在水下航行的水兵们的士气来说尤为重要,本图集为您快速浏览下各国海军的潜艇伙食都是什么样的。首先是美国海军。图为2015年1月,正在大西洋上航行的美海军“田纳西”号战略核潜艇。
作为号称“全球第一”的美海军,潜艇伙食自称堪比五星级饭店。烤猪排、烤龙虾尾、炒蘑菇、烧土豆、牛肉汤,还有各种新鲜出炉的自制面包、比萨饼等。图为“田纳西”号的厨房,可见水兵(厨师)正在制作比萨饼。
图为美海军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厨房,水兵们正在制作汉堡肉饼。
中国海军近年来也在不断重视提高潜艇兵的伙食水平。图为中国海军战略核潜艇。
图为中国海军核潜艇水兵在潜艇餐厅内包饺子。
法军潜艇兵在餐厅内用餐,从他们愉快的表情来看,伙食水平还是不错的。
图为法军水兵在潜艇厨房内洗草莓,新鲜水果和蔬菜在潜艇上十分珍贵,因此颇受欢迎。
法国海军也十分重视发展海基战略核威慑力量,由于一次战斗值班时间通常为3个月,伙食标准也不能差。图为法军凯旋级战略核潜艇。

图为准备就餐的韩海军潜艇水兵。


113楼2017-04-22 07:01
回复
    图为美海军“杰斐逊城”号攻击型核潜艇的厨房。

    图为法军核潜艇的厨房,水兵们正在洗菜,近处可见洗好的大批黄瓜和胡萝卜丝(疑似)。

    图为英海军“警戒”号(前卫级)战略核潜艇上,女水兵正准备为军官们准备咖啡。

    图为韩国海军柴电潜艇的水兵伙食,国民食品级的泡菜肯定少不了,但看上去并不可口。

    图为美海军“杰斐逊城”号攻击型核潜艇的厨房。

    中国东海舰队公布的中国潜艇伙食图片,可见各种鱼、肉食品都很丰富,还有水果。
    日本海自潜艇伙食图片,典型的日式风格。
    日本海自潜艇伙食图片,典型的日式风格。

    韩国海军张保皋级柴电潜艇

    图为英海军前卫级战略核潜艇。

    看完欧美国家,再来看看亚洲国家海军。图为日本苍海上自卫队的苍龙级柴电潜艇。


    114楼2017-04-22 07:05
    回复
      图为英海军核潜艇上,水兵(厨师)正在制作沙拉和烤鸡。


      115楼2017-04-22 07:05
      回复
        这说明我兔潜艇官兵们的生活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了。最起码不再是土豆糊糊跟味同鸡肋的蚕豆饭了。


        117楼2017-04-23 06:10
        回复
          当年的空勤灶——父亲的空军生涯
          摘自《父亲的空军生涯》-------------刘卫国
            说到吃大锅饭,我算是个权威,从小就开始吃了。托儿所、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天天去食堂报道,工作以后也没少吃。吃食堂经验非常的丰富,回想起来,我吃过的各色食堂还真不少,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营大厂,乡镇政府等等等等。猛然发觉我是吃食堂长大的。不过在部队大院生活期间,我一直是在家吃饭。
            偶尔去机场看飞机时,跟战士们混在一起抢饭吃,也觉得饭菜很香。都说陆军的伙食不好,曾经跟我哥去看他参加野战军的同学,他们半熟的青椒炒土豆片,我也吃的倍儿香。害的那个陆军战士同学都不好意思当着我的面抱怨陆军的伙食。
            所以,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没有吃过空勤灶。不但没吃过,连见也没见过。好象我哥啃过空勤灶几口。这次去八一飞行表演队,看着熟悉的营房,我哥感慨万分,突然问了个问题:“那个空勤灶食堂旁边,是不是干部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他沉浸在愉快的回忆里:想当年,他3、4岁的时侯,母亲带他来部队探过一次亲,每天在干部灶吃完饭的他,都要到空勤灶门口流连一阵,刚开始可能是想看爸爸,后来动机就不是很纯正了。飞行员们看见孩子,总是非常亲切,照例是要逗逗的,把我哥拉进空勤灶,这个塞给他一个鸡腿、螃蟹腿,那个递个水果、巧克力什么的。不一会手里兜里就会被塞的满满的。被父亲发现,他照例会被轰出去,甚至被教训两下,每次我哥都是啃着什么被赶出空勤灶。
            第二天,他又会准时出现在空勤灶门口,探头探脑……我就没有这个运气了,不但没吃过,连空勤灶大门20米以内都没近过身——家教越来越严啊!
            空勤灶到底是什么?今天我要揭开这个“谜底”。


          118楼2017-06-21 23:13
          回复

            父亲吃了31年的空勤灶,在这方面,应该是个权威了,根据他的回忆,我把这些年空勤灶的发展简史记录如下。父亲1951年1月开始吃空勤灶,他记得那时空勤灶分6等。分别是:4号灶、5号灶、6号灶、7号灶、学员灶,其中学员灶又分开飞灶和普通灶。
              4号灶是最高标准的空勤灶,航校毕业后的父亲是一直在吃。1953年1月,父亲毕业分配到部队时,开始吃4号灶。那时的标准是4.7元/天,为什么这么高?因为当时的4号灶是战争灶,是给有战斗任务的飞行员准备的。可能还有飞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员(待考)。那个年代的4.7元,可以吃到什么呢?那时是分餐制,每个飞行员一个托盘,四个菜。汤随便盛,凉菜如:腊肠、猪肝、猪肚、猪头肉、猪舌头什么的随便吃。巧克力、水果随便吃,有时会把水果送到飞行员宿舍。咖啡牛奶24小时供应,飞行时保温桶就设在在飞行员休息室里。看了这个菜谱,感觉飞行员吃的大部分都是高热量的东西,是不是因为飞行消耗体力大呢?待解。
              对了,夏天,空勤灶还会做冰淇淋、冰棍、冰水给飞行员们。记得小时侯商店卖冰棍,有三分的和五分的两种,最高级的是雪糕,大概是一毛二,没怎么吃过。但我还是很有口福的,我吃过空勤灶做的奶油冰棍。有一年夏天,不知为什么,空勤灶的师傅们开始卖冰棍了,可能是为了解决一些随军家属的就业问题吧。每天中午1点左右,刚出“炉”的奶油冰棍推出来,我们一大帮等候已久的大人小孩一轰而上,4分钱一根,立刻卖完。数量有限,一天只有两小推车。那个冰棍的滋味特别的好,没有冰茬子,奶油味十足,虽然现在各种品牌的冰淇淋那么多,但那种味道却再也找不回来了。空勤灶的奶油冰棍生意,只进行了一个夏天。
              5号灶父亲没有吃过,有些细节记不太清楚了,标准大概3.7元/天。用餐的大概是没有战斗任务的飞行员。6号灶:航校飞行和不飞行的的教员,每顿好象比航校学员多一个菜。7号灶(2.7元/天):螺旋桨飞机和运输机、轰炸机飞行员和机组成员。学员灶:标准比7号灶低一些(大概是1.14元/天)。分开始飞行的学员灶和正在理论学习的普通学员灶两种。
              父亲记得开飞后的学员灶肉类比后来的4号灶少些,水果巧克力定量,每人每天要吃两个生鸡蛋。小时侯去机场,经常有飞行员递给我一个半生不熟的煮鸡蛋,以示友好,我坚决的拒绝了,看着那些飞行员叔叔喝“溏心蛋”时津津有味的样子,认为很不可思议,那玩意怎么可能好吃呢?现在想起来,他们的这个饮食习惯应该是航校空勤灶培养的。
              分到部队后,父亲他们就成了稀有动物,为什么?听我慢慢道来:那时的航空师,编制早就建立起来了,各种岗位的人员也早就配齐了,除了飞行员。父亲那批有14个飞行员被分配到一个部队,那个部队共有多少飞行员呢?答案是:14个。当然飞机有很多,但没人飞。有朋友可能会问:那些以前毕业的飞行员哪去了?答案是:在抗美援朝前线。不仅如此,如果不是及时停战,父亲也将在鸭绿江一带的米格走廊游猎,没准还一不留神立一功、两功的,其实他们上前线的日期已经定了。
              4.7元的战争4号灶,父亲吃了一年多。这4.7元是这么分配的:早餐0.9元,午晚餐各1.9元。标准实在是高。有多高呢,1954年之前,部队实行的是供给制,父亲他们每人每月的津贴是1.1元。后来涨了点,也不过6元/月。这些飞行员一个月的津贴还不如他们一天的伙食费高!要是把伙食费发给个人,那有多好哇!如果把伙食费发给个人,一天4.7,十天47,一百天470……发财了!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几天不吃不喝,他们会被饿死的。
              飞行员平时不准出军营,没地方买食品,有钱也没用,再说了,上级也不允许啊。还是有人惦记这4.7元的,包括父亲。怎么办?退伙!退伙,顾名思义,就是退伙食费。我前面提的那种把伙食费发给个人的设想容易出人命,当然是行不通的。不过,飞行员们再忙也有休息的时候啊。休息日,小伙子们都揣着手枪上街玩去了,不回来吃饭。
              空勤灶当然应该把那天的伙食费退给人家;这就是退伙,不过次数太少,发不了财,父亲的印象,这种机会一个月最多一次。
              父亲他们的休息日是这样度过的:凌晨5点多钟,飞行员们起床,准备飞行,喝完两个生鸡蛋,一杯牛奶后,来到机场,正式吃点早餐。把飞机拉到起飞线时,还需要打开跑道灯。天一亮,飞行员到场,开始飞行,两个起落结束后,大概是8点多钟了。
              飞行结束,“休息日退伙之旅”正式启动。飞行员小伙子们坐车结伴到达天津市,除了手枪,先将其他累赘东西寄存在一个熟悉的小饭馆老板那。小饭馆的名字叫“小食堂”,大概位于天津东站和劝业场之间。然后去看一场电影,军人半价——1毛钱。电影结束后,回到小食堂吃饭,中、晚餐都在这解决了。父亲中午一般点一碗面条,一个辣椒炒肉丝;晚上点一杯葡萄酒、一个河螃蟹。午、晚餐各5毛钱。
              晚饭后,去劝业场看越剧,父亲记得起名字的是一出由“上海女子班”演的《碧玉簪》。看完戏后回部队,第二天去退伙。扣去早餐的9毛钱,可以退回3.8,减掉在天津的花费父亲还能剩下2.4元,是他津贴的两倍了,小伙子们还是很满足的。这种情行持续了一年多(供给制取消后就没人这么干了)。
              期间父亲用退伙的钱买了一个提包(1块多)、一个柳条箱(后来被军管会扣押的那个)、一条被面、一套棉便服。


            119楼2017-06-21 23:14
            回复

              以前我提过父亲他们空勤灶师傅的水平是国宴水平的,总理在这里宴请外国元首,也丝毫不会觉得怠慢了客人。的确如此。不但厨师的水平很高,连服务人员也都各有绝活。
                父亲回忆,当年他们空勤灶的厨师分工很细,分专门炒菜,切菜,配菜的,还有专门端菜的;端菜的师傅很多,都有绝活,可以把大大小小30—50个菜碟放在一条手臂上,走路时悠着劲,手臂平伸着左右荡着,一个碟子都掉不下来,盘子里的菜汁也一滴不洒,真是绝了。那时空勤灶分中餐和西餐,飞行员们可提前一天选择。餐具却一律使用刀叉,可能是学苏联人吧。我家现在还有一套当年空勤灶使用的刀叉。是美国大使馆当年的餐具,叉子和勺的尾部铸着大大的US字样。
                餐刀的材质很好,乳白色的把(象牙把?)50多年过去了,刀锋依然很锋利,切牛扒还是没问题。4号灶每天晚餐都有酒,平时是葡萄酒,周末会餐就什么酒都有了。后来战争结束,4号灶的标准也由4.7元/天降为3.7元/天。
                这个标准一直持续到1982年,中间曾经一度降到3元/天,但很快就恢复到3.7元的标准了。有的朋友说空勤灶就是空潜灶,标准是2.5元一天,父亲说反正他们部队的空勤灶从来没有过这个标准,即使父亲在全国各地出差、执行任务、疗养期间,一直是按3.7元/天结算的。
                当时这个标准可以使飞行员达到以下生活水平:蔬菜 1斤半,猪肉1斤,鱼半斤,鸡蛋4个,白糖4两,香油1两,富强面、小站米(驻杨村时)或本地一级米若干,动物肝脏2两,巧克力(定量),点心(定量),牛奶咖啡若干,此外还有复合多种维生素一粒(小时侯吃过,大红胶囊包着一粒黄色维生素药片,据说吃一颗就够一个人一天的需要了)。


              120楼2017-06-21 23:15
              回复
                到了70年代,空勤灶的等级取消了,只要是飞行员,伙食标准都一样。试飞员要高一些,他们有特别补助,每天多1元左右。这样也好,免得有人因为伙食标准不同而要求调动。还真有这样的人,有个大个子歼击机飞行员,1米八几的大个,不知怎么的飞起了战斗机。成天在机舱内被挤的皱皱巴巴的,实在受不了要求调到运输机部队去。
                  但过了一段时间又调回来了,据本人说是因为运输机飞行员的伙食标准太低,宁可回来缩着身子开飞机,这位大个子的“光辉事迹”被战友们取笑到现在。
                  记得以前我曾经提过有院里的孩子跟我吹牛,说他吃过空勤灶,怎么怎么好吃。搞的我一直埋怨父亲太正统。今年回国还向父亲提起这个使我“儿时心灵受伤”的记忆。
                  父亲义正严词的断定:“不可能!”经过我深入的调查研究,还原了整个事情的真相,谜底揭晓如下:那个跟我吹牛的小子吃过空勤灶的饭菜的确不假,但不是在空勤灶吃的。严格说来,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原来,航空师有个干部,身体不太好,但还能飞,家里孩子多,太太工作收入不太高,生活上虽然没有问题,但可能比其他家庭稍微紧张些。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
                  空勤灶开饭时,他们家的孩子经常借口说老爸病了,不能来空勤灶吃饭,要把饭菜打回去。说完就伸出个特大号的洗脸盆,每次都可以装的满满的回去,一家子都够吃了。虽然没人追究,但在部队里,大伙也都对那家人的行为很不已为然
                  俗话说:三年饥荒,饿不着厨子。的确是这样,印象中的大厨们都是体格健壮,满面红光的。尤其是4号灶的厨子,飞行员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还不用飞行,运动量也小的多,不胖也难。不过还是有例外,小时侯经常在路上遇见一个叔叔,姓车,是空勤灶的厨师,慈眉善目、又高又瘦,完全颠覆了厨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问父亲是不是车叔叔的身材怎么这么另类,是不是有什么内情?父亲回答,他现在的样子,纯粹是因为吃饱了撑的。


                121楼2017-06-21 23:15
                回复
                  话说1954年左右,年轻力壮的“车炊事员”同志,被分配到空勤灶当厨师。不过那时他还年轻,刚从家乡招来,应该是个帮厨。有一天,部队晚上放电影,空勤灶的师傅们都要去娱乐一下。但灶上照例要留一个人值班。为什么要值班?因为空勤灶是一个闲人免进的地方,部队的战士有帮厨的传统,每次帮厨的战士还会得到一些伙食上的好处或便利。但他们可以帮战士灶、干部灶、招待灶甚至领导的小灶的厨,但从来不会去帮空勤灶。
                    为什么?太敏感,空勤灶的厨房,那是24小时都有值班人员的。怕敌人下毒,怕食物变质,反正是什么都怕,生怕这些飞行员们哪天由于吃坏了肚子而不能飞行。那绝对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这天轮到“小车”值班,由于是第一次单独值班,所以带班的头还特意向他交代了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离开了厨房。
                    看完电影,几个厨师觉得时间还早,就想回灶上看看,顺便聊会天。到了空勤灶,却找不着小车了,喊也没人应,大伙不禁提高了警惕:还真有坏人搞破坏啊。于是顺手抄起棍子、铁锹什么的就往厨房里闯……小车同志躺在厨房的地上,一动不动,眼睛一张一合,肚子却高高的鼓了起来。旁边,旁边是一地的
                  鸡骨头。
                    原来,空勤灶酱了一大锅鸡,准备第二天用。不知是酱鸡的味道太好了,还是小车同志胃口实在太好,总之车炊事员值班的时候闲着没事,一会一只鸡、一会一只鸡的越吃越上瘾,停不住了。直吃的整个胃被撑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才罢嘴。事后清点现场,拼出7只整鸡的骨骸来。
                    大伙七手八脚的把小车送到医院,救回了一条命,但胃却被切除了好大的一块。从此小车同志就一直没胖起来。
                    父亲说:空勤灶能够保证一定的高标准,与部队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离不开的。尤其是部队换防到一个新地方的时候。经常是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当地政府早早的就接到上级相关部门的通报,详细说明如何保障空军飞行员在当地执行任务时的后勤供给,一定要满足空勤灶的采购要求。大城市好些,如天津市,与部队配合的非常好。把最好的米面供给空勤灶。但有些中小城市,老百姓连富强面都没见过,当地政府要派人专门去外地采购。
                    我问父亲,有没有地方政府与你们配合不默契的时候?父亲说有:那是70年代中期的某年,父亲部队换防到北京北部的一个县,部队到场,最先做的就是拜会当地地方政府,与当地干部见见面,请他们吃顿饭,参观一下飞机什么的。百密一疏,独独忘了请粮食局的领导。这下麻烦了,没过几天,空勤灶的采购来汇报,说:粮食局通报没有富强面,只能供应普通面粉。要搁现在,我们肯定会说:为什么要吃富强面,要吃粗粮嘛!最好在普通面粉里加些麦麸,这样才是健康食品。
                    可当时规定飞行员必须要吃富强面,这是政治任务啊。父亲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拜过山头了啊,没得罪谁呀?是不是会餐那天谁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哎呀!忘了请粮食局的了!赶紧补救,专门请粮食局的大小头目来机场参观,好吃好喝之外,还让他们近距离接近飞机,边参观还边解释:上次来的人太多,没有请你们,怕你们看不清楚飞机。
                    今天人少,让大家看个够。最后是皆大欢喜,富强面第二天就供上了。这是个案,在父亲30多年的空军生涯里,只发生过一次。
                    那个年代,空勤灶的供给要求,在正常条件下,都不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任务,更何况,我们的祖国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么多的“天灾人祸”。


                  122楼2017-06-21 23:16
                  回复
                    今儿个说点炊事班周末常做的小点心,其中,最让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老北京十三绝。说起这个,有点儿故事呢。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即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萨其玛、焦圈、糖火烧、豌豆黄、豆馅烧饼,奶油炸糕等,口味与众不同,各有特色,是北京小吃的亮点。

                    这第一绝就得说是驴打滚儿。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 ‘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做法并不难,尤其东北朋友上手就会。
                    原料:江米粉、红豆沙、黄豆面
                      1.把江米粉倒到一个小盆里(量根据吃的人数定,人多的话就多一点,要是有小馋猫在的话,也要多一点),用温水和成面团,拿一个空盘子,在盘底抹一层香油,这样蒸完的面不会粘盘子。将面放在盘中,上锅蒸,大概20分钟左右,前5~10分钟大火,后面改小火。
                      2.在蒸面的时候炒黄豆面,直接把黄豆面倒到锅中翻炒,炒成金黄色,并有一点点糊味(注:有糊味不=炒成黑色!)大概炒五分钟左右,出锅。
                      3.把红豆沙倒出来,放半小碗水,搅拌均匀,待用。
                      4.待面蒸好(要瘫在盘子中,且要蒸熟),拿出,在案板上洒一层黄豆面,把江米面放在上面擀成一个大片,将红豆沙均匀抹在上面(最边上要留一段不要抹),然后从头卷成卷,再在最外层多撒点黄豆面。
                      5.用刀切成小段(切粘面的时候在刀上沾上清水,就不会粘刀了),在每个小段上在糊一层黄豆面,然后放在盘子里,这样,一盘好吃的驴打滚就出锅啦~~~!!


                    131楼2017-08-22 11:44
                    回复
                      这第二绝叫做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 食品。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艾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钫》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艾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艾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
                      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艾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艾窝窝的做法相对驴打滚要稍稍复杂点儿,比较诛心。
                      原料
                      江米饭,还有面粉、白糖、芝麻、核桃仁、山楂糕。
                      操作
                      1、蒸面:把面粉放入蒸笼里开锅后蒸15分钟就可以了。
                      2、擀面:蒸过的面粉会发干发硬,因此等面晾凉后,要用擀面杖把面擀碎,擀细。
                      3、拌糖馅:您只要把蒸过的面粉,白糖,芝麻,还有碾碎的核桃仁搅拌在一起就可以了。另外还要把山楂糕切成小块状。
                      4、包馅:取一勺江米饭,将它放在面粉上来回搓揉,使江米饭完全沾满面粉,然后将它按扁,薄厚由自己喜好而定。再包上刚刚拌好的糖馅,然后将周边捏合到一起,再在上面点缀艾窝窝一小块切好的山楂糕,好了,艾窝窝就做好了。
                      贴士
                      制作艾窝窝和切糕都需要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蒸江米。怎么样把江米蒸得好吃,有嚼头的办法:首先把江米泡4个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好。然后把泡米的水全部倒掉,再上锅干蒸。如果您使用微波炉,1斤米用中高火蒸12分钟即可。如果使用普通蒸锅,开锅后蒸15分钟就可以了。12分钟后将容器取出,再向江米中倒入开水,边倒开水边搅拌,使江米充分吸收水分。这样做出来的江米才会有劲儿,有拉力,吃的时候口感才好。等到江米完全被搅拌成糨粥状就可以了。然后盖好盖,再上微波炉用中高火蒸10分钟。普通蒸锅开锅后蒸15分钟。10分钟后将容器取出,再用铲子用力将米粒碾碎。这样米就处理好了。


                      132楼2017-08-22 11:47
                      回复
                        第二绝叫艾窝窝。
                        艾窝窝,又称江米团,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成品艾窝窝外观球状,颜色洁白类似雪球。其制作方法是以糯米饭搓入蒸过的熟面粉晾凉后,按扁为皮;包裹白糖、芝麻、核桃仁、瓜子仁、青梅、山楂糕等混合成的馅,但是馅料没有硬性准则。艾窝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钙、磷、鉄,老少咸宜。

                        原料
                        江米饭,还有面粉、白糖、芝麻、核桃仁、山楂糕。
                        操作
                        1、蒸面:把面粉放入蒸笼里开锅后蒸15分钟就可以了。
                        2、擀面:蒸过的面粉会发干发硬,因此等面晾凉后,要用擀面杖把面擀碎,擀细。
                        3、拌糖馅:您只要把蒸过的面粉,白糖,芝麻,还有碾碎的核桃仁搅拌在一起就可以了。另外还要把山楂糕切成小块状。
                        4、包馅:取一勺江米饭,将它放在面粉上来回搓揉,使江米饭完全沾满面粉,然后将它按扁,薄厚由自己喜好而定。再包上刚刚拌好的糖馅,然后将周边捏合到一起,再在上面点缀艾窝窝一小块切好的山楂糕,好了,艾窝窝就做好了。
                        贴士
                        制作艾窝窝和切糕都需要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蒸江米。怎么样把江米蒸得好吃,有嚼头的办法:首先把江米泡4个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好。然后把泡米的水全部倒掉,再上锅干蒸。如果您使用微波炉,1斤米用中高火蒸12分钟即可。如果使用普通蒸锅,开锅后蒸15分钟就可以了。12分钟后将容器取出,再向江米中倒入开水,边倒开水边搅拌,使江米充分吸收水分。这样做出来的江米才会有劲儿,有拉力,吃的时候口感才好。等到江米完全被搅拌成糨粥状就可以了。然后盖好盖,再上微波炉用中高火蒸10分钟。普通蒸锅开锅后蒸15分钟。10分钟后将容器取出,再用铲子用力将米粒碾碎。这样米就处理好了。


                        133楼2017-08-22 12:17
                        回复
                          第三绝叫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134楼2017-08-22 12:18
                          回复
                            第四绝有个顺嘴儿的称谓,叫做豌豆黄儿。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135楼2017-08-22 12:20
                            回复
                              第五绝是糖耳朵,又称蜜麻花儿。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前人已将蜜麻花的原料讲得很清楚了。不过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发酵面对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红糖和的面铺是上,再擀另一块发酵面,铺在红糖面上面,这样成了二层酵面,一层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块。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要注意必须炸透,否则就会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质量不佳现象。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136楼2017-08-22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