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58
  • 4回复贴,共1

范文澜《中国通史》认为杜甫是第一诗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第三编 第二册 “唐五代的文化概况”》选摘:
“大抵诗人(一切文人)必须先有高尚的抱负,尽管是迂阔不切事情的抱负,有了抱负,才能产生高尚的意境,高尚的意境又产生高尚的作品。 当然,作诗的技巧,如声律对偶之类,也很重要,但始终居于辅佐地位,作主导的不能不是意境。 例如杜甫,在唐朝是诗人第一,在古代所有诗人中也是第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14 14:50回复
    原文:
    杜甫成功之处在于他有着高尚的抱负。
    他自比稷与契,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迂阔不切事情的抱负,高尚的意境却由此产生,因为事实远不如他所想的那样顺利,
    使得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坏人坏事采取“嫉恶怀刚肠”,“饮
    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的态度。任何文人都读过《孟子》。“庖有肥肉,野有饿莩(同殍piǎo)”,到杜甫才化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在他以前没有一个诗人能造出这样的子,只因为没有杜甫那样的抱负
    和意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14 14:50
    回复
      杜甫年辈比李白王维略后(杜甫:七一二年,唐睿宗先天元年生——七七○年,唐代宗大历五年死。李白:七○一年生——七六二年死。王维:七○一年生——七六一年死),文学活动主要在唐肃宗唐代宗两朝,也比李王二人略后。杖甫是代表儒家思想的大诗人。他自称少年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加有神”。从杜
      杜甫书金华山诗石刻(拓本)甫诗中用事的精致来看,熟读万卷书,确是事实,并非自夸。杜甫同李白一样,对政治的看法,也是十分天真,甚至比李白更天真。他自比稷与契,希望因自己文学出众,“立登要路津”。他做大官的目的,倒不是为富贵享受,而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的年代里,这样设想是完全不合实际的。他有不合实际的大抱负,不能实现这个负,自然对朝政心有不满,但儒家思想使他“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对朝廷还是绝对忠诚的,这是与李白王维根本不同处。他也曾陷身贼中,但不曾为贼所污辱,《述怀诗》“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他逃出贼窟,经历着很大的艰危,《北征》诗“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述怀》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这种困苦狼狈的情况,李白王维是不能忍受的,因而屈服于李璘、安禄山。杜甫对君忠诚,在家天
      下的封建国家里,君是国的代表人,忠君实际就是爱国。他又自比稷、契,有致君尧舜上的大抱负,他的现实生活却是流离失所,不仅做不到大官,连微小的谏官也因言事被斥革。大抱负与穷困生活这个矛盾,是杜甫诗丰富内容的源泉,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学说,也多少掺杂一些道教佛教(禅宗)思想,他师事董姓道士,称为董先生董炼师,又诗云“余亦师粲可”。慧可僧
      粲是禅宗两个祖师名。有些诗中表现消极的意境,如醉时歌“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这一类诗是受道教影响。又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
      这一类诗是受禅宗的影响。不过,比起李白王维的道佛思想,那是相差太远了。道佛思想在杜诗中只是偶见,远不如儒家思想占有主要地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14 19:54
      收起回复
        杜甫做诗的功夫,在《宗武(杜甫的次子,小名骥子,有诗“骥子好男儿”)生日》,《又示宗武》两篇中说得很清楚,可说是传授诗决。“熟精《文选》理”和“应须饱经术”两句即杜家诗诀,所谓“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足见他期望宗武继承家学也作诗人。初学的步骤是“觅句新知律,
        摊书解满床”。作近体诗必须先知诗律,还必须用事准确,摊书满床,事事
        核实,不单凭记忆,这也是诗诀,不过不象精《文选》、饱经术两句属于根
        本诗诀。杜诗中又有偶论作诗法的句子,如“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说要用苦功锻炼诗句,与韩愈论作文法“唯陈言之务去”,同一意思。这里所说惊人新句,绝不是造出奇怪语,而是体物深刻,见人之所不能见,说出来却很平常自然,不使人感到雕琢刻削的痕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体会物情,细入毫厘,即属于这一类。李王杜三家诗中,多有此类佳句,盛唐诗人与晚唐诗人大有区别,句法就是标准之一。杜甫作诗,不仅是取法于儒经,即《偶题篇》所谓“法自儒家有”;就是对齐梁诗人,也采取认真态度,学他们的长处,如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 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他学古人清词丽句,不废齐梁人,如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自称“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庾信自是梁末大家,阴何在齐梁并不算上乘,杜甫虽然恐与齐梁作后尘,但并不抹煞它们的长处,他称颂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对庾信阴何确实是看作师范,毫无轻视的意思。他择善而从,无所不学,所以成为兼备众体,集古今诗人之大成的伟大诗人。元稹(音诊zhěn)作《杜甫墓志铭》,评李杜优劣,说“余观其(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字)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
        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
        况堂奥乎!”这里指出杜的特长,是恰当的,由此抑李过甚,那就不当了。大抵可以扬杜却不可抑李,犹之可以扬李却不可抑杜。韩愈是反佛老的健者,
        李白一家人都信道教,“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韩愈并不因反道教贬损李白诗应得的崇高地位,足见他的地位是不可撼摇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14 20:00
        回复
          安史乱后,肃代两代,唐朝国势由极盛突然损坏,由上升急剧下降,以
          李白王维为首的盛唐诗人,几乎全部停止了创作。其中如“清诗句句尽堪传”
          (杜甫诗)的隐居诗人孟浩然,早在开元末年死去。其余如写边塞情景的诗
          人岑参和高适,也很著名。他们写边塞诗是在天宝年间,这时候唐玄宗好大
          喜功,轻启边衅,天宝时候对外战争,一般是侵略性战争,伟大的军事家王
          忠嗣宁愿失官不愿服从朝廷乱命,可以想见战争是什么性质了。高、岑以肯
          定的态度歌颂这些战争,论者认为是爱国主义的诗人,对外侵略怎么能说是
          爱国呢!二人都活到唐代宗时,高适还做过节度使。他们的诗,都没有真切
          地反映安史乱后的社会情形,足见边塞诸作,只是迎合唐玄宗时发动战争,
          开边境立武功的风气。杜甫《兵车行》、《前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等作,对朝廷贪边功行暴政采取明显的反对态度,岑、高诗自有擅长不
          可贬损之处,但政治上不及杜甫较有见解。岑、高以外,王昌龄也是著名诗
          人,他尤长七绝,内容多是征夫闺妇的乡恩离愁,最宜于当时歌唱者的采用,
          诗篇与王维李白同样传播在乐人间,因之诗名甚盛。天宝年间,形式上唐国
          势还在上升,实际已是腐朽之极,濒临崩溃,一般诗人多歌诵升平,很少有
          人能预见危机。元结不同众人,在天宝六载,作二风诗(《治风诗》、《乱
          风诗》各五篇),《乱风诗》中有《至惑》一篇,序云“古有惑王,用奸臣
          以虐外,宠妖女以乱内,内外用乱,至于崩亡”。《至惑篇》显然是指斥唐
          玄宗。元结又作《系乐府》十二首,其中如《贫妇词》、《去乡悲》、《农
          臣怨》等篇,也是代贫苦人发出愁怨的呼声,特别是《闵荒诗》一首,以隋
          炀帝比唐玄宗,说“天国正凶忍,为我万姓仇”,同情人民的立场非常明确。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虽然也是强烈谴责腐朽政治,比起元结来,
          却不如元结能直斥唐玄宗。杜甫对君主不敢直斥,总是有意回护。假如当时
          有许多象元结那样鲠直的诗人,一致为人民呼号,唐玄宗固然未必就此醒悟,
          但作为诗人,却不可不表示应有的政治识见,在这一点上,元结应是天宝年
          间的第一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14 20: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