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投资性房地产后继计量
第三节其实就是告诉你后继计量的三种情况:
第一,用成本模式下怎么后继计量
第二,用公允价值模式下怎么后继计量
第三,怎么把计量模式从成本模式转变为公允价值模式
咱们一个一个来。
首先是成本模式下。
必须知道成本模式下的会计科目有哪些?
1、投资性房地产
2、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3、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是不是感觉很眼熟?对,就是上一节已经在会计分录出现的那几个会计科目,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还是不变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那几个会计科目~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怎么用。
1、计提折旧或者摊销的时候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这个刚开始的我看迷糊了,不是前面说费用化的时候才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的吗?
那是因为,前面那个说法属于后继支出,这里要说的是后继计量,不是一回事。
成本模式下,参照的是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进行后继计量,当然就可以使用其他业务成本。
2、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准备
这个跟上面的差不多,都是各自的会计科目对应相应的借方科目。
3、取得租金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跟平常的固定资产的处理没什么区别。
折旧一般对应的是固定资产,摊销对应的是土地使用权。
有点儿区别:增加固资(建筑物),当期不提折旧,减少则当期要提折旧;增加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当期摊销,减少则当期停止摊销。
为什么折旧和摊销正好规定相反呢?
百度一下,有人解释过了:
折旧和摊销的区别是:
1、折旧的是资产,摊销的是费用。折旧一般指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一般有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待摊费用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2、折旧和摊销都是逐步的计入成本费用,但是计入的期限长短不同。折旧至少两年以上。而摊销除了长期待摊费用以外,都是一年内摊销完毕。
3、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损耗的这部分价值,应当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形成折旧费用,计入各期成本。
4、摊销就是本月发生,应由本月和以后各月产品成本共同负担的费用。摊销费用的摊销期限最长为一年.如果超过一年,应作为长期待摊的费用核算。
5、折旧和摊销的计算方法不一样。折旧的计算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而摊销的计算方法有: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好,成本法模式就到这里了。
第二种模式,公允价值模式下又该怎么处理?
首先看会计科目有哪些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好熟悉,还是它们。其实记忆起来有一个规律就是:投资性房地产一定涉及成本这两个字,而且方法名字与其对应的会计科目中只出现一次。如果方法的名字里面有成本两个字,则会计科目中不必二级明细;如果名字里面没有,那么会计科目中就需要涉及。
主要还是要看会计分录怎么写
公允价值模式下,是不去考虑之前计提的折旧,需要的摊销,减值的准备这些东西。如果说成本法是处理之前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就是处理现在的会计信息,他不在乎之前的会计科目的记录信息,只看现在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而公允价值变动无非上升和下降两种情况。
1、公允价值上升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公允价值下降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其实就是和上面的分录上下掉个个儿。
不过,取得租金收入的时候和成本法是一样的
3、取得租金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这些分录光看都能看懂,具体用的时候还需要和题目结合,否则现在看懂了,做题还是不知道怎么下手。
好了,进入第三块,也是最麻烦的一块:投资性房地产后继计量模式的变更
不过不用担心,这个变更只能从成本往公允去变,不能公允往成本去变。一旦变化,不能在变回去。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成本法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变成了公允价值法下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累计折旧属于资产类,但属于备抵类科目,所以借贷上和资产类性质刚好相反,借减贷增,所以,成本法下的计提的累计折旧在借方反应。
成本法下性质相似的减值准备也是在借方反应。
这里方法的改变只是对成本的计量模式的改变,不涉及到公允价值变动,所以没有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出现的机会。
但是,计量模式的改变会出现利润和盈余公积的出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它们的借贷情况。
会计分录: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变更日公允价值)
投资性房资产累计折旧(摊销)(原模式下已经计提的折旧或者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原价)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借贷看具体情况)
盈余公积(借贷看具体情况)
这里主要就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这两个会计科目不好处理,因为很多时候记不住名字以及这么高大上的玩意儿不知道借贷所代表的含义。
这个问题必须在这里得到解决,否则后面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利润分配"是一个所有者权益科目,用以核算企业净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情况以及历年净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后的结存余额,其主要用途是用于调整"本年利润"科目。
"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核算企业年度终了时的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未弥补亏损。年度终了,企业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或亏损)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若为净利润,则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若为亏损,则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同时,将"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余额也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贷记"利润分配"科目所属的"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利润返还投资"、"应付优先股股利"、"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普通股股利"和"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等明细科目;借记"利润分配——其他转入"明细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经过上述年终结转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为企业累计的未分配利润数额,若为借方余额就是企业累计的尚未弥补的亏损数额。"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年终没有余额。
贷方表示你赚了,借方表示你亏了。一般这种动态属性的,贷方都是好情况,借方则不乐观。
然后是盈余公积
先把定义说一下: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形成的、存留于企业内部、具有特定用途的收益积累。盈余公积是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公益金和一般盈余公积两类。公益金专门用于企业职工福利设施的支出,如购建职工宿舍、托儿所、理发室等方面的支出。旧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公司制企业按照税后利润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2006年新公司法仅规定公司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取消了所有关于“法定公益金”的规定。公司制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按照规定比例10%从净利润(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按照《企业所得税》规定,以前年度亏损(5年内)可用税前利润弥补,从第六年起只能用第六年税后利润弥补。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在计算法定盈余公积的基数时,不应包括企业年初未分配利润。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可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转增资本(或股本)或派送新股等。
分类:一般盈余公积分为两种:一是法定盈余公积。上市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二是任意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区别就在于其各自计提的依据不同。前者以国家的法律或行政规章为依据提取,后者则由公司自行决定提取。
用途:
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分配股利
这个不说这么具体了。
会计借贷属性:跟上面的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一个德行,也是贷方表示你赚了,借方表示你亏了。
这个盈余公积就不展开了,不过回头在看的时候注意补刀,这个科目和上面的利润有关的科目都是会计上绕不过去又比较扯淡的知识点。
好了,第三节就到这里。
到目前为止仅仅是了解其基本属性和会计分录,真的要掌握还是必须和题目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先到这里吧,第四节明儿再说。
累了困了,赶紧睡觉。

第三节其实就是告诉你后继计量的三种情况:
第一,用成本模式下怎么后继计量
第二,用公允价值模式下怎么后继计量
第三,怎么把计量模式从成本模式转变为公允价值模式
咱们一个一个来。
首先是成本模式下。
必须知道成本模式下的会计科目有哪些?
1、投资性房地产
2、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3、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是不是感觉很眼熟?对,就是上一节已经在会计分录出现的那几个会计科目,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还是不变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那几个会计科目~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怎么用。
1、计提折旧或者摊销的时候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这个刚开始的我看迷糊了,不是前面说费用化的时候才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的吗?
那是因为,前面那个说法属于后继支出,这里要说的是后继计量,不是一回事。
成本模式下,参照的是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进行后继计量,当然就可以使用其他业务成本。
2、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准备
这个跟上面的差不多,都是各自的会计科目对应相应的借方科目。
3、取得租金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跟平常的固定资产的处理没什么区别。
折旧一般对应的是固定资产,摊销对应的是土地使用权。
有点儿区别:增加固资(建筑物),当期不提折旧,减少则当期要提折旧;增加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当期摊销,减少则当期停止摊销。
为什么折旧和摊销正好规定相反呢?
百度一下,有人解释过了:
折旧和摊销的区别是:
1、折旧的是资产,摊销的是费用。折旧一般指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一般有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待摊费用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2、折旧和摊销都是逐步的计入成本费用,但是计入的期限长短不同。折旧至少两年以上。而摊销除了长期待摊费用以外,都是一年内摊销完毕。
3、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损耗的这部分价值,应当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形成折旧费用,计入各期成本。
4、摊销就是本月发生,应由本月和以后各月产品成本共同负担的费用。摊销费用的摊销期限最长为一年.如果超过一年,应作为长期待摊的费用核算。
5、折旧和摊销的计算方法不一样。折旧的计算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而摊销的计算方法有: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好,成本法模式就到这里了。
第二种模式,公允价值模式下又该怎么处理?
首先看会计科目有哪些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好熟悉,还是它们。其实记忆起来有一个规律就是:投资性房地产一定涉及成本这两个字,而且方法名字与其对应的会计科目中只出现一次。如果方法的名字里面有成本两个字,则会计科目中不必二级明细;如果名字里面没有,那么会计科目中就需要涉及。
主要还是要看会计分录怎么写
公允价值模式下,是不去考虑之前计提的折旧,需要的摊销,减值的准备这些东西。如果说成本法是处理之前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就是处理现在的会计信息,他不在乎之前的会计科目的记录信息,只看现在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而公允价值变动无非上升和下降两种情况。
1、公允价值上升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公允价值下降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其实就是和上面的分录上下掉个个儿。
不过,取得租金收入的时候和成本法是一样的
3、取得租金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这些分录光看都能看懂,具体用的时候还需要和题目结合,否则现在看懂了,做题还是不知道怎么下手。
好了,进入第三块,也是最麻烦的一块:投资性房地产后继计量模式的变更
不过不用担心,这个变更只能从成本往公允去变,不能公允往成本去变。一旦变化,不能在变回去。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成本法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变成了公允价值法下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累计折旧属于资产类,但属于备抵类科目,所以借贷上和资产类性质刚好相反,借减贷增,所以,成本法下的计提的累计折旧在借方反应。
成本法下性质相似的减值准备也是在借方反应。
这里方法的改变只是对成本的计量模式的改变,不涉及到公允价值变动,所以没有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出现的机会。
但是,计量模式的改变会出现利润和盈余公积的出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它们的借贷情况。
会计分录: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变更日公允价值)
投资性房资产累计折旧(摊销)(原模式下已经计提的折旧或者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原价)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借贷看具体情况)
盈余公积(借贷看具体情况)
这里主要就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这两个会计科目不好处理,因为很多时候记不住名字以及这么高大上的玩意儿不知道借贷所代表的含义。
这个问题必须在这里得到解决,否则后面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利润分配"是一个所有者权益科目,用以核算企业净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情况以及历年净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后的结存余额,其主要用途是用于调整"本年利润"科目。
"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核算企业年度终了时的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未弥补亏损。年度终了,企业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或亏损)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若为净利润,则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若为亏损,则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同时,将"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余额也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贷记"利润分配"科目所属的"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利润返还投资"、"应付优先股股利"、"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普通股股利"和"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等明细科目;借记"利润分配——其他转入"明细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经过上述年终结转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为企业累计的未分配利润数额,若为借方余额就是企业累计的尚未弥补的亏损数额。"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年终没有余额。
贷方表示你赚了,借方表示你亏了。一般这种动态属性的,贷方都是好情况,借方则不乐观。
然后是盈余公积
先把定义说一下: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形成的、存留于企业内部、具有特定用途的收益积累。盈余公积是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公益金和一般盈余公积两类。公益金专门用于企业职工福利设施的支出,如购建职工宿舍、托儿所、理发室等方面的支出。旧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公司制企业按照税后利润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2006年新公司法仅规定公司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取消了所有关于“法定公益金”的规定。公司制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按照规定比例10%从净利润(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按照《企业所得税》规定,以前年度亏损(5年内)可用税前利润弥补,从第六年起只能用第六年税后利润弥补。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在计算法定盈余公积的基数时,不应包括企业年初未分配利润。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可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转增资本(或股本)或派送新股等。
分类:一般盈余公积分为两种:一是法定盈余公积。上市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二是任意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区别就在于其各自计提的依据不同。前者以国家的法律或行政规章为依据提取,后者则由公司自行决定提取。
用途:
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分配股利
这个不说这么具体了。
会计借贷属性:跟上面的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一个德行,也是贷方表示你赚了,借方表示你亏了。
这个盈余公积就不展开了,不过回头在看的时候注意补刀,这个科目和上面的利润有关的科目都是会计上绕不过去又比较扯淡的知识点。
好了,第三节就到这里。
到目前为止仅仅是了解其基本属性和会计分录,真的要掌握还是必须和题目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先到这里吧,第四节明儿再说。
累了困了,赶紧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