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 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到灵帝时, 设立侍中寺, 在
官制上进行某些改革, 试图以侍中 (或许还有黄门侍郎) 平
省尚书奏事, 旨在避免或减少诏令、 措施出错, 保证统治质
量, 是有可能的, 这也反映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意志。 汉献
帝即位以及魏晋以后, 统治集团几经变化, 其所以都沿用此
制, 并将侍中寺扩大为门下省, 道理便在这里。 这是尚书台
机构、 权力发展之后的大势所趋。 汉灵帝并不是一个好皇
帝, 可是他在熹平六年左右确在官制上搞了一些改革。 如熹
平六年信任侍中祭酒乐松、 贾护, 引诸生能为文赋者, 待以
不次之位; 第二年即光和元年, 又置鸿都门学,“ 其诸生皆敕
州郡、 三公举用辟召, 或出为刺史、 太守, 入为尚书、 侍中” ,
虽然遭到 “ 士君子” 的反对。 另外,《通典· 职官四》 称 “汉
初尚书虽有曹名, 不以为号。 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
于是始见曹名” 。 这些都与侍中、 尚书有关。 所以要说灵帝不
但设侍中寺, 而且有可能试图使侍中 “ 省尚书事” , 是可以理
解, 并不奇怪的。 当然, 他又十分宠幸宦官, 由侍中来省尚
书事多多少少会触动他们利益, 因而新制究竟实行到什么
程度, 还值得怀疑。 不过, 不管怎样, 从西汉初的侍中, 发
展到东汉末年的侍中寺, 前后四百年, 终究把后代门下省的
轮廓给勾画出来了; 特别是 “ 省尚书事” 这一极重要职掌的规
定, 更为门下省的建立、 存在、 发展, 指明了基本方向。
第三节 两晋的门下省
一、 三国时期的侍中寺问题
东汉末年所创侍中寺及省尚书事制度, 尽管 《三国志》 等
以上参见 《资治通鉴》 卷五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79
最早史料中未见记载, 但曹魏以及蜀、 吴似已沿用。 其证
是:
官制上进行某些改革, 试图以侍中 (或许还有黄门侍郎) 平
省尚书奏事, 旨在避免或减少诏令、 措施出错, 保证统治质
量, 是有可能的, 这也反映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意志。 汉献
帝即位以及魏晋以后, 统治集团几经变化, 其所以都沿用此
制, 并将侍中寺扩大为门下省, 道理便在这里。 这是尚书台
机构、 权力发展之后的大势所趋。 汉灵帝并不是一个好皇
帝, 可是他在熹平六年左右确在官制上搞了一些改革。 如熹
平六年信任侍中祭酒乐松、 贾护, 引诸生能为文赋者, 待以
不次之位; 第二年即光和元年, 又置鸿都门学,“ 其诸生皆敕
州郡、 三公举用辟召, 或出为刺史、 太守, 入为尚书、 侍中” ,
虽然遭到 “ 士君子” 的反对。 另外,《通典· 职官四》 称 “汉
初尚书虽有曹名, 不以为号。 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
于是始见曹名” 。 这些都与侍中、 尚书有关。 所以要说灵帝不
但设侍中寺, 而且有可能试图使侍中 “ 省尚书事” , 是可以理
解, 并不奇怪的。 当然, 他又十分宠幸宦官, 由侍中来省尚
书事多多少少会触动他们利益, 因而新制究竟实行到什么
程度, 还值得怀疑。 不过, 不管怎样, 从西汉初的侍中, 发
展到东汉末年的侍中寺, 前后四百年, 终究把后代门下省的
轮廓给勾画出来了; 特别是 “ 省尚书事” 这一极重要职掌的规
定, 更为门下省的建立、 存在、 发展, 指明了基本方向。
第三节 两晋的门下省
一、 三国时期的侍中寺问题
东汉末年所创侍中寺及省尚书事制度, 尽管 《三国志》 等
以上参见 《资治通鉴》 卷五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79
最早史料中未见记载, 但曹魏以及蜀、 吴似已沿用。 其证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