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80贴子:96,178

回复:【历史资料】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 (不定期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可低估。 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到灵帝时, 设立侍中寺, 在
官制上进行某些改革, 试图以侍中 (或许还有黄门侍郎) 平
省尚书奏事, 旨在避免或减少诏令、 措施出错, 保证统治质
量, 是有可能的, 这也反映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意志。 汉献
帝即位以及魏晋以后, 统治集团几经变化, 其所以都沿用此
制, 并将侍中寺扩大为门下省, 道理便在这里。 这是尚书台
机构、 权力发展之后的大势所趋。 汉灵帝并不是一个好皇
帝, 可是他在熹平六年左右确在官制上搞了一些改革。 如熹
平六年信任侍中祭酒乐松、 贾护, 引诸生能为文赋者, 待以
不次之位; 第二年即光和元年, 又置鸿都门学,“ 其诸生皆敕
州郡、 三公举用辟召, 或出为刺史、 太守, 入为尚书、 侍中” ,
虽然遭到 “ 士君子” 的反对。 另外,《通典· 职官四》 称 “汉
初尚书虽有曹名, 不以为号。 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
于是始见曹名” 。 这些都与侍中、 尚书有关。 所以要说灵帝不
但设侍中寺, 而且有可能试图使侍中 “ 省尚书事” , 是可以理
解, 并不奇怪的。 当然, 他又十分宠幸宦官, 由侍中来省尚
书事多多少少会触动他们利益, 因而新制究竟实行到什么
程度, 还值得怀疑。 不过, 不管怎样, 从西汉初的侍中, 发
展到东汉末年的侍中寺, 前后四百年, 终究把后代门下省的
轮廓给勾画出来了; 特别是 “ 省尚书事” 这一极重要职掌的规
定, 更为门下省的建立、 存在、 发展, 指明了基本方向。
第三节 两晋的门下省
一、 三国时期的侍中寺问题
东汉末年所创侍中寺及省尚书事制度, 尽管 《三国志》 等
以上参见 《资治通鉴》 卷五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79
最早史料中未见记载, 但曹魏以及蜀、 吴似已沿用。 其证
是:


151楼2016-12-19 12:45
回复
    省何异? ’ 竟不视” 。 这表明至少这时尚书文书经仆射省后即
    送皇帝, 当中并无侍中等这一级。
    至于曹魏后期, 曹爽、 司马氏父子先后掌大权, 直接控
    制尚书, 拉拢公卿, 扩大势力, 皇帝是傀儡, 因而侍从皇帝
    ① 参 本 书 第 六 章 一 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83
    的侍中等, 往往只能传授经典, 或在一起讨论经义, 吟诗作
    赋, 同样也谈不上省尚书事了。
    只有到了西晋, 特别是全国统一之后, 尚书已演化为宰相
    机构, 东汉设立侍中寺的指导思想, 方才在门下省基本落实。
    二、 晋代的门下三省
    本章第一节所引 “门下三省” , 究竟是哪三省?
    我以为或即门下省、 散骑省和侍中省。
    门下省, 西晋设立, 本章第一节已证明, 兹再举二例。
    《晋书· 荀勖传》 :“门下启通事令史伊羡、 赵咸为舍人, 对掌
    文法” 。 荀勖反对说:“ 门下上称程咸、 张恽, 下称此等, 欲
    以文法为政,皆愚臣所未达者”。按上下文意 “ , 门下”当俱指
    具体机构, 而非泛指。《淮南王允传》 : 赵王伦为允围在宫
    中,“ 伦子虔为侍中, 在门下省, 密要壮士, 约以富贵。 于是
    遣司马督护伏胤领骑四百从宫中出……” 。 此门下省自亦设于
    宫中一具体机构。《通典· 职官十九》 : 晋官品第七品有 “ 门
    下、 中书通事舍人”(即上条启改令史为舍人之舍人) , 第八
    品有 “ 门下、 中书主事通事” , 第九品有 “ 门下、 散骑、 中书、
    尚书、 秘书令史” 。 按 《通典》 所载当据贾充等所撰 《晋官品
    令》 , ②乃西晋之制。 通事舍人等俱冠以 “ 门下” 、“ 中书” 、
    “尚书” 等, 中书、 尚书俱为具体机构—省或台, 门下亦必相
    同。特 别 是 第 九 品 将 “ 门 下“ ”、 散 骑 ”并 列,散 骑 时 隶 门
    下,


    155楼2016-12-19 12:46
    回复
      现在的问题是: 如存在侍中省, 则与门下省的区别何在?
      我以为, 在西晋, 区别就在门下省所置官吏为侍中、 给事黄
      门侍郎、 舍人、 主事、 令史。 掌管侍从左右, 省尚书事等等,
      限于汉魏以来侍中、 给事黄门侍郎本身的事务。 而侍中省则
      不同, 所置均隶属侍中的机构, 职掌是有关宫中、 殿中生活
      方面事务。 由于这些事务卑微、 琐碎, 无关大局, 有关官吏
      地位又不高, 所以其机构、 人员, 虽官志、 史传均不载, 但
      ①又见 《通典· 职官三》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85

      有的仍可考证而得。例如《 , 唐六典》 卷十一《 、 通典· 职官八》
      俱称曹魏设殿中监, 晋宋因之。 掌殿中亲近供御之事。 然
      《宋书》 《 、 晋书》 均不载。这个机构我以为即属侍中省。其证
      有二。 首先, 殿中监所掌卑微之事, 与西汉初侍中所掌相
      近, 魏晋将这一机构归侍中统率是很自然的。《宋书· 百官
      志》 于侍中职掌称 “ 殿内、 门下众事皆掌之” , 而于给事黄门
      侍郎则作 “ 与侍中俱掌门下众事” 。 殿内即殿中, 黄门侍郎其
      所以不提掌殿内事, 决非偶然, 当因西汉以来它从不管生活
      供奉之事, 因而西晋也不属侍中省。 换言之, 据此可推断,
      具体掌殿内众事之殿中监, 应属侍中省。 其次,《隋书· 百官
      志中》 记北齐门下省属官有殿中监四人《 , 唐六典》 《 、 通典》
      同。 当时侍中省已并入门下省, 这可作为殿中监与侍中关系
      密切, 在这之前有可能属侍中统率的一个侧证。
      以上是西晋, 至于东晋、 刘宋侍中省所属机构则比较清
      楚。《宋书· 百官志》 在记载侍中、 侍郎之后紧接着说:“公车
      令 , 一 人 … …; 太医令, 一人…… ; 太官令, 一人……; 骅
      骝厩丞, 一人…… ; 自公车令至此, 隶侍中” 。 按宋志用语,
      凡言 “ 隶 ……” , 俱指隶属某一机构, 而非指长官。 如在侍中
      之前记 “ 武库令…… , 至今隶尚书库部; 车府令……,隶尚书
      驾部……” 。 在中书各官下记通事舍人,“直閤内, 隶中书” 。
      在秘书各官下记著作郎 “魏世隶中书。 … … 元 康 中 改 隶 秘
      书, 后别自为省, 而犹隶秘书” 。 由此可断定 “ 隶侍中” 必
      指隶侍中省。 又宋制多沿东晋, 侍中省各属官多亦如此。 如
      公车令, 西晋属卫尉, 东晋省卫尉, 恐即改属侍中省。 太医
      令, 西晋属宗正, 东晋省宗正, “ 而太医以给门下省, 宋齐
      ①参 《历代职官表》 卷三七 “三国” 案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86
      太医令 丞隶侍中” , ①东晋虽非隶侍中, 然亦相近; 而且这里
      “ 给门下省 ( ”《 通典》 作 “ 属门下省”)与 “ 隶侍中”对举,更可
      证 “ 侍中”乃 “ 侍 中省”。骅骝 厩丞,西 晋 称 “ 令 ”属 太 仆 。太 仆


      157楼2016-12-20 07:59
      回复
        《宋书· 百官志下》 太官、 太医俱隶侍中省。 而此处王悦之掌其事却称 “ 在门下尽
        其心 力” , 或许这就是侍中省合并于门下省之一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94
        而公车令等五机构, 任务各殊, 有的 (如太官、 太医) 与起
        部相去极远, 又不是武官, 怎么可能隶属起部或领军呢? 而
        且材官将军下称 “ 属起部, 亦属领军” 者, 是因为起部有事
        则置, 无事则省。 材官将军主工匠土木, 有了营宗庙宫室任
        务, 设了起部, 便归起部统率, 以保证土木建筑之完成, 事
        毕起部省, 则转隶领军将军, 这很容易理解。 然而有什么必
        要太官、 太医等也照样隶属呢? 如果说, 领军将军掌宫城保
        卫, 五机构隶属于它, 还勉强可通的话, 那么有了营宗庙宫
        室任务, 毫不相干的五机构又转隶尚书起部, 便十分荒谬
        了。 3 . 《唐六典》 、《通典》 没有一处提到这五机构魏晋南北
        朝曾属尚书省, 而记它们分别属门下或侍中的地方却有多
        处。据 《隋书· 经籍志》 《 、 唐书· 艺文志》 ,在隋唐,不但萧子
        显 《南齐书》 ,连王珪之 《齐职仪》 等书也都存在,如果南齐此
        五机构确曾改隶尚书省,《南齐书· 百官志》 记载也与今本同,
        则徐坚等人以及杜佑, 是决不会忽略的。 这就是说, 很可能
        《南齐书· 百官志》 古本此处, 与今本不同。
        根据以上三点, 我认为, 侍中省与门下省的任务, 因为
        长官都是侍中, 大约刘宋末、 南齐初其统率关系已时常相
        混, 后来便被合而为一。 从此西晋的门下三省便只剩下一
        省。《南齐书· 百官志》 中公车令等五机构本来放在侍中、 黄
        门侍郎之后, 亦即门下省中叙述, 如同隋志所记梁陈之制一
        样, 但后来不知什么时候 (估计在赵宋以后) 出现错讹, 五
        机构混入了尚书省, 于是形成目前不伦不类的样子。 根据今
        本, 不加分析, 便认定五机构在南齐隶属尚书省, 是不妥
        的。 又: 五机构, 据 《宋书· 百官志》 、《隋书· 百官志》 , 宋、
        梁、 陈都只有四机构, 南齐志多出 “ 内外殿中监各一人”
        ( 《唐六典》 《 、 通典》 则作各八人),原因不明,但上节讲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95


        163楼2016-12-20 08:02
        回复
          晋侍中省掌殿内众事, 所属可能有殿中监, 如果南齐这一机
          构确属侍中统率, 则又给上述推断补充了一个侧证。
          二、 南朝门下省职权的发展变化
          第一, 南朝门下省职权的一个重大发展, 便是诏令通过
          门下, 由门下审署和下达的职权进一步制度化。 在这之前,
          曹魏、 西晋并无此制。《三国志· 辛毗传》 : 为侍中, 敢谏诤。
          魏明帝时中书监刘放、 令孙资 “ 见信于主, 制断时政, 大臣
          莫不交好, 而毗不与往来” 。 子敞劝他 “ 和光同尘, 不然必
          有谤言” 。 毗曰: “ 就与刘、 孙不平, 不过令吾不作三公而
          已, 何危害之有? ” 从二人对话, 辛毗对刘、 孙的轻蔑, 能
          做到的只是不与往来而已。 以毗的鲠直, 如果当时中书监、
          令起草下达之诏令, 要经过侍中审核, 辛毗是决不会轻易放
          过, 而不行使驳回诏令之权的。《唐六典》 卷九:“ 魏中书典
          尚书奏事, 若密诏下州郡及边将, 则不由尚书” , 证明一般
          情况下诏令是由中书下尚书, 没有侍中这一关。 西晋大体相
          同。 严可均 《全晋文》 载西晋诸帝拜侍中或涉及侍中职权之诏
          三道, 一日 “ 以谏诤为职”(卷二) , 一曰 “ 侍帷幄, 尽规左
          右 ( ” 卷三),一曰 “ 拾遗顾问 ( ” 卷六),一个字也没提到下达诏
          令把关事。 至于散骑常侍、 给事中之诏, 其内容更与下达诏
          令毫不相干。 当时诏令大概经中书或散骑起草后, 便下达
          尚书, 而不经门下。 专任门下事之侍中如有不同意见, 其权
          力在于形成诏令之前参与商讨, 坚持异议。 如发展到草成诏
          令, 已由中书下达尚书阶段, 门下便无能为力, 只能事后进
          行谏诤了。 也正因如此, 迄今能找到的西晋诏令, 没有一个
          ①参本书第九章二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96
          以 “ 门下” 发端, 而是多和两汉一样, 冠以 “ 制诏” 二字。
          “ 制诏” 一般说是向宰相机构下达诏令的用语, 并且使用这
          两个字本身, 就意味着这一文书已是正式诏书, 这和后来要
          经过门下审署方成诏书的制度是不同的。


          164楼2016-12-20 08:02
          回复
            “ 请听如所上” 。《广雅·释诂一》“ 听, 从也” ; 同上
            《释诂四》“ 许, 听也” 。 全句意思是: 请按照太常所举事
            实、 理由, 予以批准 (听许) 。
            “ 事诺, 别符申摄奉行” 。“ 事” , 文书。“ 诺” , 批
            准。 天子批准曰 “ 可” , 皇太子以下批准则曰 “ 诺” , 以示
            区别。“符” , 指尚书符。“ 申” , 重也, 见 《尔雅· 释诂》 ,
            再三之意。《尚书· 皋陶谟》“ 天其申命用休” ;《汉书· 文帝
            纪》“ 勒兵申教令” , 均与此处 “ 申摄” 之申, 用法相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03
            摄, 引持也, 见 《说文· 手部》 , 段注 “ 凡云摄者, 皆 (有)
            整饬之意” 。《汉书· 陈余传》 张耳 “摄使受笞” , 颜注 “ 摄,
            谓引持之” 。 摄使亦即饬使。 全句意思是: 此文书如蒙批
            准, 将另下尚书符, 强调、 命令有关部门奉行。
            “ 谨关” 与 “ 年月日” 后面一段文字, 是仪注编者的说
            明①。
            “ 黄案” 是尚书上奏皇帝的一种公文名称。
            “关门下位” 。 关, 通也, 见 《史记· 佞幸列传》“关说”
            下索隐。“ 位” , 指公文上留下的空白官位, 有关官吏读了
            公文, 表示同意, 在这地方署名, 则叫 “ 署位” 。 这句意思
            是: 送交门下有关官吏署位。
            “ 附列尚书众官署” 。 署, 指所署之名。
            另外, “ 年月日右方” 下面疑脱一 “ 下” 字, 与后面的
            “ 左方下” 相应。 事实上无论尚书或门下官吏所署之名, 均
            在年月日左、 右方下面。 又, “ 年月下” 之 “ 下” , 疑为
            “ 日” 字之讹, 与上面 “ 年月日” 相应。 此 “ 下” , 当本在
            上面 “ 右方” 之下, 因多处涉 “ 下” 字, 而错讹致此。
            这样, 这段文字前半部的大意便是: 关事仪的格式系依
            照黄案而定。 文书卷面所记年月日左方下面, 列举尚书众官
            之署名, 然后送交门下, 由门下有关官吏在年月日右方下面
            之空白官位处署名, 再上关皇太子批准 (后半部意思显豁,
            不 赞 )。
            总起来看, 以上关事仪反映的关系共三层: 某署令报告
            太常寺为其一。 太常寺报告尚书台为其二。 尚书台某曹经尚
            书众官署名上关皇太子为其三。 其中第三层, 必须先关门
            ① 下面一部分参拙文 《高昌官府文书杂考》 , 载 《敦煌吐鲁番 文 献 研 究 论
            集》 , 1 9 8 3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04
            下, 由门下有关官吏署位后, 再上关皇太子 (如为黄案, 则
            上奏皇帝) 。 所谓关年月日右方下之门下位, 也就是把门下
            省平省尚书奏事的职权, 固定、 落实在公文程式上。《宋书》
            所载其他仪注关门下位情况同。 这就意味, 从此尚书各种奏
            事, 无一例外地全得经过门下省平省署位。 由于关事仪及其
            他仪注刘宋以前从未见过, 仪 注 编 者 提 到 所 据 以 为 准 的
            “ 黄案” 、“ 启事” 时, 口气也不象时间离得很远, 所以,
            就关门下位这一点言, 很可能是在 “ 元嘉之治” 中, 从公
            文程式上进一步固定下来的, 构成了南朝门下省职权发展之
            又一特点。


            170楼2016-12-21 13:00
            回复
              首先, 散骑诸官已模仿南朝, 另设集书省。《魏书· 广陵
              王羽传》 孝文帝 “ 谓散骑常侍元景曰: 卿等自任集书, 合省
              逋堕, 致使王言遗滞, 起居不修” ;《通典· 职官三》 称 “ 后
              魏、 北齐皆为集书省” , 均其证。
              其次, 门下仅有一省, 亦即仿刘宋后期、 南齐以下制
              度, 门下省既掌政事, 又掌殿内生活供奉。 故 《隋书· 百官志
              中》 记北齐门下省不但掌 “ 献纳谏正” 等事, 设侍中、 给事
              黄门侍郎、 录事、 令史诸官; 而且下统领左右、 尚食、 尚
              药、 主衣、 斋帅、 殿中等六局。“ 后齐制官, 多循后魏” ,
              从现有材料看来, 北魏门下省大抵也是如此。 如 《通典· 职官
              七》 光禄卿下称 “ 后魏分太官 (署) 为尚食、 中尚食, 知御
              膳,隶门下省”《 。 唐六典》 卷十五略异 “ : 后魏、北齐分太官
              令为尚食、 中尚食。 尚食, 门下省领之; 中尚食, 集书省领
              之” 。 不管怎样, 至少后魏尚食总是属门下省的。 又如北齐
              ①北朝集书省官和南朝一样, 不受重视, 等于闲职。《北齐书· 封孝琰传》 :
              “还京, 在集书省上下, 从是沉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12
              尚药局中设侍御师, 当源于北魏。《魏书》 术艺传记徐謇、 王
              显俱任此职, 可以 “ 出入禁内” , 所以胡三省曾说:“ 医师侍
              御左右, 因此名官。 后魏之制, 太医令属太常, 掌医药, 而门
              下省别有尚药局侍御师,盖今之御医也”,见 《资治通鉴》 卷百
              四七天监七年。《历代职官表》 卷三六从此说。 是北魏尚药局
              亦属门下。 又: 晋代多言 “ 门下三省” , 并与三司、 八座并
              提。 南朝不见这一提法, 北朝亦然。《魏书· 元继传》“ 太
              师、 高阳王雍, 太傅、 清河王怿, 太保、 广平王怀及门下、
              八座奏……” 。《元晖传》 上书曰 “ 愚谓宜令三司、 八座、 侍
              中、 黄门, 各布耳目, 外访州镇牧将治人, 守令能不” 。 或
              单言 “ 门下” , 或直接举 “ 侍中、 黄门” , 似均意味门下只有
              一省。 如有三省或二省, 则与 “三司” “ 、 八座”并举,是不可
              能不提到数字的。
              再看门下省的职权。


              176楼2016-12-22 12:15
              回复
                郎均与尚书诸官相应 , 独独没有最基本的, 与尚书相对应的
                中书, 就太奇怪了。 此外, 据 《后汉书·韦彪传》 , 尚书台设
                令史始于东汉明帝穷治楚主狱之时 , 则西汉中书岂能有令
                史? 总之, 这些均与西汉之制不合。 相反, 如说令、 仆射,
                丞 、 郎 、 令史是曹魏初期中书省的官吏 , 则可以吻合。 除
                郎 、 令史时间没有矛盾外, 无单独的 “ 中书” , 自不成问
                题。 又 《初学记·职官上》“ 中书令” 条下称 “ 魏文改秘书令
                左 丞为中书令, 又置监一人, 当仆射之职” 。《太平御览》 卷
                二二零引陶氏 《职官要录》“ 中书监旧视仆射” 。 可见很可能
                魏文帝改秘书令为中书令之初, 本有 “ 仆射” , 随改 “ 监” 。
                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规定中书监位在令上, 遂成定制, 环济
                掌握的是改制最初的材料, 所以仍称 “ 仆射” 。《三国志· 韦
                曜传“ 》 孙皓即位, ……迁中书仆射” 。 考三国设中书最早
                为曹魏, 如说吴国之中书仆射乃沿其初制, 而未从其将仆射
                改 监 , 并置 于令 上 之新 制 , 是很 有可 能 的 。 关于 中书 之
                “ 丞” , 恐亦如此。 虽然现存材料曹魏中书省无丞, 但中书
                令本秘书令所改, 则原来亦典尚书奏事的秘书丞。 最初一
                度改为中书丞, 随即废掉, 也并非无此可能。 吴国一直存在
                中书丞, ②当是沿用曹魏初制而未废罢的缘故。
                总之, 环济 《要略》 的话, 不能作为西汉存在中书郎、 令
                史之证据。 杨晨 《三国会要》 卷九将 《要略》“中书令、 仆射、
                丞、 郎、 令史” 这段文字放在三国中书监、 令等之下, 虽未
                论证, 是有见识的。
                2 .《后汉书· 百官三》 : 汉武帝用宦者为尚书令,“ 更为
                ①参 《宋书· 百官志下》 。
                ②参见 《三国志· 华覈传, 王蕃传, 孙綝传》 。
                ③洪饴孙 《三国职官表》“ 中书监” 下, 略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28


                187楼2016-12-23 07:54
                回复
                  中书谒者令” 。《汉书· 百官公卿表》 :“ 成帝建始四年, 更名
                  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 。 中书谒者令, 省称中书令。 这里
                  的问题是: 为什么以宦者为尚书令要叫 “ 中书谒者令” 呢?
                  其次, 成帝既 “ 罢中书宦官” , 为什么还保留中谒者令呢?
                  为说明这两问题, 必须弄清谒者之职掌。
                  谒者之官, 战国已普遍存在。 《汉书· 百官公卿表》 :
                  “ 谒者, 掌宾讚受事” 。 宾, 在此处与傧、 摈通 (见 《经籍纂
                  诂》 上平十一真; 又 《周礼正义》“ 大宗伯” 条 “ 朝觐会同,
                  则为上相” 下孙诒让正义) 。 讚, 此处同赞。《周易· 说卦》
                  “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 释文 “赞, 本或作讚” , 是二者可通之
                  证。《周礼· 秋官· 司仪》 郑注:“出接宾曰摈, 入赞礼曰相” 。
                  赞 有 “ 导 ” “ 、 告 ” “ 、 白 ” “ 、 说 ”诸 义 , 所以郑注 “ 大宗伯”
                  条后半句又作 “ 入诏礼曰相” 。 诏, 亦告义。 可见 “ 宾讚” 这
                  里是在诸侯、 群臣朝见皇帝时负责招待, 教导, 赞唱礼仪之
                  义。《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世欲杀公子将闾, 对曰“ : 阙 廷之
                  礼, 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 , 是其证。“ 受事” 之 “ 事” ,
                  文书之意。 受事即指收受上奏文书, 转交皇帝。《汉书· 魏相
                  传》 : 上书引汉高祖时一诏书曰 “ 大谒者臣 ( 襄) 章受诏长
                  乐宫曰‘ 令群臣议天子所服, 以安治天下。 ’ 相国臣何、 御
                  史大夫臣昌, 谨与将军臣陵、 太子太傅臣通等议…… 。 大谒
                  者襄章奏, 制曰可” 。 证明谒者不但接受臣下文书, 奏交皇
                  帝, 而且也出传诏命。 西汉初谒者官多至七十人。《史记· 高
                  祖功臣侯者年表》 中有谒者、 中谒者、 大谒者之别, 疑以地位
                  高低为别。 大谒者最重。 吕后时有 “ 中大谒者张释 ( 一作张
                  ① 《汉书· 成帝纪》
                  ②参见 《秦会要订补· 职官上》“郎中令” 条。
                  ③见 《经籍纂诂》 去声十五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29
                  释 卿 )”。 “ 此 中”指宦者《 。 后汉书· 宦者列传序》 称 “ 及高后
                  称制, 乃以张卿为大谒者, 出入卧内, 受宣诏命” 。 张卿, 当
                  即张释卿。“受宣诏命” , 与上面襄章受诏一事合。 不过绝
                  大多数谒者当主要掌 “受事” 。《史记· 吕太后本纪》“代王即
                  夕入未央宫。 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 日: 天子在也, 足下
                  何为者而入? ” 持戟卫门和受事是一致的。 一直到东汉, 谒者
                  主要职掌依然是 “ 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 。 所谓 “ 上章报
                  问”,是指 给上 章奏者 作覆,通 知他 已经 收到。问 “ , 讯也 ”,
                  亦通 “ 闻”。 《北堂书钞· 设官十四》 此句“ 作 掌报章奏事”。其
                  所以由谒者 “ 报” , 就因为由他 “ 受事” 。 谒者的 “ 受事” 和
                  尚书的接受吏民上奏文书大概有一个分工。《独断》 : 群臣上
                  书 “ 章者,……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其中有
                  所请, 若罪法劾案, 公府, 送御史台; 公卿校尉, 送谒者台也。
                  表者, ……诣尚书通者也” 。 据此及大量上书通过尚书的材料,
                  《历代职官表》 卷二十一 “ 汉代” 案语以为 “ 内外章奏, 每事
                  必经尚书传达。 ……谒者职司傧赞, 则所受者但当为公卿朝贺
                  请谢之事, 而它无预焉” 。 可备一说。 不过这是东汉之制, 西
                  汉尚书处在发展初期, 估计谒者 “ 受事” 不会限于 “ 朝贺请
                  谢之事” , 上引襄章所受乃群臣议天子所服之事, 即其证。
                  由此可见,“ 宾讚受事” 是和前殿、 宫殿门相联系, 谒
                  者距离后宫当比尚书更远。《初学记·职官上》 引应劭 《汉官》
                  “ 尚书……汉因秦置之, 故尚书为中台, 谒者为外台, 御史
                  ① 《史记· 吕太后本纪》 及集解。


                  188楼2016-12-23 07:54
                  回复
                    汉成帝废中书后, 东汉一直无其官。 但西汉中书的职
                    掌, 却从未中断, 仍归属宦者。 如中常侍 “ 掌侍左右, 从入
                    ① 《昭明文选》 卷六 “ 魏都赋” 张载注记东汉末邺都魏国宫城内统治机构
                    中, 尚书台在听政门外东边, 离听政殿最近。 听政门外升贤门, 升贤门外宣明
                    门, 宣明门东边西向列有三台, 最北 (即离听政殿稍近) 为御史台, 稍南为符
                    节台, 最南为谒者台。 比起尚书台来, 谒者台离听政殿 (在王宫内) 远得多。
                    ②所以中书谒者令之下, 又设中谒者, 见 《汉书· 贾捐之传》 。
                    ③ 《汉书· 元后传》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31
                    内宫, 赞导内众事, 顾问应对给事” ; 小黄门 “ 掌侍左右,
                    受尚书事”, 这和石显的职掌几乎没有差别, 只不过没有
                    中书之名罢了。 这同样是研究古代中书制度不能不知道的。
                    第二节 魏晋的中书省
                    一、 曹魏的中书省
                    《三国志· 刘放传》 :“ 魏国既建, 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
                    郎。 ……文帝即位, 放、 资转为左右丞。 数月, 放徙为令。 黄
                    初初, 改秘书为中书, 以放为监, 资为令, 各加给事中。 ” 这
                    是迄今记载曹魏中书沿革最早的材料。《太平御览· 职官三
                    一》 引王肃表 “ 自大魏分秘书而为中书以来, 传绪相继于
                    今…… ” , 此表时间更早, 但沿革不详。 将二者结合起来, 联
                    系 《宋书· 百官志》 以下稍晚材料, 可得知中书建立前后大略
                    情况如下:
                    1.
                    建安十八年曹操建立魏国, 至晚第二年便设立了秘
                    书机构,因 《典略》 记路粹于建安十九“ 年 转为秘书令”。 在
                    编制上, 有令, 有丞, 有郎。 职权是 “ 典尚书奏事” 。 ③具
                    体分三项: 首先, 起草各种文书。 这从以下材料可以推得。
                    《典略》 称: 路粹善文,“ 及孔融有过, 太祖使粹为奏, ……
                    融诛之后, 人睹粹所作, 无不嘉其才而畏其笔也。 至十九
                    年, 粹转秘书令” 。 则此秘书令必然和草拟文书有关。 又 《刘
                    放传》 : 说渔阳王松归附曹操,“ 为松答太祖书, 其文甚丽。
                    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及为秘书、中书 “ , 善为
                    ①以上均见 《后汉书· 百官志三》 。
                    ② 《三国志· 王粲传》 注。
                    ③ 《宋书· 百官志》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32
                    书檄, 三祖诏命有所招喻, 多放所为” 。 更直接证明秘书负
                    责草拟文书。


                    190楼2016-12-24 12:52
                    回复
                      曹魏中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文、 明二帝之时, 监、 令权
                      力极重,“ 号为专任” , 以至 《困学纪闻》 卷十三说 “ 魏晋政
                      归中书”《 , 历代职官表》 卷二案语以他们为 “ 宰相”。其实这
                      个看法不对。 试以原始资料为证:
                      《三国志· 蒋济传》 : 迁中护军, 针对中书监、 令权重之
                      事上疏曰: “ 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蔽, ……陛下既
                      已察之于大臣, 愿无忘于左右。 左右忠正远虑, 未必贤于大
                      臣, 至于便辟取合, 或能工之。 今外所言, 辄云中书。 虽使
                      恭慎不敢外交, 但有此名, 犹惑世俗。 况实握事要, 日在目
                      《三国志· 蒋济传》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34
                      前 , 倘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 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 即亦因
                      时而向之。 ……若此臧否毁誉, 必有所兴, 功负赏罚, 必有
                      所易…… ” 。 明帝答诏称他 “骨鲠之臣” ,“ 吾甚壮之” 。
                      这段话表明: 首先, 中书监 、 令不入大臣行列, 仅是
                      “ 便 辟 取 合 ”的 “ 左 右 ”,声 望 较 低 。 其 次 , 他 们 的 大 权
                      并不是制度上规定的, 而是因为作为 “左右” , 常在 “目前” ,
                      乘皇帝 “ 疲倦之间有所割制” , 才 “ 能推移于事” 。《广雅· 释
                      言》“ 裁、 宰, 制也” 。 故 “割制” 亦即 “ 割宰” 、“宰割” 。
                      《三国志· 后妃传评》“ 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 宰割朝政者也” 。
                      宰割朝政即主宰朝政。 所以据蒋济的话, 中书监、 令乃是以
                      左右亲信身份, 乘皇帝精力不济之时, 给予影响, 从而对朝
                      政有所干预、 主宰, 这种权力不是法定的, 和历代佞幸干
                      政, 几乎没有区别, 怎么谈得上称他们为宰相呢?
                      蒋济的话得到明帝首肯, 自非夸张之语, 而且在史书中
                      也有印证。《夏侯玄传》 注引 《魏略》 : 齐王芳时中书令缺, 有
                      人举李丰, “ 丰虽知此非显选, 而自以连婚国家 ( 丰子李韬
                      尚公主) , 思附至尊, 因伏不辞, 遂奏用之。 丰为中书二
                      岁, 帝比每独召与语, 不知所说” 。“ 非显选” 基本上就是
                      “ 左右” 之意,“ 独召与语” 也就是 “ 日在目前” , 只不过当
                      时大权转入司马氏手中, 齐王芳即便十分信任他, 他也不能
                      “ 推移于事” 。 但那是另一回事, 它并不妨碍我们认定这时
                      中书令的性质与蒋济上疏之时相同, 决不能是宰相。 而且自
                      曹爽垮台后, 先后充任中书监、 令的韦诞、 李丰、 孟康、 虞
                      松等人, 都不象进入尚书台的卢毓、 荀领、 裴秀、 何曾、
                      ①固然, 《通典· 职官十八》 所载魏官品, 中书监、 令品第三, 并不低, 且


                      192楼2016-12-24 12:53
                      回复
                        二、 西晋的中书省
                        西晋沿曹魏之制, 中书监、 令的主要职掌仍是 “ 专典诏
                        命” ⑤,“ 专管诏命” , “ 诏诰皆所草定” 。 《太平御览· 职
                        官十八》 引 “ 晋令” : “ 中书为诏令, 记会时事, 典作文书
                        ①《三国志·阚泽传》 。
                        ②《三国志·张昭传》 。
                        《三国志·朱据传》 。
                        ④《三国志·顾雍传》 、《步骘传》 :“ 吕壹、 秦博为中书, 典校诸官府及州
                        郡文书, 壹等因此渐作威福…”。此中书乃中书( 郎 见 《 三国会要· 职官上》 )。壹
                        等被视为 “ 小人” 。 所以其权重也是孙权信任的结果, 而与中书职掌无直接联
                        系 。
                        《晋书· 荀勖传》 。
                        《晋书·缪播传》 。
                        《晋书·张华传》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38
                        也” , 更是从法令上将此职掌固定了下来。《杨骏传》 : 晋武
                        帝病危, 杨后 “ 奏以骏 (杨后父) 辅政。 帝颔之。 便召中书
                        监华廙、 令何劭, 口宣帝旨, 使作遗诏, ……诏成,(杨) 后
                        对廙、 劭以呈帝, 帝亲视而无言” 。 这是草拟诏书经过的具
                        体好例。
                        不过西晋中书监、 令的地位、 职掌比曹魏又有重要发展:
                        首先, 地位、 声望的提高。 前面已讲, 曹魏中书监、 令
                        被视“ 为 左右”《 。 三国志· 高堂隆传》 《 、 程晓传》 先后上书提
                        到辅助皇帝治理天下之大臣, “ 外有公卿将校” , “ 内有侍
                        中、 尚书” , 以及监察长官司隶校尉、 御史中丞, 全 都 没 有
                        涉及中书官吏, 亦是证明。 然而自西晋起, 由于中书监、 令
                        人选渐重, 如担任二十二年中书监的荀勖是颍川大族; 何
                        劭、 和峤、 华廙都是公卿显官之后; 张华 “ 名重一世” , 再
                        加上职权也有发展, 所以声望日益提高。《晋书·裴楷传》 :
                        出身河东大族, 为中书令, “ 有渴利疾, 不乐处势。 王浑为
                        楷请曰: ‘ 楷 ……性不竞于物, ……安于淡退, ……无为复
                        令楷入。 名臣不多, 当见将养… …。’ “ ”《 傅 祇 传 》“ : 早 知
                        名” , 为人正直, 历位司隶校尉、 光禄勋、 卫尉,“ 及赵王伦
                        辅政, 以为中书监, ……以镇众心。 祇辞之以疾, 伦遣御史
                        舆祇就职。 王戎、 陈准等相与言曰: 傅公在事, 吾属无忧
                        矣” 。《潘尼传》 : 历黄门侍郎、 侍中、 秘书监, 惠帝 “ 永兴
                        末, 为中书令。 时三王战争, 皇家多故, 尼职居显要, 从容
                        而已” 。 这些表明, 和曹魏的 “ 非显选” 不同, 西晋中书
                        监、 令已成为人们争夺的、 可以 “ 镇众心” 的 “ 显要” 之
                        职。 东晋初, 明帝以皇后之兄庾亮为中书监, 亮上书让曰:
                        “ 陛下 ……以臣领中书, ……则示天下以私矣” 。 更 反 映
                        ① 《晋书· 庾亮传》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39
                        中书的显要地位已为人们公认, 完全固定了下来。


                        195楼2016-12-24 12:54
                        回复
                          ④ 《北堂书钞· 设官十一》 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1
                          武帝为给他补养身体, 曾赐以石蜜五升, 又赐乳酪, 命 “ 太
                          官随日给之” 。 对他照顾备至, 在群臣中实为罕见。 哪里
                          有夺他凤皇池的意思! 所以荀勖那段著名的话, 我以为只能
                          这样理解: 作为个人秉性、 思想, 他不喜欢事务烦杂的尚书
                          令, 而安于往往兼掌文学、 著作、 学术的中书监。 试看他主
                          张 “ 省吏不如省官, 省官不如省事, 省事不如省心” , 歌颂
                          汉初清静无为之治, 反对 “ 以文法为政” ; 本人在二十二年
                          中书监任中, 领著作, 掌乐事, 修律吕, 整理记籍, 提倡书
                          法, 撰次汲冢竹书, 以为 “ 中经” 。 其 中“ 中 经” 虽 沿 郑
                          默之旧, 却变七略之体而为甲、 乙、 丙、 丁四部, 是为后代
                          经史子集之权舆 , 没有极高的文化学术素养是绝对办不到
                          的。 这样一个人, 一方面满足于留在晋武帝身旁, 掌机事,
                          探微旨, 迎合谄媚, 以 “ 全其宠禄” ; 另一面不愿承担政事烦
                          杂, 尽管权势更重, 然离皇帝稍远的尚书令, 而偏爱可以兼
                          搞文化学术的中书监, 把它视为 “ 凤皇池” , 也就不难理解
                          了。 可是如果把这视为当时统治集团普遍心理, 以及官制上
                          中书监重于尚书令之证, 就成了以偏概全, 是不符合当时的
                          事实和制度的。
                          2 、《通典· 职官三》 原注:“ 张华为中书令、 侍中, 刘卞
                          谓华曰:公居阿衡之任。” 《 历代职官表》 卷二案曰 “ : 杜佑此
                          注, 盖以证晋代中书监、 令为宰相之职。 然考张华本传, 华
                          被害时张林称诏诘之曰‘ 卿为宰相’ 云云, 则史文已明言宰相
                          矣。 佑失于征引, 未免稍疏” 。 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据本
                          传,“ 阿衡之任” 也好,“ 宰相” 之称也好, 都是在张华由中
                          ① 《太平御览· 饮食十五, 十六》 。
                          ②俱参见 《晋书》 本传。
                          ③见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 中华书局1 9 6 3 年出版, 8 7 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2


                          198楼2016-12-25 13:34
                          回复
                            当时 “ 幼主在位, 政归辅臣”( 《宋书· 王敬弘、 何尚之传论》 ) , 这一
                            矛盾也就更形突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7
                            制度,“ 监” 、“ 录” 不应萃于一人, 然实际上高门、 皇族、
                            低级士族谁能控制政局, 谁就兼而任之, 这正是东晋君弱臣
                            强在官制上一个突出表现。
                            第三节 南朝的中书省
                            一、 南朝的中书监、 令
                            随着南朝君主恢复大权和寒族之兴起, 中书监、 令逐渐
                            演化成清闲无事的荣誉头衔。 这是因为东晋以来监、 令常由
                            宰相兼领, 声望日益提高, 但实际上起草诏令之权已多转归
                            中书侍郎; 而自刘宋起, 常由寒族、 佞幸充任之中书舍人又
                            常受咨询, 参与谋议; 尚书令、 仆仍握有一定议政权, 剩 下 的
                            实权自然很有限了。《宋书· 萧思话传》 : 孝武帝即位,“征为
                            散骑常侍、 尚书左仆射, 固辞, 不受拜。 改为中书令,(领)
                            丹阳尹, 常侍如故。 时京邑多有劫掠, 二旬中十七发, 引咎
                            陈逊, 不许” 。 对尚书仆射则谦辞, 对中书令则慨然领受,
                            此中书令地位、 声望不如尚书仆射之反映。 而丹阳尹掌京师
                            地区统治, 事务烦杂, 由中书令兼领, 一内一外, 极不协
                            调, 实际上中书令已无暇入宫参与时务, 而和按制度应经常
                            侍从于皇帝左右的散骑常侍一样, 等于虚衔。《褚湛之传》 :
                            “ 为中书令, 丹阳尹。 坐南郡王义宣诸子逃藏郡界, ……免官
                            禁锢” , 情况同。《颜竣传》“ 自散骑常侍、 丹阳尹, 加中书
                            令, 丹阳尹如故” 。 他表让中书令, 只讲自己无功无劳, 不
                            当获此 “ 宠利” , 只字不提中书草诏和参与时务之权。《桂阳
                            王休范传》 、《王景文传》 , 均以中书监兼扬州刺史, 扬州刺
                            ①参本书第七章一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8
                            史任务、 责任比丹阳尹重, 中书监当更谈不上经常入宫参与
                            时务。《王僧达传》 : 自 负 出 身第 一 流 高 门 , 多 次开 罪 孝 武
                            帝。“ 由是稍稍下迁, 五岁七徙, 再被弹削” 。 大 明 二 年
                            为中书令。 同年平民高阇等 “ 谋作乱” , 宫廷、 官府有人参
                            与, 事发, 孝武帝以僧达 “ 终无悛心, 因高阁事陷之” , 诬
                            其同谋, 处死。 从前后情况分析, 这个无兼职的中书令只能
                            是一个用以敷衍某些贵族、 官吏的虚衔。 同样情况又见 《晋
                            熙王昶传》 : 本为外州都督, 因 “ 不能祇事世祖, 大明中常
                            被嫌责, 民间喧然, 常云昶当有异志” , 大明三年征至京师,
                            “ 转中书令, 中军将军 (虚号) 。 寻以本号开府仪同三司, 加
                            散骑常侍, 太常 (闲职) ” 。 根据这一背景, 联系诸虚号、 空
                            衔、 闲职, 可以肯定其中书令决无实权。 当然, 多数情况下
                            中书监 、 令之作用并非敷衍 , 而是尊宠 。 除前引兼领丹阳
                            尹、扬 州刺 史 各 例外,如《 南 郡王 义 宣 传 》“ , 人才 素 短 ”,被
                            视 为 “ 痴 人 ”,迁中 书监《 ; 庐 江 王袆 传 》 ,在 文帝 诸 子中 “ 尤


                            202楼2016-12-26 12:53
                            回复
                              凡劣, 诸兄弟蚩鄙之” , 多年任中书令、 监;《武昌王浑传》 ,
                              “ 少而凶戾” , 十五岁时, 刘劭弑文帝,“ 以为中书令” 。 这
                              些中书监、 令无疑都起不了草诏、 辅政作用, 却可表示对宗
                              室之尊宠。 关于这一点, 从上引 《桂阳王休范传》 也可推出:
                              “ 休 范 素 凡 讷 ,少 知 解 ,不 为 诸 兄 所 齿 遇“ ”, 谨 涩 无 才 能 ”,
                              历中书监、 司空等显官, 明帝 “ 常指左右人谓王景文曰: 休
                              范人才不及此, 以我弟故, 生便富贵……” 。 这便证 明 ,
                              休 范的 中书 监 是凭 宗室 身 分而 得 , 其 才干 连 明帝“ 左 右
                              人” 全不如, 除了富贵尊宠, 明帝本来就没指望他匡辅自
                              己 。
                              ① 《资治通鉴》 卷百二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9
                              中书监、 令向荣誉头衔的演化, 南齐更为突出。 据 《齐
                              将相大臣年表》 ,在王朝存在的二十三年中,除开国第一年及
                              灭亡前三年 (时大权已归萧衍) 中书监、 令无宗室外, 其余
                              时间每年至少有一监或一令为宗室, 甚至全为宗室。 他们中
                              多数所得是空衔。 如拜中书令时, 西阳王子明年十六, 河东
                              王铉年十五; 更可笑的是桂阳王昭粲, 才四岁, 哪里谈得
                              上草诏和参与政事! 梁代草诏和参与机密的, 几十年中先后
                              有范云、 周舍、 徐勉、 朱异, 除徐勉晚年多病之时曾 “ 加中
                              书令, 给亲信二十人” 以示荣宠外, 无一人担任中书监、
                              令 。 中书监、 令多用来尊崇宗室和日益没落然社会影响还颇
                              大的高级士族, 如王志、 谢胐、 王亮、 王骞、 袁昂等。 其中
                              如王志, 出身琅邪王氏,“常怀止足。 谓诸子侄曰: ‘ 谢庄在
                              宋孝武时位止中书令, 吾自视岂可过之。(天监)三年, 为散
                              骑常侍、 中书令, 因多谢病, 简通宾客” 。 中书令如是权
                              势之位, 岂能 “ 多谢病” ; 只有成了荣誉头衔, 取得后心满
                              意足, 方得以此表示不再进取。 梁、 陈两代还多次监、 令全不
                              设, 其中梁大同六年至太清元年竟一连八年空缺, 证 明
                              当时此官无关紧要。 自刘宋起监、 令 “ 足处时望, 无人则
                              阙”, 看来这一精神一直沿用于整个南朝《 。 南史·蔡征传》 :
                              有才干, 为吏部尚书,“位望既重, 兼声位薰灼, 物议咸 忌
                              惮之。 寻徙中书令。 中书清简无事, 或云征有怨言, 后主闻
                              之大怒, … … 将 诛 之,左 右 致 谏,获 免“ ”。 清 简 无 事 ”,和
                              ①以上三人参 《南齐书》 本传。
                              《梁书· 徐勉传》 。
                              ③ 《南史· 王志传》 。
                              ④参 《梁将相大臣年表》 。
                              《宋书· 谢庄传》 孝武帝诏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50
                              上面王志的 “多谢病” 正好一致。 西 晋 荀 勖 失 去 中 书 监
                              “ 罔罔怅恨” , 现在蔡征升中书令有怨言, 三百年中中书的
                              变化是何等之大!


                              203楼2016-12-26 1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