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吧 关注:648,556贴子:30,627,082
  • 11回复贴,共1

科龙大战——霸者与王者的时代之歌 (纯原创,长篇慎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里约的男单决赛已经打完了整整一个月,作为一个纯球迷,原本只想看到名载史册的精彩对决,却不想亲眼见到他们两个,乃至整个国乒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如今奥运结束,更有向娱乐明星发展的态势。不由得感慨,常年不温不火甚至遭人诟病的国球,在里约中国军团整体发挥平常,社交媒体能量又如此巨大的背景下,猛然火爆成这副情景,还真是有些不适应……想起上届奥运会结束,以及之后一段时间,有人断言在中国,乒乓球的明星效应远不如羽毛球,现在看来,倒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然而伴随着比赛,争论和探讨以及各种段子,甚至CP卖腐蜂拥而出。也难怪,两个年龄相仿,水平相当,先后登上世界乒坛顶峰,性格球风与人生经历却完全不同的人,难免引人注目,也难免吸引大批懂球或是不懂球的人成为粉丝,争论是注定要有的,甚至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有时却也下意识会想,那些慕名而来的“迷弟”“迷妹”们,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熟悉并热爱偶像们的事业呢?
其实无所谓,但愿大家都像那句话所说的一样:“惊艳于颜值,折服于实力,忠实于精神”……也算是不辜负运动员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拼搏了。
在这里,来回顾一下我印象当中的两人吧。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6-09-17 00:05回复
    连他的球风也是如此令人印象深刻,霸王拧,高质量的快撕快弹,凶猛的正反手弧圈……二十年前欧洲人所谓的“不讲理打法”在他面前完全是小巫见大巫。曾听到有人评价说,他这种打法几乎就是对传统亚洲人以发球控制为核心那种灵巧型打法的毁灭——我管你怎么发球,怎么转还是不转,台内还是半出台,先拧起来再硬碰硬,直到把对手轰杀为止。
    他在球台边展现出惊人的反应和移动能力,大范围的迅猛移动让他即使被动也能做出最强硬的反扑,以至于获得刘国梁评价“继科赢王皓,就赢在这一双腿上!”而在硬碰硬当中所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勇气让对手为之窒息,仿佛两个角力之人似乎都已使出全力,而他却只需要咬紧牙关,就能如安泰俄斯站在大地上一般,生出无穷的力量。又仿佛是在俄罗斯轮盘赌当中,轻蔑地注视着对手,毫不怀疑自己才是那个将要活到最后的胜利者。
    至于他的遭遇,所有人如今都已是耳熟能详。我一直认为,在这件事情上,他与其说不幸,不如说也是一种幸运。绝大多数人在离开国家队之后,职业生涯都不可避免地走入低谷,而他的幸运在于遇到了能够认识他价值的人。尽管当年的内情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披露(在这里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要轻信那些看似可能的传言,那与事实往往相差很远。其中一个版本中说道当年张父无奈,四处筹钱把钱还上了。这明显不是真的,因为张父曾在采访中亲口说过,直到现在事情的经过他也不清楚,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继科一直不肯告诉他),但基本可以想出的确是犯了错,然而尹宵教练以及国家队并没有因为他的犯错就彻底放弃他,他们明白,一个人哪怕犯再大的错,只要不是在球场上,就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球场上的能力。这也使得他终究迎来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然,所有这一切在他成功之后,都成了值得铭记的人生经历。
    倘若没有当初这一切,他又会怎样?还能不能有今天的成就?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似乎不会有答案。


    IP属地:内蒙古3楼2016-09-17 00:15
    收起回复
      然而,无论他经历什么,以他所具备的一切,他也许注定要作为这个时代的霸者,横空出世!
      08年在老一辈队员的鼎盛之时,他便以黑马姿态连斩二王一马,夺得全国锦标赛冠军,为自己的成功之路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直通莫斯科最后一场的决胜局两分险胜,赢得了一场命运之战,登上了世界顶级赛场的舞台,并在年底的世界杯当中夺得亚军。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对于他来说,虽然经历了折翅之痛,却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将他的羽翼淬炼得如精钢一般强韧,任凭再强的风浪,也难以撼动他腾空而起的身姿。此时的他,只待一飞冲天!


      IP属地:内蒙古4楼2016-09-17 00:18
      回复
        但是当看到他打球的样子,我不由得承认,岂有不信之理!
        我曾经记得很多很多他打出的神球。
        12年年度十佳球之一,多特蒙德世乒赛,对阵奥恰洛夫第一局局点,奥恰反手发球从侧边出台,他以一记精巧的低点穿越,打得奥恰目瞪口呆……
        13年年终总决赛,对阵金珉锡,对方一记反手高调弧圈,他在反拉有难度的情况下,一记高点加力削,如同放大版的劈长,强下旋砸在对方案上,金珉锡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没能再把球拽起来……
        09年亚锦赛决赛对阵张继科,赛点,面对一个中路摆短球,手腕一甩突然翻挑对方正手空档,继科望球兴叹,颇有种被戏弄的无奈感……
        14年全锦赛对阵樊振东,一记神来之笔的正手侧切,观者惊呼“这球怎么打的?”
        16年奥运会团体对阵阿鲁纳,一个回合连续两记正手侧切……
        13年年终总决赛对阵许昕,在大角度对拉,球偏出球台很多的位置上,一记似搓似拧的凌空反手轻切,球轻飘飘地落在对方台上,打出一个类似吸短的效果……
        10年亚运会决赛对阵王皓,在被对方侧身发力压制斜线的不利情况下,一记充满想象力的反手远台穿越,震惊全场……
        有人对他的评价是“人球合一”。


        IP属地:内蒙古12楼2016-09-17 00:35
        回复
          就以《龙斗士》教学片为例,虽然我不太愿意听他自己的讲解,但无法否认的是,他打球,完全无可挑剔!
          他身体各个部分动作极其舒展,发力非常充分而协调,同时很放松,丝毫没有硬的感觉。步伐调整精确到位,重心前顶却又稳如泰山,由下及上,蹬、转、挥、收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从预备姿势,到出手击球,再到还原回位,完完全全可以作为教科书的标准动作示范!
          我甚至想吐槽——教学是不能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一般人的……
          与继科相比,我们都知道继科的身体素质超乎寻常,因此他的很多技术动作普通人没有太多可借鉴的地方,就像一个天赋异禀,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想法,时不时还有跳跃思维的人,你通常不会和他去比,因为没有什么可比性。
          然而当你看到一个每天都和你学同样的知识,每次都和你考同样一张卷子,你每次连及格线都远远达不到,人家的分数却永远是在97到100的区间里浮动着,你会怎样想?看了马龙打球,我的感受就是:要不把拍子送人算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个人每次考99,别人称赞他的时候,他还会摇摇头——“不行,还不够……”
          他是怎样做到这个样子的?
          有人分析过,马龙能够做到这个水准,一方面要感谢他的启蒙教练,将他的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及时的引导、纠正和强化,使得他的动作没有半点瑕疵,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来源于他日复一日,认真而刻苦的训练。他总是那个最后离开训练场的人,总是那个和教练交流最密切的人,总是那个反思最多的人,总是不停地“不行,还不够……”
          世上的很多事情真的很有趣,不及格的人从来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及格,考99分的人却总是在思考自己为什么才考99分。差距也许天生就有,但差距的扩大,却是由此而来。


          IP属地:内蒙古16楼2016-09-17 00:49
          收起回复
            然而,唯独最后一项,办不到!
            竞技体育是什么?是战场!刺刀见红你死我活的战场。每一项荣誉,要去拼,要去抢,站在顶峰的人,都是踩着倒下的失败者爬上去的!就像林丹说的:“没有人会心甘情愿输给你!”你想要按部就班去拿冠军,别人却不会按部就班地把冠军递到你手上!
            历数他的挫败——世乒赛团体败于波尔,单打三败于王皓,世界杯败于张继科,全锦赛败于樊振东……
            回想这一切的经历,凶险万分。
            如果说继科是乘风而起,直上巅峰,那么他的经历,简直就是在扳着岩石,一步步往上爬。
            中间甚至有几次,滑到了悬崖边上,然而他每次都爬了回来。
            输给波尔,丢掉世界杯资格……
            输给庄智渊,险些被默契球做掉……
            最后一次输给王皓,险些一蹶不振……
            连输继科樊振东,萌生了退役的念头……
            然而,每次的挫败,他第二天还是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上。
            霸者可以与生俱来,但王者却没有天生的,他可以有天赋,但更多的财富,必定是从人生的每一点一滴当中,提炼而来。


            IP属地:内蒙古19楼2016-09-17 00:54
            收起回复
              一个已经26岁,在国乒这样的队伍里算大龄而且已经处于巅峰水平的运动员,短短半年当中,反手水平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只有奇迹可以形容。
              半年前面对樊振东,曾经一败涂地,曾经有一局只得了一分,曾经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了怀疑,认为赢的两局是靠经验骗来的,曾经痛哭失声:“如果我不打乒乓球,是不是没有这么多痛苦?”曾经被网友们断言:前有继科,后有小胖,龙队恐怕再无出头之日……甚至曾经萌生退役的念头。
              然而半年之后,世锦赛上,转头还给了樊振东一次几乎怀疑人生的教训。特别是第一局,正是半年前的比分,11比1,砍瓜切菜一般的速胜。以至于樊振东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第一局马龙真的吓了我一跳!”也难怪,都知龙队一向开局热得快,却实在难以想到这个下马威是如此的狠辣。
              又过了半年,瑞典世界杯的决赛再度相遇,樊振东再次被上课。马龙不仅仅是技战术实力上完全占优,一向出众的球商更是显露无疑,全场把樊振东控死,算死。几乎每一个击球都已经算准了来路,对方一提手他便已经想好球该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板板球直奔空档。樊振东欲哭无泪,难道对手有未卜先知之能?
              至于里约奥运会的决赛,更不必多说,时间不长,大家应该记忆犹新。


              IP属地:内蒙古22楼2016-09-17 01:01
              收起回复
                对于他,我更多记住的是他曾经的挫败,对于之后那些比赛的高光时刻,则不需再细致回顾。在我看来,那不过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已。
                对于一个王者而言,相比于所获得的成就,他背后所走过的道路更加引人注目。他们成功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如此沉重与深刻,以至于当他们回头去看时,也许连自己每一个脚印都会记得。
                王者可以有天赋,可以有时机,可以有实力,但几乎唯独没有一帆风顺的捷径。他需要汇集每一点一滴的力量,翻越重重险阻,稳稳地走好每一步。他没有直上青云的羽翼,然而坚实的双脚站在大地上,却是任凭风雨,岿然不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


                IP属地:内蒙古24楼2016-09-17 01:04
                收起回复
                  综合篇
                  二王一马整整统治了一个时代,然而最终令人扼腕的是,三人之间相互掣肘,竟然谁也没能拿到大满贯的称号。相比而言,刘孔和科龙两对双子星真的很幸运。刘孔时代,与外国高手抗争颇多,而科龙时代,却主要以队友之间的竞争为主,难免会惹出很多争论。在此简单叙述一下对两人交手情况的认识。本人实战水平极差,很多东西理解也许不够到位,也有很多东西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继科的身体和力量一向是毫无争议的,他在国家队最初作为陪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用以模仿欧洲力量型打法。而马龙的特点,台内控制细腻,上手抢攻能力强,对拉稳定,预判能力出众,最重要的——速度快,多板衔接好。
                  早期两人的交手,马龙的确占了上风,他的风格显然有克制继科的地方。马龙在09到11年左右成绩就已经比较突出了,那时他的风格非常鲜明,就是一个字“快”。我觉得最典型的比赛,是11年德国公开赛对阵陈玘(其中有一局打到23比21),那流星闪电一般的出手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有一球正手连续拉,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动作在极短时间之内连打两遍——普通球员的近台球一板发力之后,一旦被防回来第二板即使跟上也未必能充分发力,打出第一板的质量,然而马龙那时虽然单板绝对质量不算最高,却可以做到连续多板质量极高,这就相当于可以摁着对手打,很占便宜。


                  IP属地:内蒙古25楼2016-09-17 01:07
                  收起回复
                    当然,两人既然水平相当,那么谁的状态更好,也成了左右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那些年继科胜出的几场比赛,直通莫斯科,斯洛文尼亚决赛等,都是状态调整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马龙亦然,反复被提起的2012年亚锦赛决赛,虽然局数是4比0,但其实继科表现一点都不差,前三局马龙都是只赢2分。然而那场比赛马龙的确状态爆表,强迫侧身都一拉一个准。
                    进入2013到2014年,两人的交手记录发生扭转,继科甚至占了上风。原因是双方的技战术都做了一定的改造,马龙先是几乎放弃了反手相持,而改用反手过渡加全台抢正手,然而这一改造在13年世锦赛的惨败,被证明是不成功的。继科则是在速度方面有所提升,同时久病成良医,在应对马龙的套路上面有了新突破。例如亚锦赛上马龙为了控制他的反手强势进攻,不停地利用正手短球调动和反手长球偷袭相结合,但到了14年世界杯,继科对于这两个套路的应对能力明显加强,非但没有被控死,反而很多球形成了反制。
                    14年以来更换了塑料球,所有球员都要面临适应,马龙也在整合重组自己的打法,有人诟病他说,他作为一个预判能力强,控制细腻,技术手段极为丰富和全面的球员,打球的风格却有些单一,从来都是起板而后衔接快速进攻,依赖稳定而精准的正手对抗去压制,要么抢拉打死对手,要么反拉打死对手,甚至每次比分落后就开始反手发球上正手,拼实力球,显得有些无脑——明明具有先发制人的能力还总要打一些后发制人的球。相比之下继科在这方面就手段灵活得多,然而他从技术手段的细腻、多样和均衡而言,却又不如马龙。


                    IP属地:内蒙古28楼2016-09-17 01:13
                    收起回复
                      刘国梁说他们之间,其实没有失败者。
                      他们的职业生涯有光荣,也有痛苦,甚至彼此就是对方的痛点。
                      继科就是马龙的痛处,作为一起成长,水平相仿的同龄人,当继科已经是大满贯加身的时候,马龙依然没有一个三大赛单打冠军入账。当继科已经奔向双满贯,只差里约奥运会时,他依然只有一个无足轻重的世界杯冠军,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他就像一支曾经被看好当下却被套牢的股票,不知何时能有兑现之日,几乎沦落到被遗忘的边缘!
                      而马龙又何尝不是继科的痛处,一次又一次直接交锋中触目惊心的败北——年终总决赛四次相遇,四次告负,至今总决赛冠军仍是空白;亚锦赛两度决赛争雄,两度惨败而归,至今亚锦赛仍无缘登顶;奥运会决赛,距离双满贯似乎只差一步,然而却又足足差了4局……这一路,究竟有多少渴望都是终结于此人之手!


                      IP属地:内蒙古33楼2016-09-17 01:22
                      回复
                        但相比于他们的前辈,其实两人都得到了自己职业生涯多年付出所应得的回报,虽然他们的运动生涯还未到划上休止符的那一刻,却已经配得上圆满二字了。
                        就像公认两人最经典的一场对决,2011年奥地利公开赛决赛,那场比赛中,继科打赢了一个无数次在集锦上被播放的精彩回合,而马龙,决胜局两分险胜,拿下了最后的冠军。
                        有人因此而争论,这场比赛当中,谁更值得被铭记呢?
                        而我想说,时代有幸,让我们同时铭记他们两人!
                        END


                        IP属地:内蒙古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4楼2016-09-17 0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