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8贴子:6,157,075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评63】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
说到隋唐时代,人们大多会想到高度发达的文化、先进的政治体制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些词语。还有人会说,这个时代是女性的世界,什么武后、杨贵妃、武韦之祸、和番公主等等等等。可以说隋唐三百多年,随便拿出一条能写一本书也不过分。但如何把这些东西融入一本书,让普通读者看完不觉得烦难,让专业学者看完也能有所收获,则不是很容易。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做到我说的这一点,则有阅读价值。
通观气贺泽保规这本书,我觉得布局做到了合理。首先与之前几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系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用了三章篇幅把隋唐总体历史概述完了。三章的题目非常清晰,分别是【1】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2】唐朝的再度统一及其政治【3】安史之乱后唐代后半期的局势。在这一部分,读者会大体了解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比如隋唐政治制度的一脉相承,安史之乱之后两税法与藩镇体制的出现,作者选取安史之乱而非武周革命为转捩点也是不错的。武周革命其实并没有打破唐朝前期的路线,只是一场主导权的转移。真正晃动唐朝根基的是安史之乱。由安史之乱才能讲清楚皇权的质变、才能说明藩镇的出现缘由以及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政与党争频仍的原因。再往大的方面说才能看清楚律令制与贵族制的变迁。所以我说前三章看似很简单,其实奠定的框架是阅读本书的钥匙。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进入了专题研究,这也是本书的特别之处,涉及到专题研究。第四章—律令官僚制、第五章分析唐代女性活跃各种因素、第六章属于交通史方面的专题,有关丝绸之路的论述、第七章则是有关隋唐300多年兵制的研究、第八章作者以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为切入点,通过佛教来一瞥唐朝后期的社会、第九章作者则站在东亚各国的角度来阐释隋唐历史、第十章是纵论隋唐文化百态。在这里我认为最见作者功力的,是第四、七、八、九章。从学术背景来看,气贺泽保规长于佛教史与府兵制的研究、以及对生活史的研究。比如他之前写过《府兵制之研究—府兵兵士及其社会》,也写过《中国佛教石经之研究—以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中心》。由于作者对出土墓志非常精通,所以连带着他写的唐朝社会生活史,也是有看头的。所以我阅读这本书时特别注意这几章。拿律令制来说,这个问题和贵族制分不开(日本学界用贵族来代替中文世界的门阀,以下尊重原作的情况下,我使用“贵族制”一次)。律令制简单说就是基于“律”与“令”这一双驾马车式的法体系的官僚制。律令制在传统史学研究中与贵族制可以说是对抗的形式。这也是人们的常识,但是仔细观察唐朝社会,我们会发现唐朝虽然几经战乱动荡,能持续将近300年的原因恰恰在于此时的律令制并没有完全脱离贵族制。两个制度处于互相影响之中,即使是科举制也非宋代之后的科举形态,唐朝科举制中进士科的比重很大,这里面要考核文学才能,包括体貌、言辞、书法、文章。这些都是贵族子弟搜拥有的才能。所以隋唐科举在本质上与宋代以后不同。即便是以恩荫系统和科举系统对立的牛李党争也有更复杂的因素。唐朝保持这么长时间得力于“柔性结构”的体制,律令制与贵族制在这一时期融合程度最好,所以我们印象中唐朝最开放、唐朝社会生活最宽松甚至散漫,当然也有危险,比如正因为这样统治权力不稳定,给后期宦官专权钻空子。这些只是我粗略的概括,我认为作者在本书中有关制度史的探讨,有阅读价值。后面的佛教史研究更是细致入微,作者第八章只选取《入唐求法巡礼记》做文本解读,读着虽然没有前面几章恢弘大气,但是收获反而是最多的。
最后作者明显站在康德笔下“世界公民”的视角,来审视隋唐文化。也就是说隋唐帝国的世界性离不开当时东亚国家文化流动。甚至拿最后两章完全可以反思一下现代东亚的关系。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对于隋唐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把它放入专题书单中了。


IP属地:辽宁1023楼2018-01-13 21:22
回复
    【书评63】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隋唐时代


    IP属地:辽宁1024楼2018-01-13 21:32
    收起回复
      一月底下了几单孔网的旧书
      详细介绍请看我的转帖






      IP属地:辽宁1031楼2018-01-20 18:25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4楼2018-01-23 02:11
        收起回复
          【书评63】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本书是有关宋朝部分的历史。借着这本书我想说说史学界著名的问题—“唐宋变革论”。
          1910年,内藤湖南(内藤虎次郎)在日本《历史与地理》第9卷第5号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从这一年开始研究唐宋历史的领域出现了“宋=近世”一说。也就是说把宋代当成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其实最开始“唐宋变革论”只是局限在经济史研究领域,判断是否是近世的方法很简单明了。主要看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如果是单纯的契约关系则是近世,如果存在人格上的隶属关系,则是中世社会。先从人口上分析宋代农村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人口出现激增的第一个时代是宋朝,汉唐时总人口一直维持在六千万人左右,但是到宋徽宗时期人口突破了一亿。换个我不愿意用的词语这时小农经济取代庄园经济的基础已经具备了。而且还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注意,就是到唐代为止,穷民被当做贱民或者奴婢,这属于一种私民现象,唐代很多逃税行为也是靠着私民的隐藏户籍。到了宋代,穷民消失了,国家把这一部分人口全部转化为佃户良民登记在册,换句话说自立的农民家庭此时在政策上也成为可能。古代国家的形象并不就意味着一定是掠夺民财,至少在宋朝的经济史研究中不是如此的单一形象。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庶民第一次被当做政治关心的对象(我们先不说北宋历次变法的功过)。这里甚至可以从唐诗宋词中体会到,唐代的地方官,基本意味着左迁流放,宋代则不是。这些逐渐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宋代之所以货币经济发达,《东京梦华录》中之所以记录着当时的会计记录。就是如此。“人并不是天生勤勉的动物,都是会为了某种利益去努力工作”这句话是翻译王安石一句古文来的。像极了现代经济学观点吧,宋代的贸易发达,一部分是在此基础上成为可能的。当你认识到自己无法自给自足时,经济行为就悄然发生了,在宋代市镇第一次开始真正兴起(有关市镇的兴起可以参考斯波义信的分析)。城市不再是以政治据点,人口得到激增的原因也有这方面的。在这方面我想到了梁庚尧的大作《南宋的农村经济》中有关城市化的研究。
          说了这么多,读者应该也知道了。没错,本书作者小岛毅是一位“唐宋变革论”的坚持者。他走的道路其实就是把早期唐宋变革论从经济史领域向文化史转化。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除了前四章传统政治史部分,其余全部都是有关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比如宗教本土化的研究、吃茶风尚的唐宋变革、科举制度的分水岭等等。基本都是站在“唐宋变革论”这条纵轴展开的。
          但是日本学界并不都是“宋代近世说”,内藤湖南、宫崎市定、小岛毅有学术谱系传统。另一个学说“宋代中世说”也有。仁井田升、石母田正、池田诚、堀敏一、柳田节子、渡边信一郎等就是这一学派。这本书可贵之处是,小岛毅引用了这些家的著作。我觉得这是史家必备的一种素质,就是不能在研究之前定好观点,去按图索骥找相关史料。而是站在各家观点上融汇辨析。小岛毅在书后的引用书单中排列了相当多的“中世说”论著。这其实是显示作者的自信。作者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深得我心“本书与很多相关书籍有相当程度的不同。对于认为历史就是分析和阐释生产关系以及阶级斗争情况的读者,或者将历史误解为只不过就是罗列和死记硬背人名以及事件和年代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会是一部非常难懂的书。但是如果能耐心通读一遍,我相信你肯定会了解一些这个时代的人们烦恼什么,思考什么,而且烦恼和思考的结果,对其后几百年的日本文化又产生了何等影响的问题”。这才是研究历史应有的境界。


          IP属地:辽宁1040楼2018-01-27 02:17
          收起回复
            【书评63】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宋朝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1楼2018-01-27 02:21
            回复
              【书评64】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在历史学界辽西夏金元的研究一直处于附属地位。这里面有很多原因,第一“中华史观”的作祟,突出两宋,贬低异民族。传统的正史全部是汉人编撰的,即使到了元代也是如此。因此本篇文章,我想谈谈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传统的王朝史观是否有意义,或者这个问题转换成稍微专业点的说法,历史分期有意义么。第二有关辽西夏金元的史料的散漫性。比如本书有关研究契丹部分的史料严重缺乏,无论是作为北宋还是后来的元都在贬低契丹(大元兀鲁思,我不愿意用元朝这种中华本位的用语来称呼。兀鲁思才是正式的称呼。兀鲁思为蒙古语“人类集团”之意。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也非朝代的意思,所以用元朝的我可以说要么是中国学者喜欢贴金,要么就是不懂蒙古语本意。而兀鲁思的本意着重的是人群非土地领域,这是蒙古族从成吉思汗起千户制的延续,所以我说请尊重异族传统,别什么都照搬上中华本位。从另一面可以看出,蒙古和之前所有异民族不同的地方,蒙古不注重现代“固定领土”式的国家想象,毋宁说是联盟式政权,所以在这一点上,元朝的时间问题就没有意义,我们中国传统划分出的朝代是否有意义呢,自己思考吧)。其实在本书篇幅中契丹恰恰是最多的,因为蒙古的源头(从制度上说的源头,以及杉山正明的原创理论,中国从“小中华”向“大中华”转换的阶段)可以追溯到契丹。
              在中国人传统的历史观中,王朝就是正统唐宋元明清像背元素周期表一样不假思索的说出来。而这中间的辽西夏金,我敢保证如果元没有灭南宋,元也会被当成异类出现进入正史中的。这些民族就好像音乐剧中的几段不和谐变奏插曲一样,偶尔被人提及。就算是正统的元朝,在我们教科书中的存在感是最低的没有之一。我说的一点也不过分,就是有关元朝更不用说其他三个的研究类著作也是寥寥无几,实在令人悲哀。作为反潮流的《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这本书中则是基本不提两宋,因为也没什么可说的,宋吹在历史学界与民间一直不绝如缕。
              下面我说说这本书的亮点。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小中国”与“大中国”之分。在元出现之前,提到中国版图的最大化,人们可能不假思索的说是唐代。没错,按照唐代总章年间的疆域图,当时唐朝除现今云南西部和四川青海一部之外,向西、北部的疆域远远超出今日中国版图。这确实会另我们这个喜欢吹国家的民众记忆犹新。但是往细节说,就变味了。首先普通人看地图,不会注意时间问题,就拿我前面提到的那幅地图为例,这么大的疆域只是出现在唐代630到660年间,有唐一代近三百年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值。所以杉山正明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唐代,叫“瞬间大帝国”。吐蕃与西突厥结盟的时间点在67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这时期现在新疆南疆、北疆常年处于拉锯战是常态,并不是稳定的政权。所以别的地区不提,仅看西域,唐朝实际控制的时间不会多于80年。所以面对“大唐三百年天下”,我就一笑置之了。第二本书从安史之乱讲起,这是作者否定王朝史观的最好表现。按照常规,应该从耶律阿保机讲起辽才对啊。但是安史之乱作为把东亚卷进多民族分权化、多极化的开端,是必须说清楚的。正因为安史之乱,使吐蕃与回鹘走进历史舞台,而后来西夏的党项则与吐蕃藏系有关系,契丹的发迹则离不开回鹘的解体。这就是我说的,研究历史需要思考王朝划分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在此意义上盛唐时期是“小中国”向着“大中国”转换的时期。直到蒙元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多民族巨大中国”才得以完成。
              延续为什么是辽元完成这一壮举,而不是之前的“拓跋族国家”北魏直到隋唐完成。引出了本书第二个重点。杉山正明把草原游牧民族分成的“渗透型”王朝与“征服型”王朝。从“五胡十六国”到辽之前,包括以沙陀为主的后唐、后晋,属于前者。辽金元清属于后者。前一类政权建立在多以雇佣军为主向中原渗透,并且接收了汉地那一套制度,比如门阀。这种政权看似变化很大,其实包括北魏在内,制度创新远远不够。简单说未能突破中原体制提供自己的独特贡献。后一种政权在短时期内通过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精心维护着作为本族的文化根据地。从而在制度上推出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模式。因此可以解决各族的治理问题。后者这种模式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成熟发达于清,之后接续了现代中国的治理。作者叙述的重点首先放在辽,后面才是蒙古,金与西夏并不是重点。加上这本书有很多观点颠覆了传统史学,对《资治通鉴》的批判也很精彩。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本书的比重不合理,辽的部分过多,元朝部分还可以。金与西夏部分则太单薄了。对于初次接触元朝历史的读者这本书不适合阅读,虽然杉山正明很多观点阐述的颇精彩。


              IP属地:辽宁1045楼2018-02-02 19:27
              收起回复
                【书评64】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讲谈社“中国的历史”8
                文章版权兰陵笑笑生水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6楼2018-02-02 19:39
                收起回复
                  【书评65】上田信《海与帝国》
                  作为近代史研究的一环,明清史一直是文献最多,著作做多,被研究最多的一个时代。第一点保证了任何一位学者,无论有多么大的精力,也无法完全掌握这一时代的历史。这也是我阅读的感受,任何一本明清史往往就是一个专题的研究,虽然名字是明清史。在此意义上,上田信的这本《海与帝国》也未能免俗(并非贬义,毋宁说我很欣赏专题研究)。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侧重点在经济、贸易、制度方面。而在中国传统史学框架内,历史被赋予了治国安邦、经世致用、提供经验这些令人敬畏的政治含义上。或者在民间以演义、故事、大众读物等通俗读物登场。可以说这两种取向均不利于历史成为一门学科出现。而《海与帝国》的写作模式以及历史学的方法,均取自西方。
                  首先把海洋看做人类进行交流的场所,用相对的观点看待近代以来被海洋分隔成立的国家单位的历史观。最初来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比如著名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这一观点对以后出现的各种“海洋研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更后来的安东尼.瑞德对于东南亚的研究,在日本则有中川胜平太的研究。
                  第二,本书一部分意义上继承了沃勒斯坦的理论。也就是著名的“从属理论”,该理论试图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单一的社会体系,运用国际分工、中心、周边这些分析概念去理解整个世界的构造。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上田信把明清合为一体,并且上溯到蒙古帝国时期,统称为世界帝国(非疆土意义上的,从贸易方面来看)。其实稍微思考过中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元明清的国号问题。明清两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华帝国,而是蒙古帝国开拓的欧亚世界这一空间中诞生的世界帝国。
                  如果以海洋为舞台,我把全书划分为五个部分
                  【1】第一阶段,以张士诚脱离元朝为契机,东欧亚(上田信创造出的词语)开始独立于大陆。海域世界形成。
                  【2】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到隆庆元年解除海禁。明朝为维持政权的独立,人为地创造出朝贡体制,禁止个体商人自由买卖。由此出现了被称作倭寇的武装海商开始活动。
                  【3】第三阶段,1570年海禁解除以后产生了互市体系,以中国为核心围绕日本与东南亚的交易开始活跃,为海域世界出现独立政权创造了可能性。即郑芝龙、郑成功政权。
                  【4】第四阶段,始于郑氏政权瓦解、迁界令被取消的1680年代。海域世界的独立活动不复出现,海受控于陆地政权的管理(中国清朝与日本江户德川幕府)。
                  【5】第五阶段,就是鸦片战争以后。欧美的船只来往于东欧亚海面,东欧亚的海域逐渐占据环球一角。
                  可以看出来,关于海域独立呈现反复出现的循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觉得很多历史定论可以思考真实性问题了。比如黑格尔以降把明清整体看做停滞的国家的论点是否正确,比如明清时期是否与海洋无缘等等。
                  最后,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我认为是案例的探究。作者肯定是查阅大量地方文献了,比如第九章中通过地方官陈弘谋为侧面来分析清朝盛世时期,税制改革、美洲农作物引进、货币流通以及粮食贸易等等制度问题。这些严格说是经济史的范畴。并且一部分推翻了何炳棣几十年前的理论,这部分可以说是本书原创部分。我读书是非常关心作者原创力的,因为十几年阅读史学著作的我,深深知道一本书的生命力在哪里。作为讲谈社的通俗读物,这本书并不通俗,更不是什么朝代史。书前推荐序李伯重(他是傅衣凌的徒弟,傅衣凌是明清经济史研究大家,不用我多说了。)也说了这本书并不“通俗”。基本和我的阅读感受合拍。喜欢明清贸易,甚至单纯想看海洋史的人可以抽时间看看这本书,即使在厚重感上不如布罗代尔那本大作,但是读来肯定是有收获的。


                  IP属地:辽宁1053楼2018-02-10 17:27
                  回复
                    【书评65】上田信《海与帝国》,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明清时代。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4楼2018-02-10 17:35
                    收起回复
                      谢其章《蠹鱼集》
                      柯卫东《旧书随笔集》
                      曹文轩《中通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春节准备看这三本,前两本书话,后一本偏学术类文学书。
                      读书吧的书友春节打算看着什么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1楼2018-02-14 02:39
                      收起回复
                        【书评66】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10 清末 中华民国
                        大陆版讲谈社最后一本,菊池秀明的《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这一部分其实没什么好讲的,一是因为近代史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普通读物历史类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二是因为距离现代最近。本书从1850年,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太平天国开始一直讲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为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5楼2018-02-16 10:15
                        回复
                          如果说这本书那部分比较特别,一是太平天国部分,这得益于作者的研究范畴。菊池秀明是在日本也不多见的专门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专家。爬梳史料,甚至多次亲自去广西(太平天国发生地)与当地民众接触、喝酒、交朋友,掌握了许多口述史料。第二这本书虽然论述时间与中国传统史学界划分不同,但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全书,那就是作者认为“近代中国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承担这一使命的是从北方进入的各游牧民族,而近代史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这种观点没有什么稀奇的,无论洪秀全、孙文、蒋介石、毛。。都是如此。所以一定程度上这本书的副标题简直可以等同于南方复兴运动。但也正因如此,我认为作者并不高明,因为中国地域如此辽阔,地方文化差异,文化特征如此复杂的国家。简单用南北来进行论述,并不妥。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6楼2018-02-16 10:17
                          回复
                            第三这本书比较重视鲁迅,以鲁迅为主题的子标题非常多,比如“鲁迅与文学革命”、“《无花的蔷薇》与北伐开始(《无花的蔷薇》是三一八惨案那天,鲁迅在家所写的一篇文章的名字)”、“鲁迅的广州之行与北伐军胜利”,最后的尾声则是“鲁迅的遗言与日本人”。这与日本战后研究鲁迅的风潮分不开,在日本周作人基本是个禁忌在学术界,鲁迅研究则占有压倒性优势。从这本小书中也能嗅出一些学界的信息。作为近代史菊地秀行这本书很普通,没有什么理论创新,中规中矩的一本书,日本人写这段历史时确实是放不开手脚的感觉。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7楼2018-02-16 10:19
                            收起回复
                              新年快乐!
                              正好第66篇书评,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十本。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8楼2018-02-16 10: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