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9贴子:6,157,199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哈耶克《大卫.休谟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
休谟在《英国史》一书中论及1688年革命的时候,骄傲地告诉人们“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政府,而且历史上也可能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样的政府,亦即那种由某个行政官进行治理但却并不享有某种专断权力的政府”可以说老辉格党人给全世界留下的最大的遗产就是法治下的有限政府,而休谟在其中的贡献尤其的大。
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就是来源于休谟的启发,可以说他从休谟或许还有康德停下来的地方重新展开分析,了解哈耶克,不读休谟,尤其不读《人性论》必然是不完整的。而我认为哈耶克的这篇文章是最好的注释。
休谟的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观念来源于一般性哲学,即人之理智范围的有限性(哈耶克的人类必然的无知状态),哈耶克正是从这个原点发展出自生自发秩序的原理。因此休谟强调道德既不是自然之物,也不是人为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文化进化的产物。道德规则是人类漫长的时间检验中那些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规则,多说一句现代进化人类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都受到休谟以及苏格兰思想家的启发。正义与道德类似,也属于一种进化的产物,但是正义与财产权的缘起要特殊一些,它们源于人类的另一项先天不足或者说不完善之处,第一是自私,第二是资源稀缺决定的有限的慷慨。于是人类社会产生了三项基本自然法以应对先天不完善会造成的混乱;【1】财务占有的稳定【2】根据同意的转让【3】允诺的践履。这些原则跟语言、货币一样是自发生成的,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为了特定的目的创造的。所以在这里休谟再次对欧洲大陆那种唯理主义的建构论深深怀疑。进一步休谟阐述了,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在这些一般性的正义规则之下才得以完成的。可以说休谟在18世纪就早早的把自由主义的原则说清楚了,怪不得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把休谟称为自己伟大的精神偶像。但是休谟的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的遗产长时间被人类所漠视,如果不是他的知识论唤醒了沉睡中的康德,可能真要被埋没。而哈耶克在20世纪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完善是从休谟开始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这一刻仿佛在对话。


IP属地:辽宁285楼2016-12-05 23:21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92楼2016-12-08 23:42
    收起回复
      2016年12月11日
      【摘抄】
      对于重返大学的人而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诗意。在淡雅的书香中,学识与修养交织而成的藤蔓,总要幻化出一些浪漫的枝叶,这种情怀之下,哪怕一纸墨渍都能美好成一片花丛。
      光华大学里的钱钟书,就像学校的名字一样,绽放着月亮般的光华,不似太阳般咄咄逼人,却流光溢彩,梦幻迷人。
      时光如流,年华若水,掬一捧温暖的阳光,穿越年华的容颜,总有一些美好,在红尘阡陌的路上。与温暖的爱人相惜的暖意,总能让心灵深处升起的香气,在美好的时光里飘散,越平淡越幸福,在相爱的人的心底开花,是时光写下的最美的诗篇。
      少了杨绛陪伴,独自一人在家的钱钟书时不时地会闯些小祸,每当到医院去探望杨绛,他经常会苦着脸向杨绛坦白自己做的“坏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染脏了房东的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过几天又来,他说砸坏了台灯,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再过几天,他又一脸愁苦地对杨绛说,自己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关不上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一句“不要紧”,因为杨绛总是能轻易化解他眼中无比困难的事情。钱钟书的额骨上曾经生了一个疔,杨绛特意找到一位英国的护士,学习治疗的方法,她安慰钱钟书:“不要紧,我会给你治。”杨绛果然说到做到,每个几小时,她就会认真地为钱钟书进行一次热敷,不出几天,疔连根拔除,钱钟书脸上也没有留下一点疤痕。也正是因此,让钱钟书从此对杨绛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
      每当想到女儿,钱钟书的归家之情便更甚一分。他用读书和写作,来排遣日渐浓厚的乡愁。每到夜晚,别人房间的灯光早已熄灭,只有钱钟书的窗前,一点豆粒大小的灯火依然亮着。动人的诗句在纸上一个个升腾,在寂静的夜晚里,对家人的思念,沿途的所见所闻,跃然纸上,幻化成一个个脑海中的人物形象,钱钟书心中有一个故事,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故事,将来会成为震惊文坛的一部杰作。


      IP属地:辽宁303楼2016-12-11 23:23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04楼2016-12-11 23:24
        收起回复
          《日下书》的目录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19楼2016-12-14 23:10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24楼2016-12-16 23:15
            收起回复
              2016年12月17日
              【摘抄】
              城市是进步的产物,也是欲望的堆积。愈现代的城市愈是均质的空间,时间也被日历、时刻表等均质化,人们被迫以迅速化为价值。荷风描写城市风景,批评城市景观,写的是文学,不是文化地理学或城市社会学。他散步,不仅写成了随笔,而且散见于小说,景色描写是他的文学特色之一。读了它寻访,那就像他当年拿着江户时代出版的地图在大街小巷散步一样,虽然很可能有按图索骥之惑。他曾希望东京能留下四样东西;老树、寺庙、护城河及渡船。看似怀旧趣味,却正是这些景物能保持城市的品位,不仅给人以历史感,而且有定位感,乃至崇高感。居住其间的人们才不会焦躁,产生共感与爱心。荷风散步过的东京后来经历了1923年关东大地震、1945年美军大轰炸、1964年东京奥运会,更失去原样。关于日本,我们中国人常有些没来由的说法,其一就是夸日本人善于保持传统。真正传统的东京在永井荷风的文字里,诱人探索、梦想、沉思。
              周作人有一段文字:“歌人用数单字以成诗,正犹画师之写意,淡淡数笔,令见者自然领会其所欲言之情景,其力全在于暗示,倘白描着色,或繁辞缛彩,反失之矣。盖其艺术之目的,但在激起人之沉思,而非以餍饫之也。故读佳妙之短诗,如闻晨钟一击,幽玄之余韵,缕缕永续,如绕梁而不去。”我觉得把日本古典译成这样子就行了。


              IP属地:辽宁327楼2016-12-17 22:03
              收起回复
                2016年12月19日
                《北京书店印象》
                毫不夸张的说,书店塑造了我的精神世界。即使网店发达如今天,我也经常去逛逛城市中的书店,每每收获到意外惊喜。严彬编的这本《北京书店印象》与我的书店之旅若合符契。
                在80年代之前,北京买书的地方就两家,一个新华书店(卖新书)一个中国书店(卖旧书)。当时王府井的新华书店广场上常常人山人海,那是当然咯,一道封闭三十几年的闸门放开了,中外名著,线装古籍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开始了,看书买书再也不用藏着掖着,就连孔乙己那种雅贼似乎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彼时的旧书市场也没有炒到现在这个样子,书的原主人在书上勾勾画画,一时兴起做种种批注,买到这些书,看看这些“书外”故事,猜想书主的相貌品性,有趣。现在的旧书市场里的旧书干干净净,好像从买那天开始,就是为了卖掉,很乏味。我对这种现象很痛恨,可是没有办法,现在的旧书商已经不是当年的老学究,闻不到墨香,纸香,留下来的只有铜臭。彼时的北京民营书店百花齐放,每一个爱书人都有自己的一份精神地图。1988年的三味书屋、刘苏里创办的万圣书园,1995年的席殊书屋,代表女性主义的雨枫书馆,东直门的库布里克,许知远的单向街,一座座知识的灯塔照亮城市。
                其实不止于此,80十年代末到90年代,全中国的民营书店大发展,严博非1997年创办的季风书园;陈侗1994年创办的博尔赫斯书店,南京的钱晓华1996年先锋书店,杭州朱升华1997年创办的枫林晚,当然还有西西弗书店。这些书店记录了中国全民阅读的黄金时代,我有幸赶上时代的末尾,家里人也喜欢读书,年少呆的最多的地方可能就是书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理解这种买书,看书欲望了。
                书中讲的作家张莉在书店遇到的书客给她推荐书,进而影响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有种电影的感觉,但是有时真事比故事更像故事。刘苏里大谈万圣的经验那一章写的也是好,读书人好像都想开书店,但是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想想你是去找媳妇,到头来称为丈母娘,管理书店,不是那么浪漫的事,我觉得刘说的对,说的在理。读书人以自己的读书取向为好恶,最后一定开不成书店。
                《北京书店印象》写的好,写的不像一本旅游书,因为她写出了记忆,写出了书虫们的困境与希望。我们这一代注定如此吗?把曾经的痕迹擦得一干二净,剩下一个没有过去,永远崭新的世界,它教会我们背叛,冷血,麻木,交出回忆。《北京书店印象》似乎还在紧紧攥住这记忆。我喜欢。


                IP属地:辽宁329楼2016-12-19 23:47
                收起回复
                  书影~以上为【书评24】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30楼2016-12-20 00:55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32楼2016-12-21 21:47
                    收起回复
                      有客居尧都,临风寄佳音。情倾三江水,意胜东海琴。人生多如梦,得斯倍感怀。终是甘澧
                      交,千语犹难尽。成结秦晋好,必做连理枝。眷眷执君手,窈窈渡宾池。属归花月夜,云雨
                      点露时。
                      平安夜+结婚典礼,这一波狗粮,我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37楼2016-12-24 18:40
                      收起回复
                        米娜桑圣诞快乐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39楼2016-12-25 00:14
                        回复
                          2016年12月26日继续阅读《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
                          “无声的良师”这一章主要记叙了剑桥各学院图书馆的历史,比较有意思。
                          总体来看剑桥存储书籍经历了欧洲大学相似的历程,从小书箱演变到小型学院图书馆,再到莱恩图书馆、雄鸡图书馆,再到20世纪的地标型图书馆,漫漫旅途中剑桥大学网罗了许多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书籍,珍藏在优雅的建筑中。
                          就像宗教激励人们建造美丽的教堂,书籍也成为人类建筑梦想的动力。15世纪古登堡的印刷术,无疑使之前藏书量很小,书籍很珍贵稀有的剑桥大学改变藏书的形式,于是在西方印刷术出现之前48年,剑桥第一座图书馆开始修建。书籍的大量出现,伴随着大量图书馆的出现。
                          柯瑞思把剑桥大学120多座图书馆按照功能分成了两种类型【1】地标型【2】藏书型。前者的经典例子,莫过于三一学院的莱恩图书馆、林肯主教命人在1623年修建的圣约翰学院的旧图书馆、当然也少不了吉尔伯特.斯高设计的大学图书馆。后者的典型例子有莫德林学院的皮普斯图书馆和以菲茨威廉子爵命名的博物馆。
                          莱恩图书馆是剑桥第一座地标型图书馆,设计者对光线格外重视,图书馆内部通透亮堂,室内沿墙摆满了书籍,馆楼下方是柱廊,柱廊的一侧就是著名的纳维尔庭院。馆内的光线犹如教堂般充溢,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在读书时充满了神圣感,在这里书籍是神圣的,知识让人崇敬。
                          皮普斯图书馆是剑桥另一种类型——藏书型图书馆的典范,塞缪尔·皮普斯是英国著名的藏书家,至今的书痴书迷无人不去搜集他的《皮普斯日记》(汉芙心心念念的日记),皮普斯早年上了伦敦的圣保罗学校,学校与圣保罗大教堂和英国出版业的心脏地带相邻,而且校长塞缪尔·克罗勒霍姆本身就是藏书家,这些促成了皮普斯一生嗜书如命,知道进入剑桥莫德林学院,也是如此。现在图书馆的馆藏基本全部来自皮普斯,就连他的橡木书架也捐献给了母校。皮普斯的时代是英国共和时期风雷激荡的时代,从他的日记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与文学的渊源也使英国文学界瞩目这座图书馆。就像莫德林学院朴实的学风一样,走进这里的人只要潜心研究,才是对皮普斯300年前的美意最大的敬意。
                          剑桥当然还有很多图书馆,有很多故事,我相信喜欢图书馆,喜欢藏书的每一个人,看着柯瑞思笔下的活生生文化标本,都会感叹,思考,然后潜心的阅读,仿佛自己也要去窥探世间承载累积的智慧。


                          IP属地:辽宁341楼2016-12-26 22:14
                          收起回复
                            2017年1月1日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钟芳玲的《四季访书》。这本书是钟的第四本书,前三本估计在这个吧经常混的人都看。而四季对于作者自己来说又意义重大,吉辛的《四季随笔》是她年少时的枕边书,济慈的十四行诗《人生四季》也照应了书中的内容,四季让人想起温暖的事物与过往,与这本几十年访书旅程的小小总结也若合符契。当然我们读钟芳玲的书,看重的是她丰富的经历与故事,这里包含的故事性更吸引读者,毕竟她的文笔中规中矩,如果放在随笔作家之列,算不上上乘之作。但是历经西方藏书知识洗礼,用她自己的话说能选择古登堡放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天性亲近阅读,这种人写出的书也不会差。自己很早读过她的那三本书,多少了解作者。如果说这第四本书有什么不同,首先作者无疑眼界放的更宽了,以前她只专注古旧书店,顶多谈谈拍卖展之类的掌故,有趣是有趣,但是免不了单调之嫌。这次的访书,钟芳玲打破唯书店主义,开篇的四张讲的是文人住宅(济慈之屋、杰克伦敦美丽牧场、尤金奥尼尔大道别墅、斯坦贝克之乡)将人物、书、景物有机串联到一起。让人感觉钟芳玲的笔力确实越来越老道了,没有写到书的地方仿佛也生出书来。接下来的四章,作者也挑选了自己之前没有写到的书店介绍。这样《四季访书》避免了文章内容重复这种随笔集经常出现的问题。最后书中的插图确实做得美,老照片、初版本书、肖像画、藏书票、与作家有关的周边都提到了,这些珍贵的照片对于阅读的帮助可以说是倍增。如果不是如此热爱书的人,不论春夏秋冬都处于访书状态的钟芳玲精心设计的这本书,给读书人一种踏实感。无论四季如何流转,阅读都将生生不息到永远。
                            新的一年,我来了。借用伦敦的话
                            我宁愿化为灰烬,也不愿仅是尘土;
                            我宁愿我的火花,像是灿烂的焰火般燃尽,也不愿被干腐的木材给熄灭;
                            我宁愿是一颗超级流星,每个原子都是华丽的光芒,而非一颗沉寂不变的恒星。
                            人类当有的作为应该是去生活,而非仅仅是生存,
                            我将不会为了延长生命而浪费岁月,
                            我将善用我的时间。


                            IP属地:辽宁346楼2017-01-01 22:56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47楼2017-01-01 23: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