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叶绫芽吧 关注:6贴子:821
  • 10回复贴,共1

【资料】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600个文学典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为诗歌。
  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往往是字字斟酌,句句深思,然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凝结到诗歌简单的文字当中,使得诗歌的文字不仅简洁明快,而且富有深厚的感情。后人在这些诗歌中总结出了很多的成语和俗语,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而且在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一段沉淀了千百年的感情。我们只有读懂每一个词语,才能体会那跨越时空、亘古未变的情感,体会古人用心、用爱写下的丝丝情意和阵阵感慨。


1楼2016-04-07 18:14回复
      诗歌 第一章(1)
      ■ 擎天柱
      典出《楚辞?天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楚辞?天问》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屈原曾经受到楚王的信任,被任命为三闾大夫,常与楚王商议国事。但是,后来因为反对楚王亲近秦国,被楚王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天问》这首诗歌,在诗歌中,屈原提出了多种问题,表达了心中愤懑的心情。
      在《天问》中他提到:“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东汉文学家王逸在解释这段话时说:“言天有八山为柱,皆何当值,东南不足,谁亏缺之?”《天问》中提到的八柱,就是传说中天地间有八根擎天巨柱,支持在天地之间,使天不会塌下来。后来就将“八柱”演变成为了“擎天柱”,用来指高耸的山峰。
      唐朝张固在《独秀山》中提到:“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曾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这里的“擎天一柱”指的就是高耸的山峰独秀山。
      后来人们也用“擎天柱”来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宋史?刘永年传》中提到:“刘永年'一柱擎天’。”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6-04-07 18:14
    回复
        楚 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8卷20篇。《天问》是其中一卷。
        《天问》整首诗都是由神话、传说、历史交织构成。东汉时王逸在为《天问》作注时曾这样来介绍《天问》产生的背景,他说屈原被流放后,彷徨于山间,无意中发现山里有许多楚民族先公先王的祠堂宗庙。屈原因为疲倦而休息其中,看见墙上画着许许多多的画,有楚民族先人的历史,也有许多奇怪的事物,屈原因此受到触动,就这些壁画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连串质询,有时还充满了愤懑。当地的许多土著百姓十分心痛屈原的遭遇,就坐下来与屈原一起讨论讲述壁画的故事。《天问》是就这些故事的内容提出的疑问。后人一般认为王逸的说法是可靠的。因此就对上古史的研究,对神话的研究而言,屈原的《天问》堪称宝库,是极其值得重视的。


      3楼2016-04-07 18:15
      回复
          ■ 回肠荡气
          典出宋玉《高唐赋》: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鼾。长吏隳官,贤士失态。愁思无已,叹息垂泪。《高唐赋》的作者宋玉,字子渊,号鹿溪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归州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世人以“屈宋”并称。宋玉是屈原的学生,一直在屈原身边学习,后经楚国大夫景差介绍,被任命为楚襄王的文学侍从。
          《高唐赋》的内容是宋玉和楚襄王在云梦高唐游玩的时候,向襄王讲述夜梦美女的事。在文中,诗人用“回肠伤气”来形容美丽多情的神女甜美的歌声使诗人肝肠回转、气息摇荡。


        4楼2016-04-07 18:15
        回复
            诗歌 第一章(2)
            后来人们将“回肠伤气”又写成“回肠荡气”,用来指事情、故事曲折动人。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提到:“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6-04-07 18:16
          回复
              ■ 狐疑
              典出《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热爱自己的祖国,对楚王也是忠心耿耿,但遭到很多人的嫉恨排挤,楚王身边的一帮小人也不断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也渐渐不信任屈原了。所以他在诗歌中提到:“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诗人自己心里也彷徨犹豫起来,不知如何是好。
              传说狐狸性情多疑,所以就用“狐疑”指多疑无断,犹豫不决。
              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到:“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


            6楼2016-04-07 18:16
            回复
                ■ 芙蓉
                典出屈原《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楚辞》的作者屈原在文中提到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指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做裙子。诗人以此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
                芙蓉,是荷花的别名。宋朝诗人杨万里在《红白莲》中提到:“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艳妆。”诗中提到妙龄女子面似芙蓉,后来“芙蓉”一词就用来借指女子美丽的容貌,也指代面容美丽的少女。
                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鸦头》中提到:“王略无疑二,从容曰:‘室对芙蓉,家徒四壁,实难自慰,恐经久弃置’。”其中的“芙蓉”即指美貌的少女。


              7楼2016-06-09 15:10
              回复
                  ■ 未雨绸缪
                  典出《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这几句诗歌的的意思是:我趁着天未阴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现在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敢将我欺凌?
                  诗中指鸟类趁天气未变赶快搭窝。“未雨绸缪”就是从《豳风?鸱鸮》中演化而来,本意是趁天还没有下雨,赶紧把门窗绑牢,防备暴风雨的到来。据说这首诗是周公所作,目的就是提醒周成王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叛乱的发生。后来就借指事先做好准备。
                  清朝的《官场维新记》中用到:“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中途溃散,就是临阵脱逃,这不关我们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9楼2016-06-09 15:11
                回复
                    ■ 未雨绸缪
                    典出《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这几句诗歌的的意思是:我趁着天未阴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现在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敢将我欺凌?
                    诗中指鸟类趁天气未变赶快搭窝。“未雨绸缪”就是从《豳风?鸱鸮》中演化而来,本意是趁天还没有下雨,赶紧把门窗绑牢,防备暴风雨的到来。据说这首诗是周公所作,目的就是提醒周成王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叛乱的发生。后来就借指事先做好准备。
                    清朝的《官场维新记》中用到:“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中途溃散,就是临阵脱逃,这不关我们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10楼2016-06-09 15:11
                  回复
                      ■ 风雨飘摇
                      典出《诗经?豳风?鸱鸮》: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这几句的意思是:我的翅羽稀落,我的尾羽枯槁;我的巢儿垂危,正在风雨中飘摇。我只能惊恐地哀号!
                      “漂摇”也写作“飘摇”,诗中的意思是在风雨中摇摇晃晃,飘荡不定。后来人们就用“风雨飘摇”来比喻时局动荡不稳。
                      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用到:“那是虽有也先之患,经过土木之变,但国家的根本依然强固,全不似如今这样风雨飘摇。”
                      《诗经》的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两种说法。
                      王官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采诗官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疏导民意。这种说法大致可以相信。
                    诗歌 第一章(4)
                      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但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11楼2016-06-09 15:11
                    回复
                        ■ 天作之合
                        典出《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
                        《诗经?大雅?大明》是写周文王婚姻大事的情况,“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是说周文王娶妃子大姒是上天的撮合,是上天有意安排的。上天有意安排的婚事既是命中注定,又十分圆满完美。后来就把两情相愿的男女结婚称作“天作之合”。有时也指自然凝结的友谊。
                        《儒林外史》中用到:“年长兄,你和我是‘天作之合’,不比同年寻常弟兄。”


                      12楼2016-06-09 15: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