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豫人吧 关注:763贴子:9,160

回复:构建汉本位:政治经济与民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未来华夏之政治:王士民共制
王士民共制是由宋豫人先生首先提出。
政治体制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人自古注重家庭和家族,古代的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中国人自古的信仰是祖先崇拜,不太像西方人那样注重天堂等。中国古代更注重人情,更注重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之间的关系,讲究父慈子孝、讲究夫妻间怜惜,讲究家庭和睦与兄弟朋友的义气等,不太像西方那样讲契约精神。这些种种的文化思想差别,就造就了西方所谓的民主共和宪政等不适合中国文化环境。
中国至少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王士共制的传统,在周、汉唐宋明都是如此。但是,王士共制放到现代社会还有瑕疵,比如到了后期会形成官场腐败,所以需要第三方监督。我主张将检察权放给民。古代王士共制中各朝各代有监察机构,如御史台、尚书台、都察院等,但这些依然由士人所掌管,依然是通过察举和科举等程序上来的。而在王士民共制中,将监察权放于民,也就是说,监察机构的官员可由民众一人一票的选举而来。还可以考虑将法院系统独立,法官亦由民选产生。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1-06 06:13
回复
    举个具体的例子,古代比如周朝,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驾”,其余的人,无权这样。现在呢?好像只要有钱,随便你坐什么车,随便你买什么飞机;但问题是,你有钱吗?你的所谓自由,是和大财团平等的吗?法律没有限制你拥有一台波音的自由,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这样的自由毫无意义,因为你的经济基础不允许。现在公知们嘴里的自由平等与民主,无非是主张限制了政府权力,但是却放任了金钱的力量。
    若吉尼斯世界纪录有全世界最虚伪的词汇评比,建议民主、自由和平等前去竞选。而法制、宪政和契约精神等也可参选,虽然大概进不了前三。
    民有恒产和节制资本
    中国古代在人民生活方面取得过很大成就,我在下面“古人过的不好吗?”部分会着重论述。这些成就和自古以来的民有恒产和均富主义思想有关系,并深刻的体现在政府的决策中。什么是恒产?就是指能够至少保障这一辈子的资产,那么什么符合?房子、土地等。古代世世代代的种地,那么土地以及房产就是最大的恒产,恒产是保证幸福指数的重要条件(当然亦不排除个例)。大多数劳动者的幸福,是士人奋斗的目标。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句古训,节制资本是各朝各代的国策。周朝井田制就是均田制的一种方式。商人往往是最富有的群体,故汉高祖发令不许商人及其后代做官,汉武帝亦颁布法令限制商人拥有土地:“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后来没收了很多土地。隋唐的科举制亦不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而宋朝亦只允许“有奇才异能者”应举,明朝虽然政策法律上放宽一些,但依然限制商人入官场。唐代的均田制,给18岁以上男子分口分田80亩以及永业田20亩。另外还有命脉行业国营的做法,如汉朝的铁盐政策,如明朝盐类官营的政策。此外,对于商人也有诸如车乘、服饰穿着等限制,用以减轻贫富差距。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1-06 06:14
    回复
      2025-05-11 00:14:54
      广告
      古人过的不好吗?
      中国古代至少在汉唐宋明,是以自耕农占据人口与经济主体的结构。
      中国古代的民生是否如很多人所想的那么糟糕呢?又是否远远的不如今天呢?非也。根据学者吴慧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的统计,从汉自满清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年人均粮食产量)如下:西汉末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993市斤,唐代为1256市斤,宋代为1159市斤,明代为1118市斤,满清中期为628市斤。而根据卜风贤在《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也列出了统计:秦汉:1048.35斤,隋唐:1741.11斤,宋元:1457.87斤,明代:1192.94斤,清前期:780斤,清中期:780斤,清末:736斤。从这里,亦可以看出满清入侵带来的民生倒退,满清一朝的人均粮食产量相比明朝非但不提高,反而大大的下降。
      根据官方数据,现代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如下:1950年为478市斤,1970年为610市斤,1984年为800市斤,2013年为884市斤。现今中国还算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也基本进入小康生活。但直至2013年,根据统计,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如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朝高。虽然现在使用了诸如化肥、农药、各种农业机械、杂交甚至转基因等技术,人均粮食占有量依然不及古代。当然对于古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定论,但是综合不同人的统计,退一步讲,汉唐宋明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至少是不差的。
      那么又有问题,即便是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果税收过于沉重,也是无用的。实际上,各朝各代的税收总体上是不高的,至于田税,各朝各代基本能维持百分之10以下[1]。在汉代,农业税为15分之一和30分之一;各种研究表明,唐宋的税收也只占百姓产值很少的一部分;唐朝在租用调时期,人丁承担的税收大概为粟两石,纳绢两丈等,后来改为以田亩为准的两税法。明朝的税收则更低,农业税和商业税均低(少数时期除外)[2]。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7-01-06 06:15
      回复
        中国古代是否如很多人所想的那样,地主或达官贵人朱门酒肉臭,而普通百姓缺吃少穿呢?当然在少数的以及特殊的时期内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主流显然不是。中国古代是自耕农社会,自耕农就是指一家拥有一块土地,然后家里人耕种这块土地,不雇佣或很少雇佣外人,自给自足,剩余产品拿到集市去卖。保守统计至少秦以后,自耕农在中国古代主流上是主体,占据人数和经济产值的大部分,并无严重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化,中国古代的基尼指数甚至低于当今很多西方国家[3]。
        网上流传了一个极低的中国古代人均寿命表格,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等,著名的方舟子就是持类似论调。从古籍记载便可知这种统计是有误导性的。孔子讲“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若大部分人连30岁都活不到,那30而立有什么意义?《文献通考》中记载汉高祖时期的政令“二十而傅,给徭役”,也就是说,20岁开始服徭役,如果大多数人只能活到20岁左右,只怕这个政令太可笑了。再比如《通鉴纲目-唐武德七年集览》中说:二十为丁,丁者当也,当强壮之时;若唐朝多数人只能活20多岁,20为丁有啥意义?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婴儿存活率低,所以拉低古人的平均寿命;我对如何统计出夭折婴儿的样本持怀疑态度,难道婴儿入了户籍可以清楚查出?还有人说是以人口正常增长率来计算的,也就是说人口增长率降低,那么就假定婴儿夭折,这样统计很可能有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就会趋于稳定,很多人就不愿意生那么多孩子了。再或者是将战争中大量的非正常死亡,如屠杀等也算进去了?根据郑正和王兴平的《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中的统计,中国古代从西汉开始的平均寿命很高,从60多岁到80岁。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1-06 06:18
        回复
          综合而言,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低贫富差距+低税收,能说中国古人过的不好吗?某位中国的领导人说过:中国人穷了几千年了,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古代的社会稳定时期,多数人一家一户有充足的耕地与粮食,不需要像现在人那样上学和为生计奔波,不用担心学历低没出路,不用强做微笑状的去找工作,不需要担心自己多长时间能还清房贷,不需要忍受长时间的与父母妻儿分离的奔波之苦,也不需要过多提防小偷和各类商业诈骗,总之,我认为还是古人更幸福。
          所谓民主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商业竞争通过大吃小,财富正在走向垄断。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甚至可以和某些国家抗衡,如在1999年,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值超过波兰的GNP,德国奔驰公司的产值相当于印尼的GNP。在1992年,美国1%最富有家族所拥有的国民财富份额占42%[4]。被一些社会民主主义崇拜者吹嘘的北欧国家也不例外,如瑞典,在20世纪80年代初占人口1%的家庭占据全国纳税财产的50%以上,在1990年以后这些人的收入继续增加[5]。那么北欧国家为什么基尼指数低呢?主要取决于高税收的缘故,但依然是少部分人占据生产资料。
          [1]见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之绪论
          [2]见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3]见赵冈《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4]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5]刘昀献《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64页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1-06 06:18
          回复
            我来构想未来华夏社会:家庭均有主义社会
            若让我来构想下未来华夏社会,我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发展到家庭均有主义社会,或均有主义社会,这是科技高度发达的自耕农工商业社会,这既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亦不像资本主义的那种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更不是共产主义,而是生产资料家庭均有制。即国家主体经济的生产资料由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或家族来掌握,主要的劳动力也由家族成员来完成。这些概念是我的发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如果中国古代是旧自耕农社会,那么未来就是新自耕农社会。
            在前几次科技革命中,无论是蒸汽化时代,还是电气化时代,甚至是现在信息时代等,客观上脱离不了集中化的生产,需要集中人力资源办大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能源问题,传统的能源使用需要集中化;二是人的智能问题,发展到了近现代,每个人的智能有限,全才变的越来越不可能,每个人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要办大事客观上需要集合这些人力。集中化的生产,要么是资本主义,要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么是资社混合。
            但是,新的科技革命,也就是第六次甚至第七次科技革命,给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可能,我们华夏古代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生产方式可以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新能源得到开发,这就降低了大规模集约生产的必要性。古代自耕农,可以种粮食,可以自己织布,可以自己制作手工业品,还可以拿来卖,那么的精耕细作。新的自耕农社会,“农民”可以在自己实验室培育出各种类型的生物甚至器官,可以设置出各类机器人。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1-06 06:19
            回复
              新的科技革命导致人的思维方式大大改变,全才变的可能,并且很多需要精密计算的工作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
              新的科技革命下,给了自耕农社会以复兴的机会,那时候,人追求的是与周围环境精致的共存,也是在王士民共制(士人政治篇有论述)下的自由人联合体。集中化大生产被打破,新能源得以利用,人重新重视起家庭生产。敬天法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同时,不同家族的家学、家传技术等等,亦可以通过祖传带给后代;另外门派也可以通过自古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下去,与官方教育结构相辅相成,这样,应试教育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未来不仅家家户户要恢复祖先牌位,宗庙祠堂系统也要恢复,成为族人的心灵寄托。
              这个构想并非无现实实践基础,现在中国各式各样的家庭工业就是可以参考的对象,当然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效率低、安全系数等不达标,但这些可以在智能和能源问题解决后改变。
              当然,家庭均有制为主体,可与其他形式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结合。
              古代有县下自治的传统,就是指官方的行政很少干涉至县级以下,县级以下的乡镇则由村民自治,也就是说由德高望重的人或家族来担任管理者。未来也可以在小型乡镇实行县下自治。
              文化是与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应的,之所有现在传统文化衰落,也有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古人不同的因素。若没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单纯的宣传文化是没有用的,除了少数的仁人志士,华夏整体的道德亦不会回归。
              有人说我们华夏自古是小农主义,这虽然带着贬义,可我乐于接受。正是小农主义,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至今,正是小农主义,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也正是小农主义,我们虽中原沦陷多次而一次又一次复国成功;大汉未来复兴,也非继承小农主义不可。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7-01-06 06:19
              回复
                历史认知之三部曲:
                有人认为历史都是胡编的,也有人过分强调所谓的历史事实。我是主张中庸之道的,就好像宋豫人老师所说的,历史的框架基本是确定的,而历史的细节往往很麻烦,要讲基本的历史逻辑,这样才能不被忽悠。
                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物,历史的记载者往往会将自己的感情倾向、自己的立场以及自己错误的认识,甚至自己歪曲的事实记录进去。而现实中的种种人,也会根据自己的感情、立场等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资料,并且将其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读。我举个例子,明成祖朱棣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历史记载有了自相矛盾的说法,这就是编写历史没有编圆。再比如满清官修的明史,其中错误之处诸多,比如其中记载张献忠“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明朝总人口亦不可能过六亿,这很可能是满清故意栽赃于张献忠。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1-06 06:19
                回复
                  2025-05-11 00:08:54
                  广告
                  我们汉本位者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应该是中庸之道的,我们不保证我们所讲的历史绝对正确,但是,在逻辑和证据方面,至少不比伪中华者和西系弱。历史认知有下面之三部曲:
                  常识:当一个人首先接触一个历史观点的时候。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常识,若违背常识,则必须存疑。比如有人说某个白手起家的政治领袖是白痴,那么你根据自己的常识想一想,自己周围白手起家的领导或老板是不是白痴?这么一想便知这种说法是不是可信,然后再找历史事实。
                  证据、逻辑与统计依据:当然常识亦有可能错的,不排除有违常识的情况发生,这时候就要讲逻辑与证据,甚至是统计依据了。有人说中国古人生活的很悲催,那么就要问下如何悲催了,我们可以根据学者的统计得知古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可以知道古代的税收情况,甚至可以得知古代的基尼指数;如此一来,古人悲催论的说服力就低了。
                  立场:首先通过常识,然后用证据逻辑与统计依据进行判断,这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也就是两种观点在证据上都差不多,这时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立场进行取舍。对于历史这样的并非完全客观的学科,立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判断历史是否可信,必须要确定立场,比如满清修订的《明史》中将明朝和很多明朝皇帝说的污浊不堪,那么就必须知道满清的立场是什么,满清的立场当然是与汉人的立场相反的,于是乎带着存疑的态度研究《明史》,就可以发现诸多疑点。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1-06 06:20
                  回复
                    第二部分
                    汉本位民族理论构建
                    一.谈谈所谓的狭隘
                    致力于汉族复兴的人,经常会遇到“狭隘”的指责,我们首先应该清楚一点,即狭隘是主观而非客观的,狭隘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认为汉本位“狭隘”的思想,主要来自两点,一点是“中华民族”的伪中华思想,再一点就是乌托邦式的人类主义思想;前者的来源是中国的历史原因,后者的来源则是近现代的国际原因。
                    人类不同集团之间的竞争是人类的本质之一。在没有其他智能(比如外星人)与人类竞争的情况下,宣扬人类主义的思想,宣称人类立场超越民族立场的思想,就是虚无的,甚至是虚伪的。当然,这里说的竞争不一定是指军事战争,竞争包含多个方面,比如贸易、文化和政治等的竞争。所谓的全人类利益是什么?当A与B存在冲突时,你站在谁的立场之上?这是最现实的问题。除非有一个X和全人类进行竞争,那么再谈全人类利益好了。当然,不同民族之间也会有合作、团结和美好共处。
                    有人会说,将自己民族(汉民族)的利益为基点,是不是就天然的要侵犯别的民族的利益,以至于威胁别的民族的基本生存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常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侵犯别的民族,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别的民族的敌意,那么对自己的民族同样是一种危害。我举个例子,一个家庭,父母首先爱自己子女,子女首先爱自己父母,但是,如果这个家族总是侵犯别人家族的利益,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家族也会面临厄运。
                    汉本位者,需要多一些的文化战士,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例子中,来论证所谓“普世”的虚伪性。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7-01-06 06:21
                    回复
                      汉文化是不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认为不是的。汉文化亦有她所适用的范围。世界正因为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才有这个精彩的世界,民族的即世界的,从这点看,我是个文化相对主义者。有些人主张汉文化统一全球,我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
                      批判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可以有多种角度,第一:从逻辑上,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明显自相矛盾,一方面将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划分到中华民族之中,另一方面俄罗斯的俄罗斯族、朝鲜韩国的朝鲜族却不是中华民族。第二:从民族学来看,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站不住脚的,其中的族源和文化并不一致,这样的民族定义是毫无道理。第三:我认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那就是,中华民族理论非但不能维持中国的民族稳定,相反,是造成中国民族问题扩大化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理论弱化汉人的民族意识。汉人强则中国强,通过消减汉人民族意识来达到稳定团结,是痴心妄想。而且其他民族也未必接受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汉人就是中国的主人,这点无须讳言,名正则言顺。在这第三点上,需要更多的论证。
                      二. 汉人认同之辩:
                      简单的说,汉人认同就是父系血统+文化,但还需要继续深入论述。
                      定义往往非常难下,尤其是对于人人熟悉的事物,比如怎么定义杯子?怎么界定杯子与碗、瓶、罐、缸、壶等的区别?这就非常难办,世界上有千万种类型的杯子,大小形状颜色口径以及有无把柄等都不同,你会发现很难说清楚。但问题是,世界上存在各式各样立场和目的的人,当我们无法说清楚自己的定义时,别人就会以此为由来反汉,并因此说汉族是个伪概念。所以,下一个较准确的定义是必要的。同时,对于那些拿定义来说事的反汉者,也可以用他们的逻辑回应他们,比如,假如汉族是伪概念,那么其他各个民族是不是伪概念?那么人类是不是伪概念?其实说清楚人类的定义,亦是不容易的。
                      我之前曾经在血统和文化上又加了个条件,那就是自我认同,但现在看来是多余的。加上简单的自我宣誓则会更加混乱。
                      民族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定义往往很泛泛,比如共同的血统文化语言宗教心理等等。但这些都不必然决定一个民族,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一致的人,面貌血型全部一致的人,也未必是一个民族,这说明,血统不必然决定民族。基督教徒并非一个民族,基督教中间的各派信仰者也并非一个民族,穆斯林亦不是一个民族。说英语的人有很多,黑人白人都有,也不都是一个民族。那么有人说血统和文化同时符合就算一个民族,但是文化的要素很多,包括宗教、语言、文字、政治、哲学等等,要符合几项才算一个民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什么?比如有人可能信仰伊斯兰教,但是说英语,同时也会写汉字,也过圣诞节,另外还喜欢孔子,你说他在文化方面,是哪个民族呢?
                      个体汉人认同:父系血统。整体汉人认同:血统和文化。
                      要解决民族定义混乱的问题,我认为整体汉族和个体汉族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个体汉族只需要以父系血统(祖先)认同为准,即这个人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等是汉族,那么他就是汉族,这非常简单。那祖先认同是否等于基因?不能简单打等号,需要看语境。汉族认父系,父系血统是指人的父系基因型,大多指Y染色体类型,这种基因并不能与血统认同划等号,因为两个不同的民族的人,Y染色体类型也可能一致。而一个民族的人,Y染色体未必是一种类型(这在后续会详细讲到)。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7-01-06 06:21
                      回复
                        只有作为整体认同时,才需要考虑一个民族的族源。那么汉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保守的说法是在西周,大胆的说法是在商朝。现在基因研究证明,绝大部分汉人都来自于五个超级祖先(后文会提到)。
                        用文化是很难区分个体的民族属性的,比如一个人既懂英语又会汉语,既过春节又过圣诞节,既喝茶又喝咖啡,既信仰道德经又主张自由主义,那么,你如何从文化上判断他的民族属性呢?如果说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之一,那么怎么才算有这个标志呢?会说?每天都说?说这个语言多过那个?把文化用于个体的民族识别,会造成糊涂账。
                        正确的选择是抛弃文化上的形式,仅以父系血统认同为个体民族识别的标准。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有人会说日本人历史上有汉人移民,融入了日本人中去,这些人是不是汉人?可问题在于,没有证据证明具体哪个日本人的祖先是汉人;他的父亲、祖父亲等是和族,那么这个人就不是汉人。
                        但是,当一个民族作为整体,并且放到历史的维度中去,那么就可以将文化的因素当做判断标准之一,与血统并列。一个民族在历史与现实中,现在或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信仰和说什么语言等等,与其他民族有什么区别等;这样,放在整体之中,放在历史的维度之中,文化的判断就清晰的多了。
                        分子人类学证实:汉人的父系血统相对纯正
                        民族融合伦和民族同化论,是在近现代以来在汉民族史学研究中主流的观点,王钟翰先生是民族融合伦的主张者,他认为汉人是在历史上与各个民族融合而成的,比如汉人与蒙古草原上的诸多民族如鲜卑、匈奴、契丹、蒙古等相互融合,大量的其他民族成为汉族,也有大量的汉族成为其他民族。
                        民族同化论和民族融合论的区别在于,民族融合论认为汉人和其他民族是相互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民族同化论则是认为汉族在历史上不断同化其他民族,其他民族不断的变成汉族,而汉人变为其他民族的很少。梁启超就是民族同化论的集大成者,还有著名的历史学家林慧祥也是如此。当然,在很多语境下,民族同化论是归于民族融合伦的。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7-01-06 06:21
                        回复
                          仅从史料入手,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大型民族,比如匈奴、鲜卑、乌桓、回纥、突厥、契丹、女真、满人、吐蕃等等,人口都往往几十万甚至强盛的时期有上百万,甚至几百万,而汉人弱势时期往往人口4000万以下甚至不到2000万。这似乎给了民族融合或同化论以理论基础。而事实上,无论是民族融合伦还是民族同化论,均被现代分子人类学推翻。
                          Y染色体是研究民族祖先与传承很好的钥匙,因为它不会出现基因重组,仅仅限于父系传承。研究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可以了解民族间的血统关联。O3是汉人的Y染色体多数类群,大概占50%至60%,而O2b是朝鲜族和日本人的多数类群[1]。C是蒙古人的多数类群[2]。而Q是古匈奴人的多数类群[3]。
                          若A民族融入了B民族的大量人,那么A民族应该有和B民族相类似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至少应该有B民族的主要类群。匈奴人重要的Y染色体类群R1a1在汉人样本中未被发现,匈奴对汉人的血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3][4],但R1a1在蒙古各部落中很常见,在霍屯人中约占83%。Y染色体C3c在漠北蒙古中占据15%,在乌梁海中占33%,在扎哈沁中占30%,在霍屯人中占10%,同时也是满人比较常见的一个类群,但C3c在汉人样本中没被发现;由此可以证明,蒙古人或满人等对汉人的血统影响是非常小的[2][4]。
                          至于鲜卑人,因为缺乏Y染色体资料,所以就谈母系。有篇论文很有意思,是通过线粒体DNA(线粒体只有母系遗传,故可以探究母系族谱)的研究,承认鲜卑人群与现代汉族无较近亲缘关系(指母系),但又坚持认为鲜卑主体融入了汉族,给出的理由是汉人主体太过庞大,来源复杂(这与一些学者为了论证鲜卑人融入汉族,认为鲜卑族在某些阶段与汉族的人口悬殊不大矛盾),可是分子人类学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恰恰证明了汉族的族源相对单一。看起来鲜卑从北魏孝文帝汉化开始,与汉族通婚的效果也不行[5]。若论父系,鲜卑人对汉人的影响只可能更低(因为战争的缘故),如果古代鲜卑人与锡伯族同源,可以看出锡伯族与汉族的Y染色体构成非常不同。
                          说了鲜卑人、匈奴人、蒙古人和满人对汉人父系血统影响非常小,那么南方汉族如何呢?南方汉族是不是同化了很多其他民族呢?实际上,南北汉族在父系上差别很小,父系同源,南方汉族也是北方移民过去的[6]。
                          复旦大学的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严实在《一席》上的演讲《Y染色体携带的历史》中反驳了汉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说法,指出C3星簇这个类型,在蒙古人中至少占百分之10以上,但在汉人几千个样本中只有两三个;如果说蒙古人大量同化为汉人,那么汉人中至少应该有2%到3%这个比例。该讲座指出现代汉人的60%以上的人,都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5个超级祖先。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1-06 06:22
                          回复
                            我要特别强调一点,查Y染色体往往可以判断民族间的关系,但却不能判断一个人的民族属性。比如不能说O3就是汉族,C就是蒙古族,D就是藏族;只可以说,汉族中O3占了很大比例,蒙古族中C占了很大比例,但O和C本身不是民族的标志。
                            可以下结论,汉族至少在父系上,是血统纯正的,很少混入其他民族,可以称得上千年一脉。
                            有人或许会问,血统有什么意义?血统是人类朴素的情感归属,爸爸为什么爱儿子?因为血统,一家人为什么亲?因为血统。当然也可以举出很多父子反目的例子,但这不是常态。汉人之所以亡国数次又数次翻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血脉相连的情感,因为血统,即便散了也会重聚。因为不少鞑系作品的迷惑,不少汉人对自己血统产生疑问,那么就必须告诉大家汉人真实血统,以正视听。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7-01-06 06:23
                            回复
                              2025-05-11 00:02:54
                              广告
                              三.我为什么反对同化:
                              同化思想混淆汉人定义
                              有一些人主张同化中国境内其他民族,并主张强制将这些民族认定为汉族,无论其血统和文化与汉人差距有多大。这实际上不是民族认同,而是政治认同,即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内的人都是汉人。这么说移民到中国的黑人白人是不是都可以是汉人?元清的蒙古和满洲统治者,是不是都可以是汉人?因为他们也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
                              有人主张文族主义,只要一个人接受汉文化就都是汉人。我前文说过,判断个体的文化属性是非常困难的,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谁宣称自己是汉人,谁就是汉人。
                              按照这样的种种理论,那么汉人这个词就等同于一个国家的公民或居民,亦或松散的政党,汉人的血脉相连与文化情感就没有意义。
                              历史上同化过谁?
                              至少从中国历史的相关脉络来看,非常成功的同化另一个大型民族几乎是不存在的。
                              我简单统计了下王钟翰的《中国民族史》中第三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南北各民族融合”过后见于目录上的民族,这些民族兴盛时往往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属于比较大型的民族。这些民族的消失,往往是伴随着战争。比如秦帝国对南方动武;匈奴的消失,是在汉匈百年之战,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五部匈奴与其他民族的激烈冲突之后的事情。鲜卑的消失,亦在六镇起义,鲜卑和其他民族,以及鲜卑不同政权的冲突之中逐步完成。羯族则是在冉闵的刀下退出。突厥亦是在唐突战争中逐步淡出。女真族则在南宋与蒙古对金战争,以及红袄军捕杀女真人之后逐步淡出历史。党项族则在蒙古铁蹄的屠杀中陨落。我前面讲过汉人父系血统相对纯正,那么这些大型民族的消失,更合理的解释是人口枯竭,而不是因为同化。
                              有些人主张将中国变成绝对的单一民族的国家。他们的理论是一个国家推行一种文化,其他民族逐步的变成一个民族,这在理论上好像可行,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先例。至少在近两千年中,只要一个国家曾经有过不同民族,那基本上就永远存在不同民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绝对只有一个民族。就假定同化确确实实的存在,那么同化了A,B就会在将来存在,不管是通过移民、分化等等方法,不同民族永远存在。
                              所谓的同化,往往是失败的。东汉曾经迁入不少的匈奴人,然而在五胡乱华中,发难者之一便是内迁的五部匈奴。东汉曾在公元1世纪强迫将羌人迁入汉地,但是羌族却又在4世纪末建立独立政权。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鼓励鲜卑与汉通婚,结果后来又有六镇起义,并又改为胡化。唐初曾内迁突厥,但中唐安史之乱的主力之一便是内附突厥。朱元璋时期曾禁止色目人互相嫁娶,然而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并未被同化,最终演变为回族。朱元璋时也曾强令明朝境内的蒙古人改为汉姓,但后来又禁止蒙古人改为汉姓,大概也意识到了民族同化的不现实。中国如此,那国外呢?沙俄曾推行民族同化政策,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口号,然而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各民族的抵抗也成为沙俄衰亡的因素之一。土耳其对库尔德人长期实行民族同化政策,确收效甚微,库尔德人的抵抗甚至恐怖活动甚多,使得土耳其政府不得不采取安抚策略。
                              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越来越发达,甚至很多原本丢掉的文化和祖先传承亦能重新找回;那么,同化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只要汉人强大,只要汉文化强势回归,只要汉人团结,那么民族问题就不会扩大化,不需要一个刻意的同化思想。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7-01-06 06: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