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但在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有些文言文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语“汝之不惠” 谓语“甚”)
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孰、安、焉等)。
如:1、“大王来何操(操何)?”(《史记·项羽本纪》)
2、“何以(以何)战?”(《曹刿论战》)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
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 中心词+定语+者
如: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何刺秦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中心词+而+定语+者
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3. 中心词+之+定语
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注意:
1、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2、数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如:“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今译时一般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