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素材吧 关注:7,545,524贴子:475,365,084

回复:高考语文必备:字词万千 点滴墨香舒豪情·WJC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喜欢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6-01-30 11:02
收起回复
    名字挺好听我孙一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6-01-30 11:02
    收起回复
      dd


      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6-01-30 11:03
      收起回复
        接下来不知道发什么。。让我想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6-01-30 11:03
        回复
          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6-01-30 11:03
          收起回复
            句式?句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6-01-30 11:04
            回复
              文言句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6-01-30 11:04
              回复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
                a、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b、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
                a、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b、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c、其巫,老女子也。(《西门豹治邺》)
                3.……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
                a、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c、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如: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没有关系,这是行仁政的途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6-01-30 11:05
                回复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如:
                  (1)有罪受贰。(《左传·哀公六年》)
                  因有罪不被信任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人控制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表示被动。“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你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
                  王之蔽甚矣。
                  大王被蒙蔽很深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6-01-30 11:05
                  回复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1)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二)省略谓语
                    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 觉)非前物。
                    (三)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1.省介词“于”,如:
                    岁征(于)民间
                    2.省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6-01-30 11:06
                    回复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但在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有些文言文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语“汝之不惠” 谓语“甚”)
                      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孰、安、焉等)。
                      如:1、“大王来何操(操何)?”(《史记·项羽本纪》)
                      2、“何以(以何)战?”(《曹刿论战》)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
                      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 中心词+定语+者
                      如: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何刺秦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中心词+而+定语+者
                      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3. 中心词+之+定语
                      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注意:
                      1、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2、数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如:“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今译时一般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16-01-30 11:06
                      回复
                        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袁州老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办法报答总管。
                        3.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 (人、物、事)
                        几无所逃着。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取吾城,不予我壁,奈何?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
                        6.如……何
                        译为“把……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方法,人,物”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夫子何命焉为? ( 有)什么见教呢?
                        12.何……为,译为“为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译为“难道……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其……乎,译为“难道……吗?”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中国难道果真是老大(落后衰老)帝国吗?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7.……之谓也,
                        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19 .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0. 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 有……者,译为“有个……人。”
                        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来自Android客户端89楼2016-01-30 11:06
                        回复
                          我需要去吃个饭!


                          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16-01-30 11:07
                          回复
                            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6-01-30 11:10
                            收起回复
                              @葛然回首遇檀溪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16-01-30 11: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