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字较今天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这给我们现在阅读文言文带来很大困难,是学习的重点。复习时,要抓住课本来理解实词的意义,也可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帮助自己总结每个词的常见义项,再培养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字义的能力。做课外阅读题时也要以理解课文中学过的多义词为重点。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它为这个词的本义;这个词的其它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叫引申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些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用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义项则叫做比喻义。
畔
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又借用为“背叛”之意。
亲戚畔之。(用假借义)
爪牙
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用本义。
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
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比喻义。
引
①本义,拉开弓。(会意字)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②由“拉开弓”引申为 “拉”。
左右或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由“拉”引申为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梅尧臣《宣州环波亭》
④“抽”,“拔出”。
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
⑤拿。
(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 《中山狼传》
⑥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史记·田单列传》
⑦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
⑧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
⑨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退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